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陳湃

兵學工商滄桑四業 柬中港法浪跡兩洲
個人資料
陳湃專欄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大國崛起完整版第六集 德國崛起 (上)

(2007-07-23 12:09:23) 下一個

大國崛起完整版第六集 德國崛起(視頻解說)

    文/周憶清(不得轉載)

 

 

第六集42分48秒,美國loading (9秒),國內(19秒)請耐心等待  

 

意誌聯邦共和國,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這片土地,飽受古典音樂的浸潤滋養,散發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芒。這裏曾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以現代大學和科技發明聞名於世。統一和強大,成為德意誌發展的最大動力。在近兩百年來,近代國家統一的曲折曆程中,在這片一再讓世人驚歎的土地上曾經上演了怎樣的悲喜劇?

第六章  帝國春秋

2005年10月3日,德國國慶日,柏林市沒有舉行大型的慶典,市民們自發的聚攏在勃蘭登堡門前,用自己的方式來慶祝國家的生日。勃蘭登堡門,德國的國門,它見證了德國跌宕起伏的坎坷命運,守護著這扇國家命運之門的女神,德國人稱她為“和平女神”!但是,兩百年前,攻陷勃蘭登堡門的征服者們卻從這裏搶走了和平女神。

德國國門:勃蘭登堡門

1806年10月27日,拿破侖率領強大的法國軍隊颶風般席卷歐洲。輕而易舉的征服了這片位於歐洲中部的土地,和平女神被當作是戰利品從勃蘭登堡門上拆下,運回了法國。屈辱再次降臨,它喚醒了德意誌人民心中沉痛記憶。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塊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個歐洲的戰場,德意誌人常常成為環伺在周圍的歐洲列強的雇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

1648年,在進行了30年戰爭之後,歐洲各國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德意誌的分裂局麵。這一年,這片土地分裂為314個大大小小的邦國,雖然,他們還共同擁有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這樣一個名稱,但邦國各自為政,中央權力幾乎不存在。

當拿破侖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給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爭賠款。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複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誌詩人席勒(1759-1805)的一聲感歎。德意誌,它在哪裏?我找不到那塊土地。席勒的朋友歌德(1710-1805)則幹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土地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裏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裏是普魯士。

德意誌在哪裏?這個曆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誌的心。德意誌詩人們用詩句探尋民族的未來;德意誌的音樂家們用音符抒發抗爭的激情;德意誌的哲學家們(背景:油畫)用理念激發至高無上的國家崇拜。

1814年,拿破侖被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擊敗,在英國和俄國的主導下,由38個邦國組成的德意誌邦聯成立,但各邦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因為歐洲列強始終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德國在歐洲中部崛起。戰敗後的法國交還了和平女神。但是,回到了勃蘭登堡門的和平女神麵對的依然是一個分裂的德意誌。

曆史之所以耐人尋味,也許就在於它的複雜和微妙,征服者拿破侖縱然加重了這片土地的屈辱,但是拿破侖卻成為德意誌統一的推動者。他用武力掃蕩了這片土地存在了幾百年的封建秩序,並在所到之處廣泛傳播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德意誌人,在法國大革命的引導下,開始尋求建立一個統一與自由的國家。

羅伊特林庚,是德國南部一座美麗安靜的小城,200多年來,小城一直享受著弗裏德裏希。李斯特帶來的榮耀。在德國實現統一的過程中,李斯特被認為是最活躍和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李斯特認為,德國隻有實現政治上的統一,才能夠與英國和法國相抗衡,這種統一不能靠革命來實現,而應該通過和平的方法來實現,而且,他清楚的認為,這種統一不是一撮而就的,應該通過漸進的方式來實現。也就是說,他認為,應該先實現德國經濟上的聯盟。

