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芝加哥的中國人ZT

(2006-08-22 17:24:10) 下一個
芝加哥的中國人ZT 芝加哥的中國人我被“芝加哥化”了 ——暑期回國感想之一 王勇 2006年7月 在芝加哥大學經濟係已經求學三年,這次暑假回國呆一個月,在與老師同學不斷的接觸中 我第一次突然強烈地意識到我的學術神經和血液已經被徹底地“芝加哥化”了。這是一種 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近乎宗教的學術信仰和自豪感。芝大的校訓直譯過來就是“ 讓知識不斷積累,以豐富人生”;每當別人提起“芝加哥學派”,我總是會聯想到武俠小 說中一個剛入少林的小弟子對於前輩方丈高僧的無限景仰之心和對同門的手足之情,或許 在別門別派前還帶有那麽一點點輕稚的“傲氣”。 現在想來,或許這種傲氣是外人慣出來的罷。因為每次向別人自我介紹說在芝大念經濟學 ,對方常常會馬上客氣地說起諾貝爾獎。半年前回國在上海返簽,我緊張等待美國簽證官 的第一個提問,聽到的居然是“Oh, so you are from University of Chicago, do you want to win the Nobel Prize? ”,讓我不知如何回答卻非常開心,站在那裏傻笑。其 實我們在芝加哥的時候反而很少說諾獎,經濟係學生中間流傳最多的關於諾獎的故事是 Lucas和Heckman曾經都沒有在第一次就考過芝大經濟係core exam,Heckman還為此轉到了 普林斯頓,但是他們後來都拿了諾獎。所以我們係就有個名言“要想拿諾獎,最好第一次 考core exam不要考過”。但是據我觀察考前好像每個人都非常賣力地準備應考,“諾獎 ”似乎沒有任何誘惑力。 芝大經濟係目前還在講課的諾獎得主有四個人。研究經濟史的Fogel常常呆在商學院而且 一度曾經常去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但是我沒有選過他的課因此幾乎沒有見過他。76歲 的諾獎得主貝克爾教授與我的辦公室在同一套間,因此幾乎天天見麵。他即使在周末都會 來辦公室,還打網球,周一的workshop上他最為活躍,這個暑假他要在歐洲三四個國家做 包括牛津大學的希克斯講座在內等四場講演。每次當我坐在Becker教授辦公室裏淩亂的大 書桌前看他在黑板上做推理的時候,每次當我在晚上八九點鍾時的經濟係走廊裏見到 Heckman教授背著個大黑挎包剛要回家時,每次與Lucas教授見麵討論論文聽到他說“ I don’t Know” 時,我的心中總是湧動著一股莫名的激動,我私下將他們尊稱為“學術貴 族”,因為我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他們,拿了諾貝爾獎以後還是那麽地一如既往平心靜 氣地勤奮著和謙遜著。這些學術泰鬥尚且如此,我找不到理由為什麽號稱“熱愛經濟學” 的青年學子們還會有那麽多時間去請客吃飯卡拉OK而不是去做嚴謹的學術研究。 了解經濟思想史的人稍加回憶就不難發現,“芝加哥學派”的內涵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 教條而是在眾多先賢的不斷學術創新中而動態變化著的。從這些大師的課堂上我感受最深 、覺得最珍貴的是他們舉手投足間的精神承傳:是那種堅韌不拔的開拓學術的理論勇氣, 是那種捍衛芝加哥學派榮譽的忠誠與強烈的自豪感,是那種充滿激情永遠學術的不竭動力 ,是那種氣定神閑笑看風雲的超然自若。我想,也許不在芝加哥仍然可以學到他們的經濟 理論,但是絕對感受不到在手捧芝大同門前輩學長的論文進行學習閱讀時的那種充滿親切 感,聽芝大老師們講解這些論文時的那種自豪的神情,以及與此榮耀感相隨的催人奮進的 無名壓力:他們也曾和你一樣在這相同地方相同教室研究與學習過,那與他們相比,你現 在又做得怎麽樣呢? 我最喜歡的研究領域是宏觀,就來說說宏觀理論吧。隨著盧卡斯批判和動態分析工具的係 統引入,現實與理論的發展將傳統凱恩斯主義宏觀學理的一係列重大缺陷暴露無遺。