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553 --- 《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

(2009-04-16 04:16:45) 下一個
《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 完整版
範衛鋒
1、巴菲特還住在家鄉奧馬哈的那套老房子裏,這成為其節儉人生觀的招牌動作。不過,原來他有5套房子,但隻在其中兩套居住。
2、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傳奇廣為人知,鮮為人知的是,可口可樂的前總經理唐納德·基奧一家,在50多年前就是巴菲特家的街坊鄰居。巴菲特當年初出茅廬搞投資,去過基奧家幾次,屢次降低“投資門檻”拉委托資金,但最後仍然被拒絕。

3、我一直認為,巴菲特對於媒體的情有獨鍾,如他對《華盛頓郵報》的著名戰例,不光是出於投資價值的估算,他對於政治一向熱衷。《滾雪球》印證了我的想法。他的父親上大學時就主修新聞,後來是在爺爺的堅持下,才“放棄了高腦力、低收入的新聞行業”,轉而銷售保險,開始了家族的金融生涯。巴菲特家族與傳媒世家就此擦肩而過。

4、眾所周知,巴菲特是史上最堅決的抄底愛好者。現在看來,這是有遺傳的,不管是基因還是文化遺傳。在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中,巴菲特父親打工的銀行倒閉了,比失業更慘的是,他的錢也存在這家銀行裏,而兩個孩子(包括1930年8月30日出生的沃倫·巴菲特)正嗷嗷待哺。

這個時候,父親作了一項絕不遜色於兒子的勇敢決策:他開了一家股票經紀行——在全世界沒有人想買股票的時候(此時距離市場的底部還有七八年!)。隨後,盡管美國天災人禍不斷,羅斯福的當選又讓他深惡痛絕,但父親的股票經紀公司日漸走上軌道,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在大蕭條中奇跡般地日益改善。範衛鋒相信,這一段成功地“過早抄底”的家庭經曆,根深蒂固地、從童年時期建立了巴菲特在絕境中的樂觀主義信仰。

5、人們一直竭力從巴菲特的童年中,找出日後成為股神的線索。但在我看來,這種努力基本告於失敗,僅有一些的案例也過於牽強附會。比如,巴菲特從小喜歡收集瓶蓋,當然包括他後來投資的可口可樂公司的瓶蓋,可這不足以解釋:為什麽他放棄了收集過瓶蓋的其他公司(包括百事可樂等N家汽水公司)呢?

6、現在我周圍的朋友之所以熱衷股票,往往是因為打工不如意,生意更不好做。但巴菲特在專業投資之前的青少年時期,已經是個成功的個體戶。童年時期的送報賣口香糖之類,可以不算。14歲時,他已經靠課餘小經營,賺到1000美元(1944年),15歲時,他投資了父親的建材公司,還用自己賺的1200美元,買了40英畝的農場。(5年後,他以兩倍的價格賣掉了這個農場)17歲時,身家5000美元(相當於現在5萬多美元)

7、大多數股民炒股十幾年仍未見過中金公司的CEO,但巴菲特10歲時就和父親拜訪過西德尼·溫伯格——華爾街曆史名人,當時高盛的掌舵者。西德尼在巴菲特出門時擁抱了他,問“你最喜歡哪隻股票,沃倫?”巴菲特一輩子都記得這句話。在這次擁抱68年之後(2008年),他在金融危機中出手投資/援助高盛。如同可口可樂的瓶蓋、少年時送《華盛頓郵報》,巴菲特與投資對象的關係,常常能夠追溯到幾十年之前。

8、巴菲特的父親是國會議員,其政治風格和兒子在投資圈內一樣:孤狼主義。不在政治/投資的人際圈中過份拉幫結派,以政治/投資理念(而非人際關係)決定投票/股票的選擇。

9、巴菲特屬於典型的蔫壞小孩。不善運動——乒乓球除外;不善泡妞——連姐姐都不樂意帶他玩,因為嫌他太土;不善交際——在讀了戴爾·卡內基的書之後有所改善,時常去百貨商店偷東西,專門去拋空老師喜愛的AT&T股票。這種青春期的挫敗曾造就無數偉人/惡人,而巴菲特把全部的青春期動力用於一個領域:賺錢。

10、PIMCO(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的旗幟人物比爾·格羅斯,當年上學時精研賭術,據說是靠賭博賺錢讀完大學。巴菲特與眾多投資大師一樣,年輕時對賽馬頗有心得,並和朋友寫出自己的馬經《穩健之選》。他利用父親的國會議員“特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父親幫他從國會圖書館,把幾百本賽馬預測的書全部借出來。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道路和一般人類似,都曾琢磨旁門左道,熱衷奇門遁甲,隻不過他在30歲以前已經走完這條歧路,而很多人在這個年齡剛開始入市。

11、打算效仿巴菲特在大學裏做生意、賭馬的學生務必注意,盡管巴菲特不愛埋頭苦讀,但成績不壞。他的同學回憶,“在會計課上,導師還沒有把200個學生的考卷發完,他就已經站起來交卷了——盡管他把大量時間花在了打鼓和唱歌上”。這一點和比爾·蓋茨類似。

12、巴菲特曾經泡妞無數,但屢戰屢敗,他惟一一個成功追求的女孩,就是他後來的妻子:蘇珊。從傳記來看,與其說巴菲特追到了蘇珊,不如說他用巴菲特式的耐心“耗”到了蘇珊。

在社交場合,他的話題永遠是股票和政治——在大蕭條過後不久的年代裏,股票可不是一個好話題。作為國會眾議員(論級別,相當於咱的中央委員)兒子的身份,並沒有給他的情場生涯幫什麽忙。在這一點上,美國的確頗有古羅馬之風。例如,巴菲特父親在華盛頓當“大官”期間,他在老家的公司被合夥人霸占了,這種事,不太可能發生在中國、日本或者任何一個亞洲國家吧?

