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載 - 星雲大師談幸福

(2008-11-08 11:41:33) 下一個
為了得到幸福,非得從親自去找幸福開始不可。凡事順遂並非就等於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許才是最幸福的時刻。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
  “幸福配方”——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每天審視聖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內心的善美。
  人生中,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是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於南京棲霞山寺出家,1967年創建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學校、育幼院、醫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等各種機構,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發展。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人之多。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在廣泛參與社會活動之餘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係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做幸福人
  想法改變人生
 朋友送給小王一盆牡丹花,奇怪的是每朵花的邊緣,都參差不齊。
 有人就說了:“牡丹花象征富貴,現在你這盆花的邊緣不圓,表示富貴不圓滿。”
 小王一聽,趕緊把牡丹花送還。
 朋友聽了他的理由,笑說:“你也可以解釋成‘富貴無邊’呀!”
一個人的思想模式,不能隻有直線的,也不能隻是單向的,凡事要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等多方麵去思考;也就是說,當事情陷入膠著狀態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往往就會出現轉圜的餘地。
戀愛失敗了,你想:以後可能會有更好的對象。
失業了,你告訴自己:也許明天會有更好的就業機會。
大雨天,不能外出.不能運動,不好受,轉念一想:下雨天正可以在家讀書。
被人倒債了,如果你往好處想:損失財富,可能財去人安樂,可能因此消災免難。
“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世間事,禍福得失往往難以預料,好壞有無也非絕對的,所以遇事能換個角度想的人,總能從窘境中破繭而出。
  一樣米養百種人
有個人養了一隻狗和一隻貓當寵物,每當他喂小狗的時候,小狗心裏就想:“主人這樣愛護我,從來沒有要我回報,這麽一個大慈大悲的人,難道他是一個神明嗎?”可是當他喂小貓的時候,小貓心裏也在想:“這個人每天都給我美味的食物,對我百般殷勤,難道我是神明嗎?”同樣的對待,貓和狗的想法卻有這麽大的懸殊,可見,世上的是非、善惡、好壞,也都在於個別的想法,很難訂定絕對的標準。所謂一樣米養百種人,誠不虛也。
有一個人,當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曾受朋友一餐之賜,後來有所作為,他以良田百畝回贈朋友,正是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另有一人,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收留他,供給食宿;後來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實在不夠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間房子,請他遷居,但此人卻懷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謂一鬥米養了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了一個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貧無隔宿之糧,但是他安分守己,感謝國家社會的護佑,深覺國家的可貴。有的人,洋房汽車,豐衣足食,但他怨恨國家苛捐雜稅,一直想要移民他鄉。所以,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想像之中。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
  心甘情願,一定快樂
人生如何快樂?快樂的妙方,不外凡事心甘情願。
讀書、工作、交友、上班、做事,能抱著“心甘情願”的心全力以赴,一定能快樂。
在我一生中,是“心甘情願”讓我在嚴苛封閉的叢林中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願”使我心平氣和地麵對各種譏諷與毀謗;是“心甘情願”使我無怨無悔地興辦佛教的文化教育事業;是“心甘情願”讓我立定了弘揚人間佛教的堅強決心;更是“心甘情願”激發起我生生世世做和尚的願心!
我一生感受到的,如物質的貧乏、事務的繁忙、責任的負擔、奮發的艱難,並不覺得辛苦,隻有對委屈、受冤,心中稍有不平,但也因秉持著心甘情願慢慢進步。
我是個外省人,我自覺本省人比外省人對我好;我是出家人,我自覺在家眾比出家眾對我好;我是男眾比丘,我也自覺女眾比丘尼比男眾比丘對我好,我的意思是說,愈是靠近的人,愈是不滿。所謂同行是冤家,這本是世間上自然的定理。其實,大家待我都太好了,我承受他們的太多,偶爾有一些嫉妒閑話或批評,我認為是非常公平的。在人生舞台上要有心胸容忍別人的批評、指責。佛陀也曾說,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惡罵、侮辱如飲甘露者,不配名為修道的人。
在現實的社會裏,人們要的是成果,沒有人會關心你過程中的辛酸,也因此讓我受用很多。為達目的,再艱苦、再刁難,我都不會失望、灰心、改變心意、轉移目標或更改原定計劃,凡事盡可能給對方最好的、最有利的、最需要的。故能在苦中不苦、忙中不忙。能迎刃解決多方問題,不外乎有誌者自有千方百計;無誌者隻有千難萬險。
我常教導徒弟凡事要學習吃虧、退讓、忍辱。
“當對方無理時容忍。
當流言中傷時不理。
當別人受難時體恤。
當接受任務時奮起。
當不幸來臨時勇敢。”
隻要是“心甘情願”,一切的苦也都不覺苦,一切難也不覺難,反而能從磨練中得到收獲與領悟。
  好好做自己
有一隻小蝸牛,總是嫌自己背上的殼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羨慕天上的飛鳥,有天空守護;它羨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為依。但是蝸牛媽媽告訴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殼。身上的殼雖不美麗,雖很笨重,但卻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棄自己,羨慕別人,哪裏會成功呢?