如今 的宏觀經濟學子不再熱衷於用國別數據做索羅殘差或是進行Klein的大規模的宏觀聯立方 程組運算,而是一套動態優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後來的所謂的新凱恩斯主義吸收了新古典 宏觀的分析方法將一係列價格粘性理性化,對經濟科學也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盡管包括 我在內的很多人還是沒有被說服為什麽被新凱恩斯主義所最為關注而被新古典宏觀基本放 棄的那些問題是足夠重要的。那些簡單根據時間出現順序武斷認為新凱恩斯主義超越了新 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人顯然需要重修一遍研究生一年級的宏觀課,令人驚訝的是國內持這種 觀點的人不在少數。Edward Prescott最近發表在《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的諾獎演說和 Lucas教授2002年美國經濟學會主席演講《宏觀經濟學的要務》對此已經做出了最為權威 而又足夠清楚的總結。 在評論是否像盧卡斯這樣的頂級的芝加哥學派的宏觀經濟學家適合做美國總統顧問時,斯 蒂格利茨曾誠實地說道,“作為總統怎麽能指望一個認為(在成熟市場經濟中)政府幹預 政策大多數基本上不是無效就是有害的人能幫上忙呢”。的確,新古典經濟學思想已經深 入人心,現代的經濟學子與學者對於政府幹預的第一反應便是審慎的懷疑。盡管如此,“ 芝加哥學派”的觀點也並非科斯所批評的那種“黑板經濟學”,價格理論與收入理論的大 師的思想觀點在政策界仍然產生了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我們看到五六十年代一群“芝加 哥小子”回到拉美推行自由化的經濟改革成效卓著,美國70年代的滯脹之後掀起的一係列 deregulation的新古典經濟政策的市場化回歸,同樣的由芝加哥學派所倡導的私有化政策 在歐洲各國也得到了廣泛的推行。在美聯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等經濟組 織中經常可以看見出身芝加哥經濟係的學生和學者的身影,之中很多人都占有重要決策位 置。事實上,與其看到一些不懂經濟的人管理經濟,我們這些芝大的學生更願意看到訓練 有素的出色的經濟學家參與經濟政策的製定,並將此看成是整個經濟學家群體的值得稱讚 的成就。 “江山代有人才出”,芝加哥學派的世界性聲譽是由芝加哥前輩一代一代奮力開創的。而 前輩的輝煌能否保持則主要依賴於經濟係和商學院更年輕一輩的中堅的教授們。也許他們 長時間被諾獎大師們的光芒所遮掩,然而我們還是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目前還有好幾個芝加 哥大學的教授排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那張waiting list 上。提出“有效市場假說”的 Eugene Fama,倡導行為金融的 Richard Thaler,提出revelation principle並在機製設 計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Roger Myerson,提出了GMM並在資產定價方麵有著重要貢獻的Lars Hansen,創立了貝葉斯計量經濟學的Arnold Zellner,也許還可以加上在契約理論與發 展經濟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Robert Townsend,等等。在宏觀方麵,也許還可以加上芝 大畢業生Paul Romer, Neil Wallace 等人的名字。如果一定要拉拉關係的話,我們芝大 的學生也在熱切盼望著Barro與Sargent兩位芝大曾經的教授能早日拿到諾貝爾獎。再年輕 一點的,我們從Kevin Murphy和 Steven Levitt,以及最近加盟的 John List身上看到了 芝加哥價格理論和實證傳統後繼有人,宏觀方麵經濟係裏的Robert Shimer, Fernando Alvarez以及馬上要加盟的Sam Kortum顯然正如日中天,芝大GSB裏陣容強大的金融係也是 宏觀的一個強力互補後盾。