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焉知三十載,重返北大荒》評論匯編 ---1

(2006-09-28 13:10:23) 下一個

《焉知三十載,重返北大荒》登出後,許多朋友在我的博克裏留下評論。我把它們按章節匯總放在這裏。除了刪除了幾個貼重了的評論之外,全部在此。供有興趣的朋友閱讀方便。謝謝大家。

(1) 兒子高中畢業了

ladyinnyc 評論於: 2006-09-01 14:10:41

刪除

Finally, we found that it was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Brookings Hall. Congratulations to him! This school is on the new Ivy list.

lakeraina 評論於: 2006-09-01 13:26:33

刪除

Harvard

ladyinnyc 評論於: 2006-08-31 14:02:38

刪除

Which university does your son go to? We cannot tell from the photos and are eager to know the answer. Please help.

閣老 評論於: 2006-08-23 21:51:02

刪除

罷了小弟,在這裏遇到你,看來緣分不淺哪。
你說得也正是我想說的。
餛飩侯啊,你這篇文章真讓我百感交集喲。

罷了 評論於: 2006-08-21 19:59:37

刪除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得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追求。隻要心裏有欲望,那如水的欲望就會時時撞擊著心牆,讓你感到無論你怎麽樣生活,都會有遺憾,都會有失望。現在的孩子們生長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精神生活極其匱乏的時代,他們不會有我們曾經有過的使命感,他們不會有我們曾經有過的,那種純精神般的理想追求,他們更不會有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胸懷。他們永遠不會感受到,我們在宣誓成為美國公民時,那種“悲欣交集”的傷痛。他們也不會有機會去體驗,朋友之間那種曾經存在於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東西。我們的閱曆豐富了我們的思想,飽滿了我們的感情,教會了我們珍惜和感恩。
你敢說大西北沒有給過你一生中最深邃的感動?我相信,當你和大西北的戰友們歡聚一堂的時候,人類心靈上的一種崇高而平凡的東西被挖掘出來了。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定義的感情,就像故鄉的鹽一樣,是鹽,可它是甜的。
誠如於傑所說:“當真正的苦難逝去的時候,我們完完全全有資格以幸福的心態來品嚐苦難的記憶,就好像京城裏生意紅火,收費昂貴的知青飯店一樣“憶苦思甜”。盡管曆史給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但我們能說這僅僅是一種矯情與造作嗎?”
所以,我不羨慕他們這一代,他們是生活在“自我”中的一代,他們的欲望是一種對物質如金般的欲望。這當然不是他們的錯,一個時的代機器造就一代人。我承認,他們的生活條件遠比我們那個時代優裕得多,他們在自由的土壤裏得天獨厚地成長,更是讓許多人羨慕不已。但他們著的世界,卻是一個複雜得多的世界;他們這一代人將要麵臨的競爭、壓力和挑戰,是我一點也不羨慕的。

(2) 在北京

唵啊吽 評論於: 2006-09-08 04:40:15

刪除

我也是最近回國才知道發燒打點滴如此風行,國內人說出來好像是家常便飯似的。

nowhere88 評論於: 2006-08-23 18:37:02

刪除

很真情 !

龍鳥 評論於: 2006-08-20 23:29:32

刪除

大宅門的確有特色,很懷念那裏的飯菜和環境

磨坊小劄 評論於: 2006-08-19 23:45:20

刪除

看完佩服得緊,很厚重的文字,不是一天兩天能寫出來,伸著脖子等下篇:)

(3) 北去的列車

唵啊吽 評論於: 2006-09-08 04:45:24

刪除

看到你那張車票就落淚。。。

晚風拂柳 評論於: 2006-09-01 11:23:21

刪除

貝滿女中就是文革前的女十二中吧 , 我姐就是在那上的初中 .
我也覺得挺親切的 . 聽著這首歌還挺激動的 , 我雖低幾屆 , 沒有去東北內蒙 , 但也是那個年代長大的 , 聽著這首歌 , 眼前就出現了那個送人的場麵 .

