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喬治·戈登·拜倫

(2008-02-18 18:15:30) 下一個
portrait of Lord Byron in Albanian dress by Thomas Phillips, c1835

       全名:喬治·戈登·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並對此很敏感。十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業(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為拜倫第六世勳爵。哈羅公學畢業後,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曆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曆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遊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劍橋大學畢業。曾任上議院議員。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1809-1811年遊曆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鼓舞,創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裏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鬥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遊曆、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醜惡、虛偽的一麵,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鬥爭的戰歌。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從1809-1811,拜倫出國作東方的旅行,是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隻方書本上讀到他們”,還為了掃除“一個島民懷著狹隘的偏見守在家門的有害後果”。在旅途中,他開始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和其他詩篇,並在心中醞釀未來的東方故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問世,轟動了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這並沒有使他和英國的貴族資產階級妥協。他自早年就自到這個社會及其統治階級的頑固、虛偽、邪惡及偏見,他的詩一直是對這一切的抗議。

  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旋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於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褊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偽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婚後一年,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複,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象《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拜倫在18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帶和心靈都破了產 ,他離去了,永不在回;但他離去後,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發動統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同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 哈洛爾德遊記》(1816-1817)、故事詩《錫雍的囚徒》(1816)、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倫最重要的一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又有奇突、輕鬆而諷刺的筆凋。第一、二章匿名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麵的報刊群起而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麵、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的行為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的頭腦厭惡”,等等。

  但同時,它也受到高度的讚揚。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說《唐璜》“象莎士比亞一樣地包羅萬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個題目,撥動了神聖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彈出最細小以至最強烈最震動心靈的調子。”詩人歌德說,“《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辛辣程度,溫柔到了優美感情的最纖細動人的地步……”。《唐璜》寫完第十六章,拜倫已準備獻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

  這是詩人一生最後的、也是最光輝的一業。他既憎恨發動的“神聖同盟”對歐洲各民族的壓迫,也憎恨土爾其對希臘的統治。1824年,拜倫忙於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誌哀二十一天。

  回顧他的一生,他的詩,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應的人相信:拜倫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且是世界上總會需要的一種詩人,以嘲笑其較卑劣的,並鼓舞其較崇高的行動。  


作品

  拜倫一生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鬥爭,而且努力創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曆史進步意義和藝術價值,他未完成的長篇詩體小說《堂璜》,是一部氣勢宏偉,意境開闊,見解高超,藝術卓越的敘事長詩,在英國以至歐洲的文學史上都是罕見的。

  拜倫從學生時代開始寫詩,第2部詩集《閑暇的時刻》(1807)出版後受到《愛丁堡評論》的攻擊,詩人乃答之以《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1809)一詩,初次顯露了他卓越的才華和諷刺的鋒芒。1812年發表的《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倫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斥,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寫了《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的第3、4兩章(1816、1818年)。這部抒情敘事長詩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倫還寫了一係列長篇敘事詩,如《異教徒》(1813)、《海盜》(1814)和7部詩劇,如《曼弗雷德》(1817)、《該隱》(1821),以及許多抒情詩和諷刺詩,如《審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臘抗土鬥爭高漲,拜倫放下正在寫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臘,參加希臘誌士爭取自由、獨立的武裝鬥爭,1824年4月19日死於希臘軍中。他的詩歌在歐洲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

1.The publication in 1812 of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rought Byron fame.拜倫早期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一,第二章(1812)。
2.  In Geneva, he wrote the third canto of Childe Harold and the narrative poem The Prisoner of Chillon.在日內瓦,拜倫寫下了《哈羅德遊記》第三章及敘事詩《齊倫的囚犯》。
3. he produced the verse drama Manfred,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Don Juan.他創作了詩劇《曼弗雷德》,《唐璜》的前兩章。
4.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a great comic epic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紀初期的著名諷刺史詩。
5.  Byron invests in Juan the moral positives like courage, generosity and frankness, are virtues neglec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拜倫在唐璜身上開發出勇敢,慷慨,誠懇直白等優點。
6.  the poet’s true intention is, by making use of Juan’s adventure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詩人的創作意旨在於通過唐璜的遊曆來體現不同的社會情形。
7.  Byron’s satire on the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poem can be compared with Pope’s; and his satire is much less personal than that of Pope’s, for Byron is here attacking not a personal enemy but the whole hypocritical society.拜倫在詩的末尾對英國社會的諷刺與蒲柏相媲美,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拜倫諷刺的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整個社會的虛偽。
8.  As a leading Romanticist,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is his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Such a hero appears first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in later works such as the Oriented Tales, Manfred, and Dan Juan in different guises.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詩人,拜倫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創造了“拜倫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卻帶有貴族血統。這種拜倫式英雄出現在《哈羅德遊記》,《東方故事集》,《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
9.  Actually Byron has enriched European poetry with an abundance of ideas, images, artistic forms and innovations.拜倫以豐富的思想,想象力,藝術形式和創新歐洲的詩歌得到了發展