人都有他一定的角色,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就叫做“做人的本色”。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本色,就是失去了立場,失去了人的本位。本色也可以說是做人的形象,每一個人希望把自己樹立成一個什麽樣的形象,那就是人的本色。有的人,一生不管做什麽都不像,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色。
《古文觀止》裏的《誡兄子嚴敦書》說:“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做人能做得出人的本色,也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了。
  誰第一名
澳洲移民部部長菲力浦羅達克曾問:“世界上的宗教領袖當中,哪一位第一?”
 我說:“你最歡喜的就是第一。”
 五根指頭爭老大,大家都想當第一。大拇指一伸我是頂好;食指指東指西,要人服從;中指認為自己居中,最長、最大;無名指戴金戴銀,珠光寶氣。當大家都說過以後,小指說:我合掌,對人恭敬、對人禮拜,在聖人之前,我最靠近他,應該就是第一。
其實,第一固然很好,二、三也是不錯,四、五各有所長,所以,能大能小、能前能後、能一能二的人生,最為幸福快樂!
  豐裕之後的省思
衣服、鞋子、日常物用太多了,住所變成了倉庫;土地很多,東一塊、西一塊,自己管理不了,別人處理不了,成為帶不走的麻煩;房屋很多,南一棟、北一棟,到頭來甚至不知道住在哪裏才好?兒女很多,很有福氣;福固然很好,氣多了,也抵消幸福。豐裕不可泛濫,泛濫就成災難了。
曾經有一位信眾,要送我二十四把茶壺,每一隻茶壺上都刻有《心經》,且外表形狀都不一樣。他不知我平常喝茶,隻需要一隻茶杯就滿足了。
用飯時,一位信徒一直在我旁邊夾菜,並說道:“師父!您不要吃飯,多吃菜。”
“不吃飯怎麽會飽呢?”我不解地問。
“會呀!我已經兩三個月沒吃飯,隻吃菜。”
我回他道:“你要成仙當然不用吃飯,我要成道所以要吃飯。”
富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富裕之後仍能惜福更好,一個人的福報如我們銀行的存款,必須要有積存才能支出,而珍惜大地資源、勤樸節約就是修福的最具體行動。
許多年前佛光山就發起過“廢紙回收”,我自己更是從叢林受訓時,就“惜字紙”,一張紙不僅兩麵都會利用,連字裏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舍地丟棄。
佛光山有二千多名住眾,可以接待五千多人的設備,最初一切建築計劃皆出自我的構想,並無建築師或設計師。猶記得在建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時,正逢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就率領徒眾,用手一塊塊將石板磨出來,雖有點粗糙,卻鋪出一條成佛大道;靈山勝鏡前的紅地磚.也是自己鋪的。因為佛光人有一個信念:自己若沒有辦法做的事,就不必指望別人做!
  一直到現在,我仍謹記著惜福之法:
  一、隻字必惜,貴之根也。
  二、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三、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四、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現在凡事皆用設備代替人力,這到底是人力的進步呢?還是人力退化了呢?
現代人四體不勤,處處依賴機器,失去作業的樂趣,何嚐不是損失?
機器萬能,人控製機器,機器做人的事,人成為為操作機器而活的生物,這是人所希望的嗎?
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別人開五年的車就要汰舊換新,他的一部車可以開十年,因為一般人在紅燈停車時,總是在靠近時才猛踩煞車,而他懂得在遠遠的地方就放慢速度,等靠近紅燈,車速也慢下來了。盡量減少猛然煞車的次數,就能保持車子的性能,延長車子的壽命。這是一種惜物的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啊。
  能忙能閑皆是福
有人說“能吃”是福,我說“能拉”也是福。
有人說“能睡”是福,我說“能醒”也是福。
有人說“能坐”是福,我說“能忙”也是福。
徒眾每次跟我通電話,末了總要加一句:“師父!您不要太辛苦,早一點休息。”隻是不知道為什麽我總有忙不完的事?