糖葫蘆 評論於: 2006-09-01 11:09:26

刪除

貝滿女中就是文革前的女十二中吧 , 我姐就是在那上的初中 .
我也覺得挺親切的 . 聽著這首歌還挺激動的 , 我雖低幾屆 , 沒有去東北內蒙 , 但也是那個年代長大的 , 聽著這首歌 , 眼前就出現了那個送人的場麵 .

天理 評論於: 2006-08-31 02:30:45

刪除

城裏人上山下鄉幾年就叫苦,農民一輩子如此。

zneteng 評論於: 2006-08-30 21:28:29

刪除

真親切,我爺爺以前是貝滿女中教務處的。另,史家胡同是否安定門內的?我小時候就在方家胡同和前蕭家胡同,記憶中有很多人上山下鄉,包括我最小的叔叔。
zneteng

無題 評論於: 2006-08-30 16:44:56

刪除

老剛問母親,早知道現在這麽多腐敗,您當初何必去參加遊行,參加地下黨呢?
老剛同誌, 您到現在還想不通這個問題? 孔子說四十不惑,在美國這麽多年就沒時間梳理一下?
另外幫學生做題在美國是作弊。希望您謹慎言之。

白鶴泉 評論於: 2006-08-25 21:17:44

刪除

下次回國一定記得帶孩子坐次火車。沒想到現在火車出站都不鳴笛了。

龍鳥 評論於: 2006-08-23 14:54:30

刪除

東北受益於上山下鄉還是頗多的,個人之於國家,有時難說對錯,但是的確很多城裏人受了些苦,其實這些苦對於農村人算

(4) 餐車上

夏季星空 評論於: 2006-08-31 19:53:35

刪除

看過不少 blog, 這是最喜歡的一個。雖然我與您不是同一代人,沒有經曆過那火熱甚至瘋狂的年代,但比起今天的新一代,我想我還是能夠理解你們的往日情懷的 ......
象 thethe 說的,讀到最後幾段眼淚不自覺地湧

kxin2001 評論於: 2006-08-31 11:25:13

刪除

好文章!我與你同年代人。那時在江西插隊。十年後回滬,又十年後洋插隊來美。兒子大學畢業在美國工作了,而我要提起帶他回國到江西走一招,他保證回拒。今讀你的文章,分外親切。

thethe 評論於: 2006-08-31 10:06:18

刪除

不知咋的,讀到最後幾段想流淚。謝謝老剛

Wafik 評論於: 2006-08-31 06:38:55

刪除

我是那是唱 " 哥哥姐姐在邊疆 " 的一個 , 沒親身經曆過北大荒但能體會你的心情 .

扣眼 評論於: 2006-08-30 22:52:56

刪除

喜歡你碼的字,有一處可商酌。陳 3 兩名字的由來,確如你所說,每人每月 3 兩油,但那不僅僅是因為遼寧自給不足,主要是當時陳錫聯太左,作為全國數一數二的工業大省,遼寧在工業方麵給全國其它省市的支援是有目共睹的,其它省市曾提出過支援一些農副產品,但被陳拒絕。最後搞的遼寧人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去了北京就使勁買,被人笑曰東北虎·······

zneteng 評論於: 2006-08-30 21:39:45

刪除

不錯。
上次回國從北京到上海,軟臥很方便,一夜就到

haiwan 評論於: 2006-08-30 19:40:02

刪除

喜歡

北妹 評論於: 2006-08-30 16:54:53

刪除

東北妹妹 , 讀你的文章 , 濃濃的東北風情和那代人的青春呼之欲出 ! 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 尊重 ! 希望全社會人都尊重 !

一天到晚 評論於: 2006-08-30 16:19:32

刪除

不是和你同一時代的,可就是喜歡看你的文章

白鶴泉 評論於: 2006-08-25 21:38:30

刪除

沒想到餐車這麽空!

