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一個寫的不錯的文。。。。“在路上” 的男人

(2006-10-19 01:21:27) 下一個
   
“在路上” 的男人

來源: 陳默 於 06-10-14 18:31:28





序:我曾在為情所困時在這裏發過貼,得到過朋友們的關心。網上人來人往,大家不可能記得我了,不過我記得大家,謝謝。

對我而言,因為“在家裏”(有家室)而不能承諾的男人我是避之不及的,“在路上”而不能承諾的男人我是理解並可以與之相伴的,個人選擇而已。可能觀點不容易引起共鳴,也不合適貼在這個討論婚姻的地方。請見諒。這個貼就算是我對自己,及對當初關心我、給我建議的朋友們的一個“closing remarks”吧。

===============================================================

很久以前就曾讀過Jack Kerourc的《On The Road》,當時很喜歡他詩化的寫作風格,對他筆下“beat generation” 的不羈生活也很感興趣:一路飄泊,最大限度地追求生命的經曆,追求極致的刺激和快感。今年回國,看了國內暢銷的《血色浪漫》,其中提到此書,勾起了我重讀一遍的願望。也許是年齡及經曆不同了,這次讀後悟到了很多,對書中主人公Sal和Dean那樣“在路上”的男人有了新的認知。

“在路上”確切地說是一種心態,不完全是指動蕩的生活。有些家庭型的男人,也許因為工作原因,也會時常在外,但他的心是定的,他在外時是歸心似箭的,這種男人不在此類。真正的“在路上”的男人,為了在同樣的生命長度中延展生命的寬度,他會不斷地追求新的體驗,永不停步。他的目的地永遠是“Somewhere new”,他從不會有“唉,不年輕了,有家有孩子了,不再折騰啦”之類的感慨。

當今的社會不是Kerourc筆下的年代了,男人之所以“在路上”往往是為了追求自我而不是為了反叛社會,他們更傾向於讓自由的心放飛,而不是讓無羈的身體放蕩。但那種rootlessness的感覺、那種在飄蕩的生活中反省內心的願望是一樣的。

對於“在路上”的男人,女人是他生命中的風景,他會駐足,但不會為此停下腳步;他可能風塵仆仆,但絕不是沒有女人照顧就生活零亂潦倒,相反,他懂得享守生活的每一個層麵;如果有家庭,他也會負責,但他不希望他的女人要求他:“停下來陪我吧” ,而希望他的女人默默地、無怨地守候。

這樣的男人很容易被認為是不負責任,其實不然。他知道自己很難兌現承諾,所以不會輕易承諾。這樣的男人多半是強勢的、自信的,他不必用花言巧語去騙女人,得手後再一走了之,他可能根本看不上這種小男人的伎倆。他也不會為了所謂的責任而強顏歡笑,人在曹營心在漢。他知道這種“在路上”的情懷,不一定被大多數女人接受,但真正喜歡這類男人的女人往往更加執著。他對女人的傾心相待,不欺騙、不隱瞞、不粉飾,就是最大的負責。

愛上這樣的男人,你多半不必為柴米油鹽而操心,也很少會為雞毛蒜皮而鬥氣,因為男人不會計較也不會插手。他更需要你和他分享他“在路上”所遇到的喜悅和挫折,需要你用春風化雨的溫柔熨平他有時疲憊、有時焦躁的心。有時候,你不得不長時間地守候,但不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等,而是在獨處時好好照顧自己,在相見時笑顏如花。

不知是我的幸還是不幸,我愛過並愛著這樣的男人,這使我的生活多少有些另類。常常有朋友為我抱屈,認為不值。我也掙紮並猶豫過,想過是不是要有一份同看日出日落,共度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我最終明白,生活真正是冷暖自知,從眾是沒有必要的。執子之手,不一定有幸能與子攜老;為了懼怕孤獨而強撐著與子攜老,卻可能一輩子不曾執子之手。。。

很年輕時,認識了H。開始隻是當他是大哥哥,自己是一路從學校出來的乖乖女,H卻是十八歲就開始闖蕩社會。我聽他講風風雨雨,覺得很長見識;他聽我講小女生的兒女情長,也覺得有久違的溫馨。我們一直保持溫和的朋友關係。六四之際,他在外地無法回京,我在學校無處可去。他輾轉打電話找到我,讓我到他家去“避避” ,他說不知會發生什麽。我說正因為不知會發生什麽,所以我不能去,聽說居委會都在查各家有沒有留宿外人。我說我又不是風雲人物,沒什麽可擔心的。他急了,前所未有地凶,堅持要我去。我去了,他也想辦法在最短時間內趕回北京。門開之處,是他疲憊而寫滿焦慮的臉。。。這時,我在心裏對自己說:“This is my man...”

和H在一起時,我體會到的是他經年不變的關愛和疼惜,我給他的也是默默的支持和長久的等待。那時他時常對我唱的歌是“沒有你的日子裏我會更加珍惜自己,沒有我的歲月裏你要保重你自己。。。”當時隻當他是逗我高興而唱著玩,現在才知那真是他的心聲。但是,因為年輕而無法深刻理解他的情懷,我卻在不該放手的時候放手了。。。

很多年後,遇到了M,一個工作上冷峻而強悍、私下裏活潑而幽默的男人。我們因工作而相互熟悉,慢慢走近。大概是喜歡我的善解人意,他漸漸地在我麵前放鬆,化身為不設防的孩子。當他眼睛亮亮地和我說一些孩子氣的話的時候,我心裏的愛好像要溢出來,自己可以感到心裏最柔軟的那部分。當我得知他因連續出差而疲憊不堪,病倒在國外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全然不知周圍眾人驚詫的眼光。我溫情地愛他,但一直無法徹底讀懂他的心思,並顧及工作關係而無法言明。

在他即將升職調任之際,我的痛苦和掙紮達到了極限。一方麵,想到在那麽多的滄海桑田之後,還能這樣溫暖地想念一個人,這樣不顧一切地為一個人苦惱甚至流淚,真的很珍惜,很想告訴他自己是無怨無悔無所求地喜歡他,讓他帶著我的愛遠走。另一方麵,想到多年來兩人一起分享了那麽多細密的心事,卻始終無法相互徹底敞開心扉。這一走,還不是一切都隨風了?在最沮喪的時候,我幾乎想先他而調離,徹底放棄、永不再見。

也許天不負我吧,在即將離別之際,他深情地說“ I know everything. Same here. ” 。我終於在他的淚眼中看到了他的心。在他擁我入懷的一刻,我明白了這又是一個“在路上”的男人。他也像我一樣地掙紮了很久,知道自己無法承諾,所以不敢言表對我的愛意。當終於確定我可以無怨地讓一切隨緣,他才不再猶豫。

經曆了多年的磕磕碰碰,我終於明白,要想與這類男人好好相愛,自己也或多或少要有“在路上”的認知和共識,要明白生活隻有隨意才能遂意,要能真正體會和享受生命曆程中的每一步,而不是刻意追求某一個終點或目標。而且,作為女人,自己不能 “在路上” ,“在路上”的女人隻能是同類男人的夥伴,而不能成為愛人。

愛上這樣的男人,會有加倍的艱辛,但也有加倍的甜蜜。不可預測的未來會使感情充滿新意;永不厭倦的心態會使生命更精采絢麗。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