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

主是晨星燦爛光華,是穀中百合花
正文

書評

(2006-10-12 19:14:42) 下一個

《內地會出中國記》董豔雲著

1865 年 6 月 25 號,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 在英國的布萊頓 (Brighton) 設立了中國內地會 (China Inland Mission CIM, now is called The Oversees Missionary Fellowship) 。 當設立中國內地會的時有一個原則:要召一群宣教士,可以全家遷到中國,而且一定要願意遷到中國的內陸地區。 現時時海外基督使團有大約一千名宣教士,分別來自東亞十個國家地區傳福音 .

現時時海外基督使團有大約一千名宣教士,分別來自東亞十個國家地區傳福音 .

戴德生設立中國內地會以後就帶領了一批宣教士來到中國。 內地會後來成為西方的所謂「信心差會」跟世界內地宣教的榜樣, 那麼西方宣教史就以他作為分界線, 從而就看到戴德生在宣教運動上的重要性和地位。 從那時候就稱為“內地宣教時期”。 內地會的「信心原則」( Faith Principle )就是憑著信心按照上帝的呼召去進行工作。不借貸,不募捐。 遇上經費的困難時,他們不會公開向人徵款或籌款,隻讓上帝感動人來幫助他們。

內地會的宣教士們打破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隔閡,來到中國內地傳福音,並建立教會,克服重重困難。初期,內地會的宣教士來到中國後,必須改穿中國服,並梳中國髮式 ( 去髮留辮 ) 。當時,戴德生更因而被英國國內的一些人士指控叛國。

這本書講述了從 1948 年起中國政局風起雲湧,特別是韓戰爆發後, 中國內地會同工為了不連累當地同工,在兩難之間,隻得向中國教會依依道別。 當時差會在中國各地,特別是內陸省份共有 627 名同工和兩三百個小孩。

作者如何描寫大舞台上這許多人的謝幕退場?她的心思與筆觸宛如一盞探照燈,依次投向當時中國各地內地會成員的臉上,從一人轉向另一人,從一事轉向另一事...直到 1953 年七月最後兩個宣教士過了邊境。 雖然他們每個人的遭遇都大不相同, 但一樣的都是在神的計劃當中。 在這過程中, 我們可以看到, 每一步都有神的美意, 神的供應, 和他的保守如影如隨。 “連一蹄, 連一夫都沒有留下”。

《比 1000 頭水牛更夠力》作者 : Hildegard Horie

「小婦人」艾偉德 Gladys Aylward 是近代宣教史上,上帝最獨特的仆女之一。她沒有傲人的學曆,隻有豐富的愛;沒有口才,隻會對小孩講耶穌的故事。她個子小小,卻帶著與神同在的充沛能力。 在烽火戰亂的大地上,她帶著上百的孤兒,輾轉流離。她的事跡,牽動普世千萬的人。 原來戰爭與苦難,不過是她跟隨上帝的背景道具罷了。

正像她自己所說:“本來應該是另外一個人去中國的,一個學問淵博, 強壯, 良善且聰明的男生, 可是他不願意去, 上帝就看看有沒有人願意去,他找不到人, 直到他看到艾偉德,‘這個人在這裏, 她沒有什麽頭腦, 可是她願意,就讓她去吧’”。

神的恩典總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我們也許認為自己和那些宣教士們差得很遠, 我們也許慨歎自己沒有才幹恩賜, 可是我們是不是象艾偉德一樣, 有一顆願意的心?

這本書就像一本驚險萬分的探險奇遇記, 除了非常生動易讀外,書中的插圖也使人愛不釋手。 是孩子們枕邊故事的最好選擇。

《烈焰城堡 - 囘教世界初探》

囘教世界是被公認最難傳福音的地區,回教徒則是最難傳福音的對象。

作者嘗試剖析回教在宗教與社會文化上的障礙,提供可能的解決之道。作者並非佯稱障礙已完全去除,而是盼望藉著對這些問題的了解,使傳福音更有果效。

這是一本非常務實的書, 帶給你對普世宣教的大的圖象更多的了解。 特別是林安國牧師將講論“回教世界宣教的挑戰”, 這本書將是很好的補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