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

向上看不要向下看,向前看不要向後看,向外看不要向裏看,伸出友好的手.
正文

歐洲的匈奴人——阿提拉[轉帖]

(2006-09-14 14:25:31) 下一個
  我們對公元前35年以後西匈奴人的下落一無所知。就是在這一年,流亡的郅支單於率領一部分匈奴部落從蒙古高原進軍鹹海及巴爾哈什湖以北的草原,最終被一支中國遠征軍所追殺,他所領導的部落中的幸存者就在那裏生活了幾百年。但因為他們並沒有鄰近某個大的文明民族,所以他們的行為沒有被記載下來,我們也就無法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曆史。直到公元4世紀,他們才重新來到歐洲,與羅馬世界相接觸。  

  我們已經知道,黑海以北的俄羅斯草原是被薩爾馬特人所占據,他們從公元前3世紀起就取代了那裏原有的斯基泰人。如同斯基泰人一樣,他們也屬於伊朗的北方民族。大部分薩爾馬特人遊牧於伏爾加河下遊與德涅斯特河之間。某些薩爾馬特部落過著半獨立的生活。例如,阿蘭人,他們遊牧於庫班河畔的特勒克河地區;羅克索蘭人,他們從公元62年起就定居在頓河下遊;牙茲格人,他們從公元50年起就占領了提索河與多瑙河之間的大片土地;達西亞人,他們居住在羅馬行省與班諾尼亞之間的平原上,也就是現在匈牙利的中心;巴思達爾尼人從中間將薩爾馬特人與羅馬帝國分開,即使在圖拉真皇帝吞並了達西亞之後也是如此。巴思達爾尼人是東日耳曼人,他們從公元前200年時起,沿著北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德涅斯特河流域,直至該河河口,形成了人所共知的日耳曼人的第一次“東侵”。公元200年左右,從維斯瓦河下遊來的日耳曼人(瑞典的哥特人)開始新的遷移,與薩爾馬特人爭奪俄羅斯南部的平原。公元230年,哥特人到達了這次遷徙的終點,他們在黑海岸邊攻打羅馬帝國的奧爾比亞城。  

  當時,第聶伯河下遊的哥特人、東岸的薩爾馬特人以及阿蘭人瓜分了俄羅斯南部,但克裏米亞半島仍然是希臘-羅馬的王國,也就是愷撒們的屬國。哥特人分作兩個部分:在頓河至德涅斯特河下遊居住的東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下遊至多瑙河居住的西哥特人。第三個哥特人部落是格比德人,他們曾經於公元270年征服了奧裏連大帝統治的達西亞。在基輔以南的車爾尼亞柯夫與位於第聶伯河下遊的克爾遜附近,發現了尼古拉也夫卡的哥特人大公墓時代(公元世紀)和薩爾馬特人的庫班古塚群時代的金質盾牌和衣鉤,這是薩爾馬特藝術的代表。在北方,當時芬匈人居住在俄羅斯東部和中部的森林裏,在那裏能夠清晰地感覺到薩爾馬特文化對喀山附近的皮亞諾波爾文化(約公元100~300或400年)的影響。同時,在西方的喀魯加〔古物〕中發現了日耳曼-羅馬式風格的衣鉤(公元3~4世紀)。這是匈奴人出現時南俄羅斯的情況。  

  西匈奴人的後代,曆史上的遊牧民族,為什麽要離開鹹海以北的草原而進入歐洲呢?我們不知道原因。公元374年左右,在一個被約南德斯稱作“巴拉米爾”或“巴蘭貝爾”的領袖的指揮下,他們渡過伏爾加河下遊,在頓河擊敗並降服了特勒克河與庫班河流域的阿蘭人,然後攻擊了第聶伯河以西的東哥特人。該部落的國王額瑪納裏什戰敗後因失望而自殺,他的繼承人維帖麥爾也被殺死。於是,大部分東哥特人向匈奴人投降。而西哥特人在入侵者來臨之前就渡過多瑙河遠逃到羅馬帝國(公元376年)。不過,大部分庫班與特勒克的阿蘭人在暫時向匈奴人投降後,仍然在當地生活。公元10世紀前後,他們推翻了拜占廷的基督教,成為近代奧塞梯人的祖先。而其他阿蘭人則到西方去參加了日耳曼人的大侵略,其中有些部落定居在高盧的盧瓦爾河上遊。另一些部落則到了西班牙,在伽裏西亞,他們與西哥特人組合成了一個民族。可以想像這種混和種的人有了加泰羅尼亞(Catalonia,即哥特-阿蘭人)一名。  

