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虔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後土,我找到了皇天 (九)

(2006-06-24 22:34:46) 下一個

8. 基督精神與中國文化


現在回到我們第一節末尾的問題。象我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接受基督意味著什麽?我必須得說,我接受基督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一件事。為了說明問題,我這裏提一件事。記得有一回在教會看了一個錄影短片,內容大約是講教會裏的傳教團體到了某一個島嶼村莊,在哪裏我記不清了,隻記得是個相當原始的村莊,民風淳樸,生活單純。傳教士跟他們講到耶穌和他帶來的福音,大概不出兩個時辰,村莊的首領們就接受了耶穌基督為他們的救主。接著第二天,經由這些首領們,大部份村民們被招來聽傳教。傳教過程中突然劇烈地震起來,連傳教士自己都有些嚇著,然而那些村民們麵不改色心不跳,專心至誌的聽,聽得入了神。很快的,他們全都接受了基督。當時的場景挺有趣,村民們一接受基督,就歡舞起來,就象在慶賀什麽喜事一般。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們的心靈象一張白紙那樣,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對比中國的情形,就迥然不同了。看過李連傑主演的電影<黃飛鴻>的人大概有印象,電影開頭部份是一隊西方穿教士打著“神愛世人”的大匾,唱著halleluiah 走過來。路邊的攤子上的人們對這隊傳教士及其歌聲顯得麻木,也顯得不耐煩,他們更使勁的拉起二胡來,想蓋過那些傳教士的歌聲。大概有著自己一定的文化底蘊的民族,突然要接受另一種相距較遠的文化是相當不易的。
再說到自己,更是不那麽單純了。初去教會的十個月裏,心整天在基督和孔子(當然還有其他的中國古代大師們)之間來回拉鋸:我不是已經有了那麽美妙又那麽有力量的中國精神中國文化嗎?基督又不是中國人,好象沒有什麽親切感,好象信了基督就疏遠甚至背叛了自己本民族的東西。大概是神對我不放棄吧,大概是神的引領,盡管不是太舒服,我還是堅持著去教會。有一次在教會裏牧師說,想要讓基督進駐你的心,首先你得清空你的心;假如你的心裏有一大堆滿滿的自己的東西,基督如何進來呢?這話啟發了我。在接受基督之前以及接受基督的那一刻,我真的是放棄了我智裏、腦裏、心裏、血裏、靈裏所有的一切,誠心誠意的邀請基督進駐我生命的中央。

當初的心理交戰,現在想來其實是不必要的。是不是信仰基督,一定要以否定中國的儒道佛傳統為前提呢?我如今的答案是否定的。
基督信仰與儒學一般講起來不矛盾,根本的原因在於,基督是信仰,以身後的救贖為其重要內容;而儒學是人格修養學,關心的是生前的人文。<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明明白白的表示,他對死後之事不感興趣。不感興趣不代表不相信死後的種種,而隻表明這不是孔學的專長。

同理,老莊的理論也不屬於信仰的範疇,而更近乎哲學的領域。
基督的話就很不相同了。<馬太福音1028>裏耶穌說:“那些殺身體卻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倒要怕那位能把靈魂和身體都投入地獄裏的。”耶穌又說:“我就是複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要活著。所有活著又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 (約翰福音1125-26)

中國本土的儒道之所以和基督信仰並不充突,就在於兩者分屬人類精神世界的不同領域。假如將信仰的外延狹義的局限於必需是涉及到死後靈魂的,那麽儒道都不算是信仰,而是哲學、人格修養學。
佛教跨越了生死,因此它是一種信仰。佛教內容包羅萬象,從人到宇宙,從微觀到宏觀,從生前的善業到死後的運行,既有哲學,又有修煉,又有自我的生死救贖。而在救贖上,佛學與基督信仰既有同也有異。二者的同處是都要努力回到那個永恒的絕對樂園。二者的異處是,佛教認為人人有佛性,人可通過自身的內省喚醒這個佛性;而基督教認為人本身做不到這點,而隻有通過神的啟示和幫助,通過主耶穌基督,方能淨潔自身以至樂園。