13、巴菲特的父親是共和黨議員,不幸遇到了羅斯福上台後連續20年的民主黨統治。(在有史以來美國經濟最重大的底部),他們深信民主黨將把美國經濟拉入深淵,美元終將變成廢紙,於是買農場、買金項鏈、甚至買食品儲存……聽起來似曾相識?沒錯,2008年到09年,類似的論調同樣充塞坊間。

14、巴菲特亦曾癡迷於技術分析,加爾菲德·德魯關於零股交易法的書,他讀了三遍,還研讀愛德華茲和麥基的書。直到發現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

範衛鋒當年最早接觸股票時,苦心攻讀最力的是丁聖元翻譯的那兩本巨著,約翰·墨菲的《期貨市場技術分析》、還有一本是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蠟燭圖分析》。技術分析這東西,給你研究市場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氣預報上,屬於“看雲識天氣”;在醫術上,充其量是“望聞”,還算不上是“問切”。

15、巴菲特第一次去參加股東會的公司,叫馬歇爾·韋爾斯公司。它是當時北美很有名望的最大的五金批發企業,這家公司如果將利潤分紅,每股可分62美元,而當時它股價隻有200美元。買了它,相當於買一隻利率高達31%的債券。大蕭條過後,美國股市這樣的股票不少,格雷厄姆的公司當時也投資了該股票。人是經驗的動物,見過大蕭條之後股票當垃圾的歲月,難怪格雷厄姆在50年代以後,幾乎找不到他認為能買的股票了。

16、凡是對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GEICO——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巴菲特在拜訪GEICO後不到48小時,拋售了自己投資組合中75%的股票,重倉買了GEICO(300股)。這是很違背格雷厄姆的分散投資理念的。

當時GEICO是8倍的市盈率,其他保險公司的市盈率比它高。很多保險業分析師認為巴菲特瘋了:GEICO隻是一家市場份額不到1%的小公司。價值投資的教條主義者們要注意了,全世界價值投資的掌門人,第一次的經典戰役,是投資一家規模很小、管理優秀的成長型股票。格雷厄姆經常提醒他,這公司的股票太高了。的確,牛市是屬於年輕人的,大蕭條之後的牛市尤其如此。

17、巴菲特視之如父親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對於金錢遠不如巴菲特熱衷。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完全是兩種人。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線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是人中龍鳳的精英主義,他用法語閱讀雨果、用德語閱讀歌德、用希臘語看荷馬、用拉丁文看維吉爾,喜歡寫劇本,創作十四行詩是他的樂趣,在幾個筆記本上寫滿了他的發明設想。除了不停變換的紅顏知己以外,他對於凡間俗人俗事毫無興趣。做他的學生、客戶是一件幸福的事,做他的短暫情人也不錯,但做他的太太就未免痛苦。

範衛鋒覺得,格雷厄姆之所以在50年代中期關閉了他的基金公司,一方麵是覺得市場已經超越了1929年的高點,有點恐高症,或者說,他已經看不懂眼前的市場,激流勇退;另一方麵,藝術和美女的樂趣,對他來說遠遠大於賺錢。對這位在大蕭條及其餘波中度過主要投資生涯的投資學術宗師,也許人生大於投資。

18、在名與利之間,格雷厄姆顯然更重視前者。他居然把自己打算投資的目標股票,直接寫入教材、在課堂講授,不怕別人免費跟風(這對於基金管理者是極為不利的),甚至還有點以此為樂。而他的徒弟巴菲特則對其投資絕對保密,連客戶也隻能在有限範圍內管中窺豹。

19、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經營期裏,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場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20、巴菲特的嶽父,和他家算是世交。他惟一的這次泡妞成功,多多少少沾了共和黨家族的光。巴菲特父親惟一一次失敗的國會議員再競選活動,就是其嶽父當年一手策劃的。

21、從《滾雪球》的細節來看,很難說巴菲特的妻子蘇珊,是否曾經“愛”過巴菲特。這取決於大家對於愛情的定義。
22、巴菲特從不借錢炒股?這是個曆史的謠傳。21歲時,他父親協助他從奧馬哈國家銀行貸了5千美元,這相當於他當時淨資產的1/4。
23、巴菲特一邊做投資,一邊在奧馬哈大學教夜校,講股票。這既是巴菲特家族傳教士傳統的延續,也是他推銷自己的陣地。當年中共起家,也是大辦夜校。在課堂上,人們要比晚餐閑聊時更容易被你“教育”。

24、範衛鋒感覺,巴菲特父親在政治上頗有清流之風,有點“拗相公”的脾氣。1952年,他拒絕支持黨內明星艾森豪威爾,因此與共和黨鬧翻,犧牲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巴菲特日後的投資風格,儼如其父的政治風格。

25、範衛鋒覺得,如果說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理論的馬克思,巴菲特無疑是列寧的角色。沒有列寧,馬克思也就是歐洲N多哲學家之一,他的理論永遠無法得到現實的檢驗;但好處在於,也因此無法被“證偽”。

巴菲特做格雷厄姆手下時,做過一樁套利交易。但他比套利走得更遠,自己下注於股票的單向未來走勢,而不是鎖定利潤,這一單生意看出他們倆位一生的區別。盡管巴菲特後來早已自成一派,但他始終不“改旗易幟”,堅持高舉格雷厄姆理論的紅旗,這是他的人生智慧。

26、格雷厄姆頗有堂·吉訶德式的騎士風範,他不會去拜訪公司管理層,因為他認為這意味著努力去獲取內幕消息,即使合法,也勝之不武。他隻用公開消息和其他投資者競爭。沒錯,內幕消息,時下基金界美其名曰“調研”,這是在法律邊緣遊走的藝術,正是價值投資界的馬克思不恥的手法。

27、格雷厄姆激流勇退之後,巴菲特謝絕了接班的機會,自立門戶。1955年底,25歲的巴菲特殺回奧馬哈小鎮。當時,他有17.4萬美元,每年的生活費是1.2萬美元。自從他懷揣9800美元上哥倫比亞大學以來,截至1955年,每年的資金增長率都超過61%。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聯合公司成立,20世紀最大的雪球正式開滾。

28、巴菲特的第一批“客戶”,主要是親戚、發小、世交、摯友。在那個年代,離開紐約和波士頓搞金融、堂堂研究生去做個體戶、有了錢不買房喜歡租房住,都是凡人所不為的。1956年時,證券業並不顯赫。蘇珊對人介紹丈夫是“證券分析師”時,別人有時候以為是檢查防盜報警器的。證券的英文security 也有“安全保衛”的意思。

29、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的幫助,絕不僅限於思想與精神。他退隱江湖後,介紹了很多重要的客戶給巴菲特。全國價值投資精神領袖的推薦和傳人地位,對於創業期的巴菲特意義不言而喻。格雷厄姆激流勇退,將品牌和客戶資源傳給弟子,這是師父的智慧;巴菲特青出於藍,卻堅持高舉旗幟不動搖,隻爭實利不求虛名,這是徒弟的智慧,都不簡單。

30、巴菲特的私募基金開張第一年,跑贏市場4個百分點。他幹過一樁漂亮的投資,購買總部在奧馬哈的一家保險公司的股票,這公司當時沒上市,屬於一級半市場。1919年各地農民買入成本是100美元,50年代時,有一個家族開始以每股30元吃進,而當時該公司每股盈利是29美元(1倍的市盈率)。巴菲特發現大有油水,派人開車去全國找農民收購,一路把價格拉到了100美元——3倍的市盈率。