拜倫年譜*
1788年
  1月22日,喬治·戈登·諾艾爾·拜倫(George Gordon Noel Byron)出生於倫敦霍爾斯街。
  父親家族為英國貴族世家,但父親約翰·拜倫卻是敗家浪子。他因蘇格蘭少女凱瑟林·戈登(拜倫的母親)有一筆豐厚的遺產而和她結婚,把她的遺產耗盡後,又棄她而浪跡歐陸。拜倫的母親受此刺激,神經很不正常。生拜倫後,常常遷怒於他,對他苛責淩辱。而拜倫又自幼跛足。這些,就是漸漸形成了拜倫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強、孤傲、暴烈、反抗、悲觀、陰鬱等特點。

1789年 一歲
  隨母親遷往蘇格蘭東海岸阿伯丁城居住。
  是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延續到1794年。這場革命打破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推動了歐洲各國的革命運動,也使歐洲的思想文化借受到巨大的震動和深遠的影響。拜倫終生都是法國大革命偉大理想的繼承者和捍衛者。

1791年 三歲
  夏天,父親約翰·拜倫死於法國比利時邊境。

1792年 四歲
  11月,在阿伯丁入小學。

1796年 八歲
  以上幾年,都在阿伯丁繼續讀小學。
  是年曾患猩紅熱,瀕危,愈後,由母親帶往蘇格蘭高地勒欽伊蓋峰附近鄉間療養。喜愛當地自然景色。

1798年 十歲
  5月,由於伯祖父威廉·拜倫(第五代拜倫男爵)去世,承襲爵位,成為第六代拜倫男爵,並得到紐斯台德寺院(在諾丁漢郡)和羅岱爾(在蘭開夏郡)兩處產業。
  秋後,移居諾丁漢。  



1799年 十一歲
在杜爾維奇,進入格倫尼博士的學校讀書。愛讀曆史和詩歌。
是年拿破侖發動政變,自任法國第一執政。

1800年 十二歲
開始作詩。第一首詩是獻給表姐瑪格麗特·帕克的,已失傳。

1801年 十三歲
到倫敦郊外的貴族子弟學校哈羅學校讀書。

1802年 十四歲
現存拜倫詩歌中最早的一首《悼瑪格麗特表姐》作於是年。

1803年 十五歲
夏天,回紐斯台德。對瑪麗·按·查沃思產生愛情。
第一次會見異母姐奧古斯塔。

1804年 十六歲
和母親同住在騷思維爾。
是年拿破侖稱帝。

1805年 十七歲
夏天,畢業於哈羅學校。
10月,入劍橋大學讀書。在大學期間,深受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伏爾泰等人的思想影響,閱讀了大量曆史、哲學著作和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作品。同時,努力學習騎馬、射擊、拳術、遊泳等。
從這時起,每年可領取五百鎊生活費用。沾染了貴族子弟豪華放蕩、縱情聲色的習氣。但是,官能的享樂隻是暫時麻痹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他內心的苦悶、憂鬱、懷疑、失望和孤獨感。與一般執跨子弟不同的是他對這種放蕩生活一方麵濡染較深,另一方麵又能持比較清醒的批判態度。(參看《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和《恰爾德·哈羅德遊記》)  

1806年 十八歲
夏天,到騷思維爾,一直住到1807年夏。
在女友伊麗莎白·皮戈特的鼓勵下努力作詩。
1807年 十九歲
6月,第一本詩集《閑散的時光》出版。

1808年 二十歲
1月,英國文壇權威雜誌《愛丁堡評論》載文抨擊《閑散的時光》,拜倫於2月底談到此文。
7月,得到文學士學位,畢業於劍橋大學。
9月,回紐斯台德。
是年英國同拿破侖法國之間的戰爭開始。

