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我要用我的笨筆頭,對抗記憶的不足,讓歲月留痕。
正文

是有必要提高在教育孩子方麵的理論水平

(2008-04-16 19:34:04) 下一個
很高興看到你分享的這些做父母的心得。我也非常同意你的觀點,做人家的父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是天生就會的,真的是需要適當的學習,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就需要用不同的理論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想當然的,完全跟著感覺走,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機會,甚至誤導孩子。
 
就我自己來說,在懷孕期間和孩子一歲以前,是比較重視這方麵的學習的。有兩本書據醫生推薦,可以說是必讀的聖經。一本是叫what to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另一本叫what to expect during the first year.兩本書都厚厚的,一個月一章,講得很細,每章都讀了至少一遍,受益匪淺。後來孩子慢慢長大了,不像小的時候那麽得嬌嫩了,就放鬆了學習。有時候也會想到,是不是該去看看什麽書,但是又安慰自己,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愛嗎?我隻要全心的愛孩子,難道還不夠嗎?
 
你的這篇文章,很及時地提醒了我。愛不是說愛就能愛的,如何愛孩子是有很多的學問,如果不學習這方麵的知識,很有可能會好心辦壞事。這真是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你推薦的那幾本書,我會盡量去找來看。
 
關於教育孩子保護自己,我也想分享一件事。一次在兒子的幼兒園,我把他送去以後,在跟老師講什麽事情。這時候聽到兒子哇哇大哭,原來是另一個小朋友把他手裏的玩具搶走了。我以為老師會馬上去教育那個小朋友,不能亂搶玩具。沒想到老師先去教育正在哭的兒子,跟他說先別哭,你應該跟那個小朋友說I had it first. 接著又有別的小朋友有事,老師就忙開了,我離開之前,就沒看到老師去教育那個搶玩具的小孩。說實話,我對老師的這種做法有些不滿,後來跟朋友聊起這事,她說她家女兒的幼兒園也是這樣的,這叫先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變得堅強,而不是有事就哭,靠老師來解決問題。我這才有些明白了。
 
沒想到的是,兒子後來會用這些話來對付我。有時候做了讓他不高興的事,他會跟我說,mommy, that's not nice.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以下是原文:
----------------------------------------------
分享——做好父母這件事
這是我參加一個讀書會做的一次主講的講稿,發這裏與大家共享——

各位朋友好!

第一次來參加讀書會的時候聽到有朋友提出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推介,想起這兩年來看過的一些家庭教育方麵的書籍,所以毛遂自薦來做這一期圖書分享。不過,我的這次分享並不是一本書,而是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的教育理念,這是非常個人化的理解,也許偏頗,而且肯定是不全麵的。在此,我還必須感謝參加上一次讀書會的郝老師、陳老師和劉老師。我對我的主講內容做了一些必要的補充和修改,以便能說得更清楚、更客觀一些。我的主講題目是《做好父母這件事》,交代一下背景,我的小孩是2000年出生的,目前在上小學一年級。

做父母這件事說容易很容易,說難又很難。結婚生子,順理成章得就做了父母。如果無欲無求無所顧忌,自然不會覺得做父母很難。如果對子女教育,對社會責任,對理想還有一些堅持,往往會在如何做父母這個問題上斟酌再三。我這個人是很願意做母親的,但在決定成為母親的那段時間考慮的非常多——我對自己充滿懷疑,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給孩子做一個正麵向上的榜樣,言傳身教,讓他獲得與生活相安無事的能力,甚至我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引導一個生命來到這個看起來肮髒墮落腐朽不堪的社會。所以,我覺得目前選擇丁克的人越來越多,充分表明目前勇於思考的人越來越多。選擇丁克也是負責任的一種態度。

我要推薦的第一本書,在上次的讀書會上提到過,但大家手頭的材料上沒有,就是法國大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這裏有一段這樣的話: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

人們隻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你勞心費力地想使他不致於死去,那是枉然的,他終歸是要死的。那時候,雖說他的死不是由於你的操心照料而造成,但是你所費的這一番苦心是可能被誤解的。所以,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

這段文字從深層次看就是在問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為了什麽,是要讓孩子如何生活下來,如何生活得有意義。

穿越這段文字來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過的是什麽日子呢?目前的社會現狀就是所有的人都在急匆匆往前趕。我小時候最常聽到的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笨鳥先飛;到我生孩子的時候,又流行:贏在起跑線上、小太陽計劃、零歲方案等等,從精子卵子相遇之前就開始抓教育質量,拳拳之心可鑒。可是這麽做的內容相當單一,目的也相當單純,一切似乎都是為了讓孩子能考上好的學校,讀到好的專業,出來找份好的工作,能有一份豐厚的收入,過上衣食無憂甚至奢侈華麗的生活。更令人無奈的是,即便有了這樣的一份工作,還必須埋頭苦幹深怕被匆忙奔跑的人群給甩掉了。前段時間天涯有個帖子就是一個五百強企業裏做行政的人員寫的,說是在外企閑到發慌,生怕被社會甩掉了,希望能多做些事情。

