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將軍府╰☆

一馬能將萬騎衝,西出東擋剿群雄。鏖兵惡戰全終者,唯有常山趙子龍。
正文

五嶽歸來不看山

(2006-06-16 18:36:44) 下一個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有人認為,五嶽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山嶽、以及對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跡,大大增添了五嶽之名聲。
五嶽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係在一起的。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禮記》“王製”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這裏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的鄭玄對《周禮》的注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曰華山、北嶽曰恒山、中嶽曰嵩山。”
至於為什麽是"五嶽",而不是"四嶽"或者"六嶽",人們經過研究,認為我國五嶽製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一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
五嶽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別為“岱(泰)山、霍山、華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誌”載,漢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常山(即恒山)、中嶽為嵩山。由此可見,確定這五山為五嶽,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漢武帝之後中國曆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
道教創立以後,繼續將五嶽神話,認為五嶽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東嶽稱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稱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稱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稱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稱為上聖司真洞天。晉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書》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顏色的說法(木代表東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黃色),聲稱太昊為青帝,治東嶽岱宗山(泰山),祝融為赤帝,治南嶽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西嶽華陰山(即華山),顓頊為黑帝,治北嶽太恒山(即恒山),軒轅氏為黃帝,治中嶽嵩高山(即嵩山)。
但是,曆史上所稱的北嶽恒山和南嶽衡山,其所指的並不是如今的山西恒山和湖南衡山。其中北嶽恒山在曆史上長期都是指河北省曲陽的大茂山(古稱恒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恒山所取代。而南嶽衡山舊指安徽的天柱山(古稱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湖南衡山為南嶽。
一些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也曾以自己的視角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孫皓封離(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五代十國時期,閩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嶽,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嶽。唐朝時,南詔則稱雲南境內的蒼山(中嶽)、烏蒙山(東嶽)、無量山(南嶽)、高黎貢山(西嶽)和玉龍山(北嶽)。

東嶽 

 
東嶽曆來即指泰山,古名為“岱宗”或“岱山”,“岱”即大、長輩之意。泰山素有“天下名山第一”、“五嶽之首”的美譽。孔子讚歎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西漢的東方朔稱“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 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
泰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時是齊魯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道教聖地之一,在曆代具有神山的地位,《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因此泰山經常是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漢武帝數次封泰山,而曆代共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
 

南嶽 

 
南嶽衡山舊指安徽省潛山的天柱山,古代又稱霍山、衡山、皖山、潛山。漢武帝在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明確稱天柱山為南嶽。而根據最晚完成於秦、漢年間的《爾雅》“釋山篇”記載:“霍山為南嶽。”東晉人郭璞對此注釋說:“霍山指天柱山。”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霍山一名衡山”。《潛山縣誌》記載:“秦漢渭楚南衡山為湘山,霍山天柱山為衡山。”可見,古書中所說的南嶽霍山(衡山),指的是如今的安徽天柱山。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開皇九年)改湖南衡山為南嶽。衡山古名為壽嶽。據《星經》所載,南嶽衡山是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乃主管人間蒼生壽命。相傳神農氏曾來此采百藥,因嚐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峰上。在道教中,此山是道教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憩的之一。建於唐代的南嶽廟,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座古建築。古往今來,李白、杜甫、胡耀邦、喬石、朱鎔基等古今的文人雅士、思想家、軍事家和政治家都曾慕名而來,並留下大量詩詞歌賦和石刻,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之一。

西嶽 


西嶽指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陰山,雄據於秦、晉、豫三省,為古城長安、洛陽的中樞。華山以山形峻拔高險著稱,享有“五嶽獨秀”的美譽。自古以來,攀登華山僅南北一條約15公裏的山道,故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辭。華山還有許多神話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便是發生在華山西峰上,今天山上有一巨大的斧劈石。當中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製最早和麵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曆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北嶽


《爾雅》“釋山”稱:“恒山為北嶽”。在清朝順治年間以前,北嶽恒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稱恒山,漢朝和宋朝時,因避漢文帝和宋真宗的名諱,曾改名常山。《漢書》的“郊祀誌”記載北嶽常山在曲陽,曆代史書也都明確記載,恒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為大茂山。公元前98年,即漢武帝天漢三年,曲陽縣始建北嶽祠,北魏宣武帝年間(公元500~512年),北嶽祠改建為北嶽廟。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順治皇帝下詔,祭祀北嶽由曲陽的恒山轉到山西渾源的恒山。恒山又名元嶽、常山,素有“寨北第一名山”之美譽。西漢初年,恒山巳建有寺廟;到明、清朝時已經寺廟群居,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恒山風景以地險、山雄、寺奇、泉絕稱著。恒山的美景,被明代徐霞客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有恒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和位於金龍口懸西崖峭壁上的懸空寺等十多處。另外,恒山也留下了不少的傳說故事,八仙之一張果老就是相傳在此隱居潛修,並於果老嶺倒騎毛驢上天的。

中嶽 


中嶽一向指河南的嵩山,《爾雅》“釋山”稱:“嵩高為中嶽”,並稱“山大而高”為嵩。嵩山其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州地區第一名山。《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始建於秦朝的中嶽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群之一。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跡眾多,勘稱於五嶽。以少林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就是位於嵩山之腹地,曆代高僧都長眠於此。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