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人特寫:上海男人在紐約
(2006-08-22 17:24:09)
下一個
北美華人特寫:上海男人在紐約
無論怎樣地不願意,可最終還是落入到“上海男人”的美譽之中。而眾人對於“上海男人”的基本共識,從宏觀上講叫做“善理家務”,而體現到具體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燒飯做菜了。
俗話說“民以食為先”,這吃飯的確是人生第一大事。一日三餐,早餐倒是無所謂,隨便塞幾口即匆匆趕去上班,重中之重卻是晚餐。從前一晚的臨睡前起,就要在心中算計一下明天該做些什麽菜,而且還不能與近幾天的重複,然後從冰箱中取出事先化凍。大聲地詢問又在那裏邊嗑瓜子邊看錄象的太太,回答是她無所謂,因為她“正在”減肥,基本上隻吃零食不吃飯。而在我的記憶之中,這計劃好象巳經實施了好幾年了,卻始終也沒見她從“環肥”變成“燕瘦”,可見古往今來,這美人還真是不多。
自幼就不善於燒飯做菜,後來走南闖北,也是到處蹭飯吃。待到成家立業、結婚生子,保姆更是不可或缺,於是燒飯做菜之事更是與我無緣。
本想這輩子大概就是如此了。看一些算命的書上說,嘴角邊有痣的人一輩子吃喝不愁,而我正好有這麽一顆。沒想到數年前來美,在徹底整理一下身體的同時卻心血來潮,偏偏也將這顆福痣給做掉了,於是連同那本應伴隨著我一生的吃福也跑的無影無蹤。
初來美時,忙於生計,吃喝不講究,而且一窮二白,一心隻想掙點錢,所以到也無怨無悔。待到年令稍長,生活安頓了,加之又常常回國探親,飽嚐大江南北的美味佳肴,那潛伏在身上的饞蟲又不知從什麽地方鑽了出來,整天在肚子裏咕咕作響,搞得日夜不得安寧。雖然身處號稱物質極度豐裕的美國,卻怎麽也尋覓不到那熟悉的口味和感覺。所以閑暇之餘,總想挖空心思搞出些什麽好吃的花樣來。初始大魚大肉即可,但隨之便勢不可擋地一步步向著“美食家”的方向發展。雖然偶爾還來個什麽燉蹄膀、燜豬蹄之類的東而,但更多的卻是食不厭精的精雕細作。於是買來幾本介紹烹飪的書籍,然後對照書本一絲不苟地切菜配料,一盤盤蓬篳生輝、令人垂涎三尺的佳肴就這麽誕生了出來。
盡管如此,太太仍是不太滿意我的表現,而常常將身邊的另外幾個上海男人與我加以對照。看看也是,這屈指可數的幾個上海男人又哪一個不比自己強上百倍,會掙錢不說,還不肯花,精心算計;自己吃剩飯剩菜不行,還一日一電話地請示老婆,然後回家圍上飯兜精心烹飪。有比較才有鑒別,無怪乎太太對我的滿意度姑始終達不到37。C了。對此我也慚愧,所以雖然身在美國仍要將那上海男人“買、汰、燒”的優良光榮傳統發揚光大。大膽篡改一下咱們中國宋朝著名文人歐陽修老先生的那句佳句作為本文的結尾吧,這就叫做“美食之樂不在嘴,在乎燒洗之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