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清longhair

走走看看, 天天天藍; 風清雲淡, 輕舞飛揚
個人資料
longhair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加國劄記(三):蒙城初印象

(2006-07-13 19:38:25) 下一個

第一次記住蒙特利爾這個名字,是在走訪各個移民公司之時。不記得是在哪家公司了,見一個冊子上說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在魁北克。 
  (後來知道,那冊子,就是當時看,都該是過期的老冊子了。數年前,蒙特利爾就因魁獨的問題而讓位第一給多倫多了)。
    
 然後,是在最後我確定要用的那個移民顧問的辦公室,見到了一副畫片,是魁北克的景致。
那是一幅藍天下的雪地,畫麵簡單之極,雪地的邊緣以一條漂亮的弧線將畫麵黃金分割。
那時的我,是丁點也沒想到這個地方會和自己有任何關係的,因為即使在申請上,我選擇也是安省的多倫多。
然,或許就是,從那時起,那藍藍的天,悠悠的雪,猶如一個冬日的美夢,暖暖地飄在心頭,一直沒忘。
    
 再後,在網上認識了一個朋友,在我渡過了最痛苦的決擇期,最麻煩的資料準備期,已經將申請資料交上去之後。
通過他,第一次感到蒙特利爾的真真實實的存在,開始揭開我對蒙城了解的第一頁。慢慢地,知道那不是我原來以為的,是一個隻講法語的城市;知道可以免費學習法語(我那時還不知道原來不隻免費,而且是有政府補助的);知道上大學可以拿到政府的助學金和貸款;知道那有養育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有一年一度的Jazz Festival,有四通八達的地鐵;知道那裏的魚很笨,一釣就上鉤,知道那裏雪很大很多,一冬就掃掉幾百萬……雖然,知道的東西一點點多了;雖然,有機會學習法語,對我這個在大學二外想選法語而不得的人頗有誘惑,但,我還是不知道我真的會去那兒的。
    
直到拿到了免麵試,知道走幾成定局;直到聽說北美的經濟一天天衰退;直到見到當時工作的那個北美公司的job posting上在多倫多職位越來越少;直到谘詢多倫多的朋友,被告之蒙城是一個好的選擇的時候,我的蒙城之行才最後定型。
現在想起來,當我決定來蒙城的時候,心裏居然是沒一點意外之感,好象我一直就是為它在準備的。不知那潛意識的準備是開始在何時的呢?莫非是從見到那幅簡單而美麗的雪景?
    
於是,我就這樣來了。
    
    
 蒙特利爾,加拿大最古老之一的、也曾經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已經在加國短短的曆史長河中存在了三百五十九年。聽說,這世界上隻有兩塊黑土地,一塊是中國的東北平原,另一塊就是這裏,可見,這裏應是一塊沃土,難怪當初法國的殖民者會選擇在這裏落腳。
 這是塊沃土,又有因與大西洋相通的聖勞倫斯河而致的交通便利,但是,這裏的冬天極其的寒冷。據說,第一批到達此地,盤駐在皇家山的法國人,一個冬天下來所剩無幾。但是,應該是有前赴後繼的殖民者頑強的堅持才有了現在這個古老的、至今仍以法語為主要語言的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也叫做蒙特利爾島,因為聖勞倫斯河在它的東部分流,在它的西部匯合,整個地將它包圍其中。島內又按方向分成東、南、西、北島,在南島有依山麵水的市中心,在市中心又有被譽為“美洲的巴黎”的舊城。
    
    如果說蒙特利爾島象一個展翅的鷹,那麽,蒙特利爾舊城 (Old Montreal) 就在這隻鷹的腹部。這塊方圓不過幾公裏、瀕臨聖勞斯河的地方是遊客必到之處。那是一個真正的古城中的古城,就象是一座中世紀的聖地,街邊一個又一個用厚重的磚石壘起的深宅大院,古樸而凝重,門窗雖已斑駁,卻掩不住當年用心雕鑿的匠心和發自內心的藝術氣質。雖然我從沒到過巴黎,沒到過法國,甚至沒到過歐洲,但,舊城的無處不在的風情,就是沒來由地讓我相信那是巴黎式的,至少可以說是與我心目中的法國風情極吻合的。
    在那裏,慢慢踱步已經不知曆經多少年的大路小巷,可以一絲一毫地感受在空氣中散落著古風遺韻。路邊的小店無一不在窗口、門前裝飾著繽紛多彩鮮花,讓古城在古老中綴著新鮮和活力、而富有生活情趣。總能見到有人坐在露天的咖啡吧或餐廳裏聊天賞景,在清風的吹拂下揮灑著浪漫的情懷。不時有盛裝的馬車踏著“得,得,得”的清脆步伐從身邊駛過,馬兒抖動著脖上的鈴兒,留下一段悠遠的回響,清風吹動著馬車上點綴的綠葉鮮花,留下一陣沁人的清香,於是,心情也就隨著那遠去又近來的、脆脆的馬蹄聲而輕快的跳舞了。。。
    
    
    downtown 的南部是舊城,北部便是皇家山了。鬱鬱蔥蔥的山巔有一片開闊的平台,是可以遙望遠方青山綠水、俯視腳下街景的一個至高點。
    來後,兩次上皇家山,兩次都有種震撼感。
    