(5) 大難不死

晚風拂柳 評論於: 2006-09-01 11:31:40

刪除

成崗和劉思陽 , 太形像了 , 笑 s.

嚇大的學生 評論於: 2006-08-30 18:12:05

刪除

雖然沒有經曆你們的上山下鄉 , 倒也勾起了我門當年讀大學時坐火車的回憶 . 89 年上的大學 , 家在四川 ( 現重慶 ), 學校在廈門 . 每次春節回就跟打仗似的 , 因為四川民工特多 . 四五十個小時都站著 , 能有過位置都是極大的幸福 , 硬座連想都不敢想 . 有時中轉 , 為了坐上特快 , 也是買短程票提前上 , 有時甚至 7,8 小時都蹲在站台的一個角落 ( 要是被看見 , 會被趕出去 ). 因為家裏窮 , 連盒飯都舍不得吃 , 1 塊 5 的麵包或茶葉蛋是主食 . 每次春節完後 , 初二就得上路 , 為的是不那麽擠 . 後來坐飛機坐習慣了 , 一次因為信用卡丟了 , 從北京坐軟臥都累 . 人真實變了 .

道裏道外 評論於: 2006-08-30 12:44:52

刪除

看到這段特別感動,果然是知識改變命運,如果沒有當年的刻苦用功然後考上大學,那麽您現在的生活將會是怎樣,很多當年的知青回城在工廠裏工作,沒有考過或考上大學的,現在多數都難逃下崗,失業,轉行的命運吧,我是哈爾濱人,以為自己並不是特別想家,但看到您拍的哈站和中央大街的照片感覺非常親切, 5 年沒有回去了,忽然很想回去看看。

cshyfzh 評論於: 2006-08-26 18:29:27

刪除

感覺文章真實而親切 . 我相信每一段曆史都會給生活帶來不平凡的意義 , 都會造就一批人 , 就看每個人如何走過這段人生 .

榮亦平 評論於: 2006-08-26 13:21:06

刪除

你好,你寫的真好。真好。讓人覺得是那樣的親切。
祝你幸福!我的信箱 rongyiping2003@yahoo.com.cn, 如果能收到你的信,我將會非常高興!

白鶴泉 評論於: 2006-08-25 21:25:01

刪除

我一堂兄和我說起過當知青坐車逃票的經曆,看來他沒有吹牛。

(6) 哈爾濱

heik 評論於: 2006-08-31 23:21:03

刪除

隻有回收往事的時候才意識到再艱苦的生活都是回味無窮的成年老酒,讓你品出各種滋味。想起年輕時的衝動,有一種對逝去的歲月的憂思。現在都不敢嚐試這種故地重遊了。想的時候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不要說見到了。

若缺童子 評論於: 2006-08-30 20:13:07

刪除

我是 1953 年離開哈爾濱 , 聽說文化大革命中 , 東正教堂被毀 ( 當時俗稱喇嘛台 )1994 年我回去哈爾濱一次 , 尚未修複 , 看了照片 , 感到很親切 , 盡管感到它四周的建築很蹩腳 , 謝謝作者 , 讓我濃濃的鄉情油然而生 !

haiwan 評論於: 2006-08-30 19:53:12

刪除

鬆花江在漲水期才看起來又寬又大。與季節有關。
太喜歡你的文章和故事了。

boredatwork 評論於: 2006-08-25 20:08:11

刪除

看您的文章讓我想起每年隨父母探親擠火車的情景來 , 看得眼淚都要掉下來 . 真正是一模一樣 : 記得當年爸媽把我從窗口送入車廂 , 自己再從門上擠過來 , 年幼的我等了仿佛一個世紀那麽長 , 一直擔心他們上不來火車怎麽辦 .

cqln 評論於: 2006-08-25 17:54:36

刪除

寫得太好了,忠實地等下文!