31、巴菲特也曾做過莊,在郵市。他曾做莊4美分的藍鷹郵票,一共收集了60多萬張,控盤了,共花了2.5萬美元。對於當時的他來說,是一筆大數目,結果一敗塗地。範衛鋒認識一些人,隻知“物為稀為貴”,殊不知,除了極少數孤品珍品之外,長期而言,惟有能夠帶來未來現金流的“物”,才能“貴”。

32、如果沒有芒格的出現,巴菲特不會有今天。芒格家世比巴菲特顯赫。據說,在奧馬哈,芒格家族的人總是在客廳受到款待,而巴菲特家族總是在後門遞送貨物(開雜貨店的)。芒格早年不幸,第一次婚姻在8年後宣告失敗,兒子8歲時患白血病,他看著兒子一天天衰弱死去。他和巴菲特屬於一見如故,相較於各自的妻子,顯然他們倆之間相知更深。巴菲特與芒格的友誼,我們一般隻能在武俠小說中見到。

33、中國人最愛問的一個問題是:巴菲特的投資之路,能不能在中國複製?有一件事,巴菲特從起步階段就一直做,那就是收購股票——進入董事會——改組公司——贏利。訖今為止,不知道在中國有多少流通股東、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成功幹過這些?

34、巴菲特籌集資金的分水嶺,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別人投資;此後,是別人找他投資。1960年起,他的資金門檻提高到8000美元。接受別人的委托資金變成幫忙,雪球開始真正向下滾起來了。1959年,跑贏市場6個百分點;1960年,跑贏29個百分點,資產價值達到190萬美元。

35、在1960年的客戶資源大躍進後,1961年巴菲特的回報率是46%,跑贏道瓊斯指數24個百分點。僅僅6年,他管理資產規模達720萬美元,超過了他老師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個人身家正式超過100萬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了。

36、範衛鋒也曾想過一個問題,查理·芒格作為智慧上與巴菲特比肩的搭檔,為何比巴菲特“窮”這麽多?現在看來,答案可能與他們早年的道路有關。1963年,芒格也已經在做投資,然而和巴菲特比,他有幾大劣勢: 一、當時他才籌到了30萬美元,與當時的巴菲特比,起點太低;二,他很早就有了一大堆孩子,另外,早年離過婚除過權,死過白血病的兒子,這些對於本錢都是大傷元氣的。巴菲特說,“沒有任何累贅地早點起步是很大的優勢”,1955年從格雷厄姆那裏打工歸來時,巴菲特身上已經有17萬多美元,而芒格的本錢一直都很缺。年輕時候的本錢太重要了,範衛鋒每每見身邊的年輕人,沉溺於虛榮消費,就為其感到可惜。三、芒格當時還在做著他的律師事務所生意,而巴菲特不在任何其他事情上浪費時間。專注是有代價的,它意味著放棄很多機會,但不專注的機會成本更大。也許正因為這些劣勢,為了奮起直追,芒格比巴菲特更願意借錢投資,也進而承受著更大的風險。

37、在認識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義者,更關注的是雪茄煙蒂,是一家公司的關閉清算價值。芒格提醒了他,應該更注意公司的存活發展價值,思考資產負債表之外的東西:品牌、管理、未來。熟知巴菲特的人知道,這些後來成為他投資思想的核心。

38、範衛鋒感覺,以巴菲特的智商,一開始他不可能不知道定性分析的重要,關鍵是他的信仰。格雷厄姆深受大蕭條的影響,信奉梭倫的名言,“除非結束,否則沒有任何人的生活可以被認為幸福的生活”;父親霍華德,始終在為美元一文不值的那一天做著準備(後來在遺產分配時,他都為此給子女留好了後路)。

39、30歲以後,巴菲特有幾個變化。範衛鋒相信,它們的發生互為因果,絕非時間的巧合。比如,和芒格結交、從堅定的共和黨世家轉為民主黨人、投資風格的變化、接受費雪的成長股理念。這說明,這段時間,他的信仰發生了重大變化。信仰,而不是那些報表分析、圖形分析、數據分析的“術”,造就了以後的巴菲特,也讓你我千萬投資者走上不同的道路。

40、巴菲特的學習力非一般人可比,芒格誇他是“學習機器”。範衛鋒見過很多投資人聰明絕頂,可惜沒有胸襟去海納百川,終究成就有限。巴菲特從一個叫赫布·沃爾夫的人那裏吸取了智慧,說此人“如果有人在新澤西的哈肯薩克洗個澡,他能告訴你這對美國自來水廠收入的影響。”

沃爾夫告訴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裏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麽找這根針就不是更好的選擇。”今時今日,仍然有大把聰明絕頂的投資者,在做這種蠢事。隨便打開幾份研究報告,就能看到一堆拿來著放大鏡找“黃金針”的家夥。

42、1963~1964年,巴菲特有一個至今廣為流傳的投資案例,是他投資史上的裏程碑。美國運通被一個商品交易商所騙,騙子用海水冒充豆油得逞。事發後,美國運通股價腰斬,正好趕上肯尼迪遇刺市場大跌,別人撒丫子跑,巴菲特思考數月,押下重注。好公司、壞運氣、低價格、長期持有,一招鮮,吃遍天。

43、在美國運通投資案期間,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在癌症中去世。一敗塗地的政客,往往被此病糾纏。巴菲特讓父親把他從遺囑中刪除,將遺產讓給其他親人(巴氏愛財,讓之有道)。不過,在父親生前,巴菲特始終沒有告訴父親——自己已經決心“叛變”成為一個民主黨人。巴菲特和索羅斯為何都是堅定的民主黨人,而不是傳統的“富人黨”共和黨,這值得我等投資者深思。

44、盡管喪父之痛令巴菲特深受打擊,頭發凋零,但他仍然和妻子蘇珊吵了一架——怪她在霍華德的棺材上花了太多的錢。若不是他的“阿堵物”富甲天下,範衛鋒倒真覺得他頗有幾份魏晉風度,略具莊子陶潛的深刻。

45、巴菲特的公司舉世皆知,叫伯克希爾·哈撒韋,現價9萬美元/股,幾個月前還是15萬美元/股。對這公司的投資,是格雷厄姆“雪茄煙蒂”理念的代表作,卻是一次著名的失敗。

46、伯·哈公司曆史悠久,100多年前成立,後來的幾代掌門人都雄心勃勃,殫精竭慮,可惜“海潮比遊泳選手更重要”,一度輝煌之後,轉而江河日下。巴菲特進入之後,奇跡並沒有出現。那種管理層痛定思痛,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奇跡,常常隻在報告文學、小說影視中才有。伯·哈的紡織主業始終沒有振興,至於它今天的業務,那是巴菲特另辟天地的產物,和原來的伯·哈並無關係。巴菲特後來坦承,“如果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可能我的情況會更好”。

