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滬上觀書

(2006-04-24 00:39:03) 下一個
上海的魅力不惟在於現代氣息濃鬱的浦東新城、夢幻迷人的外灘夜景、古香古色的豫園,還因為它擁有一座極富有氣質的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一間靜室,四壁書香,坐擁書城,搜窮二酉。4998萬冊的宏富藏書,羨煞多少讀書種子! ?? 在上圖,舉凡宋元雕槧、書翰綴英、碑刻法貼、家乘譜牒,富誇琳琅,其典藏固然蜚聲海外,但是與其他圖書館相比,上圖的確別具魅力:國家圖書館太像衙門,且借閱一冊善本要交5元錢,滿身的銅臭侵蝕著神聖的殿堂;北大圖書館的先生女士們自以為是先同仁毛澤東,可惜並無毛的傲骨才氣,卻添些許霸道。至於小氣、俗氣的圖書館更多,要麽把圖書館當成藏書樓,視天下公器為家珍,要麽像個強盜似的,恨不得把讀者身上的衣服給扒下來。百無一用是書生,而書生遇到不講理的圖書館也隻能啞巴吃黃連。上圖從不高高在上,也不盛氣淩人,身居鬧市,兩袖清風,謙恭親善,真是一片難得的淨土。因為喜歡上圖的人文環境,所以每次去上海,照例會泡上圖,見到那些久違的書本,也便感覺像見到了老朋友那樣親切。 ?? 去年一個夏日的周六,早上九點便趕到上圖去,預約了一部明代嘉靖刻本的經學著作,這部書或許當時刊刻極少的緣故,所以《國朝經籍誌》、《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誌》、《四庫全書總目》都沒有收錄,目前見於著錄的隻有上圖的這部了,彌足珍貴。因為自己幾乎每年都光顧,所以工作人員倒也通融,二十多卷十餘冊整齊碼放在一個儒雅的樟木箱中,擺在案頭。小心展卷,滿目粲然,淡淡的墨香混合著悠悠的樟香撲麵而來。果然名不虛傳!愛不釋手,急忙拿出筆記,邊看便抄,一麵驚詫於作者的博贍,一麵慨歎刻工的精良。 ?? 其實對於明人的學問,入清以來便以“學無根柢”目之,而明代版刻亦不為人重,“明人刻書而毀書”幾成定讞。然而不同的時代,學術風尚不同,自然決定了為學的風格。誠如錢穆所言:“不識宋學,無以識漢學。”清人的學術路向其實早在明中葉陳第、楊慎等人已唱其先聲,而近代散文受晚明小品影響的痕跡恐難抹煞。至於明人刻書,號稱“佞宋”的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就認為明初黑口版乃“明刻而可與宋元板相埒者”,《後漢書》的宋代刻本, “皆名為宋,而實不及元明刻本。……惟正統本最稱善。” 而現在所謂的宋體、仿宋,實導源於萬曆以降的匠體字。…… ?? 或許因為太投入的緣故,從早上九點一直看到下午五點,居然沒有意識到時光的流失,直到工作人員提醒,方才發現善本閱覽室隻剩下自己一個讀者。胡亂在讀者餐廳扒拉幾口飯,走出圖書館。頭頂的陽光依然火辣,而腳下的地麵卻濕漉漉的。雨後的上海天空好高好藍,滿街的清新空氣,滿心的喜悅和自足。走在人行道上,陽光透過枝枝椏椏灑下淩亂的亮斑,耳邊偶爾響起枝頭鳥雀的歡騰鳴叫,不禁自嘲這一專注冷漠了剛過的夏雨,也辜負了滬上的夏日風情。 ?? 背著包往高安路走去,路邊的灰牆遮住了旁邊院落的風景,隻有紅色的屋頂突兀在視野中,呢喃著往時的繁華。一股輕風吹來,沒有半絲的涼意,卻意外飄來一陣淡淡的幽香,那麽熟悉,彌散在這雨後的空氣中,別樣的沁人心脾。忍不住貪婪地深吸了一口,再一口,又一口……依舊是那淡淡的熟悉。神經為之一振,沒錯!與圖書館的樟木香味完全相同。順著香味尋去,在對麵街心花園靠近馬路的角落,挺立著一株大樹,龐大的橋冠、粗壯的枝丫,茂盛的枝葉,暗褐色縱裂的樹皮赫然掛著一個藍底白字的小牌,上麵清楚地寫著:“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樟科常綠大喬木,別名本樟、香樟、鳥樟、栳樟、樟仔。……”出人意料的驚喜!雖然早就熟悉了樟木的清香,也知道樟樹材質致密,其芳香可以防蟲耐腐,古人製成函箱以護書,然而親眼見到生長的樟樹,平生還是第一次,況且是在自己心儀的上圖附近,滿身還飄蕩著剛剛翻閱過的樟香…… ?? 不禁仔細打量這株樟樹來,樹幹不算太高,從樹幹生發的枝丫發伸向四麵八方,長滿繁繁密密的葉子,一樹翠綠。葉子呈卵形或橢圓形,表麵光滑,在夕陽下青翠欲滴,在這雨後清新的空氣裏散發淡淡的清香氣息。囂喧的都會中,這碧透的綠意,絲絲的清幽,還有一兩片樹葉無意識的悄然飄落,反襯出一份難得的明淨和幽適。忍不住撿起兩片落葉,連同滬上的夏雨和泥土,收藏在自己的筆記本裏。 ?? 好羨慕滬上人家,可以享受那間靜室,那匣幽香,那株翠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心的季節 回複 悄悄話 晚上好哦!
pops 回複 悄悄話 本人太喜歡這個圖書館,好像更應該說不喜歡現代式的圖書館。感覺就是一個大倉庫。那種新的桌椅,和很開放式的空間,讓人不能集中精力,也不能想受閱讀的那份陶冶心情。本人住在西雅圖,新造的圖書館外表看看很壯觀,走進後,感覺進了中國的大超市。去過一次,不再想去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