1809年 二十一歲
年初,移居倫敦。
3月13日,因已成年,在上議院(貴族院)獲得世襲的議員席位,出席議院會議。
3月16日,著名諷刺詩《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出版。在這首詩裏,拜倫不僅猛烈反擊了《愛丁堡評論》對他的譏嘲,還尖銳批判了當時稱霸英國詩壇的湖畔派浪漫詩人,並大膽揭露了支持各種反動勢力的英國統治當局。拜倫以這首諷刺詩而在英國詩壇初露鋒芒,獲得聲譽。
6月26日,離開英國,去東方(南歐和西亞)遊曆。在此後的半年內,先乘船到葡萄牙裏斯本;再騎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維利亞和加的斯,經撒丁島、西西裏島、馬耳他島到阿爾巴尼亞,會晤了那裏的統治者阿裏·帕夏;12月25日抵達希臘名城雅典。
拜倫此次出國遠遊,飽覽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觀察了各國的社會生活和政治製度,接觸了各階層的人們。他親眼看見了給法國侵略者以沉重力擊的西班牙遊擊隊,看見了在土耳其鐵騎蹂躪下正在聚集力量準備發動解放鬥爭的希臘人民,這次旅行也激發了他對南歐各民族文化的強烈興趣。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阿爾巴尼亞開始寫《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1章。

1810年 二十二歲
1月和2月,在雅典。
3月,離雅典,到小亞細亞。
5月3日,用一個小時泅渡了達達尼爾海峽,從歐洲遊到了亞洲,為生平得意事。
5月14日,到君士坦丁堡。
7月,離君士坦丁堡,再到雅典。
此後,曾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帕特雷居住,患熱病,幾瀕於危。
是年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2章。作諷刺詩《賀拉斯的啟示》。

1811年 二十三歲
1月,住在雅典卡普申寺院。
6月13日,從馬耳他島起程回國。7月17日,返抵英國。
8月1日,母親病逝。
從10月起,陸續作《賽沙組詩》。  

1812年 二十四歲
1811-1812年,英國爆發了工人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1812年春,英國國會製定“編製機法案”,規定凡破壞機器者一律處死。2月27日,拜倫第一次以議員身份在上議院發表演說,為破壞機器的盧德派工人辯護,尖銳抨擊政府當局的血腥鎮壓政策。隨後又在報紙上發表《“編製機法案”編製者頌》一詩。
2月29日,《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1~2章出版。這兩章實際上是作者1809-1811年漫遊葡萄牙、西班牙、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地的詩體遊記。其中歌頌了南歐人民反抗侵略壓迫、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出版後,立即震動了英國文壇,並贏得全歐洲的聲譽。1812年內重版五次。
3月10日,他說:“早晨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成名,成了詩壇上的拿破侖。”
4月21日,第二次在國會上發表演說,猛烈抨擊了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壓迫和奴役政策。
拜倫在國會的兩次演說,以及他的那些矛頭指向反動當局的詩篇,使他和英國統治集團之間開始結下不解的仇恨。
是年出版諷刺詩《密涅瓦的詛咒》。

1813年 二十五歲
4月,《華爾茲》出版。
5月,《異教徒》出版。兩年內重版十四次。
12月,《阿比多斯的新娘》出版。兩年內重版十次。作《海盜》。

1814年 二十六歲
1月2日,《海盜》出版。據說當天賣出一萬四千冊。一年之內重版七次。
由於拜倫的堅持,在《海盜》中附印了《致一位哭泣的淑女》一詩。這首詩是直接抨擊當時的攝政王喬治的。拜倫因此遭到倫敦貴族社會和禦用文人的圍攻。
4月9日,聞拿破侖退位,作《拿破侖頌》。
4月19日,聞波旁天朝複辟,在日記中寫到:“我真不願再寫日記了。波旁複辟了!什麽哲學,去它的吧……”
5月,作《萊拉》。
9月,與安·伊莎貝拉·米爾班克訂婚。
是年冬至次年春,作《希伯來歌曲》。
是年歐洲各國反法聯軍攻陷巴黎,拿破侖被流放於厄爾巴島。

