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將軍府╰☆

一馬能將萬騎衝,西出東擋剿群雄。鏖兵惡戰全終者,唯有常山趙子龍。
正文

漢族民族服飾 失落的文明[組圖]

(2006-06-10 14:39:04) 下一個
原文作者:華夏血脈 2002-02-14 23:27:21 新浪軍事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麵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製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製,不隨本朝之製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製,反抗活動彼伏此起。長期的抵製鬥爭與滿清已統一全國的形勢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 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及:仕宦 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一  漢族民族服飾的式樣:
男裝的式樣:
    1)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續了唐,五代,宋, 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 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隻有兩種
   1)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2)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在象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
       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隻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二  漢族服飾的風格
    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麵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飽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 抱大袖,褒衣博帶,形製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樣, 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 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 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製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 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 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 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 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三  滿清建立後為什麽要強迫漢人剃發垂辯,易服?
    按常理,穿什麽服飾,留什麽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係,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異族之手,而是因漢人從骨子裏看不起周邊蠻夷民族,認為他們野蠻愚昧沒文化,接受他們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 (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毫無文明可言,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麵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麵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委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裏的民族優越感。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十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象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四  日本和服
    在日本飛鳥和奈良時代,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進入最重大的時期,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製服。
    在此後的曆史變遷中,小袖由內衣變為外裝,和服的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花紋圖案不斷翻新,染織工藝日益精製豪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將和服又稱為吳服,在許多教授和服編織的學校裏,都要講述和服來源於中國隋唐文化的曆史知識。
五  高麗服飾:
    韓國宮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與漢族服飾相似,但是裙子比較寬鬆、而且蓬蓬的。
下圖是漢族基本民族服飾(西周時期):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男服)
    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製,隻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鬆。
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
扭扣,一般在腰間係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製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
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
成,叫“革帶“。本圖所係的為紳帶。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係紮。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準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領這種。
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女服)
曲裾深衣,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裏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男裝)(圖片取自《大漢天子》)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
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
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
是這種曲裾服飾。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女裝)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
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
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
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裏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
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係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漢代直裾(女服,區別於曲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
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係
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裏麵,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
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
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
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男服)
   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
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南北朝服飾(女服一種)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
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
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打到俊俏
瀟灑的效果。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男裝)    唐太宗李世民
    這是漢族男服的另一個式樣-----圓領窄(寬)袖袍衫。
    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
人們又在襆頭裏麵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
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
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男服)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製,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女服)
這是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
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
緊身長裙,裙腰高係,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係在腋下,並以絲帶
係紮,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
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五代時期服飾五代服飾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本圖為穿襦裙的晚唐婦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顧閎的《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南唐後主李煜統治時期,曾想擢用中書侍郎韓熙載為相,但聽說
韓熙載不聞政事,縱情聲色,經常聚集聲伎密友於家中夜宴。於是派當時
的畫院畫師顧閎中窺視和默記賓客夜宴時的情景,然後繪成圖稿呈給李煜。
這幅畫稿,就是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麵所繪
的人物服飾及生活器具都比較真實,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情況。圖中男子除
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襆頭著襴袍,襴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
與當時的製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
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
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
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絛帶係束,餘下部
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
在三至四米之間。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男服1)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
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女裝1)
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
這種就是傳統的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宋朝服飾(女裝2)
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
這種就是對襟式樣。
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1)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
這種就是圓領式樣。(明朝皇帝服飾)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男服2)
明朝漢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
這種就是大襟右衽交領式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女服1)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複了漢族的習俗。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漢族民族服飾:明朝服飾(女服2)
這是明朝時期漢族女子穿的一種服飾:霞帔。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看看袁世凱加冕時的漢服:
基本是以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冕服為模本的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日本和服:(原圖缺失,現補充新圖)
日本和服是從中國引進的,和漢服重要的不同在於:
男裝基本相同,隻是袖口稍短稍窄些,下擺緊湊些。自日本明治維新後,
日本男子穿和服的越來越少。今天日本穿和服的更主要是女性。
女裝不同點在於和服後麵有背包,袖口同樣稍短稍窄些,下擺緊湊些,
腰帶寬些,還有服飾上的花紋有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日本婦女頭型和所穿的木屐和棉襪也是唐朝時期漢族婦女的傳統,今天
在中國已難尋蹤跡,但在日本卻生根發芽。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夢縈徽州 回複 悄悄話 好帖!收藏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