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人所思,後人所惑。一個持續了數千年的思辯挑戰(二)

(2006-05-21 03:23:31) 下一個

六.[引文]:每逢社會形態或社會思潮發生大變動之際,中國社會就會特別重視《周易》並且引發易學熱潮,一旦那種變動的狀態趨於穩定,易學熱潮也隨之漸退:

(一),《周易》流向民間,見諸於籍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樣一個王權旁落列強爭雄的社會大動亂時刻,出現了曆史上第一次易學熱潮,產生了那些易傳作品。
(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禁毀圖書時卻沒有涉及《周易》。
(三),在社會新形態初步建立的西漢時期,不但產生了易學高潮,而且《周易》與先秦的《易傳》一起獲得了至高無上的經典地位,被尊奉為《易經》。

(四),印度佛學傳入中國之際的後漢與魏晉時,易學再度形成新潮。
(五),中國封建社會裏最大的一次思潮變革期——兩宋之間,《易經》被高度重視,造就了全麵的宋代易學大格局。
(六),明清間,西方近代科學思想東漸中國,其影響導致有清一代的易學側重於學術化。
(七),西方思想文化全麵傳入中國,封建體製徹底瓦解的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際,一直到新中國誕生時,這期間整個中國都處在古今中外思想交織、社會動蕩、內外戰亂之中。《易經》又次在新文化裏被受到關注,易學開始出現民主自由化傾向和科學與玄學的爭論。
(八),在台灣地區進行社會轉型時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易經》熱流。
(九),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以來,更是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易經》狂潮。二十多年內,關於《周易》的書籍著說和許許多多的易學家、批評家猶如雨後春筍,爭先恐後地冒將出來。

[
筆者淺見]:閣主的上述觀點,筆者十分欣賞。鑒於本人對曆史的變遷與易學研究的起落少有研究,不敢妄論,今後當留意,然“亂世讀[周易]”,還是聽說過的。易學研究的變化與社會興衰相互之間有聯係,是個相當重要和有趣的大課題。同時,當我們研究[周易]的時候,是否也應注意避免社會現實對我們看待[周易]的客觀影響呢。

 

七.[筆者淺見]:幾點粗略的思考

(一)對於閣主有關中西方文化異同的分析,筆者願意留待以後再討論。

(二)對[周易]產生的年代,筆者曾冒昧地提出了個五千年的說法,獲閣主兄指正為三千年。然筆者的本意,是自[周易]的發端算起,將陰陽概念,河圖,洛書,先天八卦,[連山][歸藏]的產生年代都歸於[周易]的生成年代之中了。因為,[周易]不象先秦文化中的其它典籍,它不是由一人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內基本形成的。[周易]這套“符號認知體係”,不象文字著述,它有著極強的和十分漫長的曆史傳承性,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們上古祖先剛剛有口頭傳說的年代。這是易學研究著述普遍承認的。因此,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說,[易經]產生的真正年代,追朔起來,真不知應該是五千年,五萬年,還是五百萬年,它是否是前一個滅絕了的人類文明遺留下來的最高抽象,最簡約的智慧結晶也是說不定的。

 

(三)對於中國文字為什麽沒有象世界多數文字所經曆的,從象型文字轉化到拚音文字的問題,楊振寧先生在他對[易經]的批判中,把這歸咎於[易經]最初被用於占卜時的王權力量,筆者認為絕非如此。大眾百姓日常使用的語言和文字,不可能是通過占卜或王權命令就可以固定不變的。筆者大膽假設,唯一可能的解釋是:中國文字在其形成過程中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基本具有了可以表達語言中絕大部分描述物質世界和思想,觀念等各種概念的能力,包括抽象概念和實際概念。這種相對完整的文字表達能力又為一般的讀書階層所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因此,在這一基本成熟的文字基礎上,全盤推翻原有的文字體係再創造一個新的,就顯得既無必要,且費時費力了。故此,中國文字才會基本保留了原始麵貌幾千年。

 

其實對於這一假設的研究證實,實際上也並不困難,隻要列表統計世界上主要的,有長久曆史的文字,在每一個特定時間段的文字表達能力和使用的普遍性,即可得出相應的結論。如果中文真如筆者所假設的,我們是應該慶幸呢,還是遺憾呢。

 

(四)筆者模糊地感覺,人類在某些文化領域中,在一定時期達到的水平,可能是後代無法逾越的,即人類是可以在一個特定的時候創造出某種文化,思想頂峰的。後來的人,隻有模仿,詮釋,理解的份了。它並不遵循認識論上所謂的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規律,例如西方的古典音樂,古典繪畫;中國的唐詩,宋詞;和我們現在討論的[周易]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周易]既是全部中華文化的起點,它卻似乎同時又是這個文化抽象意義上的頂峰。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竟已經給他的子孫們留下了這樣一個千古難解的思辯挑戰。使我們在今天的所謂信息時代,還在雲裏霧裏地討論著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tillthere 回複 悄悄話
我們華夏先輩遺留下來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智慧永遠也學不完,用不完。

俺在北美向您致敬, 支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