不過,從文化層麵上看,中國文化和基督文化是有顯著不同的。不少人討論到這兩者的差異,我一直在想能不能一言以蔽之的概括這種不同。不久前在網上看到廖國棟先生的一本書:<相遇與自在---作為信仰的哲學>,其概說裏寫道:

“迄今為止的一切文化均可劃分為問題文化與非問題文化。問題文化視存在為一大問題,迫切需要予以解決。非問題文化認為存在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宗教與科學皆為問題文化,信奉者終其一生被問題的陰影所籠罩。當然,對於宗教信奉者來說,問題隻是人的問題;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他掌握創造的奧秘,自然沒有任何問題。篤信科學者蔑視問題,以為問題的最終解決是可能的,隻要假以時日,奧秘必為人類所掌握。”

第三章第二節裏講到:

“在世界各傳統文化中,唯獨中國儒家文化是非問題文化。儒家沒有關於存在的問題意識。存在為本然性的存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就根植於本然性的存在中。天,是儒家關於存在的最高觀念。何為天?在儒家,天之所指就是本然性的存在。進而言之,由於天為本然性的存在,故而也就可以把它理解為存在本身對存在的肯定。實際上,對儒家所說的天,還可把它作為某種力量來理解,即天之所指其實也就是肯定性的存在的力量,因為,在本然性的存在中,存在總是為存在的力量所肯定。肯定性的存在的力量不外在於人。”

我想,用問題文化與非問題文化來概括儒家文化和基督文化的差異,從哲學的高度來看是合適的(當然從不同的角度還可以有不同的歸納概括)。不過我認為不僅儒家文化,中國文化的重心屬於非問題文化。我們的祖先不大去關心我們為何存在、我們從何而來的問題,而把存在當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實。孔子是幹脆對本源問題不聞不問,沒有問題自然也沒有答案;老子好象有問題,其實是沒問題。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剛開始的幾句象要尋求人的本源,但最後一句是四兩撥千斤,把包括人、地、天、道在內的一切存在(之法)歸結於自然,自然而然,等於沒問題。
當然中國文化中,也有問題文化的因素存在。屈原是一個典型代表。在他的詩篇<天問>裏屈原提出了一百七十幾個問題,大多是關於神話故事及曆史人物的,其中也對環宇的起源發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做為有著問題文化精神又找不到答案的屈原,活得就痛苦些,最後是以投江來結束他的生命。
基督文化按照廖著的定義當然是問題文化,不過它不僅僅是問題,它還有答案,它是集問題與答案為一身的文化。

從另一個層麵講,兩種文化的更大不同就在於:中國文化本質上是無神論文化,是人自啟的、求目的於人自身的文化;而基督文化是神啟文化。中國文化的問題在最初的源頭上不是存在問題,不是問人從何處來,而是生存、吉凶問題;對這一問題回答的結果是導向天人合一,而這個天隻在自然的意義上高於人,它不代表人的造物主、本源。基督文化的問題是存在問題,對存在問題的回答的結果是導向對神的從生到死的完全歸依。
這裏我並不想研究及評斷兩種文化的長短。我認為兩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原因,都應該受到尊重。

孔子學生曾參用“忠恕”二字概括過孔子的思想體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裏仁:15) “忠”古代的意思是盡心竭力,“恕” 孔子自己解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假如比較基督的“愛人如愛己” ,孔子的“恕” 是同一個意向的消極角度的闡釋) 。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著>裏說: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分別講是‘忠恕’ ,概括講是‘仁’ ” “仁者愛人” ,這是孔子對自己仁道的高度概括。<論語>裏對“仁” 有多處陳述,這裏隻引<裏仁>篇的幾處

苟誌於仁,無惡也。 (44)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人,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45)後半部楊先生的翻譯:君子若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同在。