1815年 二十七歲
1月2日,與安·伊莎貝拉·米爾班克結婚。
3月,在倫敦居住。
4月,與司各特結交,甚為相得。
7月,作《圍攻科林斯》。
9月,作《巴裏西娜》。
上述在1813-1815年間所寫的《異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盜》、《萊拉》、《圍攻科林斯》、《巴裏西娜》等六首敘事詩,總稱為《東方故事詩》。
這幾首詩的主人公都是所謂“拜倫式的英雄”——熱情的、意誌堅強的、高傲的、英勇不屈的、然後又是孤獨的、陰鬱的、個人主義的、與社會對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東方故事詩》即反映了拜倫的決不調和妥協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拜倫在歐洲革命低潮時期的彷徨、苦悶、懷疑和失望。
12月10日,女兒奧古斯塔·艾達出世。
是年拿破侖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複於滑鐵盧戰役中大敗,被流放於聖赫勒拉島(以前稱“聖海倫娜”)。
俄、普、奧等國政府結成所謂的“神聖同盟”,力圖在歐洲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撲滅各國的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在此後的數年中,拜倫致力於反對“神聖同盟”的鬥爭,成為歐洲各國進步勢力反動“神聖同盟”的思想領袖。

1816年 二十八歲
1月15日,米爾班克離倫敦返回母親家。2月,提出與拜倫分居。
3月11日,拜倫同意分居。
英國貴族社會、教會、反動派人以拜倫妻子出走為口實,再次對拜倫大肆圍剿,規模之大、聲勢之猛,遠超過1814年那一次。
3月至7月,以這次昏變為題材,陸續作《家室篇》諸詩。《家室篇》於1816年在倫敦出版,到1817年竟出到第二十三版。
4月25日,拜倫永遠離開英國。
先到比利時,憑吊了滑鐵盧戰場。溯萊茵河至瑞士,5月25日抵日內瓦,在萊蒙湖畔住了四個多月。在這裏結識了雪萊夫婦,時相過從。雪萊的無神論和樂觀主義對拜倫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6月,完成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3章。這一章實際上是作者1816年旅居比利時和瑞士的見聞和感受。他在這一章中抨論了歐洲發生過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反映了1815年拿破侖覆敗以後歐洲曆史新階段的麵貌。
6-9月,作《錫壅的囚徒》、《夢》、《黑暗》、《普羅米修斯》諸詩。
8月,雪萊夫婦離日內瓦。
9月,遊阿爾卑斯山。開始創作詩劇《曼弗瑞德》。
10月,離瑞士到意大利,先到米蘭。
11月,到威尼斯。在此後的三年中,基本上住在這裏,直到1819年末遷往拉文納。
當時意大利北部是在奧地利帝國統治下。意大利人民受著本國封建階級和奧地利獨裁政權的雙重壓迫,對壓迫者懷著極大的仇恨。正如拜倫所說:“全國就像上了子彈的搶,許多手指頭都在動,想扳動搶機。”拜倫到威尼斯後不久,就和謀求意大利獨立的秘密革命組織“燒碳黨”發生接觸。後來,這種聯係日益增強,拜倫積極參加了在倫巴第區開展的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並因此受到警察的跟蹤。

1817年 二十九歲
1月12日,與珍妮·克萊爾蒙特所生的女兒阿列格拉出世。
2月,《曼弗瑞德》脫稿。
4月-5月,經過費拉、佛羅倫薩,遊羅馬。作《塔克的哀歌》。重寫《曼弗瑞德》第3幕。
6月,由羅馬返威尼斯。
7月,完成《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第4章。在這一章中,表現了對意大利民族解放鬥爭和人民命運的關懷。
10月,作敘事詩《別波》。
11月,賣掉紐斯台德寺院。  

1818年 三十歲
7月,作《威尼斯頌》
8月,雪萊來威尼斯想見。
9月,完成《堂·璜》第1章。
秋冬之間,雪萊作《朱利安與馬達洛》一詩,實際上是對拜倫的悲觀主義,蔑視群眾、與群眾相對立的情緒提出善意的批評和規勸。從拜倫爾後的作品和實際行動來看,他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雪萊的批評。
11月,完成長詩《馬澤巴》。

1819年 三十一歲
1月,完成《堂·璜》第2章。
4月,結識了特瑞薩·歸齊奧利伯爵夫人,並和她相愛。後來特瑞薩與丈夫離居,與拜倫同居。
特瑞薩和她的父親都是燒碳黨人,她的哥哥彼得羅·甘巴是該黨重要領導人之一。通過甘巴,拜倫進一步卷入了燒碳黨的革命活動。
5月下旬,到拉文納。
8月,到博洛尼亞。和當地秘密革命組織接觸,並捐款資助他們購買武器。
9月,返威尼斯。
10月,托馬斯·穆爾來威尼斯想見。
11月,完成《堂·璜》第3章(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抒情詩《哀希臘》)。
12月,作《堂·璜》第4章。
12月下旬,由威尼斯移居拉文納,與特瑞薩和甘巴同住。

