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華人地位變遷 美國加州欲建海外最大中國園林

(2006-08-22 17:24:09) 下一個
華人地位變遷 美國加州欲建海外最大中國園林 來源: 新聞晚報 體現著加州白人精英形象的亨廷頓圖書館近來正向美籍華人發出募捐邀請,打造一處中國本土之外最大的中國園林。這座凝聚著19世紀華工血淚的建築的嬗變見證了美籍華人今昔地位的巨變。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一大船一大船來自中國的“太湖石”被運到圖書館的大門,這些石頭將用於建造中國園林。當這一投資8000萬美元的工程竣工時,它將成為華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發生重大轉折的標誌。   辛酸淚 華工血汗凝聚夢幻館舍   亨廷頓圖書館內有一個麵積超過910畝的植物園,這裏收藏著大量英國和法國18世紀的藝術品,它體現著加州白人精英階層的形象和渴望。然而這座圖書館卻和華人和血汗與辛酸有著很深的淵源。   建造圖書館的資金來自科裏斯·亨廷頓,此人是“中央太平洋鐵路”的締造者之一,他的侄兒兼繼承人亨利在1919年建立起這家圖書館。“中央太平洋鐵路”從加州首府薩克拉門多延伸至猶他州普洛門特利。在1860年代修造這條橫貫北美大陸的大動脈時,曾使用1萬名以上的華工在最艱險的路段鋪軌。為了爭取和白人工人同工同酬,華工們曾不得不舉行罷工,但他們還是在崇山峻嶺間劈出隧道,在苦寒天裏鋪設鐵軌。許多華工就死在這條鐵路上。而科裏斯卻從中攫取了巨額財富,這些錢中的一部分也被他的繼承人用來建造圖書館。   那些活下來的華工在加州無法獲得公民權,而且不得購買土地。在其後數十年的時間裏,加州的華人移民大體上屬於一個貧窮的次等階層。“如果你追溯很久以前發生在聖馬力諾的事情的話,地方當局曾明確聲明這裏的土地不能出售給猶太人、黑人,也不能賣給華人,”聖馬力諾鎮副鎮長、當地一開發商馬太·林說,“我們現在已經走過了長長的一段路。   地位升 圖書館開始向華人招手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在聖馬力諾亞裔居民已經占了多數,其中主要是華人,而且華人的地位也在逐漸上升。盡管白人群體一直是主要的支持力量,但亨廷頓圖書館意識到為了確保其未來,它需要來自華人的幫助,這種情況亨利·亨廷頓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修造一座中國園林是與這些新的居民和捐獻者聯絡感情的一個途徑。   “這是一個有關如何服務新居民群體的問題,”圖書館拓展事務副館長蘇齊·摩澤爾說,“如果我們的居民變了,我們就必須作出改變。”“如果你有機會去為一個新的群體服務,而這種服務中的一個方麵就是邀請他們來支持你的話,你不這樣做就是個傻子。”她說。   對於馬太·林來說,圖書館對於華人捐獻者的興趣以及華人居民的熱情回應都表明該地區整體氛圍已經出現了改變。“在這以前,沒有多少華人對該圖書館有歸屬感,”他說,“當人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移民到這裏時,他們不得不使盡渾身解數來養家糊口。在忙忙碌碌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時間去觀察周圍是個什麽樣子。而進入現在這個生活相對寬裕的階段,華人商業人士已經開始關注身外事務,而且確實很喜歡這個地方。他們開始回報社會。”   轉折點 華人已經向圖書館捐款   不僅是華人的整體地位得到了提升,一些華人還逐漸進入精英階層,這些人更成了圖書館募捐和服務的對象。維維安·陳1990年遷至聖馬力諾。她說,她和開賓館的丈夫起初隻是將自己的慈善活動集中於與三個孩子有關的項目上,比如去學校當誌願者、為帕薩德納交響樂團開展教育活動。