儒家的仁義忠恕是中國曆史上無數仁人誌士、愛國英烈細胞裏的DNA,也成為世世代代中國人的道德行為準則和人格的最高境界之一。作為最為中華民族最堅強的遺傳基因之一,它代代相傳延習,以至今日。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觀念則引申出了道家特色的天人和諧、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怡然自得的一係列思維、行為法則和思想、心靈狀態,也進而養育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灑脫、飄逸、恬靜的種種特色和境界。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之瑰寶,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群經之首。周易起源於占卜,應該說是屬於很樸素的問題文化的範疇。它有問題,也有答案;不僅如此,它通過問題和答案進而試圖窺探天機及其與人類的關聯。周易之後的中國思想、科學、軍事、謀略、藝術、醫學等等學科領域,都在不同的層麵、角度上發揮並受益於周易在宇宙觀、天人觀等等方麵的豐厚哲學營養。中國人最終是將人自身的有限性和諧的融入了宇宙的無限之中,以此達到心理的高度平衡。蘇軾在<赤壁賦>裏寫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每次讀這一章,我都感受到一種有限的人對無限的時空的思考、感應、協合以及參透之後的心靈瀟灑。

基督文化求目的於神,對問題的認識和解答 (這種解答是神啟神啟發的,不是人自己有的) 引導到對神的目的、意誌和愛的最終歸依;培養了人對神的至善全能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這種信念給了人力量、歡樂、平安以及對自我的肯定;基督信仰賦予了人與神之間相愛、相通的橋梁以及從神愛延伸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愛。從下麵這首廣為傳頌的大衛詩篇中,可窺視一個用神來回答問題的人的心靈狀態:大衛,這位古代猶太人的英雄帝王對神是全身心的信靠:


耶和華是我的牧人,我必不會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到安靜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蘇醒;
為了自己的名,他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陰的山穀,也不怕遭受傷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麵前,你為我擺設宴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
使我的杯滿溢。
我一生的日子,必有恩惠慈愛緊隨著我;
我也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聖經<詩篇23>)


我想,象我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接受了耶穌基督,我還是我,還是一個中國人;儒道的遺傳基因還在我血液裏細胞裏靈魂裏,一樣也沒少。隻是在我的血液裏細胞裏靈魂裏多了一樣:對神的愛和信。這意味著,在我這個人的心裏靈裏,中國文化包容了基督文化,這個包容使得中國文化在我的世界裏升了華。也意味著在我的世界裏基督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一定意義上的超越:因為,我把自己的歸屬感從炎黃推向神的創世;因為我看到了整個中華民族都在神的關愛之中。


9.天外有天 --- 中國精神的再升華

永遠看得到天外之天,永遠可以到達山外之山,永遠不忌諱海外之海,這是中國文化胸襟的泱泱之處。
而神的愛是無遠弗界的。我的一位還不是基督徒的朋友和我說起一件他終生難忘的事。他說文革時天津的紅衛兵將當時天津天主教會的一位主教揪出來批鬥,拳打腳踢。這位主教抬起頭,滿臉是血,說了句:真的有神。紅衛兵喊道:你騙人!神在哪裏?!這位主角用手指指胸膛說:在我心裏。

我不諱言,我的信基督和西方多數人的信基督還是有一點差別的。也許,甚至在許多教徒心目中我並不代表正統。就象我所屬的民族宗教意識淡泊一樣,我個人的宗教意識也並不強。所謂綱舉目張,神對人的愛就是我信仰的綱,其他細節我都置之度外。對於一些常聽到的問題,我是用最簡單的心靈去回答它們,因為我知道,許多問題複雜到也許人隻有到了天堂上才能完全理解,甚至到了天堂都還會一知半解,因為我們是人,不是神。既是這樣,與其試圖去搞個水落石出,何若堅守一個“信” 字。這些問題包括:

---童貞女怎麽可能懷孕?
答:我相信聖經舊約預言,新約陳述的,耶穌基督就是為童貞女所生
---世界怎麽這麽不完美?
答:世界在神的創造之初是完美的,但是自從人類始祖背叛了上帝,一切就變了。
---從聖經舊約看,神人交通頗為直接,神直接向亞伯拉罕、摩西等先賢發布命令,怎麽現在這些都不再現?
答:我想神最初和人的交往較直接是人神關係的初始階段,那時人還不認識神,還沒有聖經,沒有耶穌的下凡為人。神介入人當然要用較直接的、為人所能感知的方式。如今我們有了聖經,有了耶穌基督,神人的勾通進入更為靈命化的新的階段。
---耶穌是猶太人,不是咱中國人的神。
答:我相信神的救恩發於耶路撒冷,推至於全世界。<聖經.馬可福音1615>:“他(耶穌) 又對他們(指門徒) 說:‘你們到全世界去,向所有的人傳福音。’ ” 今天,基督早就跨越了國土、文化等等的界限。“那神聖不朽、永遠救恩的信息從東到西傳揚出去。”( 馬可福音1610)
---怎麽基督徒也生病,也遇到災禍?不能避禍,還信它幹什麽?