  安緬·馬賽林與約南德斯曾經很準確地描述了匈奴人入侵羅馬與日耳曼時的恐怖景象。安緬·馬賽林寫道:“匈奴人的殘暴與野蠻超過了人們的想像。他們劃破自己小孩的麵頰後長成瘢疤以防止胡須的生長。他們的身體又粗又矮,胳膊十分粗壯,腦袋出奇的大。他們的外表是可怕的,他們的內心也如同畜牲一般。他們的食物根本不經過燒煮,也不加任何調料,他們隻吃野草根和被馬鞍壓軟了的肉。他們不知道犁的使用,更不知道房屋是用來居住的。他們是永遠的遊牧者,從小就習慣了寒冷、饑餓和幹渴。他們的牧群拉著裝載他們家屬的大車隨著他們遷徙。在車上,他們的妻子紡著線,縫製他們的衣服,生育和撫養他們的小孩。如果問到他們是從哪裏來的,就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他們平時隻穿一件麻料褲子和一件用碎野鼠皮縫製的寬袖上衣。暗色的褲子有時會腐爛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除了不穿它時,從來不知道更換。再加上一頂有前簷的帽子或一個帽頂堆在後麵的無簷的帽,以及纏在他們長毛腿周圍的山羊皮,這些就是他們全部的行裝。他們的鞋子沒有式樣和大小,十分不利於行走,因此他們的步兵是不堪一擊的。但隻要一跨上馬,他們就像被釘在馬背上一樣。他們的馬又小又難看,但它們不知道疲乏,奔跑時像閃電一般。他們在馬上度過一生,有時騎在馬背上,有時則像婦女一樣側身坐在馬背上。他們在馬背上開會、做買賣、吃、喝,甚至將上身趴在馬頸上睡覺。在戰場上襲擊敵人時,他們會發出可怕的叫聲。如果發現有抵抗,他們很快便逃走,但以同樣的速度再回來時,則一直向前衝擊,衝破麵前的一切障礙。他們不知道如何攻下一個要塞和擊破一個有防禦的陣地。但他們具有無可比擬的射擊術,他們能從驚人的距離射出由尖骨製成的像鐵一樣堅硬的並能致命的箭。”  

  西多因·阿波勒額爾認為,匈奴人的體格是在童年時受到一種人為的變形的結果。他告訴我們,這些扁平頭的人樣子十分可怕。他們的鼻子是塌的(“一種畸形的扁平瘤”),顴骨是突出的,眼睛深陷在山洞似的眼眶裏,“但銳利的目光時刻警覺地注視著遠方。遊牧人鷹一般的眼睛習慣於偵察無窮無盡的空間,會辨別出直至草原邊際的人群或馬群。西多因·阿波勒額爾還用一句詩來描寫草原上令人驚奇的騎士模樣:“當他們站立的時候,是中等以下的身材;而在馬上時,則顯得很高大。”  

  把他們的形象同中國史學家眼中的匈奴人形象作一個比較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們的外貌和氣質完全相同,與中國和基督教信徒眼中的蒙古人的形象完全相同(公元13世紀)。他們是突厥或蒙古人,是草原上的人,是經常騎馬的遊牧者,他們有扁平的頭,強壯的身體,短的腿,是亞洲高原上窺視農業地區邊際的“騎射手”。在將近150年的時間裏,他們對定居者的文明世界進行過無數次的掠奪。  

  由於阿蘭人與東哥特人的降服,以及西哥特人的流亡,匈奴人成為從烏拉爾山到喀爾巴阡山之間所有大平原的主人。占領了喀爾巴阡山的瓦拉吉亞平原之後,他們緊接著又占領了匈牙利平原,將格比德人變成了他們的屬民。在那裏,他們將領地擴充到多瑙河的南岸(公元405年)。此時,他們分作三個遊牧部落,由三個領袖(三個兄弟)統治著,分別是羅幹思、孟卓克及韓克答兒。公元425年,他們同時在位。公元434年,孟卓克的兩個兒子布列達與阿提拉成為統治者,但很快後者就把前者除掉了。  

  於是,阿提拉便開始了他的征服。公元441年,他向東羅馬帝國宣戰,渡過多瑙河,奪取了塞爾維亞的埃蘇斯城,搶掠了菲力波波利,蹂躪了色雷斯,並搶劫了阿喀迪鄂波利。公元448年,東羅馬帝國與阿提拉簽定和約,割讓給他從多瑙河到尼什高地的一塊長方形土地(現在的貝爾格萊德與乞思朵窪之間)。  

  公元451年1~2月間,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集中兵力,率軍出征高盧,在到達萊茵河北岸時與日耳曼人會合。渡過萊茵河之後,他進攻羅馬帝國的高盧(當時由羅馬貴族艾茨統治)。同年4月7日,他焚毀了梅斯,進而包圍奧爾良。6月14日,由於艾茨所率領的羅馬帝國軍隊和國王狄奧多裏所率領的西哥特軍隊同時進行抵抗,該城被解圍。在特羅耶以西的莫裏亞庫斯的一場勢均力敵的戰役中,阿提拉被羅馬人與西哥特人擋了回去。這次戰役(公元451年6月底)拯救了西方世界。  