我期盼著芝大畢業生Narayana Kocherlakota有朝一日也能返 回母校執掌宏觀教鞭。 之所以要重複以上這些主流業內人士的常識,是因為這次我回北大經濟中心教課並且參加 留美經濟學會和CCER-NBER年會等學術會議期間,深深感覺到國內學界很多人都對芝大經 濟係有著嚴重的誤解。誤解之一便是認為芝大是個“老人係”,不過這個誤解容易消除, 隻要對現代經濟學有足夠的了解並且到芝大經濟係主頁上稍微看一下即可。誤解之二是以 為芝大的教授個個都高高在上讓人不可接近。別人怎樣我不知道,就說說我自己的經曆吧 。曾擔任芝大校長達7年之久並且曾擔任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的Hugo Sonnenchein教授 (是複旦校友周林教授在普林斯頓時的導師)每次遇到我們這些學生,常常毫無架子地和 我們先打招呼。2003年我赴美簽證遇到挫折,他還特意為我寫了一封支持信給美國大使館 ,盡管我當時還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還沒有入學的學生,為此我至今心存感激。今年6 月我在芝大參加了一場大概是我學生生涯的最後一場期末考試,是 Lars Peter Hansen教 授的“資產定價和宏觀經濟學”,非常技術化的一門課。考完試,Hugo Sonnenschein 教 授路過我的辦公室,特意提醒我說GSB有一場我們自己經濟係助教授William Fuchs 的關 於動態契約方麵的論文的報告,曾作為他的job market論文入選RES European Tour,問 我去不去,我這學期和Hugo聊了好幾次我的動態契約的論文,他知道我一定感興趣。我很 感激他提醒我有這個講座,跟著他一塊去了。聽完回來路上正好遇到了Gary Becker 教授 ,問我試考得如何並且充滿鼓勵地說相信我一定會考得很好。我有些愧疚,因為我為了準 備期末考試而一直拖著他的RA的工作,但他很體諒我說完全可以考完再做。在我給Hansen 教授當RA期間,他也特別的大度,與RA的時間安排發生衝突時常常允許我先做自己的研究 。去年的感恩節前夕Hansen教授看到我孤單一人呆在辦公室裏,沒有親人,就邀請我去他 家吃火雞,在飯桌上我還見到了他的嶽母,也就是在台灣大名鼎鼎的經濟學泰鬥蔣碩傑的 遺孀,她祖籍黑龍江,普通話非常好,聊得很開心,我當時很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 覺。還有一次,我在係裏報告一篇習作,Lucas和Stokey兩位教授正好有事出差,但是沒 想到事前他們竟給我發了一封郵件,說抱歉無法參加並讓我給他們倆再單獨作一次報告, 讓我受寵若驚了很久。所有這些事情都讓我激動地感覺到,盡管我們還隻是無名小卒,但 是係裏的這些世界級的大師還是很關心重視我們這些學生的,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任何東 西能比這些更能鼓舞青年學子的士氣了,大概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被“芝加哥化”了。 對芝大經濟係的常見誤解之三就是認為芝大經濟係的學生之間關係肯定很緊張。也難怪, 芝大考試淘汰率之高是“臭名昭著”的,我們班2003年入學24人,現已經走了9個人了。 外人想當然地認為如此殘酷的競爭關係肯定把學生之間搞得跟仇人一樣,見了麵會兩眼發 紅。然而事實卻是,身處“圍城”之內的我們沿襲曆史慣例,組成一個個學習小組(study group),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奮鬥。當時我們班還有一個中國人,來自台灣,是會講 四川話的“外省人”,服軍役時為少尉,我們關係很好,我一直戲稱他為“周少尉”。我 們一起做飯吃飯準備core exam。我做的菜當然天經地義地很難吃,他大義凜然地說隻要 吃不死就行。還在考試前熱心地幫我搬家。有次課程結束時,他遞給我一張紙條,上麵寫 著“好好努力,我們一起過core”。我覺得我們同學之間是一起奮戰的戰友關係。特別是 我的study group 裏的人都很優秀,人也好,我們曾口出狂言要發明一個屬於我們的“四 人幫模型”。