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佳對
(一)重慶巫峽瑤上有一副妙聯: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 此聯運用疊字手法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與巫山秀色為內容的下聯相對,堪稱工整自然,珠聯璧合。
(二)上海豫園得月樓聯:
樓高但任雲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注: 聯中闡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通過對聯的欣賞示人以哲理。
(三)台灣阿裏山古月亭聯:
滿地花陰風弄影
一亭山色月窺人
注: 全聯對仗既工且含無窮韻味。“弄”、“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最能傳神。
(四)杭州西湖水月亭聯:
水憑冷暖 溪間休尋何處來源 詠曲駐斜暉 湖邊風景隨人可
月自圓缺 亭畔莫問當年初照 舉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認我不
注: 此聯典雅明麗,富於想象力。
中秋賞月 天月圓 地月缺
遊子思鄉 他鄉苦 本鄉甜
天上月圓 人間月半 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頭 年年年尾接年頭
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
月照紗窗 個個孔明諸葛亮
風送幽香 鬱鬱畹華梅蘭芳
賞月談月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曆,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
“明月四時有,
何事喜中秋?
瑤台寶鑒,
宜掛玉宇最高頭;
放出白豪千丈,
散作太虛一色。
萬象入吾眸,
星鬥避光彩,
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製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雲:“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雲:“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雲:“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據《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裏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雲:“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曆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曆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省著點給小優妹妹吃!
問阿尤過節好!
千好萬好事事好,月圓情圓人團圓,祝∶中秋節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細細
額的土村長喜歡尤味兒月餅﹐多搬點兒哈﹗
來晚了,都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