CHIHUO 評論於: 2006-08-25 10:05:27

刪除

老剛同誌你的文章使我想起了很多的往事那是 1976 年冬天我和媽媽從北京去大舅家玩他們家就在哈爾濱南崗區住,當我一進門就看見我舅舅家的二女兒躺在床上,她長的很漂亮,她就是插隊到兵團的在一次幹活中他們挖的山洞塌了把她砸在了裏麵,大家奮力的搶救把她從裏麵拽了出來,但是她的下肢從那以後就失去了知覺癱瘓在床上,再也站立不起來了,她是共產黨特別要求上進,什麽困難都搶在前麵,那個時候組織上就派了 2 個兵團女的輪流照顧她,每天看這她用頑強的毅力堅持鍛煉這,心裏又是難過又是敬仰她覺得她真的是了不起啊,而且每天除了鍛煉就看她在不停的寫這什麽因為那個時候還小也不太明白現在想起來估計她在每天寫日記心得體會吧,你們那個年代的人真的是不容易曆史造就你們,你們什麽苦都吃了,想想在美國有的時候遇到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麽,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還有看了你的幾張哈爾濱的照片感覺變化很大,沒有變化的就是那些老的建築物,還有那些時髦的人們,我印象中哈爾濱人特別愛美大冬天的就穿一條特別薄的棉褲並請特別瘦瘦的裹在腿上,外麵在穿上尼子大叉特別精神,感覺好像哈爾濱最早流行燙頭發的,因為我記得北京那個時候沒有看到的,但是他們那流行的一句話就是爆米麵肚子的確良褲子,還有的印象就是那裏的餐館他們給顧客喝酒用的是罐頭瓶子這個印象太深了,在就是你吃飯的時候身邊有很多的要飯的等著,那個時期很困難要飯的人很多,還有商店裏很多好的點心都是擺這給人看的他們不買,你要想買點好的點心真的很不容易,當然記得老剛說的那個大撇拉圓形的酸麵包了,總之你的文章讓我想起了很多很多。。。謝謝您老人家,向老剛同誌致意最從高的敬禮!!!用兒時的一首歌回你,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見!!接碴練,俺算一個忠實讀者。

家喻 評論於: 2006-08-25 01:36:47

刪除

真好看,等著下一集。

(7) 繼續向北

秋吟 評論於: 2006-08-31 11:51:29

刪除

看到那塊斑駁的趙光站牌,恍忽回到當年,曾有一次徒步從趙光走回二團,一個女孩子隻身走了四、五十裏雪路,相伴的隻有道兩旁不明深淺的溝、逐漸西落的殘陽、遠處林子裏竄來竄去的野狼。真不敢想像當時怎麽會有那麽大的膽量。

北安和趙光 評論於: 2006-08-30 22:16:57

刪除

我的父親是在文革之前大學畢業分配到農墾兵團一師師部,所以我就出生在趙光,童年生活在北安,在哈爾濱讀的小學和中學。想不到出國之後還能在文學城的網站上還能看到如此熟悉的北國小鎮的名字,分外親切。掐指算來,我也有將近 20 年沒有回過北安和趙光。如果不是在這裏看到這些名字,他們隻能出現在夢中。恍若隔世,恍若隔世。感謝作者寫了如此美妙的文章,讓我還能回憶起在那些北國小鎮度過的少年時光。

haiwan 評論於: 2006-08-30 20:02:08

刪除

從哈爾濱到黑河的國道 , 過去好破 , 現在很好了 .
讀了您的文章象自己回了一次家

helen_ottawa 評論於: 2006-08-30 18:16:53

刪除

so impressed. I was not ZHIQING, but I was a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from HEILONGJINAG. Traveled many times by the train. Also my elder sister was ZHIQING. So familiar, so nice ....

單桅帆 評論於: 2006-08-28 23:16:15

刪除

文筆流暢,內容真情實感,寫得太好了

白鶴泉 評論於: 2006-08-27 21:20:33

刪除

還沒有下文嗎?

nice666 評論於: 2006-08-27 13:48:12

刪除

翹首以待下文

白鶴泉 評論於: 2006-08-25 21:36:41

刪除

寫得真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