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王輝耀
(2006-08-22 11:39:39)
下一個
國際人王輝耀
文/包立
從外經貿部翻譯到加拿大留學生,從職業經理人到加拿大外交官,從Agra副總裁到中國項目網CEO——王輝耀總是不斷跨越,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一個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斷闖入一個圈子又一個圈子,並不斷爭取承認的過程。”
“海水”裏“嗆”了之後
幾乎是一夜之間,身邊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多在國外留過學,操兩種以上的語言,經常在國內外飛來飛去,觀念開放,眼光前衛,通曉國際規則,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或在跨國公司工作,或自己創業做國際業務。在他們看來,語言國界種族信仰都不是障礙,常常遊刃有餘地行走在世界舞台,可以說,他們融入了一個超越國家概念的國際體係中。
這樣的人在北京、上海不少數,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族群,被人稱為國際人。
王輝耀就是一個典型的國際人,或者他本身就是為國際人做注解的。
與大多數執著於創業並每天打拚著的企業家們有所不同,王輝耀現在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他每天樂此不疲地忙碌於商會、僑聯等各種組織的社會活動事務中,而且還親自著書立說,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需要海歸的時代,也是一個成就海歸的時代。海歸,作為一個精英階層,已經越來越走到我們社會的前台。
人生活在不同的層麵上,對別人的理解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讓我們先來簡單地描述一下他:
王輝耀,歐美同學會商會會長、中國僑聯華商會副會長、政協北京市顧問委員,北京市華商會理事長、等等,還有一大堆的頭銜;他同時還是三個公司的董事長,若幹個大學的客座教授。
王輝耀認為,每個人在市場中都麵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把自己轉化為商品,通過被雇傭獲得報酬,打一份穩定的工;另一種則是把自己的才能和專長投入市場,使其轉化為資本,自己當自己的老板。
1993年,王輝耀商務參讚的兩年任期滿後,王輝耀放棄了安逸,一步跨入商海創辦了自己的企業。
“在國外,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司誕生,也有大量的公司倒閉。辦公司需要啟動資金,而我隻有靠自己的積蓄,我還必須做好半年至一年內隻有開銷沒有收入的準備。”“然而一開始,我們不十分明白我們究竟能搞什麽。盡管我們向許多歐美公司及香港的國際性公司發了信函,詢問各種商務和貿易的機會,也查詢了各行各業的名錄,打了很多電話,但收獲不大。我們開始試探各種各樣的生意,然而卻屢屢受挫……”
在“海水”裏“嗆”了之後的王輝耀意識到:如果公司資金實力不夠雄厚,那麽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和資金較雄厚的或經驗較豐富的公司聯合做一些項目,所以公司初期業務的開展最終定位於從事國際大公司在香港和中國的谘詢與合作工作。由於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公司優勢,王輝耀幾年內就把承接的武漢東湖環保治理項目、湖南洞庭湖水洪水預警係統、加拿大政府贈款600萬美元的南方電網規劃等項目推向了世界。
在創業經商的過程中,王輝耀發現與他一樣的回國創業者都麵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國內市場上資金、項目信息嚴重不對稱,就是說創業者有資金卻難找到好項目,而擁有項目者卻沒有足夠的資金使其轉化。王輝耀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在這之間做一個“接頭”的工作,便於1996年創辦了“中國項目網”。
王輝耀能把自己的履曆整得如此漂亮,而他本人,和這份漂亮履曆相對應的,是一個成功男人的紳士風度與上流社會的氣質。
“社會活動家”——王輝耀顯然挺喜歡別人給他的這個評價。錢有了,名有了,事業穩定,王輝耀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為所謂海歸派的精英階層做代言,“鼓與呼”,在他看來,現在是中國社會五千多年來曆史中創業機遇最好的時期,在這個時代裏,海歸創業,恰逢其時!