其實人生在世,總離不開工作,能工作也是一種福氣!
我總認為:
想要樹立良好的形象,要工作。
想要獲得事業的成功,要工作。
想要改善自我的生活,要工作。
想要知識學問的充實,要工作。
想要福國利民的成就,要工作。
想要他人接受的代價,要工作。
想要大家心裏的讚美,要工作。
想要實現佛國的理想,要工作。
如果懂得忙裏偷閑的巧妙,那也是一種情趣。
“忙裏山看我,閑中我看山;
相似不相似,忙總不及閑。”
因為忙,每每在高速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稍做休息,睡睡醒醒、醒醒睡睡間,腦海裏似乎有很多事情待辦,可是一睜開眼,又覺得沒有什麽事,人家說“情到深處無怨尤”,這或許就是“事到多時自超然”吧!
超然的境界不是丟下不管,而是經過很多不平凡的經驗累積,而這些經驗是在失意時泰然,得意時淡然,有事時斬然,無事時澄然,處人時藹然,能如此則凡事就超然了。
  眼睛以睡眠為食
 有人說睡覺是生命的奢侈品,有人說睡覺是人生的必需品;
 有人說睡多了會變鈍,也有人說睡不夠會變笨;
 有人說睡覺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也有人說睡覺是為了打發多餘的時間。
 適當的睡眠是休息,休息是為了下階段的精進。人要吃飯,才有力氣;身體的結構,眼睛以睡眠為食。人,最好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成為習慣,當你想在正常的時間入睡,當然就難上加難了。難以入睡的人,都是因為生活起居作息無定,或者思慮過多、精神衰弱、妄想顛倒;假如我們忘記境界、忘記是非人我,一夜安穩,早睡早起,心思單純,工作有序,那就不怕不能人眠了。
  禮貌與人緣
一天要會見許多訪客,有些客人向我合掌後,還會加一句:“大師!我能跟您握個手嗎?”一天下來,不知握了多少次的手。徒眾送茶給我時,我竟忘情地要伸出去握手,惹得大家都笑起來。
“握手”代表一種熱情、一種禮貌,風俗起於十字軍東征時代,那時敵我分別隻有宗教信仰一項,所以敵我難分,兩人握手是表示手中沒有武器,不存敵意,那當然就是朋友了。此風俗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今天各地通行的見麵禮了。
中國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這個禮餘表現在行動上,還表現在一套應對的語言上,例如,見麵就問:尊姓、大名、貴庚、仙鄉、尊翁、令堂、貴幹、勞駕、多承教海、多蒙賜教……等,大家都是“以禮相對”,不容易衝突。
在今日的叢林寺院裏,來自於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叢林的用語,能使大家“口和無諍”的和平相處。例如:上下、法號、大名、令師、貴常住、禮座、接駕、法駕、告假、請開示、慚愧、晚學、大德、學人、不敢打擾、慈悲開示、慈悲原諒、您好威儀、您真親切、您很發心……盡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禮貌性的語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計較、不容易有爭執了。
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之所以一言不合就相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套“承受教誨”的語言,甚至一不小心就用了質問的語氣,因而針鋒相對,惹禍上身。
一個人,如能學習無諍的語言,例如:請、對不起、謝謝你、非常抱歉、非常慚愧、打擾你了、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能為您服務什麽嗎?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多承關注、請多指教、豈敢豈敢、不吝指教等等。經常把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掛在嘴邊,人際之間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我不要求徒眾個個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裏帶撫慰,批評的話裏帶讚揚,訓誡的話裏帶推崇,命令的話裏含扶掖,能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禮”是一種規律人們外在行為的規範,使心和行為、實質和形式達到調和,是人格圓滿境界,故孔子常說:“恭而無禮則勞,憤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故“禮”之用,以和為貴。
在團體中與人相處,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祥、和諧、和衷共濟、和氣生財!
我常以四句話提供給大家,來改善人我之間的關係。
“初見三句話”,大家初見麵講三句好話,你好、大家好、今天天氣很好。
  “相逢一微笑”,大家見麵時,麵露笑容。
 “爭執一回合”,有爭執時,隻限一回合一句話,不要一直爭下去。
“讚美要適當”,稱讚人家要恰如其分。
果能如此,人我關係定能和諧、改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