    第一次是在盛夏的晚上,從酷熱的陋室來到涼爽的山頂,見到腳下的城市在粉紫的落日下被鍍上一層讓人眩惑的、玫紅的光暈,不刺眼地晃著你的眼, 直晃到了心裏去,仿若置身夢境。
    夢境般的恍惚間,覺得自己千裏而來,就是為這一刻的眩惑,為無數一個又一個不知會在哪個瞬間不速而至的如此這般眩惑。
    
    另一次是911後的那個周末夜,天已經黑透,天空看起來卻仍然是湛藍的,藍色天幕中淡淡的白雲仍是清晰可辯。真是從來沒見過,也從來不知道,夜的天是可以如此的湛藍,藍得不如白晝燦爛,卻有種幽幽的明亮 –-- 幽然和明亮,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特質竟是如此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真真的被驚住了……
    
    那個驚人的美麗的夜,讓我更感悟的是一路不斷的、夜風中被小心嗬護的點點燭光,尤其是在登上山頂,站在手持蠟燭,靜靜佇立風中,默默用心靈在祈禱的人群中之時。那時那刻那處,我和朋友是唯一沒有持燭的人,但,我們是那麽自然地被那完全是自發的、不帶一點功利的、由衷的對生命的美好、對和平的眷戀的祈求所震撼。
    想起那個在美國的朋友,對不少國人實際上在幸災樂禍、甚至在慶祝那個震驚世界的悲劇時的困惑:What went wrong? No matter what, they are human beings, so are we ……, 在心底深歎:
    不是嗎?那些就那樣地突然地飛灰煙滅的,曾是跟我們一樣的活生生的生命呀,無論如何!
    
    那樣的夜晚,那樣的氛圍,那樣的心情,那樣的感慨,
    那樣的無以名狀,而,深刻…… 直到現在,或者更久,更久。
    
    
    在皇家山的腳下,就坐落著麥吉爾大學-- 加拿大著名的、古老的高等學府。麥吉爾校園的初印象是在初到的一次閑逛中給我的。那個下午,走在出門拐左的那條看起來是酒店、銀行、寫字樓雲集的大街,一個貌似“世界之窗”入口的古羅馬角鬥場的拱形門,和門邊一左一右兩塊大大的、綠茵茵的草坪,很是吸引我那雙已見慣廣州的石屎森林的眼。瞧真點,竟就是我心儀已久的McGill了。於是,更是心儀,暗暗慶幸自己在國內憑有限的了解和無限的感覺做出的的決定。
    那天, (其實, 那就如平常的每一天), 草坪上有一隻又一隻的小鬆鼠,或靜或動,灰色的、毛絨絨的大尾巴,翹翹的,在陽光下,閃爍著絨絨的金光;或瞪眼瞧街上的熱鬧,或一蹦一跳的覓食玩耍,渾然不畏來來往往,甚至靠近它們的人們,一如那無數在大街小巷逍遙的鴿子。
    
    街頭隨處可見的鴿子的逍遙, 現在早已有些司空見慣的了, 但在我出街的第一天卻著實是讓我感歎了一番。不知是因為幹淨,還是品種的緣故,這裏鴿子的羽毛黑白得分外分明,很是靚的,尤其在陽光裏,藍天白雲下。
    第二次搬家,從downtown 的一邊搬到另一邊,附近有一個小小的、有著白求恩像的三角公園,每天去Concordia 大學圖書館上網,都見許多自由的鴿子隨意棲在雕像的肩上、頭上和腳下,甚至坐在長椅上棲息的人們的身邊, 那可是蒙城幾乎最熱鬧的街區了。每次走過,都會不自主地放慢,或停下,步伐,本已經很是悠閑的步伐,享受一下那種攘攘人群與熙熙鴿子共享陽光的樂趣的。
    
    在蒙城,初到的我是屢屢會被如此這般的悠閑、自然的景致所撞擊。仍深深記得來的第二天,在街頭見到的那個城堡似的建築,四周的那片古樹圍繞,開滿小白花的草地,綠地白花中那一襲白衣悠然靜讀的少女。。。
    那天,我就在那裏長長的佇步,靜靜的告訴自己:
    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啦。
    