在人們習慣用戰爭來解決國家問題的19世紀,李斯特的想法顯然有些超前,從經濟統一走向政治統一,餳仁且桓鼉?醚Ъ業畝賴窖酃猓??且桓齟蟮ǖ納柘?/u>。提出這個設想的現實原因是,德意誌的經濟發展受阻於分裂。

在漢堡的官稅博物館中,陳列著當年德意誌各邦國使用的一些貨幣,最多的時候,這片土地上使用的貨幣種類,達到過6000種。從柏林到瑞士,現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價值。李斯特呼籲各邦國建立全德意誌關稅同盟。為此,他四處遊說,但是很多小邦國卻將他驅逐出境,德意誌邦聯的第二大邦國奧地利,稱他為最危險的煽動者。

李斯特身體虛弱,在很長的時間裏,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助手,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他的腳步。10年中他走了幾乎所有的邦國,最後,德意誌最大的邦國普魯士接受了他的建議,經濟融合仿佛像堅冰下的細流,緩緩匯聚,破冰餓一天不可阻擋的到來了。

1834年1月1日零點,在德意誌18個邦國的邊境上,滿載著貨物的私人馬車像潮水般洶湧而過,幾百年來第一次無須在邊界停下來繳納過關稅,德意誌關稅同盟建立了。它的主導者是普魯士。(實際上它也成為德國統一的領導者,曆史證明了這一點)

關稅同盟建立了,李斯特依舊貧困。1846年,自愛兒子病故的打擊下,他選擇了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他的寄托者,無限憧憬的德意誌。曆史沒有給德意誌留下遺憾。1848年,在李斯特去世兩年後,德意誌多個邦國爆發了推翻君主專製的革命,這是一切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革命運動的獸藥任務。於是,各邦國排除代表試圖通過協商的方式,建立一個像美利堅合眾國一樣統一而自由的聯邦國家。但是,當議會還在無休止地討論時,舊政權迅速集給反擊,德意誌各邦很快恢複了各自的君主製。全德意誌議會的議員們,紛紛而被各邦國召回。1848年,德意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第一個後果是,德國的統一沒有能夠實現;第二個後果是,專製製度依舊保留著。所以說,德國失去了通過和平民主的方式來實現德意誌統一的機會。通過議會民主,實現和平統一的方式失敗了,德意誌統一的道路還將繼續進行,誰將承擔起這個曆史的重任?

德國北部城市漢堡,坐落著奧托。馮。俾斯麥紀念館。紀念館內,一幅珍貴的油畫已經懸掛了120多年。它記載了一個國家的曆史性時刻,也記載了一個人的曆史性時刻,這幅畫是德皇送給俾斯麥的生日禮物,畫麵所呈現的,是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所舉行的德國皇帝登基儀式,皇帝希望能夠在畫中突出俾斯麥的形象,於是身著白色製度的俾斯麥成為畫中的第一主角,在德國統一的曆史畫中,他的演出更是有聲有色。大清帝國重臣李鴻章曾經遠洋來特地拜會俾斯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第一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稱自己是東洋的“俾斯麥”,受到如此推崇的俾斯麥,究竟是以什麽樣的方式主導了德意誌的統一呢?

1882年9月30日,剛剛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的將通過一場嚴重鬥爭,一場隻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鬥爭來達到目的。”從此,俾斯麥被世人稱為“鐵血宰相”!利用軍隊的幫助是普魯士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但俾斯麥並不魯莽,他要將歐洲列強一個個當成棋子,他不是一個遊戲者,不是賭徒,他是一個有知識的人,具有眼光,有曆史感的人。

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歐洲各國中,俾斯麥上演了一場場淋漓盡致的外交表演,他通過各種方式,保證英國人袖手旁觀,他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以換取俄國的沉默,把比利時等土地並入法國,以換取法國的中立,在他看來,曆史沒有從來不變的原則,沒有任何國家不可以結盟,也沒有任何國家不會成為本國的敵人。俾斯麥始終把普魯士規作一個強大的國家,另外,他也一直在努力試探,這點非常重要。把政治理解為可操作的藝術。不久,普魯士把槍口對準了奧地利,僅僅兩年,他們共同打敗了北部的強敵丹麥,奧地利從此脫離了德意誌邦聯,四年後,普法戰爭爆發,德軍長驅直入,直抵巴黎,法國皇帝被俘,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個障礙被掃除。