範衛鋒有時候想,清兵入關後的南明政權,就是典型的政治雪茄煙蒂。鄭成功、張煌言、李定國、黃宗羲……那個時代的無數精英都想拿起來抽一抽,全都身死國亡。當時的滿清政權,政治市盈率極度“泡沫”,撞上狗屎運入了山海關,想用幾十萬滿人統治幾千萬漢人,但泡沫一旦接軌現金流,就有希望做實,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成長股,終於變成了康乾的藍籌股。

47、在上世紀60年代,民權、反戰風起雲湧,歐洲日本美國全在鬧西方版的“文革”。美國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盡管蘇珊的救世情結極濃,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思賺錢術。盡管已經投身民主黨,他不會自己去做社會活動,甚至不想捐錢。如果沒有最近的“裸捐”壯舉,我想巴菲特身後的名聲很不樂觀。

他當時最關心的社會問題是核戰爭——極可能也是出於投資理由。他把《反戰宣言》中的“記住你的人性,而忘記其他”放在案頭。範衛鋒相信,對人類的信仰,是成功投資的真正基礎。

48、1966年2月9日,道瓊斯指數突破1000點。在那個年代,一千點的道指,相當於現在很多人心目中的一萬點的上證指數。這一年,巴菲特發現手頭有4000多萬美元現金,找不到足夠多的可投資的煙蒂。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現錢比機會多。

這時,他開始出售兩年前投資在美國運通的股票,股價已經翻倍——不過,按很多人印象中的牛市標準來說,兩年翻倍頂多算是差強人意。和60年代沸騰歲月中的明星人物相比,巴菲特已經頗有“未老先衰”的形象,這種牛市中的尷尬後來屢屢上演。

49、巴菲特的父親給子女留下的遺產是農場,那是為大崩潰預留的避難所。巴菲特卻將它賣了買股票。範衛鋒想,有人肯定要問,巴菲特已經很有錢,增加那點股票意義何在?不過,也可以反問:既然他已經如此有錢,保留農場意義何在?

50、用三流的價錢買二流的公司、用四流的價錢買三流的公司,這就是60年代初巴菲特玩的遊戲。當時他在格雷厄姆的“煙蒂”論、菲利普·費雪和查理·芒格的“大生意”之間舉棋不定。“這有些像新教改革期間的情況,第一天我聽從馬丁·路德的,第二天我聽教皇的。格雷厄姆當然是教皇。”

51、巴菲特入主伯·哈以後,曾分過一次紅,每股派10美分,結果後悔莫及——每一顆子彈都很珍貴。從此,他不再“犯這樣的錯誤”。8個月後,他發行交換利率為7.5%的公司債,股東們可以用股票來換。通過這種方式,清洗掉希望得到現金的股東,隻留下忠實同盟。

52、巴菲特投資伯克希爾·哈撒韋後陷入沼澤,解套的方法是尋找一匹寶馬把自己拉出來,這匹馬是奧馬哈的一家保險公司——國民賠償公司。國民賠償公司以昂貴的價格為不尋常的人保險——馬戲團的表演者、馴獅園、明星身體某些部分,大概像我們偶爾聽過的貝克漢姆的腳、某女明星的美臀之類。沒有糟糕的風險,隻有糟糕的費率,這是該公司掌門人的信條。

53、範衛鋒覺得,巴菲特號稱“奧馬哈聖人”,絕不隻是因為他居住於此。他的早期客戶大多來自奧馬哈,而其早期的成功投資案例,也有不少來自奧馬哈。投資本土市場、本土市場,的確可以提高命中概率,而投資就是尋找高概率賭局的遊戲。

有人入市不久,就大搞投資組合,自選股好幾頁,還跑到國外去隔山買牛,長期勝算很難保證,因為遠離自己能力圈的投資是危險的,“窩裏橫”是大有哲學根據的。即使是能力圈不斷增長的學習機器巴菲特,也是逐步、謹慎地走向全國、走向全球。你的能力圈在哪裏?如何擴大能力圈?這是投資者的重要問題。

55、1967年,巴菲特給合夥人寫了一封信,將其投資業績的目標,從以前的每年超過市場10個百分點,下降為超過市場5個點(或隻掙9%的回報),並且勸告投資者:你們如果有更好的新的彼岸,請你離開我。確實有投資者撤出了——但巴菲特年底揭盅,那年收益跑贏了市場36個百分點。

《滾雪球》的作者施洛德·艾麗斯認為,巴菲特是在借此測試客戶對他的信任,範衛鋒倒是覺得未必,這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巴菲特應該是真的認為市場已高,泡沫膨脹,煙蒂的屁股越來越短了。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巴菲特繼1966年跑贏市場36個點之後,1967年再次跑贏市場17個點。但他心裏明白:這些超額利潤是泡沫所賜,是其他的“大傻瓜”送來的錢。若非如此推理,接下來他的關門清盤之舉,就變得不可思議。

56、眾所周知,巴菲特不投資科技股。眾所不知的是,IT界兩大黑馬,英特爾與微軟,都與巴菲特頗有淵源。60年代時,蓋茨還是個小孩,此處先講英特爾。

當年巴菲特結交了一位好友,鮑伯·諾伊斯----英特爾INTEL的創始人。當時諾伊斯在仙童公司工作。熟悉矽穀史的人知道,仙童是矽穀的天才孵化器,AMD和英特爾等都是仙童人馬出去創立的。盡管巴菲特很欣賞諾伊斯,但他並沒有投資身邊誕生的這家偉大企業——英特爾。安全邊際,對於巴菲特來講,絕不隻是說說而已。孫悟空用金箍棒給唐僧劃個圈,離開這個圈就有危險;嚴守安全邊際和能力圈、不受外界誘惑的巴菲特如果去取經,一定比唐僧省心。

57、1968年1月,巴菲特召集格雷厄姆的信徒們開了一個會。當時的情形和90年代後期頗為類似,沸騰的市場讓格雷厄姆信徒們感到孤獨。範衛鋒想,也許是當時巴菲特修為還未達化境,還需要和同誌們聚在精神領袖的大旗之下,抱團取暖。

58、巴菲特曾經數次想甩掉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個包袱,但一直未遂。也許因為曾有過甩包袱引發的社會事件,讓他十年怕草繩;也許是天性使然,他對於裁員、重整這種事,做起來始終不如那些禿鷲投資者、並購大鱷們,始終有心理障礙。範衛鋒猜想,“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家企業10年,那就連10分鍾也不要擁有它”這句巴氏名言裏,也許兩成出於對甩包袱難度的認識。

59、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巴菲特居然曾想把這個包袱甩給芒格,這實在是價值投資史的大幽默。經過三天的商談,芒格沒有上當。巴菲特煩惱已久、急著甩掉的累贅,查理·芒格怎麽會接下來呢?