1820年 三十二歲
是年在拉文納,積極參與燒碳黨人反抗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活動,為黨人草擬革命傳單、宣言等文件。奧地利當局視他為眼中釘,檢查他的信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發行,派警察對他盯梢,甚至雇了刺客準備暗殺他。拜倫並不畏懼,每天照常騎馬外出。
3月,作《但丁的預言》。
4月-7月,作曆史劇《馬裏諾·法利埃羅》,描寫十四世紀威尼斯總督法利埃羅企圖推翻貴族寡頭暴政而終歸失敗的事跡。劇中通過主人公如下一段獨自闡述了暴力革命的正義性:“用什麽方法呢?目的崇高,任何方法都是合理的。人流出幾滴血又算什麽?這算不得人血,暴君流的血不是人血。暴君就像吃人的摩洛(要兒童作獻的神。屢見於《舊約》),喝我們的血,他們把多少人送進了墳墓,到頭來自己也被送進墳墓。”劇中還描寫了四個忠心耿耿為爭取人民權利而鬥爭的平民領袖。這個劇本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已遠非《東方故事詩》那些個人主義、孤獨絕望的反抗者所能比擬的。
7月,燒碳黨人在那不勒斯發動起義。接著,西西裏也爆發起義。但是,卻遭到反動統治者的鎮壓。許多意大利愛國誌士都被投入監獄,或流放,或處死。
10月-11月,完成《堂·璜》第5章。

1821年 三十三歲
春天,意大利西北部有幾個城市爆發了革命起義。
拜倫同甘巴和燒碳黨其他領導一起,為在艾米利亞-羅馬地區舉行革命起義籌劃和各項準備。起義者把拜倫視為他們中的領導者之一。
拜倫1月11日日記:“當整個民族的命運處在危險之中,即使我個人的事情進展順利。我也感覺不到多少歡樂。如果有可能大大改善人民的處境(尤其是這些被壓迫的意大利人),我決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但是,拜倫對燒碳黨人脫離群眾的鬥爭方式深感憂慮。1月24日日記:“如果他們當真發動起義,我很懷疑:他們動員起來的總人數能不能達到一千。根本問題在於:民眾沒有卷入鬥爭。是限於中上層。……要是有農民支持他們多好!”(農民二字,拜倫當時加了著重號)
2月18日日記:“今天我沒有得到我黨同誌的消息。但這幾天裏,我住宅下麵兩層已經堆滿了他們的槍支、子彈、火藥和其他東西。我猜想,他們大概要把我這裏當作他們儲藏軍火的密窯。到不得已的時候,隻好把我犧牲了。但這一點並不十分重要,隻要意大利人真的能得到解放。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目標——差不多就是政治上的一種詩。隻要想想——一個自由的意大利!”
2月24日日記:“我所能付出的一切——金錢、其他財產、甚至生命——我卻可以付出,為了他們的解放。”
5月,作曆史劇《薩達納巴勒斯》
7月,作曆史劇《福斯卡利父子》
8月6日,雪萊來拉文納相見。
7-9月,作詩劇《該隱》。此劇同基督教《聖經》大唱反調。大膽指出上帝(耶和華)是一個凶殘邪惡的暴君,是世間一切罪惡和不幸的總根子。劇中讚美反抗上帝的該隱,讚美同上帝分庭抗禮的“惡魔”盧息弗,譴責在上帝麵前恭順服從的奴性,表現了反抗到底,決不妥協的叛逆精神。此劇受到歌德、雪萊、司各特和托馬斯·穆爾等人的熱烈稱讚。雪萊說,此劇表明拜倫是“彌爾頓以後無敵的大詩人”。但英國貴族社會和教會則為之嘩然,群起撻伐之,諡拜倫為“惡魔”,大法官艾爾登也親自出馬,詆毀此劇。
9月,作諷刺詩《愛爾蘭的萬家生佛》,猛烈抨擊當時的英王喬治四世。
10月,作詩劇《天與地》,非難基督教教義,職責教會和教士。
作諷刺長詩《審判的幻景》。揭露英國的反動統治者,特別是指斥死去不久的英王喬治三世的種種罪惡,說他是自由的頭號敵人,並狠狠鞭撻給這個無道昏君溜須拍馬的禦用文人騷塞。這首詩被認為是諷刺詩中的典範。
由於燒碳黨所組織的革命起義以失敗告終,甘巴一家被當地公安局勒令出境。10月末,拜倫離拉文納,移居比薩。到比薩後,他們自然受到警察、暗探的盯梢。
在比薩與雪萊來往。
11月,作詩劇《變形的畸形兒》。
是年拿破侖死於聖海倫娜島(今稱聖赫勒拉島)。