1871年1月18日,法國巴黎炮聲隆隆,20公裏外的凡爾賽宮一片肅穆,在這些為炫耀法國君主的風采而設立的鏡子裏,出現了眾多普魯士的身影,這一天,德意誌帝國在法國的王宮裏,宣告了自己的誕生。這一年,距離拿破侖進入勃蘭登堡門整整85年。一個嶄新的,統一的德意誌民族國家出現了。

法國凡爾賽宮

經過近70年的,德意誌人建立的是怎麽樣一個國家?這個歐洲列強始終不願意看到餓國家將會給歐洲帶來什麽?德國姍姍來遲,結果一亮相,就令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的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路裏程等方麵都大大超過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誌從瀕臨亡國的絕境中發展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采用了種種的措施,這些情況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為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過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就決定了。

憶清總論

1.李斯特----俾斯麥“鐵血政策”。

2.席勒----歌德----貝多芬----莫紮特-----尼采

席勒,J. C. F】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國戲劇家和詩人。生於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父親

是外科醫生,後在部隊裏當軍醫。1773年符騰堡公爵把13歲的席勒選入他的軍事學校學法律,後來才同意他學醫。席勒在這個管束極嚴、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度過了8年青春歲月。畢業後於1780年在斯圖加特某步兵旅當軍醫。他對當時的專製統治有著深切的體會,178O年寫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滿狂飆突進精神的劇本《強盜》,1782年1月13日於曼海姆首次公演獲得巨大成功。1782年寫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劇《陰謀與愛情》,並著手創作新劇本《唐·卡洛斯》。1783年席勒應聘任曼海姆劇院編劇,1785年4月接受格·克爾納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請,前往萊比錫,在戈裏斯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詩《歡樂頌》反映了這種真摯的友情所給予他的溫暖和歡樂。同年秋天,席勒隨朋友一起遷往德累斯頓,並在那裏完成了《唐·卡洛斯》這部以西班牙宮闈鬥爭為題材的政治悲劇。這是他青年時代最後一個劇本,標誌著他的創作正從狂飆突進時期向古典時期過渡。

    1787年7月席勒來到魏瑪。1789年經歌德推薦任耶拿大學曆史教授。1790年與夏洛蒂結婚。1792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公民稱號。1788至1795年問,席勒鍥而不舍地用了7年時間研究曆史和哲學,寫出了許多曆史和美學著作:《尼德蘭獨立史》(1788),《三十年戰爭史》(1792~1793),《論悲劇藝術》(1793),《論秀美與莊嚴》(1793),《美育書簡》(1795),以及《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1796)等。 

    1793年席勒創辦文藝刊物《季節女神》,後又出版《文藝年鑒》。1794年7月,歌德應邀參加《季節女神》的工作,並與席勒訂交,從此,兩人在創作上互相鼓勵,互相促進,德國文學史上開始了古典時期。這期間席勒寫了許多深邃的哲理詩。1797年歌德和席勒各自都寫出一係列著名的、名為“謠曲”的敘事詩,因而這一年被稱為“謠曲年”。此後席勒繼續從事戲劇創作,寫出《華倫斯坦》三部曲(1798~1799),《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奧裏昂的姑娘》(1801),《墨西拿的新娘》(1803),以及《威廉·退爾》(1803),接著又以17世紀俄國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為題材,開始創作《德梅特裏烏斯》的劇本。由於病情加重,席勒隻寫出兩幕,後三幕隻留下一些設想和提綱,便於1805年5月逝世。從現有的片斷來看,這本來可能又是一部傑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