60、尚未搭檔做“連體雙胞胎”的巴菲特和芒格,當年做過多次一致行動人,其中一家是藍帶印花公司。這公司是印製商場贈券印花的,商場先給它錢,它再印出印花,最後再讓消費者用贈券換獎品。因此,總是存在一批提前收到、尚未支付的資金,這正是巴菲特青眼有加的東西:浮存金。

巴菲特頭一次嚐到浮存金的甜頭,是他和老師對GEICO的投資。後來他對保險公司的投資、對銀行的投資,將浮存金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用別人的錢、未來的錢做安全的投資,是巴氏秘技。範衛鋒看過不少投資人物的曆史傳記,不少人的投資收益率都高於巴菲特,但他們在財富榜上的排名離巴菲特很遠,原因之一正在於此。

61、巴菲特雖然沒有走他父親的從政道路,但對於新聞業情有獨鍾----新聞也是“大政治”。說實在話,他在新聞業的投資回報率並不卓越。1969年,巴菲特拿下《奧馬哈太陽報》時,他自己估計的年均回報率是8%,遠低於他對其他項目的預期收益門檻,換句話說,他在傳媒業的投資是有機會成本的。陳升在《關於男人》中唱道,“沒有玩具的孩子最落寞,而沒有夢的男人是什麽”。能夠讓巴菲特這樣的財迷忍受“低”收益率的,隻有夢想。

62、範衛鋒發現,巴菲特曾經得過一次普利策新聞獎——至少在本質上得過。當年他40來歲解散合夥公司後,弄到了一條新聞線索,先告訴自己投資的《華盛頓月刊》,結果人家嗤之以鼻。他隻得轉向旗下影響較小的地方報《奧馬哈太陽報》。當時有一家叫兒童城的慈善組織,巴菲特的父親曾幫助過該機構,該機構聲名大噪以後,和我們聽過的許多故事一樣,捐款水漫金山,卻隻對受捐對象進行“滴灌”。

於斯役中,巴菲特親自披掛上陣,指揮一批記者在奧馬哈城四處調查搜證。後來,從他的獨特能力圈中找到了突破口,拿到了稅收申報單這一鐵證,頗有點像8年前《財經》雜誌的《銀廣夏陷阱》中的海關單據。1973年,《奧馬哈太陽報》因為該報道獲得了普利策獎。

63、60年代的沸騰牛市,讓格雷厄姆的嫡傳弟子巴菲特感到困惑。1969年底,39歲的巴菲特宣布將退休,並關閉合夥公司。客戶紛紛鬱悶,其妻蘇珊大喜,以為可以琴瑟相和享受人生。她不知道,雪球在奔騰而下的途中,是無暇停下欣賞沿途風景的。

64、當年格雷厄姆引退時,把客戶介紹給弟子。巴菲特此次“退休”,也把客戶推薦給兩位老友:桑迪·戈特斯曼、比爾·魯安。比爾·魯安可能不太有名,但紅杉基金的名字應該聽過,他是紅杉的創始人。巴菲特和高科技業那些大佬,其實淵源很深,比如蓋茨、諾伊斯、比爾·魯安、安迪·格羅夫……

時下俗人,將高科技業風險投資排除在“價值投資”之外,範衛鋒覺得很荒謬。巴菲特不投高科技,是因為他知道這在其能力圈之外,覺得押注的贏麵太小而已。說紅杉、KPCB他們不是價值投資,如同川菜師傅認為杭菜師傅做的不是中國菜。

65、60年代,巴菲特和芒格在零售業投資上損失折將。芒格對零售業有句斷語,“零售業是非常棘手的生意,實際上,每一家連鎖店最終都會陷入麻煩並很難調整。此20年裏占優勢的零售商,不一定在彼20年裏同樣有優勢”。範衛鋒覺得,這句話和巴菲特那句“不要買帶輪子的股票”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如果聽眾隻盯著下一季季報,或者隻關注下一根日K線,這些道理是聽不懂的。

巴菲特從中悟出另一些教訓。“時間是極好的生意的朋友,是普通生意的敵人。也許你認為這個原理很明顯,不過我必須也艱難的方式學會。”“以合理的價格買一個好公司,要遠遠好於以一個好的價格買合理的公司。好的騎師騎在好馬身上,而不是騎在劣馬身上才能發揮出色。”

67、1969年秋,即將“退休”的巴菲特在《福布斯》雜誌露臉,文章標題叫《奧馬哈如何擊敗華爾街》。如果1957給他1萬美元,12年後價值26萬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1%。

68、然而,巴菲特個人的財富增長,比客戶快得多得多。他不光從投資本身中賺錢,更重要的是向客戶收費、用收費再投資。僅從1966年開始的三年內,他的身家漲了4倍,達到2650萬美元。

69、範衛鋒發覺,巴菲特1969年這次“退休”,其實和投資的關係並不大,他並沒有清倉反而在增持伯克希爾等股票。菲特舞劍,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出道時,嘴上沒毛,人微言輕,合夥公司的人物、權力架構中,應該有不少無奈的權宜妥協之舉。1969年時,他羽翼已豐,從者如雲,可以按自己的遊戲規則來玩了。所以,範衛鋒覺得,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線”,實則是“以退為進”,可稱為巴菲特版的“延安整風”,估計順便改變了一些公司行業的配置,伯克希爾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地位,從此確立。

有的客戶拿了現金走人,有人留下來繼續持有伯克希爾·哈撒韋等股票。這次“退休”讓動搖分子離去,留下的是打算走二萬五千裏的鐵杆粉絲。截至1970年底,通過繼續增持,巴菲特夫婦在伯克希爾的股份,從原來的18%猛增到36%。芒格曾說,巴菲特是“貪得無厭的收購者”,像洛克菲勒一樣,在締造商業帝國之初,大刀闊斧地掃清了任何擋路者。

70、巴菲特確實在1969年宣布解散公司“退休”,但是,並不是賣掉所有股票清倉離場,頂多是進行了一些具體調整。範衛鋒注意到,這一點至今被很多媒體書籍、評論人士以訛傳訛,他們常常把這次“退休”說成是巴菲特清倉離場。

關閉公司時,合夥公司所持有的是一大堆銀行、紡織公司、報紙、保險公司的股票,現在巴菲特切開餡餅,讓合夥人選擇要現金還是要裏頭的股票。

71、1971年,巴菲特另一獵物喜詩糖果進入視野。喜詩成立於1921年,當時50歲,“喜詩品質”在加州很有點名頭——巴太太蘇珊也是它的擁躉。喜詩開價賣3000萬美元,但其資產僅值500萬美元。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標準,完全不能入其法眼。經曆過大蕭條的格雷厄姆,不相信品牌這些“虛”的,更關注公司清算時有啥家當。

不過,巴菲特和芒格此時已隱然自立門戶,範衛鋒稱它為格雷厄姆教派的“巴氏修正主義”。“巴氏修正主義”認為,投資喜詩,相當於買了利率9%的債券(以當時的收益情況算),而且這個利息還可能不斷增加。範衛鋒認為,巴菲特投資哲學的核心之一,就是把股票當成利息可能不斷增長的債券。

72、與妻子蘇珊相反,巴菲特很不喜歡買房子,認為買房純屬浪費金錢。的確,幾十年來,聽過很多股票投資者進福布斯富豪榜、很多蓋房的開發商也進了榜,可是,你聽過幾個買房子的進入福布斯榜?

