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扶歸-Chinese Art Gallery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來琥珀光,直飲到眉梢月上,醉扶歸。
正文

全本西廂記

(2006-06-24 10:39:11) 下一個
 《西廂記》故事簡介
   
    《西廂記》原名《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王實甫的傑作,也是元雜劇中最優美宏偉的大型喜劇。周德清稱讚《西廂記》“諸公已矣,後學莫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中國戲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國古代戲曲發展高峰之一。
   《西廂記》是一個純粹的古代才子佳人的戀愛故事,崔鶯鶯和張君瑞的密約偷情,終成秦晉的淒美悱惻的愛情史, 令幾代讀者為之迷醉,“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這出劇的中心主題,並成為千古名句,而小丫環紅娘的名字,最後演化成促成姻緣,成人之美人士的代名詞,廣為傳誦。
   元雜劇《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家王實甫所作,全劇共5本21折。它描寫了書生張君瑞和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崔相國死後,其妻崔夫人、女兒鶯鶯扶柩回原籍博陵安葬,途中羈留河中府普救寺內。書生張君瑞赴京應舉,路經普救寺,見鶯鶯容貌姣美,傾心愛慕,遂向寺主借得僧房半間留居寺中,並向鶯鶯表白愛慕之情,鶯鶯也對張生漸生戀情。叛將孫飛虎聽說鶯鶯貌美,帶五千人馬前來搶劫,全寺驚慌失措;崔夫人傳令:倘有退賊之人,願將女兒許配為妻。張生修書向知交武將杜確求援,遂解了普救寺之圍。不料,崔夫人矢口毀約,設筵席讓鶯鶯和張生以兄妹相稱。鶯鶯因母親失信背約,內心極度痛苦。張生也因此抑鬱致病。鶯鶯讓紅娘去探病,張生遂托紅娘傳遞書簡,鶯鶯回書,以“明月三五夜”詩相約,張生如期赴約,鶯鶯卻又羞怯猶豫,反責怪張生無禮。張生病情從此加重,臥床不起。紅娘隻好陪鶯鶯去探望張生,鶯鶯遂與張生結成百年之好。日久崔夫人得知,拷問紅娘。紅娘隻好將原委說出,並責崔夫人言而無信。崔夫人理屈辭窮,隻好虛允張生與鶯鶯結為夫妻,但又堅持門庭內不能有“白丁女婿”,要張生取一紙功名來,方可與鶯鶯完婚。張生被迫赴京應試,一舉金榜題名。
   又經過一番周折,張生終與鶯鶯結為百年之好。

  1初遇

     唐朝貞元年間,崔相國死後,他的妻子崔氏、女兒鶯鶯扶柩回籍安葬,羈留河中府普救寺內,書生張君前往長安應舉,路過普救寺,遇見了鶯鶯和使女紅娘,他見鶯鶯貌美,便對她產生了愛意。




2借廂

     自見過鶯鶯之後,張生決定在寺裏住下,尋找機會與她機見。於是他到方丈,懇求長老在寺裏租一間房子暫住,以便安靜的溫習經史,長老答應把西廂一間房子租給他。



  3鬧齋

    張生出了方丈,正好遇著紅娘,寒暄過後便告訴她:“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二歲,還未曾娶妻,但不知你家小姐有沒有許配人家……”紅娘不待他說完,搶白了他幾句,轉身就走。




  4合詩

     晚上,鶯鶯像平日一樣,和紅娘到花園裏去燒香,張生見了,隨口吟了一首詩,想以此打動鶯鶯,鶯鶯聽罷連連稱讚好詩,隨口輕聲和道:"蘭閨深寂寞,無詩度芳春,料得高吟者,應憐長歎人。"




5匪驚

    不久,武將孫飛聽說鶯鶯美麗,帶領五千人來劫,全寺驚恐,崔夫人無奈,說若有能退賊者,不論何人都把鶯鶯配他為妻,張生寫信給知道白馬將軍杜確,解了普救培寺之圍。




6赴宴

    崔夫人心中大喜,讓張生搬到院裏書房居住。次日,她又讓紅娘去請張生前來赴宴,張生以為是老夫人給他和鶯鶯定聘,心中好不激動。




7賴婚

    宴席上,老夫人卻突然變卦,要鶯鶯與張生兄妹相稱,張生一聽此言,好像迎頭澆了一瓢涼水,大吃一驚,鶯鶯對母親的決定,也深表不滿。




8聽琴

    從此,張生萬念俱灰,每到夜晚便在窗前彈琴解悶,他彈奏當年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鳳求凰的曲子,口中還說道:"夫人忘恩還罷了,隻是小姐不該負我啊!"鶯鶯在窗外聽了,禁不住流下淚來。




9傳簡

     張生因此而致病,鶯鶯便叫紅娘去探望,張生以信箋相托,鶯鶯回信,在詩裏暗示張生,要他今晚到花園裏去與她相會。




10赴約

    紅娘心想,鶯鶯當著她麵假惺惺,信裏卻約張生相會;她故意不說破,要看鶯鶯到時候怎樣瞞她。這天晚上,她照常與鶯鶯來到花園燒香,卻見張生從牆上跳了下來。





11賴簡

     不料,鶯鶯因為沒有把紅娘支開,臨時又變了卦,她責備張生道:"張生,我在這裏燒香,你無故來此做什麽,先生救命之恩,自當報答,隻是現在既為兄妹,怎麽又生此念?





