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他鄉

心情驛站, 記憶空間.
正文

也談Fans

(2006-06-27 11:06:36) 下一個

623日---據網上說是全年中最讓人愉快的好日子。而這一天和以後的幾天, WXC原創卻就“寫手的胸襟”問題爆發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大戰,那個壯觀哪,有如文革的鬧劇一般。我因為看不下去一兩個網“友”的拙劣言語,跟了幾帖,竟然被譏諷為向艾米跳忠字舞,把我也歸入了艾Fans的行列。 

嗬嗬,以我不算太輕的年紀,兩個孩子媽的經曆,溫吞水萬金油的性格,竟然也趕了一把時髦,做了回扇子? 

反應有點強烈,是因為我原本覺得這個迷那個Fan的純粹是小年輕們的幹活,而我哪怕在二八年華也從沒fan過誰,怎麽會在年老色衰又氣定神閑時跟了Fan風呢,心中那個不服氣呀。不就是看了幾個艾米的長篇連載,寫了幾句跟帖嗎? 

不過話說回來,誰又對Fans的年齡有過明確規定呢?沒聽說嗎,那個炒得沸沸揚揚的超女Fans軍團,是以中年大媽為主力軍呢。難道我真有做Fan的潛力?Fans也不是貶義詞? 

一不小心做了Fan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但若按網上某人對“Fans和常人的區別”的定義---“正常人早就厭煩了,而扇子們是不會厭煩的。所以扇子們總能在聲勢上取勝”---我又覺著特委屈,因為我對網上另一方這種胡攪蠻纏,以攻擊人格為目的,而不是就事論事的態度早就厭煩了,而且我也不欣賞靠聲勢取勝。 

還別說,艾米今天在YC大談了一把人性美,有理有據,旁征博引,讓人對她除了寫故事之外寫議論文的功力也歎為觀止,哪有幾個人是她的對手?我也不用跟帖了,免得別人說她以聲勢取勝。這樣的好文,哪裏又需要Fans的聲勢?

下麵
quote一段她的原文,是我很喜歡的段落,也讓別人看看我這個“艾Fan”fan得是不是還有些道理?

 

by艾米-

所謂人性美,就是從整個人類抽象出來的一些美德,不是某個階級特有的,不是某個社會特有的,也不是某個派別特有的,而是整個人類共有的。

愛護孩子,珍惜生命,就是一種人性美。這種愛護,是不問誰的孩子的。這些關心我的網友,有的並不喜歡我寫的東西,有的可能也不喜歡我的活法,有的可能根本不知道我是誰,但一聽說是個孕婦,就表示關心,停止爭論,宣布退場。

這種人性美是一種值得大書特書的美,可惜的是,中國很多年來,隻講“黨性”,“階級性”,卻不講“人性”,讓黨性淩駕於人性之上。對人性,中國那些年總是冠之以“資產階級人性”的罪名,其實如果人性能加上“資產階級”來修飾,就不再是人性,而是“階級性”了。

曾經有個流傳很廣、很為當時的中國政府所推崇的名言,據稱是雷鋒的:“對人民要象春天般溫暖”,中間的兩句記不清了,最後一句是“對敵人要象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這就是隻講階級性,而不講人性。不講人性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們不再為自己的殘酷感到不安、內疚或者有犯罪感,因為隻要我們殘酷的對象是敵人,那我們的殘酷就是正確的。殊不知,“敵人”隻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且是隨定義變換的。

文化革命當中的派係鬥爭,使很多人喪命,因為各派都覺得自己才是跟黨中央一致的,才是正確的一派,既然對方是自己的敵人,是黨的敵人,那對他們怎麽樣殘酷都是應該的。

那場動亂當中,很多人一夜之間成了“敵人”,被揪鬥,吊打,甚至折磨致死。很多研究中國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麽那些平時安分守己的人,突然就變成了暴徒,打人整人殺人不眨眼。

毫無疑問,那些暴徒當中,有些是本來就跟被揪鬥的人有仇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跟被打被鬥的人並沒有仇,僅僅是因為他們認為被揪鬥的對象是黨的敵人,他們就可以殘酷地對待那些人。

當一個社會把派別性淩駕於人性之上時,這個社會就難以避免大麵積的悲劇了。

一個社會,應該有三種東西製約人們的行為,那就是法律、道德和人性。

法律回答“合法不合法”的問題。

道德回答“對不對”的問題。

人性回答“美不美”的問題。

法律是最具體、最基本的製約,法律條款清清楚楚地寫在那裏,違了法,要受法律製裁,這是除法盲以外大家都知道的事實。

有些行為並不違法,不是一個合法不合法的問題,而是一個對不對,好不好的問題。比如自私自利,可能沒違反法律,但我們覺得自私的人不好,自私自利的行為不對。道德雖然不是法律,但人們通過類比的方式,創出“道德法庭”一詞,意思是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批評。

法律和道德之間的界限,有時是很難掌握的,稍不注意就從不道德變成了違法。比如教育孩子的問題,你不管孩子的學習,隻把孩子喂飽了就自己打麻將去了,我們可以從道義上譴責你,說你不是個好家長。但如果你連喂飽都不喂了,丟下孩子不管了,你就犯了遺棄罪了。

法律、道德和人性在很多時候是不矛盾的,保護婦女兒童,既是合乎道德的,也是合乎人性的,當然更是合法的。

道德跟人性之間有時會有衝突,合道德的東西可能不合人性,反之亦然。比如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在當時的社會裏,按當時的道德觀念,就是不道德的,因為他們的愛情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從人性的角度講,就沒什麽錯,因為他們真誠相愛。

梁祝的悲劇在於道德最終扼殺了人性。

很多年後的今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觀已經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成為曆史了,但真誠相愛的人性卻仍然受到歌頌,因為人性美是超越曆史,超越社會,超越階級,超越性別的。不超越就不能稱為人性美了。

縱觀中外文學,凡是歌頌黨性、派別性的作品,都是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的,因為今天這個黨當政,明天那個黨當政,不論多麽專製強大的政權,都會成為曆史。那些歌頌他們的作品如果不是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就是被人們遺忘。

一部作品,如果僅僅是弘揚道德,而不是描繪社會、表現人性的,也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因為道德是有時間性、地域性的。封建社會歌頌節婦烈女的文章,早已隨著貞節牌坊的倒塌而被人遺忘了。

<<紅樓夢>>是描繪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幅巨大畫卷,<<紅樓夢>>的一個亮點,就是寶黛之間的愛情。毫無疑問,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寶黛二人都有很多該譴責的東西,他們對自己個性的張揚,他們的反傳統,都是不符合當時的道德標準的。但他們的愛情是基於誌同道合的,感情是真誠的,所以是具有人性美的。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故事人物,一個故事之所以吸引很多人來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人是處在道德和人性的矛盾衝突之中的,有時可能還要加上法律和命運。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既合法,又合道德,也合人性,那這個人就可能沒故事了,除非命運來砸她/他一鐵拳。這就是為什麽文學史上“壞”女人、“苦”女人占有一席地位,而循規蹈矩的“好”女人、生活安穩的幸福女人卻名落孫山的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ii06 回複 悄悄話 Yanny,我這不寫了一點“豆腐幹”文章嗎?:))

Sorry,有點兒發懶筋:)
喜歡你這個新ID圖,我也喜歡百合花,Lily是我的英文名呢。
yanny 回複 悄悄話 ii06,為什麽總不見你有新的文章呢,還是我加你的書簽不對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