1822年 三十四歲
1月,作悲劇《沃納》。
2月,作《堂·璜》第6-8章。
4月20日,女兒阿列格拉死。
5月,偕同甘巴一家移居裏窩娜。
夏天,與雪萊一起,邀請在英國受到迫害的李·亨特前來意大利,共同籌辦文學期刊《自由人》。
7月8日,雪萊溺死於斯塔西亞灣。
8月16日,火葬雪萊。
8月,作《堂·璜》第9-11章。
9月,因甘巴一家又遭當地政府驅逐,拜倫偕同他們移居熱那亞。
10月,《自由人》創刊號在倫敦出版。由於刊登了拜倫的《審判的幻景》,該刊出版人受到法庭審訊,被判罰金。
11月,歐洲各國反動統治者在意大利維羅納召開“科裏同盟”會議,商討鎮壓西班牙等國的革命活動的對策。12月,拜倫開始寫長詩《青銅時代》,以維羅那會議為題材,用諷刺筆法描繪了俄皇亞曆山大一世、法王路易十六、英國統帥威靈頓等人的肖像,猛烈抨擊“神聖同盟”的反動政策,讚美反抗奴役、掙拖鎖鏈的西班牙等國人民。  

1823年 三十五歲
2月,作長詩《島》。
坐《堂·璜》最後幾章。
意大利燒碳黨失敗後,拜倫的注意力轉向希臘的民族解放鬥爭。他要求加入倫敦成立的“英國支援希臘獨立委員會”。並向該委員會表示:他願意直接參與希臘的獨立戰爭。是年5月,該委員會同意了拜倫的意見。於是,他決定親赴希臘戰場,並決定把他變賣羅岱爾莊園所得款項和稿費積蓄都拿出來支援希臘的獨立事業。
7月中旬,偕同甘巴等人,雇英國大船“赫拉克勒斯號”,帶炮四門,其他軍械若幹,馬五匹,藥品若幹,西班牙幣五萬元,從意大利海岸出發,前往希臘。起程前,收到歌德來信,向他表示祝賀和欽佩。
8月3日,抵達希臘凱法利尼亞島。拜倫的到來使希臘軍民群情振奮、聲勢愈盛。
上書希臘獨立政府,陳述意見。
為軍隊的整頓、訓練和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
12月28日,離凱法利尼亞島,前往邁索隆吉翁。途中與土耳其軍隊遭遇,幾乎被俘。又因遇到風暴,在德拉戈梅斯特裏停留了三天。
《堂·璜》第9-11章,第12-14章先後於是年出版。

1824年 三十六歲
1月5日,抵邁索隆吉翁,受到萬人空巷的盛大歡迎。
1月22日,作最後一首詩《這天我滿三十六歲》。
後來,他被希臘獨立政府任命為希臘獨立軍一個方麵軍的總司令。
在邁索隆吉翁的三個多月時間裏,調節他們之間的分歧,並進行了反土耳其間諜的鬥爭。在軍事上,致力於獨立軍的組織建設,統一軍隊指揮,整頓部隊紀律,雇請外國軍官訓練士兵,招募來自各蘇裏士兵,自費支付其軍餉,主持軍械的修配和存儲工作,建立海軍,在經濟上,致力於籌措戰費,購置軍火和各種軍需品,並捐獻自己的財產,作為獨立軍的醫藥和軍需費用。每天和士兵同吃一樣的夥食,和士兵一道參加軍事訓練。
準備帶領一支部隊攻打勒龐托港。因軍中一部分士兵發生騷亂而未果。
由於希臘獨立運動的領導之間發生了糾紛,決定召開一次全希臘會議來協商解決。
在此期間,拜倫因操勞過度而患病。病愈未久,於4月9日出行遇雨。同行的甘巴勸他回去。當天即因受寒而病倒。第二天病情轉重,一再昏迷。遷延至4月18日,他自知不起,說:“不幸的人們!不幸的希臘!為了她,我付出了我的時間,我的財產,我的健康,現在,又加上我的性命。此外,我還能做什麽呢?”夜間,他在昏迷中囈語:“前進——前進——要勇敢!”4月19日,拜倫去世。
希臘的獨立政府宣布拜倫之死為國葬,全國哀悼三天。
舉行殯禮時,希臘士兵列隊肅立街頭,一隊牧師跟著靈柩高唱讚歌。靈柩上置寶劍一柄,盔甲一套,桂冠一頂。詩人生前的坐騎也跟在其後。
6月29日,靈柩運抵倫敦。
英國政府和教會拒絕把拜倫的遺骨安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知名人士國葬地點)。
7月12日,舉行葬禮,16日,安葬於紐斯台德附近的赫克諾爾。墓碑上的銘文是按照拜倫異母姊奧古斯塔的意見起草的,銘文說:“他在1824年4月19日死於希臘西部的邁索隆吉翁,當時他正在英勇奮鬥,企圖為希臘奪回她往日的自由和光榮。”
《堂·璜》第15章-16章和詩劇《天與地》均於是年出版。  