土知青要做洋插隊
王輝耀中學時畢業後,便和他的同齡人一同被下放到了農村。在農村,他住過茅屋,離茅屋不遠的地方就是豬圈。晴天還好說,如果是雨天,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老鼠、蟑螂是茅屋的“常客”,他經曆過無數與鼠共眠的日子,甚至有一天,當王輝耀回家的時候發現,他的被褥已經被老鼠咬得稀爛。他至今還能清晰的回憶往事:“文革期間上小學和中學,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在四川農村插隊的時候,才高中三年級。日子非常苦,一天幹下來不到兩毛錢,還吃不飽,住的是類似豬圈的房子,冬天凍得喝辣椒水來取暖。精神上既壓抑又痛苦。” 為了將來能推薦上大學,他白天埋頭苦幹,晚上借著光線微弱的煤油燈苦讀。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通知,恢複高考製度。王輝耀報了名,此後便開始緊張的複習。轉年3月,王輝耀懷揣著錄取通知書,踏上了列車,在回憶錄中王輝耀寫道:離別是一首歌,我仿佛正乘歌聲的翅膀飛往他鄉。在對遠方的渴求與衝動之間,也有些許依依惜別之情。
那一段留給王輝耀印象最深的就是剛剛進入廣州外語學院的第二天一早,就被宿舍前後的外語朗讀聲吵醒。這些“大齡”的學生,每天都為了彌補過去的時光而努力,“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大學畢業之後,王輝耀當時希望到外交部工作,但是得到的答複卻是外交部在廣東隻招收廣東籍的學生,必須會說地道的廣東話。
去不了外交部,王輝耀轉而考慮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對外發展的機遇,於是他填寫了對外經貿部的誌願,這次令他如願以償。
“在做具體工作之前,我像許多大學生一樣,曾經有過短暫的自命不凡的幻覺,以為自己年紀輕,有足夠的聰明才智做事,很快就能獨擋一麵,得到領導的器重和同事們的尊重。”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麽回事,在剛進機關的一段時間裏,王輝耀隻能幹一些抄抄寫寫的工作和其他一些雜務。像很多新人一樣,王輝耀希望表現自己而得到領導的重視,他天天都是最早到辦公室打掃衛生,去食堂打開水,甚至有一段時間天天去機場送人、接人,根本沒有什麽時間來參與真正的業務工作。
於是王輝耀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了很多經濟學名著,這讓他掌握了大量的專業知識,特別是對一些專業術語,王輝耀有了更深的理解。
終於王輝耀得到了發揮才能的機會。一次,外經貿部請了一位“世行“官員來對各省外經貿口負責人進行培訓,而老翻譯的同聲傳譯令大家不知所雲,弄得氣氛十分尷尬。領導決定讓平時老在讀書鑽研的王輝耀來試一試。王輝耀因為掌握了大量的經濟知識,所以翻譯起來得心應手,得到了世行和各省領導的讚許。
從此王輝耀開始受到領導的重視,而他的一份關於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的報告,得到了當時高層領導的肯定。
1984年,正當他在經貿部的發展令人矚目時,他意識到了自己知識的局限性,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升華。當國內尚不知MBA為何物時,他抓住了一個自費留學機會持全額獎學金赴加拿大攻讀MBA,成為第一批赴加拿大讀MBA的中國大陸留學生之一。
加拿大帶來的全新世界
“那段日子對我的磨練是非常大的,我在不斷反思,為什麽人與人會有巨大的不同。如果你是中國的農村戶口,那就可能沒有任何機會,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村子裏麵,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我慶幸自己生活在城市,知道得更多。現在想想,那段日子對我是一種精神上的財富。“
王輝耀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說法,就是留學生盡量不要去洗盤子,而要去幹那些能寫上簡曆的工作,哪怕報酬很低,但經曆就是財富。王輝耀在讀MBA和博士研究生的暑期間,盡量找機會去公司實習,他先後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從事項目融資工作,後又去日本為日本的大公司做谘詢和培訓。這都為他日後去跨國公司積累了穩操勝券的資本。1988年他經過激烈的競爭,進入加拿大最大的項目管理谘詢公司SNC—蘭萬靈公司,在一年內以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的身份奇跡般地從助理經理到經理,再從經理晉升為該跨國公司國際市場董事經理,那時他還不到30歲,是該公司的第一位華人高級主管,開創了中國留學生在加拿大大型國際跨國公司擔當高級職業經理人的先河。
1990年,也是到加拿大僅僅6周年之後,有了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王輝耀又開始了他人生的飛躍。王輝耀想,有了在中國政府工作的經驗,為什麽不能有在外國政府工作的經驗。於是,王輝耀在數百人中競選加拿大外交官成功,被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派往加拿大駐香港領事館,任其駐香港領事館負責香港及中國大陸事務的首席經濟商務參讚,成為有史以來加拿大第一位出生於中國大陸的華裔外交官,在加拿大華人圈引起轟動,成為來自中國大陸留學生在全世界出任國外政府高級外交官第一人。在他任職期內,加拿大魁北克企業對香港的貿易額增長了一倍,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額增長了兩倍,其工作能力業績顯著。
1993年卸任後,他回到了中國創業,又開始了他人生新的長征。他應邀擔任了全世界最大項目管理谘詢公司之一Agra-AMEC國際公司負責亞太地區業務的副總裁,在90年代初當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掌門人多來自歐美人士和港澳台華人時,他是為數極少的內地出生的而又執掌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業務的中國人之一。隨後,他又開始了自己創業,是回國留學生中最早下海創業者之一。他創建的亞加國際公司和美歐亞國際商務谘詢公司與國際上的合作夥伴一道,為中國諸多的各類項目引進外資,包括引進國外政府數千萬美元的贈款,參與了幾十億美元、50多個在華的大中型項目,他並出任過多家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谘詢顧問。1994年,他陪同加拿大總理克雷第安首次訪華,說服加拿大政府支持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包括頂著美國的壓力引進了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的第一批外資。緊接著,西方七大工業國對三峽的資金封鎖不攻自破,王輝耀促使加拿大政府成了支持三峽工程的帶頭羊,隨後,西方各國針對三峽的巨額資金紛至遝來。
1995年王輝耀在加拿大參與接待李鵬總理訪加,又在全世界最大的三峽項目上簽訂了第一個國際工程管理合同,成了中國當時最大的項目管理合同。在中國企業領袖和精英的論壇上,經常能聽到他關於中國企業發展和國際化的見解。10年下來,王輝耀回國創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2年,被評為首屆歸國“中華海歸十大創業人物”之一,他作為海歸創業的生涯得到了認可。
“一個人的一生總是從一個圈子到另一個圈子,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總是一個不斷突圍的過程。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過程。”王輝耀說。
來源:華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