    
    初印象裏,蒙城不隻是美麗的,也是友善的,完全不同於來之前得到的那種種間接信息。這裏,在我的耳聞和網讀中是“不會講法語的人的地獄”(一網友在新浪BBS上對Montreal的結論),不知那個網友不好彩,還是我好彩,至今為止,我所碰到的人卻大都是極友善的。
    
    第一天到隔壁的法裔加拿大小夥子家借電話打回家報平安,他主動幫我撥那張移民公司送的讓我頗糊塗的電話卡;
    每每在街頭捧張地圖,東張西望之時,總有人主動上前相助,甚至不惜饒路帶我過去;
    第一次坐公共汽車,上了車,想確認一下沒坐錯,問那個女司機,她一時不確定,就嘰哩咕嚕的去與坐在她身後的乘客討論一番,再給我答複。很有些感謝她的認真,沒料,臨下車,她竟還歉意地笑笑說:對不起,我的英語不好。
    剛搬到現在這個法語區,想買件工具,在街邊一家小店問可以去哪裏,那位lady英語實在太差,我連比帶劃,她還是沒明白。我想放棄了,誰知,她竟主動地叫住街上的兩個路人幫忙。懂英語的路人將我的問題翻譯給店主,再將店主的解答翻譯給我,竟就是這樣配合著讓我知道了我想知道的所有。然後,另一個路過的、聽到我們的問問答答的女士告訴我,那個店就在前麵,到了那,她回指給我看,熱情主動得的確讓人有些意外。
    
    最令我覺感動的一次是從shopping mall出來,這裏因為冬天冷的緣故,所有出入口都是兩道門,而且緊得很,空手的我都經常很困難才拉得開門,何況兩手拎的滿滿的,我有些無措的站在門前,猶豫該如何方便的騰空手開門。
一個正迎麵從外走過來的女士見到,馬上笑容可掬地加快步伐趕過來,開了一道門,再開第二道,我忙不迭邊謝、邊過、邊側身讓她過。誰知,她竟回身拉開了我前麵的另一道門,笑盈盈的等我過了,才鬆手自己進去。
這不是酒店的門童的職業服務,一個陌生人完全的友善竟是可以如此的周到的,那一刻,我真的是很驚喜,望她轉身前依然的笑意,轉身後的背影,站在門外的陽光下,人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當然,我不敢說、也不能說任何這樣的城市是沒有歧視的,某時、某些蒙城人默默的歧視也不是感覺不到,一個眼神,一種語調,或是一付表情…… 隻是,總覺得,有意讓自己在感受歧視時遲鈍一點,包容一點,淡泊一點,那些不太過分的歧視便也就無關痛癢了,而在感受美善時,不論對人、對物、還是對自然,敏感一點、用心多一點、不卑不亢一點,生活會因此心境而變得更有樂趣、更開心的,不是嗎?
    其實,想真點,不方便甚至歧視,在世界上哪個地方的新移民不會遇到呢?你看淡它,它便也就淡了,如此而已。
    (突然記起看過一篇講歧視的網文,很有趣,如大家有興趣,以後分享吧。:))
    
    蒙特利爾的初印象中,如到過的任何其他城市一樣,也有灰暗的遺憾處。
    不知這裏有太多窮人,又或者更是有太多懶人,在夜幕下的鬧市區,在街道和地鐵站口,隨時可以發現流浪者和乞丐,冷不丁,很可能還會給突然伸過來的手,或是突然衝你開腔的乞討嚇一大跳;
    這裏的市中心的街道,特別是寫字樓集中之處,每棵樹下都丟滿煙頭;這裏的地鐵比較陳舊,街道的牆壁上滿是塗鴉;這裏的深更半夜,經常有改裝過的摩托或小車在街上呼嘯而過;這裏裝電話不僅要初裝費,新移民還得要定金;這裏的街名、站名、甚至某些商品都隻標法文。。。
    
    當然,還有不是蒙城的“錯”,卻著實讓我一時無法習慣的東西,那便是每每突如其來的冷,真的是一點預備都不給的,十幾、二十個小時可以降它過十幾、二十度,風大得驚人,怕怕!
    
    
    然而,無論如何,我真就這樣來了。
    
    這樣感受著,蒙特利爾,這個我就這樣來到的城市;
    然後,就這樣有了每天感受到的、一點點多起來的對蒙城的認知。
    
    於是,我的旅程還會繼續著…… :)
    
    
    (在這篇初印象中我沒提及蒙特利爾的文化,那不是因為蒙城是一個文化沙漠,沒東西值得一提,相反,蒙城是一個有著多彩的文化的、深富內涵的城市。下一篇,便講講我眼裏的蒙城文化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