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清longhair

走走看看, 天天天藍; 風清雲淡, 輕舞飛揚
個人資料
longhair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窮遊法國(五):Normandie諾曼底

(2012-08-14 19:39:54) 下一個

凡爾賽花園的那個藝術品,是瓶子搭成的。大小象啤酒瓶,形狀卻是紅酒瓶(主要是凹入的底部),大小朋友各持一詞,誰也沒說服誰。所以,到底是什麽瓶子,其實我們也沒答案哈。:)



從凡爾賽出來,我們就往諾曼底方向而去。

諾曼底,在法國西北部,瀕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倫三島隔海相望,西部是布列塔尼半島。平緩的海岸線像彎彎的臂膀擁抱著湛藍的英吉利海峽。 它由上、下法國諾曼底兩個大區共5個省份組成,麵積3萬平方公裏。青翠的草地、深藍的大海,黃褐色的沙灘,是諾曼底最鮮明的色彩;它是法國與南部的“蔚藍海岸”齊名的著名的旅遊地之一。 之前就聽同事跟我推薦過,說她的朋友們覺得諾曼底是法國最漂亮的地方呢。

本來的計劃,路上是要去魯昂Rouen走馬觀花一下,看看魯昂大教堂La Cathedrale Notre-Dame和聖女貞德的受難地的。可惜,出凡爾賽已經不早了,我們出了去魯昂的口,走了一段,剛擦了它的邊緣,發現塞車,決定舍棄這站,上回高速,繼續趕路了。

1)


我們一路狂奔,終於在傍晚時分趕到了翁弗勒Honfleur ,諾曼底海岸一個很典型的港口小鎮。

2)


3)


港灣

4)


Honfleur有的房子看起來,真是很有些年頭了。

5)


街頭的噴泉

匆匆遊覽了小鎮之後,繼續開了不久,便到了我們當天的住宿之地,多維爾Deauville 。

Deauville算是從巴黎出發,距離海邊最近的小城市,是很多巴黎人假日周末的好去處。 登記好酒店,放下行李,出門去吃晚飯的時候,天已經黑透了。

6)


我們就是在噴泉後麵的那個餐館吃的晚飯。

當時正是歐洲杯,小組賽後的淘汰賽,邊吃還邊看了大半場的球;吃完趕回酒店,正好看到了西班牙點球淘汰的葡萄牙,進了決賽。

第二天,才有機會出門看這個小城,這才發現這座小小的海濱度假城市,原來還蠻有國際性的。當時,就看到馬球世界性比賽的宣傳條幅。後來有從網上看到這麽一段介紹:

多維爾 (Deauville) 的世界知名度得益於它的各種豪華和精致的設施,以及它的各種高雅的活動展示。整個一年, 特別是在夏季,各種活動都標注於其節日小日曆中: 賽馬大獎賽,馬球世界冠軍賽,賽船,高爾夫和網球聯賽,盛大的慶祝活動, 國際騎馬遊行。每年九月初, 美國電影節將多維爾 (Deauville) 變成了一個好萊塢的郊外近鄰。 ”

當然,以我們的匆忙,是沒法去品味這些大大小小的節目了。我們對這裏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很休閑雅致、風景宜人,沙灘更是遼闊而美麗。

7)


海濱小道邊大片的草地,和給小朋友玩樂的地方

8)


夠寬廣平坦吧,這沙灘,而且沙子很白很細。

9)


10)


不過近水的地方,有一條這樣的貝殼帶,走在上麵,吱吱聲,挺有意思;而小朋友呢,就忙著在裏麵淘他覺得好看的貝殼,大大小小撿了一堆,而且隨後一路,居然給他保護的不錯,大半都給帶回了家。

11)


12)


在這片多維爾的海灘上,我們停留了不少時間,雖然水挺冷的,沒法遊水,不過,小朋友還是
在沙裏、水裏玩得不亦樂乎,除了撿貝殼,還逗小活螺伸出縮入、或看它如何在水裏慢慢遊動的。

戀戀不舍地離開這片海灘之後,我們一直抗拒GPS的指引,試圖找可以沿海岸線開的小路。不過,常常此路不通地要繞路。就是如此,我們還是一路看了不少的諾曼底漂亮的沙灘。

13)


14)


沙灘上居然還有奔馳的馬車,想象一下那馳騁的感覺,一定很妙。

15)


繼續前行,我們就進入了D-day Beach。

D日(D—day),就是諾曼底登陸戰那天,1944年6月6日,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最長的一天”。

