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尼印象 (序)

(2010-12-01 22:09:40) 下一個

印尼印象 ()

 

Henry Song

2010.11.30

 

 

對印尼,我是既陌生,又熟悉.熟悉,因為自從結婚以來,就常聽太太談起,也見過了不少她來自那裏的親戚朋友.陌生,因為我一直不曾去過,直到現在.

 

太太出生於印尼,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空前的排華浪潮中,被她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父親,裹在繈褓之中帶回了中國大陸.

 

嶽父與當時印尼的絕大部分華人一樣,從小就對中國大陸懷著熱切的向往.1965930日發生了930事件,印尼開始對華人大肆殺戮並攻擊中國使館.嶽父因生來皮膚幽黑,長得很象印尼當地人,所以當所有華人都個個惟恐躲避不及時,父親挺身而出,想盡各種方法掩護使館人員撤離,並最後獨自一人把使館的所有文物整理打包,裝了整整一個貨櫃運往中國大陸.幾十年後,當我們晚輩提到這些故事時,既敬佩他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又感慨他純潔無私的人格操守.如果當時從那些財物之中隨便留上幾件,如今都可以換出一筆不菲的身價.至於這批財物最後到了國內,下落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當時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烈火一樣燒向中國大地,嶽父一趟趟地奔波冒著隨時會被滿街的軍人擊斃的危險搶救出來的這些國寶,是否都變成了紅衛兵們棍棒下的垃圾,隻有老天知道.

 

由於嶽父為中共使館積極活動,最終引起了印尼政府的注意,遭到通緝,不得不四處躲藏,最後帶著家人從棉蘭逃到首都雅加達,並準備奔赴中國大陸.嶽父的兄弟姐妹多勸他不要太過理想,感情衝動,但嶽父堅稱自己是中國人,要回去為祖國效力,因為中國才是所有華人的根.一家人輾轉抵達香港,知道國內當時狀況的朋友極力勸阻他們留在香港,但嶽父不為所動,幹脆將一家人的出生證與護照全部撕掉,以示投奔祖國的決心.而這個決心,最後讓他與全家曆經了理想的破滅,蒙受了無數的苦難.一雙慣於舞文弄墨的手,不得不握了十幾年的鋤頭.一張習慣了喝咖啡的嘴,不得不為了一解咖啡之癮,將落葉拿來燒焦磨成粉末泡著來喝.等敖過了十幾年最後終於重新離開中國大陸時,嶽父已經一身疾病,心如死灰,不久便在香港鬱鬱離世.最近通過一些他生前好友的回憶文章,我們才略略知曉,他也許本身就是地下共產黨員,一直在同中國使館人員秘密合作.隻是當他一腔熱血奔赴祖國大陸時,那些使館撤回中國的外交人員,一個個泥菩薩過海自身尚且不保,哪裏還能去想到那些受了他們的宣傳鼓動回國的愛國華僑.

 

我不曾見過嶽父,但太太香港家中客廳的牆壁上,曾掛著一張他的黑白照片.高高的額頭,瘦長的臉孔,幽黑的皮膚,挺拔的鼻梁,大大的眼睛中,智慧交織著憂鬱,厚厚的嘴唇裏,堅毅而又夾雜著些許的苦澀.這張照片應該是他離開大陸不久後拍的.我記得,我曾對著這張照片默默地看了很久,努力想要從他的臉上讀出他一生的理想與辛酸.

 

嶽父的一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劇.作為海外回國華僑,他們的悲劇則因擁有強烈的反差而更鑽心刺骨.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中部 回複 悄悄話 向你的嶽父致敬!
風行水上 回複 悄悄話 印尼還有什麽可留戀的呢?這樣的地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