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風

從來沒有寫過博客,這是第一次,算是菜鳥了,望各位前輩包涵!
正文

孫悟空,二流海龜?

(2006-08-25 08:55:37) 下一個

近來看到文學城的一篇文章,覺得很有意思。文章的大意是說,學成歸來的海外學子,俗稱“海歸”,或“海龜”,大部分都是在國外不太成功的人,所以才會選擇回國。國內吸引到的海歸,通常隻是海外學者裏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會選擇留在海外。

除了這篇文章外,在其它媒體也見到很多類似的文章,大多是質疑回國的海外學子的真實水平,文章的結論不外乎是現在的海歸,水平非常參差不齊。

看到這裏,我不禁要感歎一聲。英雄不問出身,有一身真本事就可以了,你管他在哪兒學的真本身啊! 說句搞笑的話,按照這位所長的意思,唐僧不應該收孫悟空這位徒弟。孫悟空怎麽著也算留過洋的,既然是海歸,那八成是二流人才,肯定是在海外呆不下去所以才回的花果山,堅決不能要!

為什麽現代社會信息如此發達,國內的某些管理人員卻還有如此落後的用人思想呢?我奉勸一下這位所長,以及其他有類似思想的人:

如果你認為你要招聘的人是一流人才,那你就錄用。如果你覺得可能是二流人才,不符合招聘標準,那你就不要錄用。不要因為人才沒有海外留學經曆,是所謂的“土鱉”,就不錄用。更不要因為是海歸,就錄用,然後懷疑他隻不過是二流人才,因為在國外呆不下去,所以才回來的!

國外的各方麵條件,確實比國內要優越。但是,並不能據此得出結論,隻要是想回國的,肯定就是二流人才。具體回國的原因,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無法確切統計。我在此列舉一下可能的原因:

1) 思念祖國:相信隻要有海外留學經曆的同胞,都會或多或少地有這種想法。中國再貧窮落後,畢竟是自已的祖國,所以,如果有回國發展的機會,肯定是會好好考慮一下的。

2) 中國經濟發展:相比國內每年10%以上的GDP增長,歐美經濟停滯不前,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與其在國外空等,不如回國尋找更多的機會。

3) 相對生活水平:國外絕對工資確實是比較高,但是換算成相對生活水平,其實可能相差不多。國內甚至更好一些,在國內買了房的可能更有體會。

4) 生活習慣:中國畢竟是自已的家鄉,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確實是家鄉的好啊!

5) 機會限製:國外的機會,雖然非常多,但是不可見的“玻璃屋頂”,也會讓你拿它沒辦法!

說實話,列舉了很多回國的原因,但是沒有把“混不下去”列在回國的原因裏麵。我見過很多在美國確實混不下去的同胞,但是大部分都是抱著這樣的思想,既然出來了,那好歹也要混得差不多才好衣錦還鄉。

所以,請大家不要再質疑海歸的真實水平和回國的目的。要做到真正的量才而用,而不是隻看出身不看水平。

原文: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300379

素質遭質疑 中國引進的“海歸”隻是二流人才?

中國科學院一家研究所的所長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學者裏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會選擇留在海外。

  歸國人員的素質如何?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隻有少部分“海歸”是犧牲了高工資或穩定的工作而回國,其中擁有創新研究專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

  過去30年,中國一直是西方國家一個巨大的人才來源。輸出的人才主要來自香港,香港人因擔憂1997年主權移交而產生的政治不確定性紛紛遠走他鄉。但隨著主權移交工作的順利進行,遷居海外的香港人又開始回流。

  在中國內地,一場類似的“鳳還巢”大戲也正在上演。2005年,從海外回流的人才達到3萬人,大大高於1999年時的7000人。

  競相吸引“海歸”

  從中央到地方,中國各級政府一直積極鼓勵海外的留學人員返回祖國,它們紛紛營造適合海外歸來人員的政治環境和文化氛圍,還向這些“海歸”提供資助。

  中國科學院目前正向其從海外引進的人才提供人民幣200萬元的資助,其中20%可直接成為受資助人的工資。引進人才還可獲得其他待遇,包括提供終身職務、住房,配備現代化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由研究生(往往是國內培養的)和其他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等。

  教育部的“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2003年期間,共獎勵了2218名歸國教師,獎金共計人民幣1.44億元。而香港富豪李嘉誠資助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1998年至2004年吸引了537名學者從海外回國,他們成為重要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地方政府也在競相吸引海外人才。不少城市推出了大量鼓勵措施,包括提供住房補貼、解決配偶工作、為孩子提供國際學校、允許保留外國公民身份的居住證等等。多數大城市和省城還設立專區,為海外學者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北京和上海各有14個這樣的專區。

  “海歸”素質遭質疑

  歸國人員的素質如何?中國是否成功吸引了最優秀的人才回國?數據看來並未支持這種論斷。而且,有種看法認為,回國的都是在國外不大成功的人。中國科學院東北一家研究所的所長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學者裏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會選擇留在海外。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饒毅認為,在美國有800至1000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擁有獨立的實驗室,這些人不太可能回國。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表示,我們的發現印證了饒毅的觀點。實際上,調查顯示隻有少部分“海歸”是犧牲了高工資或穩定的工作而回國,其中擁有創新研究專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讓高級人才歸國隻是第一步,而留住他們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海歸”帶來新問題

  那麽歸國學子的數字說明了什麽呢?政府官員稱,在2005年回國的3萬人中,有50%隻完成了本科或一年製碩士教育(一般是在英國)。

  許多官員將此歸咎於英國,那裏隻將中國學生視為劣質大學的外匯收入來源,他們一畢業即遭拋棄,隻能在沒有接受什麽職業培訓的情況下回到中國。

  但顯然,中國政府成功營造了吸引海外學子歸國的氛圍。隨著自費學生的增加,一部分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將會回國。而且,據麥肯錫公司最近的研究報告,中國正麵臨高素質工程師的短缺,這為海外學子創造了真正的機會。

  但正如對“海待”的討論所顯示的那樣,不要僅僅相信數據。中國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海外學生和歸國人員的增加,將給中國帶來新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