73、“水門事件”,正是《華盛頓郵報》的傑作。該報紙與執政的共和黨政府鬥得天翻地覆,親尼克鬆勢力對它施壓,華郵股價跌了一半多。華郵的董事長正好這時去世,巴菲特立即抓住機會,全部吃近他名下的5萬股,並不斷增持。為了讓華郵的女主人凱瑟琳·格雷厄姆(與巴菲特的老師沒啥親屬關係)放心,巴菲特告訴她:華郵的股權結構設計,保證了他不可能奪到控製權。同時,他還和凱瑟琳協議,保證沒有她的同意,不再購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範衛鋒相信,巴菲特後來的投資成功,還和他的“與人為善”投資風格有關,老頭估計沒讀過《道德經》,卻隱然深得其真髓。

74、巴菲特模仿的偶像,不僅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格雷厄姆,還有他不常提及的人物:格登·華萊士。華萊士的作為,如今看來並不稀奇:構建“俄羅斯套娃”式的公司帝國,層層相互持股,掌舵者站在股權迷宮的樞紐處,操縱全局。

巴菲特在70年代初“退休”之後,重組公司的股權架構,構建了華萊士式的架構。伯克希爾·哈撒韋、多元零售公司、藍帶印花公司、國民賠償公司,成為一張複雜的蛛網。因為動靜有點大,還帶來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場調查。公司治理結構?在巴菲特這裏,這個詞的意思和教科書上的不太一樣。

75、華萊士式的帝國,當年德隆也搞過,為何失敗了?範衛鋒認為,德隆之敗,並非敗在所謂的股價操縱。德隆與巴菲特的關鍵區別,至少有兩點:

一,德隆沒有找到巴菲特式的保險業現金流,保險公司從投保者手上融到錢,償還期往往在N年之後,德隆的融資期限太短、成本過高;二,德隆投的那些項目,產生現金流的能力和巴菲特的差距很大,還對付不了融資的成本,水平和運氣都不太行。

76、盡管作風低調,但巴菲特其實是公關大師。在六、七十年代,上《福布斯》雜誌、在超級暢銷書《超級貨幣》裏以大俠形象出現、進入《華盛頓郵報》董事會,都令他光芒綻放。生意大到一定程度,光有錢還是不夠的,作為國會眾議員的兒子,巴菲特深知此理。

77、與許多書籍誤傳他“成功逃頂”不同,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並未幸免。《滾雪球》一書並沒有列出明確的損失數字,但從書中描述判斷,他的賬麵身家損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不損失不小於50%。他勝在有保險業的現金流,可以不斷買伯克希爾·哈撒韋,更重要的可以越跌越買,化危為機。套五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閣下呢?你旗下有保險公司嗎?

78、範衛鋒認為,雖然巴菲特創業在50年代,起飛在60年代,飛黃騰達在八、九十年代,但是,決定他一生成就的卻是70年代。
用中共黨史來比喻的話,師從格雷厄姆是留洋生們去西方“取經”的階段,創業是建黨打旗子,60年代嶄露頭角是搞暴動、建革命根據地,70年代他退休後重整伯克希爾·哈撒韋體係,以保險業的強大現金流,以本傑明·格雷厄姆的“煙蒂”價格,購買菲利普·費雪的股票,正是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長征去陝北以後,七八年苦心經營,盡管表麵上不顯山露水,卻悄悄地奠定奪取天下的實力和布局,三戰而天下定。

1974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采訪,作出了一個著名判斷:像一個性欲旺盛的男人,闖進了女兒國。範衛鋒以前讀過的另外版本,是“一個腰纏萬貫的鄉下小夥子,頭一次來到城裏的豪華夜總會。”可能後者更為形象。

巴菲特認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以本傑明·格雷厄姆所青睞的“煙蒂”股票價格,購買菲利普·費雪的股票。”《福布斯》沒有刊出巴菲特這句話,覺得這種過於深奧的東西讀者弄不懂。然而,這句話卻是巴菲特榮登首富的關鍵所在。範衛鋒忠告讀者,你可以忘記我這幾十篇《你所不知道的巴菲特〈滾雪球〉劄記》中的所有其他內容,忘記一切有關價值投資理論的繁瑣細節,隻要記住這句話,已經足夠。

79、1970年之後的5年,是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者們的無聊歲月,股價令他們失望,但巴菲特仍然癡迷地收藏它的股票。他讓母親將股票廉價賣給姐妹們——並非因為不孝——因為這是難得的逃避遺產稅的機會。“這是我母親一直想做的,直到那時才是最好的時機。那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最偉大的一招了,再也不會發生了,那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80、《華盛頓郵報》的女主人凱瑟琳·格雷厄姆,在70年代是巴菲特的社交引路人。巴菲特既不會說法語,也不會跳舞,甚至不知道龍蝦怎麽吃。然而,巴菲特與眾之同之處,正在於雖然他不會說法語,也不會跳舞,甚至不知道龍蝦怎麽吃,仍然樂於做凱瑟琳的“社交跟屁蟲”,他關注的始終是比法語、跳舞、龍蝦更實質的東西。

81、巴菲特的財富基因,並沒有遺傳到下一代。他們很年輕時,就開始拋售老爸視如珍寶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用於改善生活品質,或者嚐試自己的浪漫夢想。70年代,“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的女兒蘇茜,賣掉大半股票買了公寓和保時捷——年輕人的奢侈消費是他父親的大忌;好動的兒子霍伊套現部分股票,搞了巴菲特挖掘公司,開著挖土機幫別人挖下室。毫無疑問,這三個子女全都受母親蘇珊的影響更深。

範衛鋒覺得,巴菲特從未認真地想過子承父業(他曾經試著培養彼得,但那時已經太晚,彼得癡迷於音樂,對接班興味索然),他對三個子女的教育並不成功,學習巴菲特,這點別學。相比之下,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的教育,比他成功得多。當然,這是從一個投資者的身份去想。也許在其他人看來,做一個有錢的快樂凡人,比一生為了做大數字而奮鬥的巴菲特,要有趣得多。