答:認為信基督就避禍是一個大誤解。信基督的根本目的也不是為了避禍。今天假如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的認知就還是停留在幾千年前殷周人的“帝” “天” 的功利性觀念上。我在前麵已經講到人和自己的本源的聯係是自然的、非功利性的。基督徒同樣要麵對一個已經是不再完美的世界及其種種災難悲傷,基督徒的平安和靈命的豐盛來自對神的堅信不移和信靠,堅信神有他掌控萬事萬物的方式方法;來自和神之間的能動互愛;來自對未來永恒天家和永恒生命的相信。做到這些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作為人我們也時常向神祈求各種平安,但是在成熟、忠貞的基督信仰裏,苦難堅定了對神的信念,見證了神的大愛大能。猶太先賢摩西反複教導、告誡他的人民無論在何種艱難困苦中都不能失去對神的信念:

“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 神這四十年在曠野引導你的一切路程,為要使你受苦,要試煉你,要知道你心裏怎樣,看看你肯守他的誡命不肯。他使你受苦,任你饑餓,把你和你的列祖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更要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聖經.申命記82-3)

--- 神怎麽一開始就控製不了人類,也控製不了魔鬼撒旦,以致撒旦能出來引誘亞當和

夏娃?神並不是至善至能?
答:我目前沒有好的回答。但我還是信。
也許有人就會說,你那是愚忠,不理性。也對的,但是信這個東西沒有一點所謂的“愚忠” 的勁兒是不行的。人再理性,再有智慧,其知識相對無邊無際的時空宇宙來講都是滄海一粟,就如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以有限的知識而認為自己就代表了宇宙的真理,豈不是危險?
說到神的絕對性,我上麵講過,我認為神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所謂的絕對精神意義上的神,至善至能的神。假如沒有認識到神在這個層次上的存在,那麽神似乎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各宗教裏均有自己的神。這第一層次上的神其實就是哲學意義上的神。雖然哲學意義上的神難以成為各民族宗教信仰的直接對象,卻是這個信仰對象背後的支撐,並且歸根結底,它是全人類信仰殊途同歸的最深刻的根基。
至於曆史現狀中一宗之內的爭議及宗教之間的分攘,我也都置之度外。我隻知道,在我心裏,耶穌就如他自己所言,是道路、真理、生命;我隻知道,我是有限、脆弱的,也是軟弱的。我需要基督的幫助。離開了基督,我什麽也修不成煉不就。但是,我尊重其他的信仰,我尊重他人的選擇。我相信其他的信仰有其他信仰的真理性。這一點,也是我比較不同其他基督徒的地方。

佛教徒多追求“無我” ,基督徒多追求“愛” 。愛是什麽呢?簡單的講,愛是一個個體(“我”) 對另一個個體的承認。在愛的王國的體係裏,個體(“我”) 的完成靠的是愛,神的愛,他人的愛。我在別人的愛裏得到圓滿;別人也在我的愛裏得到圓滿。就愛他人來說,我實踐了“無我” 。所以說,愛既包括了有我,也包括了無我。
人智所及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中庸的世界。什麽意思呢?這個世界要靠極端來矯枉過正,然而極端本身卻永遠都是謬誤。這個世界以個體(“我”) 為基本單位,然而兩個極端:自我中心和無我,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都是謬誤。愛,是神奇的(不是機械的) 、能動的架在自我和無我之間的美妙中庸。
對於基督徒來說,愛來自神,初發於神,以至於人。就我們人理解的極致來說,神是自始者,自有者;神是愛的最原動的實踐者。神為了人最終的圓滿犧牲了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神也是無我的最原動的實踐者。人對於神的愛以何為報呢?最為自然的反應就愛神。於是,愛也成了神、人之間的美妙中庸。