一般人是無法體會我們之間的那種既競爭又團結的友誼的。其實我們已無選 擇,因為我們都被“芝加哥化”了。 那麽芝大經濟係老師有沒有被“芝加哥化”呢?Steven Levitt教授在其暢銷書《 Freakonomics》書中深情回憶了他小兒子一兩歲時不幸夭折後,芝大經濟係教授們,尤其 是D Gale Johnson教授和Becker教授,對他巨大的精神支持。在芝大的好幾次場合中發言 時他顯然流露出了強烈的芝加哥情結。 Becker教授的辦公室裏掛著的唯一一幅照片是他 與他的老師Milton Friedman 和George Stigler的大合影,而上次我去Becker教授家裏參 加一個聚會,有張桌子上擺了很多照片,很後麵的一排我看到了一張很不起眼的小照片, 是他和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合影。記得有一次我作為價格理論的TA與Murphy,Becker兩 位教授在辦公室裏討論作業習題,中間Becker教授的眼鏡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壞了,這時已 經是芝大傑出服務講座教授的克拉克獎獲得者Murphy教授連忙蹲下身子在地上認真尋找那 個小螺絲,為他的恩師兼同事擺弄修理這副眼鏡,結果還真被他當場修好了。我看著他們 這一對師徒,心裏特別感慨。上次芝大成立貝克爾中心,眾多明星教授雲集,他的得意弟 子之一的哈佛教授 Ed Glaezer飽含感情地回憶了Becker教授的傳道授業之恩,說芝加哥 永遠是他的精神家園。 這些讓我想起幾年前林毅夫教授為其芝大導師T W Shultz 以及D Gale Johnson的不幸去 世撰寫悼文,字裏行間情真意切,使人愴然。經濟中心的學生一定會記得那張在萬眾樓前 林老師彎下身子推著輪椅上D Gale Johnson教授的合影,那時是首屆中國經濟學年會期間 ,林老師在開幕式發言時看著坐在輪椅上的恩師深情地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林老 師顯然將這種師恩毫無保留地傳承給經濟中心的弟子們。沒有林老師的鼎力推薦我不可能 享受到芝加哥經濟係的奢侈教育。沒有林老師長期以來的關心與愛護,我也不可能有現在 這麽好的鍛煉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機會。顯然,林老師的其他很多學生也都對林老師充滿感 恩之心。林老師是我在經濟中心的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而我的導師、素以準確預測 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而聞名的宋國青教授也曾是芝大經濟係的學生,他在出國前就已經是一 個優秀的宏觀經濟學家,擔任國務院下屬的一個宏觀經濟研究室的主任。宋老師為人低調 ,不喜張揚,但是業內學者個個對他的宏觀經濟學洞察力敬重有加。到目前為止,從CCER 研究生項目畢業出去在美國著名大學經濟係畢業後留在北美或香港地區學術界發展的幾乎 全部都是宋老師門下的學生。經濟中心畢業生中第一個在北美頂尖雜誌上發表論文的就讀 於杜克大學經濟係的郭明師兄也是宋老師的學生,他畢業前就在JET上發了一篇文章。我 的好朋友、CCER同班同學王鵬飛在康乃爾大學經濟係已經有好幾篇文章發表於國際學術期 刊,他也是宋老師門下。到現在為止我一共回國了兩次,每次總要回到CCER,去藍旗營登 門拜訪的第一個老師就是宋老師。當年宋老師給了我他在CCER辦公室的鑰匙,允許我使用 所有的研究設備。在我申請出國留學時他曾關切地和我說如果赴美學習生活資金方麵有需 要的話,他願意動用他個人存款幫助我,雖然後來我拿到了芝大經濟係比較高的四年的 Fellowship,但是宋老師的恩情一直讓我銘記在心。在經濟中心研究勞動經濟學的趙耀輝 老師也出身芝大,在我們那年畢業生座談會上她說D Gale Johnson就像父親一樣。現在我 們經濟中心趙老師門下的眾多弟子也廣泛分布在美國各個頂尖大學的經濟係,他們每一個 人都對趙老師的細致關懷充滿感激。我想,這種芝大師生間的深厚感情是一種精神的默默 承傳。 