可以說所有的人都在推波助瀾:商人出於商業目的擴大;父母盲從,教育部門放衛星,學校、老師層層施壓。而這些機構、人物又互相影響,織就了一張非常非常致密的網絡,緊緊掐住大家夥的脖子,於是現在就是孩子叫苦,父母叫累,老師叫冤,學校叫屈,教育部叫亂。這也就是上次我為什麽說學校的老師無法承擔教育家的責任,因為他們已經被教學任務壓垮,真的是承擔不了更多。

我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教育理念呢?我想法和《愛彌兒》裏提到的很相近。我認為,我的孩子首先他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他的到來不是自願的,而是為了滿足我做母親的個人意願。所以,在他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前,我對他有撫養和教育的責任,我有跟他建立親密關係的責任,而之後,借用《愛彌兒》裏的話:

一個做父親的,當他生養了孩子的時候,還隻不過是完成了他的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他對社會有培養合群的人的義務;他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

他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為的準繩,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

看起來要做個負責的父母很不容易,非常吊詭的是,父母參與到子女成長中多寡並不跟子女最終的成長效果成正比。也就是說,我們想做個好父母卻往往不一定能成為好的父母。也許讓孩子處於自然狀態,跌跌撞撞得自行成長,反而比父母一步一步引導長大更利於他們在成人之後的生活。

下麵推薦的一本書是《做好父母這件事》,這本書裏有很多的實際例子,看過之後也許會無奈得發現原來我們日常裏一些態度跟那些外行父母那麽像,滿心的願望原來並不見得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做父母實在不是一件一廂情願的事情,想讓孩子好,不等於能讓孩子好。父母最想給孩子的,未必是對孩子有利的;父母最想對孩子做的,未必不是妨礙孩子的。

說到這裏,我們必須反思一下我們想要給孩子的,和孩子自己想要的之間有多大的差異。我們想做的,是真正的發自內心想讓孩子好,還是出於我們的麵子、習慣、成見等等,期望孩子去實現的?記得幾年前我曾宣稱:如果我的孩子不想上大學隻想讀技校,我會跟他溝通後確定這是他深思熟慮的決定,我肯定讚同。等現在他上學了,成績一般之後,我才發現那個宣稱是我自以為是的潛意識造成的自我催眠式的民主家長作風。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在他成績一般的時候,我發現我挺痛苦的。在痛苦裏我明白在我潛意識裏一直覺得這個兒子是不經過啥努力就能輕鬆帶回前三名的那種,既然他能有這樣的智力,怎麽可能再去選擇技校?既然他沒有這樣的可能,我做個姿態宣稱一下,不是很民主很平和麽。

瞧,思想這個東西一深入就露餡!

從他上學後,我做的最大調整就是我對他的期望值在改變。真的,一個孩子的智力一般來說是在出生就固定了,除非有後天的意外。而影響這個孩子成年後生活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經曆和情感。經曆被大環境左右;情感生發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就是在父母身邊。所以,我們要反思如何做父母。如何跟孩子一起成長,讓自己也完整起來。

在反思中,我願意推薦的第一本書是《聖經》,這是一本叫人學會謙卑的書,而不會因為自己已有的知識沾沾自喜。我知道在座的有好多對佛經有興趣甚至研讀得很細致。我說一些淺顯的讀後感。在讀聖經和金剛經時,我都看到了“虛空”這個概念。不同的是,聖經裏的虛空是神造就的,我們在虛空麵前如此渺小無知無力抵擋,世界對我們來說很大有很多很多的知識是我們不具備的。而金剛經裏,人可以修煉成虛空,對每個人都有佛性,在了悟之後,我們也能跟如來那樣無壽相、無人者相。。。。應該是我個人修為不夠,我隻能體會到自我的渺小和無知。

而作為父母,麵對一個孩子,要協助他走過一段單向的無可挽回的時間,我實在沒有能力對自己說:我能!摸著石頭過河,我們都該謙卑下來,在生命的成長麵前,經驗是可貴的,經驗也是可鄙的。我們可以說所有的經曆都合理,可是,是不是能在謙卑中尋找一條相對合適的路?(吊詭的是,誰也不知道那條路在哪。)

尤其對我們這些在儒家思想體係熏陶下成長的父母們,即使沒有讀過四書五經,即使從未學富五車。可誰沒聽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誰不知道孝道兩個字?長輩的麵子很多時候比孩子的生存更重要。說個事,一個月前考慮大綱的時候有同事看到,就說了小時候的一件事情。她和哥哥弟弟還有爸爸一起在客廳裏坐著,突然爸爸放了個屁,弟弟說,爸爸放屁。結果爸爸勃然大怒,說他胡說。嗬嗬,我們都知道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這個父親就不能容忍自己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放屁。同事說,她覺得父親是想保持自己威嚴的長輩風範,其結果卻恰恰相反。