12相思

     張生經不起這場折磨,從次日起就病得不能下床了。




13問病

    鶯鶯擔心張生的病,又寫了一張信箋,讓紅娘送給張生,張生看罷信箋,竟高興得跳了起來,說小姐這信箋說的是夫人沒睡,怕的是紅娘不穩,紅娘問是怎麽回事,張生告訴她,鶯鶯今晚親自到書房看望他。





14佳期

    晚上,張生聽得敲門聲,忙把門打開,隻見紅娘把鶯鶯輕輕推了進來,這對情人經曆了多少波折和相思的苦惱,終於衝破了封建禮教的樊籠,結為百年之好。





   15拷紅

    日久之後,崔夫人得知,拷問紅娘,紅娘隻得把真實情況全盤講出,並數責夫人言而無信的過錯,崔夫人理屈詞窮,隻好應允他們成為夫妻,但又提出新的條件,即張生必須去長安趕考,得了官才能回來娶鶯鶯為妻。




16長亭

    張生被迫無奈,前往長安應試,鶯鶯與張生相對流淚,千叮嚀,萬囑咐。一個要他一路上鞍馬秋風好護持,一個要她在寂寞深閨中好好珍重。後來張生中了狀元,終與鶯鶯結為美滿夫妻。



   
王叔暉工筆人物畫《西廂記》欣賞 

    王叔暉是我國著名的女畫家,擅長中國工筆人物畫、連環畫。她畢生孜孜以求,探索畫藝,作畫題材以古代仕女為主,其作品有連環畫《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生死牌》、《楊門女將》,單幅人物畫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蘭等,晚年以《紅樓夢》人物創作為主。其代表作《西廂記》所贏得的聲譽遠遠超出了國界,《西廂記》特種郵票的發行,再次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對王叔暉,著名畫家潘茲是這樣評價的:“王叔暉是老一輩著名的女畫家,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以工筆重彩形式從事連環畫創作,對連環畫藝術的提高做出重大貢獻的一位。她的《西廂記》運用極其嫻熟的傳統的技法,細膩而生動地刻劃了人物的形象,再現了這個千古傳誦的愛情故事,稱得起是一部劃時代的傑作,是可以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名劇百世並傳的……中國連環畫史將永遠記載她的創辟之功和這部代表作品。”
    T82《西廂記》郵票的創作,動議產生於1979年,完成於1980年底,1983年2月發行,而王叔暉的第一部《西廂記》彩色連環畫,是在1954年畫的,前後曆時近30年。

   
T82《西廂記》郵票圖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婚姻法公布之後,人民美術出版社把創作《西廂記》連環畫的任務交給了王叔暉。選擇這一題材當然有配合宣傳的意思,但當時大概任何人都沒有想到,一年後問世的這部連環畫,竟成了載入新中國美術史的佳作。專家評價這套16幅本的《西廂記》連環畫特點是:人物形神生動,環境充滿詩情畫意,色彩典雅端麗,線條流暢剛勁。為畫這組作品,王叔暉幾乎投入了幾十年畫仕女畫的全部經驗,也投入了自己的豐富情感。10年之後,這部作品榮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的“繪畫一等獎。”
    1957年,王叔暉再次提筆,創作了128幅本的白描連環畫《西廂記》。如果說前一次畫《西廂記》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麽這一次創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時,這部作品被判為“毒草”,118幅繪畫原稿被銷毀,唯存中國美術館收藏的10幅。

   
128幅本白描連環畫《西廂記》封麵圖

 

    1979年初,《西廂記》重印本發行,與第一版一樣,印數在10萬冊以上,至今已成為連環畫收藏者尋覓的珍品。
    1981年第一期《中國畫報》將16幅本的工筆重彩連環畫《西廂記》全部刊出,大受歡迎。
    1979年第四屆全國文代會期間,王叔暉接受劉碩仁代表郵票發行局的邀請,答應創作《西廂記》郵票。她考慮,雖然仍是畫仕女畫,但專為郵票而作還是第一次,計劃一下自己的時間安排,決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
    果然,王叔暉如期完成“驚豔”、“聽琴”、“佳期”和“長亭”4幅郵票圖稿。這4個場景在原來的16幅本連環畫中都曾出現過,考慮到郵票的特點和局限,人物都盡量放大,占了畫麵的主要位置,同時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場景。
    這裏還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樂家曾向畫家指出,16幅本《西廂記》中“聽琴”一幅有個小小錯誤:張生彈琴右手用了食指撥弦,其實應該用中指。這一提醒,王叔暉在心裏記了多年,終於在這次再創作中得以改正。
    等1983年《西廂記》郵票發行這一年,王叔暉已71歲高齡。
    《50年精品連環畫鑒賞》(段錫編著,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說:“《西廂記》繪畫技法嫻熟,線條流暢,折轉自然,飄灑俊逸,若金絲銀線,絲絲入扣。人物形象刻劃生動細膩,情感關注,設色淡雅素靜。特別是鶯鶯高聳的發髻、鵝蛋般的臉形、飄灑的衣襟;張君瑞樸實的相貌、誠實的品格、對鶯鶯的癡情都令人難忘。環境、庭院畫法嚴謹、規範、透視比例準確……這些,都成為後生學習研究、臨習的楷模,也是王叔暉繪畫藝術的風格特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