前麵說起Becker教授辦公室裏的照片,我就順帶八卦一下,Lucas教授的辦公室牆上掛了 一張他的學生Prescott和Kydland倆人的合影,桌上則放了一張年輕時的Stokey教授的美 女照片。Stokey 教授辦公室裏的窗前也放了一張Lucas教授四十幾歲時的照片,害得我一 開始幾次去Stokey教授辦公室討論助教事務時老是分心。Lucas教授的秘書則在她的辦公 室裏掛著一張瑞典國王向Lucas教授頒獎時的照片,顯然她也感到很自豪。一個行政秘書 尚且如此,就不必說我們這些經常拜讀他們經典論文的學生了。 是的,作為芝加哥大學經濟係的一名博士生我感到很自豪;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還為芝大經 濟係畢業的華人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鄒至莊的Chow Test感到自豪,為林毅夫教授 應邀作劍橋大學久負勝名的馬歇爾講座以及芝加哥大學紀念D Gale Johnson首場年度講座 感到自豪,也對芝大畢業的一批優秀華人經濟學家如謝丹陽、朱曉東、Li Hao(李浩?) 等人感到自豪。非常有個性的張五常教授與芝大經濟係有著很深的淵源,作為後學晚輩的 我也一直對他在新製度經濟學領域中的重要學術成就充滿敬仰。 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今天我與在波士頓大學學經濟學的女友打越洋電話。在 聊天時,我說到芝大畢業的一對搞宏觀的夫婦沒有在Minnesota拿到終身教職而離開,我 惋惜不已。女友則不以為然地說芝大畢業的拿不到tenure這不是很正常嗎?我馬上憤怒地 說可是他做得很好啊,我們芝大是最好的!女友並不相讓,很誠實很客觀地說“得了吧, 你們芝大比起MIT就差的遠了,你們宏觀也就一個Lucas,MIT有Blanchard呢,還有Ivan Werning, Golosov, Angeletos呢”。她當然知道這後麵三個年輕的宏觀經濟學家尤其是 Ivan Werning,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我的偶像。但我這次居然真的對女友發火了:虧你居 然說什麽Blanchard比Lucas差不了太多,你根本就不懂宏觀經濟學!這時我和女友的智商 與情商都下降到了五歲孩子之間爭吵比誰爸爸的官更大的水平,事實是我之前不久還在複 旦大學經濟學院和北大經濟中心的眾多老師麵前誇耀我女友將來會是一個不錯的宏觀經濟 學家呢(我現在仍然這麽認為)。女友一針見血地說“他們老師是老師,你們學生歸學生 ,MIT的學生就比你們Chicago的學生好多了,你老拿芝大的老師拉虎皮扯大旗無不無聊啊 ?”我心裏當然知道MIT這幾年的placement的確是最好的,MIT的學生的確是非常優秀的 ,也很刻苦。MIT是除了芝加哥以外我最喜歡的經濟係了。但是我結交不久的女友並沒有 意識到她的很多話此時此刻已經傷及了我深深的芝加哥情結。我以前也從來沒有意識到我 居然被“芝加哥化”到這麽深的地步,也許我這位熱愛經濟學的女友也已經被“波士頓化 ”到了很深的地步。我當時心裏狠狠地怪自己:為什麽我隻是一個芝加哥榮譽的消費者而 不是投資者呢,當然也歎息為什麽天天給我打越洋電話的女友就這麽“野蠻”呢? 是的,我被“芝加哥化”了,也許因此而變得有些傲慢和自以為是。不過一個從人大直升 到經濟中心的馬上要入學的06級師妹在課後發郵件對我說,我應該保持芝大人的驕傲,這 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歸屬感。“歸屬感”,真是一語中的!是的,但是也許更重要的是,我 怎麽做才能為享受“芝加哥化”支付力所能及的利息呢? 12日初稿於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13日修改於芝加哥大學經濟係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0&ID=93797&page=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