  在這次失敗後,阿提拉且戰且退,一直退到多瑙河,並在那裏渡過了冬天。第二年春季,他入侵意大利。在長時間圍攻阿乞烈後,終於攻克該城,並進入城內進行破壞。奪取米蘭和巴威亞後,阿提拉立即宣稱要進軍羅馬。當時羅馬的皇帝瓦倫丁三世已經逃走了。不過,阿提拉被羅馬聖來奧大主教說服,沒有向羅馬推進。在接受羅馬的貢物,並和凱撒的一個公主敬諾裏亞結婚(公元452年7月6日)之後,阿提拉重新回到班諾尼亞,並於第二年去世。  

  哥特史學家約南德斯為我們描述了一個非凡的阿提拉形象,他是典型的匈奴人,身材短小,胸部寬闊,頭大,眼睛小而深陷,鼻塌,麵色暗淡,胡須了了無幾;他發怒時很可怕,他把給別人帶來的這種恐怖當作政治工具;他所使用的計謀與中國六朝時匈奴征服者所使用的幾乎是一樣的;他說話時總是將事實誇大,這種險惡的居心被用在了破壞活動(阿乞烈城被徹底夷為平地,自阿提拉走後再也沒有把它重建起來)和集體屠殺中,主要目的是給對方一些教訓。除此以外,約南德斯與普裏司可斯把阿提拉描寫成一個正直的審判官,他對仆人們十分優待,對被降服的人十分仁慈。他在奢侈的野蠻人中間過著簡樸的生活,別人都在使用金質碗碟的時候,他卻在用木製的器具。同一個史料提供給我們他的另一麵,他很迷信,盲目地輕信薩滿教,他的酒癮會使典禮變成一幅醉鬼圖。同時,他對待大臣與書記官,則有所顧慮,就像希臘人對待鄂尼格思,羅馬人對待鄂烈思忒,日耳曼人對待埃德科一樣。最令人驚奇的,這位遊牧部落領袖的特征是常常選用靈活多變的政治策略,而不使用戰爭。就是在戰爭中,他也首先是一位指揮官而不是一員大將。另外,這個蠻族人在執法時顯得有些剛愎自用,總能給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認為自己是絕對的權威。他的這些特點與另外一位草原英雄成吉思汗有些相似。  

  阿提拉的帝國以突厥人為核心,同時包括散布於烏拉爾山與萊茵河之間的所有蠻族,如薩爾馬特人、阿蘭人、東哥特人、格比德人等。與成吉思汗的帝國一樣,在蒙古大旗下的不僅僅是蒙古人,還有突厥人和通古斯人。阿提拉於公元453年過早地去世,這個混雜的帝國也就隨之自行滅亡了。東哥特人與格比德人首先叛變,他們在班諾尼亞的一次大的戰役中將匈奴人人擊敗,阿提拉的長子埃拉克在此次戰役中被殺(公元454年)。  

  這時,匈奴人在阿提拉的兒子騰吉齊克的率領下又重新回到俄羅斯草原,而阿提拉的其他的兒子則來到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將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埃訥克安置在多布魯甲,另外兩個兒子額木尼查爾與烏金都爾安置在麥西亞。而騰吉齊克又一次率領匈奴人在多瑙河下遊攻擊東羅馬帝國,結果戰敗並被殺死。他的頭顱被陳列在君士坦丁堡的馬戲場裏(公元468年)。  

  之後,殘留下來的匈奴人部落分為兩部分,生存於黑海以北的地方,庫特裏果爾匈奴遊牧於亞速海以北,兀都果爾匈奴人則流浪於頓河入海口入附近。這兩個匈奴人部落很快就變成了仇敵。他們之間的分裂是拜占廷運用外交手段在暗中進行挑撥引起的。公元545年左右,查士丁尼大帝曾鼓動兀都果爾的散的勒克王子去攻擊敵庫特裏果爾的匈奴部落,庫特裏果爾人遭到散的勒克王的屠殺。但他們在國王匝別幹統治的時候得到了複興。公元558~559年冬季,匝別幹和他的部落從冰上渡過多瑙河,出人意料地在君士坦丁堡城下出現。但由於貝塞留將軍拯救了首都,匝別幹又重新回到頓河草原,在那裏繼續和散的勒克國王進行鬥爭。兩個兄弟部落間的戰爭再次開始之後,一直難以和解。當第三個遊牧部落,阿瓦爾人從亞洲到來的時候,這場戰爭還在進行著。阿瓦爾人把他們都擊敗後,全部占領了俄羅斯草原帝國。這次新的侵略引起了亞洲高原的幾次革命,是突厥曆史上的奇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