從家族的角度來說,巴菲特是個成功的兒子,但卻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失敗的丈夫。史書上會有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但不會有“巴菲特家族”。那個經典的幽默對話,是他的失敗教育的注解:“你是誰?”“我是你的兒子,爸爸。”

82、對巴菲特的人生價值觀最不認同的,當然是她的妻子蘇珊。她對把巴菲特從錢眼裏挖出來已經絕望,開始尋求自己的浪漫夢想。她和網球教練(男性)到處遊逛,更要命的是,當年差點與她上演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被父親強行阻止,讓巴菲特趁虛而入的那位戀人米爾頓,也和她恢複聯係,人們經常能夠在公共場合看到他們出入。毫無疑問,幾年之後的分居伏筆已經埋下。可是,巴菲特仍然忙著滾雪球,對於身邊的風景、親人的失望,無心、無暇顧及。

83、巴菲特和恩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投資交集,首推GEICO公司。就是這家傳奇的GEICO,從70年代初的60多元/股,跌到1976年的2元/股。這種雪崩式跌幅,與美國如今的金融股有一拚。

巴菲特早就青睞GEICO,但一直在等待“安全邊際”,1976年,他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有部電影《兵臨城下》,裏頭那個蘇聯狙擊手瓦西裏,他的決竅不僅是槍法好,還有善於等待。“我像塊石頭似的,一動也不動”,如《孫子兵法》裏講的“不動如山”。

84、一個老話題: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是什麽關係?長期投資,到底應該有多長?GEICO最堅定的擁躉本傑明·格雷厄姆,曾經當過GEICO董事會主席,似乎是一路套下來,在2美元時仍然繼續持有,前CEO洛裏默·戴維森(此人對於巴菲特早期投資啟蒙有貢獻)也是一股沒賣。GEICO創始人的兒子小裏奧·古德溫,最後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他的兒子則死於用藥過量,被疑是自殺。長期投資做成這個結局,恐怕應該好好反思。

85、大眾傳媒和流行書籍,往往用剪輯過的數據誤導人。那些耳熟能詳的長期投資輝煌案例,往往是拿股票頂峰時的漲幅在說事。沙特王子阿爾瓦立德,91年開始投資花旗,站在2007年往回看,是英雄;前幾天花旗跌破2元,王子快從英雄變回狗熊矣。AIG周五股價更是跌到0.54元,去年還在六、七十元,昔日的道指成分股淪落如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87、1976年的GEICO尋求再融資,四處碰壁,尋找再保險受人冷眼,監管層給它發出病危通知書,它的處境比現在的AIG危險很多,AIG差不多已經到了“大到倒不起”的程度,而GEICO挾持的“人質”還沒有多到這個份上。這時,巴菲特來了,巴菲特的趁火打劫與雪中送炭之間,隻有一線之隔,而這成為他時時複製的盈利模式。

88、在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古特弗倫德的幫助下,GEICO抓住了救命稻草。古特弗倫德的大名,相信讀過華爾街史的人都不會陌生,特別是那本《說謊者的撲克牌》讓他“名”揚四海。當然,這次GEICO保衛戰的成功,首先有一個基本的前提:1976年後,沒有重現30年代的大蕭條,苦撐幾年就開始了美國20年的黃金時代,否則,巴菲特也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89、在巴菲特的身家終於接近1億美元之際,妻子蘇珊卻離他而去,出走舊金山尋找自己的夢想。這場分離遲早要來,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出現隻是直接導火索。凱瑟琳·格雷厄姆成了巴菲特的社交生活中心,他倆公開的親密關係頻現於小報花邊新聞。

90、八卦是人類的天性。巴菲特與凱瑟琳·格雷厄姆之間,到底有沒有“一腿”?不知道。範衛鋒覺得,他倆的關係,更像是雙重的師徒關係。巴菲特教凱瑟琳·格雷厄姆經營之道,在殘酷的政經圈中打拚的弱女子,從他身上得到安全感;凱瑟琳·格雷厄姆則帶著鄉巴佬巴菲特,進入美國真正的上層社會交際圈。巴菲特是天才的學習機器,投資也好,社交也好,他總是找到那個時代最好的導師和引路人。

91、對於妻子的出走,巴菲特承認,“這是可以避免的,這本來就不該發生,這是我所犯過的最大錯誤……99%都是我的過錯,我對她太不關心了……” 不過,蘇珊和巴菲特隻是分居,從來沒有離婚。她主動介紹一位女人給巴菲特:阿斯特麗德·門克斯。阿斯特麗德出生於1946年,比巴菲特小16歲。她既是服務員的領班,又可以充當調酒師和大廚。從書中的照片看,長相平凡,沒有蘇珊的激情浪漫,更沒有凱瑟琳·格雷厄姆的高貴優雅,蘇珊的“薦女入室”,十分高明。

92、此後幾十年中,“正室”蘇珊始終是法律上的妻子,重要的社交場合、公共活動中,她是“巴菲特妻子”的惟一角色扮演者。巴菲特對她的控製主要通過錢——他們約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蘇珊一股也不能賣,但蘇珊的全部賬單由巴菲特報銷。比如過個聖誕節,蘇珊就可能花去數十萬美元。

阿斯特麗德這位“二房”,安守“二房”的本分。她是一位藍領婦女,對於烹飪、調酒、布置安排酒宴有一套,甚至有淘便宜二手貨的愛好。她十分節儉,竟讓巴菲特顯得像個敗家子,這難度相當於讓韋小寶像個苦行僧。她和正室蘇珊的定位清晰,分工明確,“和諧共處”。

93、巴菲特在女人方麵與師父本傑明·格雷厄姆神似。格雷厄姆素來以風流才子自況,他的兒子在法國不幸自殺身亡,他去辦後事,居然把兒子的女朋友也“辦”了。60年代中期,老年的格雷厄姆甚至向妻子提出協議,讓妻子、兒子的前女友輪流與他生活半年,妻子拒絕了,格雷厄姆與兒子的前女友同居,但始終沒有同妻子離婚。

94、70年代初,巴菲特曾經被客戶質問: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到底能否守住40元大關?到了1980年他50歲生日之時,股價已經價值375美元。(2009年2月的今天,是8萬美元左右,雖然距離半年前的15萬已經腰斬,但相比當年仍然高聳入雲。)

95、1983年,查理·芒格成為伯克希爾的副董事長,但他的身家和巴菲特相去甚遠,隻有伯克希爾2%的股權,這是他們首次正式成為合夥人。顯然,芒格貢獻的更多是思想,而不是金錢。

96、越靠近最終消費者的企業,越容易獲得品牌優勢。“紡織行業大概每年隻有10分鍾是賺錢的,全美國一半的男西裝襯布,是由伯克希爾的紡織廠生產的,但是,沒有人會走進裁縫店說,‘我要一件灰色的條紋西裝,請用伯克希爾的襯裏。’”不過,偶爾會有人能夠跳出這個陷阱,比如英特爾。消費者並不自己購買電腦中的CPU,但英特爾通過“Intel Inside”,讓消費者在買電腦時,會問店家“是不是用了英特爾的CPU?”