★部分作品★

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
我願做無憂無慮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的曠野裏徘徊,
或是在暗藍的海波上騰躍。
撒克遜浮華的繁文縟節,
不合我生來自由的意誌。
我眷念坡道崎嶇的山地,
我向往狂濤撲打的巨石。
命運嗬,請收回豐熟的田疇,
收回這響亮的尊榮稱號!
我厭惡被人卑屈地迎候,
厭惡被奴仆躬身環繞!
把我放回我酷愛的山嶽,
聽巉岩應和咆哮的海洋;
我隻求讓我重新領略我從小熟悉的故國風光。
我雖然年少,也能覺察出,
這世界決不是為我而設;
幽冥的暗影為何要冪覆,
世人向塵寰告別的時刻?
我也曾瞥見輝煌的夢境----極樂之鄉的神奇的幻覺;
真理!為何你可憎的光明,
喚醒我麵臨這麽個世界?
我愛過----所愛的人們已離去,
有朋友----早年的友誼已終;
孤苦的心靈怎能不憂鬱,
當原有的希望黯然熄滅!
縱然宴會上歡謔的夥伴們,
把惡劣的情懷驅散了瞬息;
豪興能振奮癡狂的靈魂,
心兒啊,心兒卻永遠孤寂!
多無聊,去聽那些人談論:
那些人與我非敵非友,
是門第、權勢、財富或機運
使他們與我在筳前聚首。
把幾個忠誠的密友還給我!
還是原來的年紀和心情!
躲開那半夜的喧囂的一夥,
他們的歡樂不過是虛名。
美人,可愛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籍,和一切?
連你那笑靨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凜列!
又富麗又慘苦的繁囂俗境,
我毫不歎惋,願從此告別,;
我隻要怡然知足的恬靜——
“美德”熟識它,或似曾相識。
告別這熙來攘往的去處——
我不恨人類,隻想想避開;
我癡心尋覓陰沉的峽穀,
那瞑色契合我晦暗的胸懷。
但願能給我一雙翅膀:
像斑鳩飛回它棲息的巢裏,
我也要展翅飛越穹蒼,
飄然遠引,得享安息。



雅 典 的 女 郎

趁我們還沒分手的時光,
還我的心來,雅典的女郎!
不必了,心既已離開我胸口,
你就留著吧,把別的也拿走!
我臨行立下了誓言,請聽:
我愛你嗬,你是我生命!①

憑著你那些鬆散的發辮——
愛琴海的清風將它們眷戀,
憑著你眼皮——那烏黑的眼睫
親吻你頰上嫣紅的光澤:
憑著你小鹿般迷人的眼睛,
我愛你嗬,你是我生命!

憑著我癡情渴慕的紅唇,
憑著那絲帶緊束的腰身,
憑著定情花——它們的暗喻②
勝過了人間的千言萬語;
憑著愛情的歡樂和酸辛:
我愛你嗬,你是我生命!

我可真走了,雅典的女郎!
懷念我吧,在孤寂的時光!
我身向伊斯坦布爾飛奔,
雅典卻拘留了我的心魂,
我能夠不愛你嗎?不能!
我愛你嗬,你是我生命!
         1810年,雅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HappyNow?! 回複 悄悄話 拜倫十四行詩名垂千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