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子說話

大蝦如雲的江湖中,我是一隻小蝦米。
正文

postmorden 後現代

(2006-06-08 09:54:14) 下一個
postmorden 後現代
嗯……好像這些年“後現代”這個詞很流行。
 
我最先接觸到它的時候是王家衛的《重慶森林》。第一遍都沒看懂,雖然我也被感動。總覺得這前後兩個故事,怎麽就靠著兩個不相幹的人的擦身而過就串到一起來啦?很是匪夷所思。當時網易的文化頻道我很喜歡去,上麵一些對王家衛電影的評論寫的跟電影一樣的美,不過似乎或多或少,或明或隱,都提到了“後現代”這個詞。這應該是個哲學範疇的詞吧?不過我倒沒有發揚追根究底的學術精神去找明所謂的“後現代”到底是怎麽回事。我隻看電影和評論。所以,後現代留給我的印象是:恍惚,壓抑,無可奈何,分崩離析。於是它觸動許多現代人內心深處那灰色而脆弱的一塊地方。
 
現代社會的效益效率觀念,使得每個人都在身不由己的疲於奔命,即使得空安靜,也已不敢直視自己千瘡百孔的心髒。後現代電影讓每個人都能在電影裏找到自己的影子,於是那微微的震撼猶如撥動貝司上最粗的那根弦,微聞於耳,卻繞梁三日!看完此類電影,大都發怔與歎息,為電影裏的人物,更為自己。
 
文藝的開初應該隻是為了滿足創作人個人的內心需求。當某種文藝形式成為一種潮流,多少都有迎合大眾的意味。導演大抵都是聰明人,閱人無數後大抵也知道這個社會這個人群的軟弱在哪裏。借著說別人的故事以打動看著的人,最後讓這些人俯首稱臣,頂禮膜拜。能說導演們陰險嗎?當然不能。是自己不能自持。文藝,是一種麻醉劑。讓你吸食之後飄飄然,似乎痛苦緩解,可是藥勁過了,第二天還不是打回原形去。嗤!
 
今天這麽多羅嗦,隻因不小心看到這一段話:
 
Postmodern 後現代 這是含義相當廣泛的一個詞,一般的用法是代表藝術、建築、設計等方麵對於現代主義(modernism)的一種反動。可是在許多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從棒球乃至汽車都能用這個字形容。現代主義是伴隨工業革命的產物,以“機器”為中心意象。後現代則是1970年代的產物,以“人”為中心意象,擺脫現代主義對功能性、效率性的追求,而加添了幻想、情感、非理性等因素,並重回傳統的類型中去尋找靈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