英國詩人王爾德說過一句令東方人咋舌的富於禪意的話:“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當我耳邊再度響起<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時,聞到了一股從不知名處飄來的茉莉花香,象是來自洪水退後夏朝廣闊的丘野,又象來自美麗如夢的關雎河洲;也許她來自蘇武牧羊的鞭稍,也許她來自鄭和遠航的風帆 …… 我不是孤零零的一維存在,而是一個豐厚的三維世界:
我一身包涵了我所從來的民族的所有的生存、奮鬥、思考、尋覓、迷茫、悲哀、歡喜、夢想、期待、情愛等等一係列的信息,終於感覺到缺少了點什麽,直到我看到了天堂之光,看到了我和我背後整個的民族都沐浴在一派溫暖無邊的光照裏,我才覺得我的生命完成了。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有是借著他造的;凡是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在他裏麵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翰福音11-4)
愛是從神那裏來的。凡是愛人的,都是從神生的,並且認識神。不愛人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神差遣他的獨生子到世上來,要使我們借著他而活:神的愛就在我們中間顯明了。不是我們愛神,而是神愛我們,差遣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做了贖罪祭,這就是愛了。親愛的,神既然這樣愛我們,我們也應當彼此相愛。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麵,他的愛也在我們裏麵得到成全了。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麵的,就住在神裏麵,神也住在他裏麵。(約翰一書47-16)

耶穌在和門徒臨別赴難時,為相信他的人們和天父祈求說:


“...讓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並且知道你愛他們,好象愛我一樣。父啊,我在哪裏,願你賜給我的人也和我同在哪裏,讓他們看見你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在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我了。公義的父啊,世人雖然不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來。我已經把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再指示,使你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麵,我也在他們裏麵。” (約翰福音1723-26)

耶穌基督下凡為人,經曆了人的生和死;以他十字架上的受難,以他墓穴裏的複活、升天,具具體體的向世人展示了神對人的愛和寬恕,神的大愛大義大能的屬性,在神人之間確立了全新的約:神人之間愛和誠信的約。為此耶穌也被稱為上帝的羔羊,因為人不需再靠宰殺牲畜羊羔以示敬示誠於神,而是靠對基督的堅信不移來獲得神無邊的恩典。耶穌進入人的心靈和生命,神就與那心靈、生命同在。耶穌:神人之間的橋梁。



願神的愛和賜福與中華同在。
一切的真善美,一切的榮耀歸於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虔謙 回複 悄悄話 stonebench 您的評論真是精彩, 對我非常有啟發幫助. 希望得到更多的幫助. 謝謝您!
我周末上網多一些, 平時文學城論壇我基本上不了. 改日再敘. 祝好!
stonebench 回複 悄悄話 感覺還是很好!您是一個真的基督徒!從您的身上,我也敢做出這樣的結論了:基督教與佛教沒有矛盾!它們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述說一件事情的"宗教":您說的"無我",並非佛教的全部----這隻是在以智慧認識的角度來看人,看世界;佛教中另一個重要的教義是---慈悲,無念大慈,同體大悲: 就是沒有任何分別心的愛!不是"我要愛",而是"我在愛中"。若說一位菩薩代表“我空”“法空”的智慧,那是文殊菩薩;若說一位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您一定知道,那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兩位菩薩,不是外麵的偶像,而是人心中的本性。信佛而不得智慧者不圓滿;信佛而不得慈悲者也不圓滿。您列舉了愛,謙卑,和拒絕罪的誘惑,在佛教中還是兩個:慈悲與智慧。有了智慧與慈悲自然達到您說的三;同樣,達到您所說的三,也就自然有了智慧與慈悲。
感謝您為我說明這些道理!
舞紫齊 回複 悄悄話 QQ姐妹好。^_^ 很讚同你這個觀點:基督的信仰不是以否定中國的儒道佛傳統為前提。 我也是這麽認為的,可是我上周經曆的一次美國來的牧師的講道就很直接的說氣功都不要練,都是邪惡的東西,釋加牟尼是最大的騙子,唉,這樣武斷不負任的牧師真大大的打擊了我的信仰。喜歡你的文字,我在仔細的讀 ^_^

天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