諾曼底的海岸線全長600公裏。連綿數百裏的海岸很多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參加此次戰役的作戰部隊共計287.65萬人,計有36個陸軍師、9千艘戰艦和 1萬3千架各型飛機,登陸部隊在諾曼底的奎內維爾到奧恩河口大約80公裏寬正麵的海灘上登陸。登陸地域分成5個責任區,從東向西依次為:“Utah 猶他”(美)、“Omaha 奧馬哈”(美)、“Gold 戈爾德”(英)、“Juno 朱諾”(加)和“Sword 斯沃德”(英、法),另外美國的第82空降師、第101空降師和英國第6空降師分別在登陸區的東西兩側垂直登陸,側應海上登陸部隊。

德國由於受到盟軍情報的欺騙,未能及時組織反擊。經過激烈的戰鬥,登陸的盟軍部隊先後鞏固了各處登陸場,並開始向縱深挺進。諾曼底登陸,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16)


我們首先去到的這個“碉堡博物館”。

17)


登陸那天,有運輸武器裝備的船被海水沉沒了,這些是後來從海裏打撈出來的部份東西。比如這個裝甲車,就是當初沉在阿羅芒什附近的四輛中的一輛。當然,直到如此,更多當時沉沒到海裏的坦克器械什麽的,依然躺在海床之上。

18)


阿羅芒什的“登陸紀念館”

19)


當時盟軍登陸,及隨後縱深挺進的示意圖。

20)


阿羅芒什港 (Arromanches)的模型

盟軍港口對軍隊供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1942年迪耶普Dieppe登陸慘敗後,盟軍清醒地意識到,要從德軍防守堅固的前線奪取港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采納了建設兩個新的臨時港口的設想。建在奧馬哈的臨時A港在暴風雨期間被摧毀和廢棄;而建在阿羅芒什的臨時B港,在諾曼底盟軍進軍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1)


為建這個臨時港口,登陸開始後,英軍首先在戈爾德淺水區沉下17艘千噸級舊船,為第一衝擊波部隊卸下彈藥等補給品。隨後,英軍以每天15個的速度沉下係列沉箱,這些沉箱長66米,寬18米,高15米,用拖船以每小時1.5或2海裏的速度拖帶到戈爾德淺水區,打開沉箱底部的水門,沉箱便穩坐在了礁石之上。

為了保密,這些沉箱,造好運到法國之前,是藏在英吉利海峽的海底的。英國人當年共在此沉下115座沉箱,最後一個最大的36號沉箱,高大20米,重達7000噸,相當於艾菲爾鐵塔的重量。經過50多年的海浪衝擊,目前仍有20座沉箱留在海中。

22)


23)


阿羅芒什小鎮的街景

24)


登陸戰以來60多年來,富有曆史感的法國人,在諾曼底這塊土地上培育了獨具特色的“二戰紀念文化”,紀念館、軍人墓地是“紀念文化”的核心內容。這裏有30多個大大小小的紀念館,英、美、加、波軍隊和德軍的陣亡將士公墓裏,總共約有12萬個墓穴。

如此多的地方,我們是無法麵麵俱到了。紀念館看過了,接著我們該去公墓了,於是,我們挑了美軍的作代表。

25)


途中過路的麥田。

26)


諾曼底,戰勝者與戰敗者的遺體一起寄葬於此。盟軍有好些不同的公墓,而德軍隻有一個,不過就是這裏最大的一個。

27)


Cimetiere militaire US (St-Laurent-sur-Mer)諾曼底地區的美軍烈士紀念館和墓地。

為了紀念美軍在二次大戰諾曼底登錄陣亡的將士,法國把這個公墓送給了美國,成為在法國包圍的美國領土。

若幹年來,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墓誌銘,“對於整個世界而言,你隻是一個士兵;但對於我來說,你卻是整個世界!”——一個悲傷的妻子把深深的思念刻在了愛人的墓碑上。以此緬懷犧牲在諾曼底灘頭的丈夫……

28)



墓地占地172.5畝,居高臨下俯視“奧馬哈”灘頭,四周環繞著蒼鬆翠柏,蔥綠的草地上,9386 個卡蠟爾產的白大理石雕成的墓碑靜靜地排列著,有十字架形,也有六角星形,代表死者不同的宗教信仰。墓碑麵朝西,向著大西洋彼岸的故國。

在墓地中央小徑的軸線上,在盆地的前麵,矗立著紀念碑,周圍是樹木;在烈士牆上,鐫刻著 1557 個烈士的名字。

29)


來到大海對麵的平台上,從那裏可以一直下到海灘 。

30)



小朋友正很好奇地和大朋友討論,這束墓碑前的鮮花是哪裏來的;一個帥呆了的酷哥工作人員關切地過來了,問我們是不是有什麽問題。

小朋友忙急切倒出了自己的想法:這花是誰放在這裏的?可能是他的wife?

帥叔叔很認真地回答了小朋友。大家猜猜帥哥叔叔是怎麽說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