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正文

古徽州教育

(2006-06-23 15:34:41) 下一個
         古徽州山高路險,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門望族躲避戰亂的理想之地。但這些名門望族,避難並不避世,他們不甘心徹底退出社會政治舞台,總想伺機而出,即便自己沒有機會,也寄希望於後代,總想通過“儒”而“仕”。因此,他們十分注重族中後輩的教育,“十戶之村,不廢誦讀”,“茅屋書聲琅”真實反映了徽人重視教育的情況。

         古代徽州教育,官民結合,機構眾多,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幾類:
       (1)府(州)學、縣學,這是官辦教育機構。其特點是教官由朝廷委派,它以培養科舉人才為宗旨,教學內容主要是服務於科舉的四書五經,它是讀書人進身的必經之階,在徽州極受人們重視。如歙州州學始建於唐代,是徽州最早的地方官學。   
       (2)書院,又稱書屋、精舍。其特點在於它是既獨立於官學之外的學校製度,又是與教育密切結合的學術研究機構。   
       (3)社學,這也是一種官辦的教育機構在元代,除設州、縣學外,還以鄉中每50戶為一社,每社設社學一所。明洪武八年,徽州六邑有社學462所,清康熙時,徽州社學發展到562所。其特點是以地域為單位,官辦民助。因為社學經費除官方出資以外,更主要的還是靠各鄉族捐助。所以社學從形式上看起來是官辦,實際上卻是官民結合的辦學形式。
       (4)義學,這是捐資助學的教育形式。主要以氏族祠堂、廟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資等方式辦學,其特點是不收學費,家境貧寒子弟亦可入學。
       (5)村塾,這是村民共同出資的教育形式。其特點是村民自願組合,共同聘請和供奉塾師。
       (6)家塾,這是民間獨資的辦學形式。其特點是某戶獨資聘奉塾師在家中教育子弟,受教育者可足不出戶。
       (7)學館,這是民間私立學校。其特點是塾師在家設塾招生。
 
         徽州教育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徽州書院。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既有官辦,又有私辦。績溪人胡忠於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創辦在績溪縣龍井村東之山阜的桂枝書院是徽州最早的書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書院。
 
         徽州最著名的書院是建於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的歙縣紫陽書院。這是全國著名書院之一。此書院始建於徽州府城南門外,南宋理宗皇帝禦筆親題院名匾額,元代三易院址,時興時毀.明代正統年間遷於縣學右之射圃。明正德十四年,郡守張芹在紫陽山中又建一紫陽書院,於清代日漸興隆。康熙、乾隆先後親題“學達性天”、“道脈薪傳”兩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歙人曹文埴、鮑誌道等在縣學後朱文化祠遺址創建古紫陽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紫陽師範學堂。該書院以《白鹿洞書院學規》為綱,以講學與道德修養為主旨,崇奉正宗的朱學。自創辦至改辦學堂長達660年間,紫陽書院一直是新安理學的中心。
 
         徽州另一所著名的書院是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休寧縣還古書院。此書院院位二休寧萬安古城岩,它是陸王心學在徽州的中心。
 
         另外,歙縣的師山書院、鬥山書院,休寧的東山書院、天泉書院,婺源的明經書院、福山書院,祁門、績溪的東山書院等都是當時遠近聞名的書院。
 
         徽州之所以教育發達,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以儒入仕,以儒入賈。徽州山窮水淺,土地貧瘠,人們隻有眼睛向外求發展。首選之路便是通過讀書而入仕,仕途不暢則入賈。能入仕入賈,全是教育之功。其二,有較穩固的經濟支撐。首先,學田為府、縣兩級官費師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因為學田是古徽州為府、縣學所置的田產,按官府規定,學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給府學、縣學師生之廩祿,它是府學、縣學經費的主要來源。第二,徽商的慷慨捐助促進了徽州教育的發展。明、清時徽商猛然崛起,並稱雄我國商界幾百年。經商致富的徽州人更是看重讀書入仕,也就更加重視對後代的教育。明歙縣鹽商鮑柏庭就說過:“富而教不可緩,徒積資產何益乎?”祁門商賈胡天祿“輸田三百為義田,使烝嚐無缺,塾教有賴,學者有資。”這都為徽州教育的發展從經濟上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其三,有一支淡泊名利,傾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隊伍。在朱熹教育思想的影響和誨人不倦精神的感召下,古徽州出現了許多矢誌不渝“正義明道”,心甘情願獻身教育的大儒者。婺源大儒汪炎昶,隱居深山十年,專心致力於講學授徒;元末明初歙縣大儒鄭玉,一生絕意仕進,而勤於講學授徒因門下受業者眾,室小難容而築“師山書院”行教。清代婺源大儒江永,一生不以利達富貴為事,唯以教育英才為樂。歙縣經學家程瑤田,一生淡泊名利,投身教育工作,並“以身率教,廉潔自持”。徽人這種淡泊名利,心甘情願獻身教育的精神一直影響至今,近現代徽州出了不少知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總之,由於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家族家庭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促成了古徽州發達的教育,形成了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局麵,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徽州自古就被譽為“東南鄒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