陳說,她當時常帶著來訪的家人去亨廷頓圖書館周圍溜達,但她更多的是將這個雄偉堂皇的地方看成參觀的對象,而不是一個需要她捐錢來支持的地方。然而大約在4年前,亨廷頓招募了一些著名的本地美籍華人,其中包括陳的一位摯友,來推動募捐行動。陳和她的丈夫最後為該園林工程捐獻了1萬美元。像陳這樣慷慨解囊捐款的華人並不在少數,盡管他們的祖輩曾在這裏受到過不平等待遇。   陳說,如此之多的美籍華人對圖書館的中國園林提供支持,表明他們的命運已經扭轉。 “作為一名華人後裔,我現在可以很自豪地說:‘現在是我們的時代了!’”她說,“我們想確保我們這一代和即將到來的下一代,不要忘記我們已經走了多遠。” “華人曾受到不平等對待,但那是曆史了,”為該園林捐獻了1萬美元的當地居民羅莎·徐也這樣說。   中國味 修園林的石頭都從中國進口   摩澤爾說,捐獻者們對於園林工程反應如此熱烈的一個原因,就是圖書館許諾將依據中國傳統來建造它,甚至連石頭都是從中國本土進口。   55歲的退休生意人保羅·徐也為園林工程捐獻了約1萬美元,他說,圖書館方的上述承諾是很關鍵的。他在去年夏天成為該館顧問組織“監管理事會”的首位美籍華人。“如果我請你來吃中國菜的話,我不會給你上一碗雜碎,”他說,“我會給你吃真正的中國菜。事情就是這麽簡單。”許多捐獻者也是這種感覺。   當首期工程在2008年完工時,園林中將出現一處7.8畝大的人工湖,一座精致茶舍,一條蜿蜒曲折的大理石橋,以及布滿竹子、茶花和牡丹之類中國植物的茂盛植被。最後,如果全部8000萬資金募捐到位的話,園林將在圖書館內占地 72.8畝。占地6英畝(合36.4畝)的首期工程預計將耗資1600萬美元。   “它必須是一座真正的中國園林,”為該工程捐資約5000美元的聖馬力諾律師奚正率(音譯)說,“在中國,石匠和木匠的修造獨具一格。美國勞工可以毫無問題地來完成它,但他們使用的不會是同一些技術。”   為了不讓園林走味,圖書館方麵還從“蘇州園林設計院”請到13名匠師,由其監管石頭的擺放。在好幾個月的時間裏,簽證不順曾為承包商們帶來了問題。其中的一大問題是他們無法認出板箱上的漢字,因此對於要在橋上擺放哪一批花崗岩感到棘手。圖書館為此請動了與該館有關係的一些名流朋友,包括眾議員大衛·德雷爾、參議員戴安·芬斯坦。簽證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如果一切順利,在不遠的將來將會在美國看到一處地道的中國園林。   [相關鏈接]華人地位變遷 昔日勞工今日精英   華人是19世紀美國開發西部的主要勞動力之一,他們在美國辛勤勞動,但待遇卻極差。科裏斯和亨利當初對於華人的態度很簡單,“他們當時隻是將華人看成是勞力的來源。”亨廷頓圖書館美國曆史手稿方麵的一位負責人但恩·劉易斯說。科裏斯在 1867年致公司一位同事的信中寫到了華工的作用,“你想帶更多的中國人過來,我很喜歡這個主意,”他寫道,“如果在1868年能有50萬華工,這對我們和州政府來說隻能是太好了。”有學者認為,在太平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麵都有一具華工的屍體。   而到現在,在美國高新科技經濟的大本營加州矽穀,現有7000多家公司,總產值高達 5000億美元,其中由華人和印度人工程師主持的公司就有2755家。隨著越來越多的知識華人湧入美國,其影響力勢必越來越大。已為亨利寫下一本傳記的塞琳娜·斯伯吉恩說,由科裏斯和亨利家族創立的這家圖書館現在正請求美籍華人捐錢,這很可能會讓兩人極度吃驚。她說,盡管亨利可能會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欣賞他的善舉而高興,但她料想科裏斯肯定會為美籍華人社會地位的變化吃驚。“他當時隻是將華人看成是仆人,社會地位上根本不平等,”斯伯吉恩說,“而現在很多華人已經成為了社會的精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