天涯上有個紅了很多年的帖子,是武誌紅的《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這個標題可以用另一個俗語取代: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說實話,用動物界的自然法則來解釋可能比人類社會的家庭環境更配得上這標題。帖子裏那麽多的人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的血淚成長史,甚至直言自己很變態,沒有安全感,對他人的感情有依賴,在情感上無法獨立。

我一直覺得,那麽多傷害了子女的父母不見得是主動、故意得傷害。可為什麽生活中就存在這麽多赤裸裸的問題呢?就因為這些父母不懂該怎麽做父母,他們也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可憐擁有被傷害的成長,卻不知道如何自省,如何走出原有的氛圍去學會做父母。因為狹隘,因為驕傲,因為無知,也因為膽怯。所以,真心得推薦大家讀讀《聖經》,學著謙卑下來,學著跟孩子一起成長。不會沒關係,承認不會不是軟弱,不會讓孩子瞧不起的。

其次要給大家推薦的是一係列書《為孩子立界限》、《和孩子劃清界限:成功訓育兒童自律的法寶》、《過猶不及》。這幾本書都在教我們如何學會分辨:我、你、他/她/它的關係。如何處理這些關係之間先後、輕重。這些書都用些生動的例子說明問題。讓孩子知道什麽是自己的責任,什麽不是自己的責任。什麽是應該行動的,什麽是需要遵守的。可以說,這些書籍是手把手得教會大家如何與社會、與朋友、與家人相處,教會大家如何保持自我,如何保持內心的獨立和平靜。——中國的父母,都很操心啊。利用:父母總是為你好的這個百試不爽的俗語參與到孩子的生活裏。參與、幫助、甚至直接代替了他的生活。這可以說直接影響了孩子創造未來的幸福生活的能力。

那麽做父母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呢?在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空間後,做父母的並不能放任自流。要學會熱情的旁觀,適時的給予幫助。在這方麵,我推薦的是《讓孩子吃點苦-挫折教育的55個細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麽聽,孩子才肯說》。

前一本書,見仁見智吧。55個細節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有刪改,畢竟孩子是很個性的,孔夫子幾千年前都開始因材施教了,現在我們當然也無須拘泥。後一本書呢,是一本非常非常適合操作的工具書。在這方麵我真的佩服老外,中國人唧唧歪歪半天說理的東西,他們就用表格清清楚楚給你分析明白了。

說到底,還是要做父母的明白:挫折是客觀存在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會有讓人快慰的成功,也會有各種令人煩惱和痛苦的挫折。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替孩子擋風遮雨,讓孩子生活在溫室裏。生活是他們的,還給他們。吃過苦的人,才知道糖是甜的,才會珍惜這甜蜜的滋味。

經過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嚇壞,一蹶不振。這也是做父母不願意孩子經受挫折的一個原因吧。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學會學習。被挫折嚇倒,有幾種情況。一種是情感上接受不了;一種是知識上跟不上了

。情感上的問題,情感解決。做父母的要承認孩子失敗的挫折感,失敗乃成功之母等等名言信手拈來。當然更主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無論怎麽失敗,父母都是可信賴的夥伴,會替他加油為他鼓掌!結合孩子的自律教育,總結了一句話: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有限的好。讓他知道父母永遠是無條件愛他的,但他的必須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看過《發條橙》的時候,覺得小亞曆克斯非常可憐,因為他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是:有限的愛和無限的好。當愛到頭了,好也就結束了。這樣的情況下,要孩子成功度過挫折期很困難。

而知識上的挫折需要在謙卑下來後,告訴他該如何學習,而不是學習什麽。知道多少,說明一個人的眼界;而知道該如何知道,那是一種智慧。一個有學習能力的人,是可以通過身邊的一切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獲得知識不僅僅學校上課這一條途徑。豆瓣上有人給我郵件說孩子看著很聰明,啥啥都會,就是學不會被老師罵怎麽辦。我回答:他智力上有問題嗎?他行為上有問題嗎?如果沒有,現在成績一般,會妨礙他以後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嗎?如果不會,擔心什麽呢?

在此,為大家推薦的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這本書最適合的閱讀人群是小學老師。我將書送給了兒子的班主任。可惜目前的教育局、學校給予學生和老師如此巨大壓力的情況下,我實在不看好。那麽學會閱讀,也隻能依靠家長了!

說了這麽多知識性的東西,其實要做一個好的父母,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愛!沒有愛的人生是悲慘的。不會愛的人生是殘酷的。不知道如何愛的人生是混亂的!成為父母的人應該都經過了很多種愛,如何麵對如何處理各種愛的局麵想來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所以,請以身作則,告訴孩子那些讓人心曠神怡的感情是怎樣的,我們該如何對待老人、對待孩子、對待朋友、對待鄰居、對待陌生人。我們要用什麽樣的胸懷麵對我們的過去將來,我們是怎麽樣得愛著這個世界和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這——書太多了,請大家自行選擇!

謝謝大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