97、在精神導師格雷厄姆去世後,巴菲特每年致股東的信,成為投資界的“活的馬克思主義”的年度檄文。幫他編輯加工這些信的,是卡羅爾·盧米斯,頂尖的媒體記者。辦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曾國藩語),同樣,這本《滾雪球》由摩根士丹利的美女分析師執筆,正是典型的巴菲特“辦事找專家”的風格。

98、伯克希爾紡織工廠——巴菲特當年收購的廉價“雪茄煙蒂”——終於在1985年被巴菲特關閉,伯克希爾的學費是高昂的。以格雷厄姆的“煙蒂”價格,購買費雪喜歡的成長股票,此後請牢牢記住這句話。範衛鋒覺得,如果究其本質,我們可以說,一切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都是趨勢投資者;一切成功的趨勢投資者,都是價值投資者。

99、這次中信出版社的《滾雪球》,全書的翻譯質量和書名差不多,如同滾雪球,上集還馬馬虎虎能夠對付著看,到了下集就如同雪崩,經常是數字漏個“萬”字、人名出錯、有些句子無法讀懂----範衛鋒來回看還是沒明白——我相信譯者和編輯也不明白,實在有損中信出版社的美譽。

        在武俠小說中,武林秘笈出現印刷錯誤時,練習者會走火入魔。讀翻譯拙劣的巴菲特傳記,要是萬一把譯錯的招數學來,因此誤入歧途,出版社不知道賠不賠錢。

        沒辦法,看到下集以後,還是去買了台灣天下文化出版的《雪球》(繁體中譯本)。單單為了看下集那300來頁,花了278塊錢,1元一頁。在範衛鋒的《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滾雪球劄記》係列中,第100條之後的內容,是參考台灣的這個譯本《雪球》,特此說明。從書名來說,台灣的也更準些。英文的書名是SNOWBALL,名詞。

100、如今,巴菲特已承諾在死後散盡家財,不過,他並不會是某些人心中的巴大善人。在1985年關閉經營不善的伯克希爾紡織廠時,麵臨失業的工人們要求“比合約規定高的遣散費,以及幾個月的額外薪資”,他們想見巴菲特,卻被無情拒絕了。這位當時身家10億美元的富豪、未來的大慈善家,心裏知道這些工人們晚景淒涼:“如果你已經55歲,隻會說葡萄牙語,耳朵又聽不到(因為紡織廠的噪聲毀了聽力——範衛鋒注),那你就完了。這沒有任何解決之道。你說可以讓他們重新接受職業訓練,但並不是讓他們去培訓就全部可以變成電腦技術人員。”

巴菲特心有惻隱,但,僅止於此。“市場並不完美,你絕不能指望社會能夠給你一份體麵的工作。”他認為提供社會安全網的責任在於社會,不在於企業。“自由市場給這個國家帶來種種美好事物,但我們還是需要一張安全網。社會得到好處,就該承擔責任”。範衛鋒有點替巴菲特捏把汗,要是在今天的中國網絡輿論中,巴菲特的名聲,估計不會比“範跑跑”強多少。

101、恰恰在忍痛關閉伯克希爾紡織廠的1985年,巴菲特入選《富布斯》全美400富豪排行榜,55歲的他,名列14名財富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伯克希爾·哈撒韋最初發行的少量股票,原本是7.5元/股,1985年時每股已超過2000元(2009年3月,金融危機中的今天,仍是7萬多美元)。

102、巴菲特不僅對待員工非常理性(按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準,算得上無情,無情才能理性)嘛,對待子女亦如是。妻子蘇珊的愛心,是零售式的,她喜歡一對一的溝通、一對一的幫助他人;巴菲特的愛心,是批發式的,對於個人,他顯得無情;對於人類,他博愛,散盡身家。範衛鋒覺得,所謂“婦人之仁”,蘇珊正是代表。蘇珊是項羽,巴菲特是劉邦。

蘇珊對於孩子、朋友是一味地寵愛、幫助。而巴菲特則相反。他一次次地回絕了蘇珊那位吸毒音樂家外甥:“如果你要開1萬磅重的卡車在橋上來回走,那最好要造一座能夠承重1.5萬磅,而非10001磅的橋……我一輩子從未在任何一筆支出中有超過25%是借來的。”

103、巴菲特的女兒蘇茜房屋非常小,“廚房就像嬰兒毛毯一樣大”,她們夫婦計劃消費升級一下,去向父親借錢。“你為什麽不去找銀行?”,這是她的10億美元富豪父親給他的答複。母親蘇珊實在看不過眼,把女兒的黑白小電視換成了彩電。這是1986年,當時中國剛剛出現的中產階級已經擁有彩電。

10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範衛鋒倒覺得好玩,孟子本人恰恰是周遊列國,一心想當帝王師。巴菲特也好為人師。別看他今天的股東大會,儼然萬人迷的傳道大會,信眾動輒數萬。殊不知,想當年,巴府門前亦曾門庭冷落車馬稀。

伯克希爾·哈撒韋當年的股東會,隻請同屬格雷厄姆派的二三好友來撐場子,沒幾個股東來參加。不過,巴菲特照樣找人對他頻頻發問,然後侃侃解答,頗有點像“山寨版”的脫口秀節目,有時候因為參會者太少,搞得要召集員工來當“托兒”。不過,巴菲特依舊樂此不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巴菲特當之無愧。範衛鋒相信,好為人師不是錯,如果通過權勢、開動暴力機器,用槍逼著人家聆聽偉大導師的教誨,那才可恥。

105、80年代躋身福布斯富豪榜之後的巴菲特,被有效市場理論的學者們,認為是“在鍵盤上隨機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偶然連續擲出幾十次正麵硬幣的幸運兒”,開始舌戰群儒。而且,對於價值投資學派的質疑,從來沒有消失過。比如,在科網股泡沫中、在時下的金融危機中,質疑之聲均甚囂塵上。

1984年,哥倫比亞大學舉辦了那場著名的研討會,慶祝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證券分析》出版五十周年。巴菲特回答了關於擲硬幣的疑問,“如果連續擲出N次正麵的人都來自同一個城鎮,那就不是隨機了,他們一定是做了什麽特別的事。”“格雷厄姆-多德鎮”自此成為價值投資者的標簽。

106、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的陳詞濫調,我們已聽得太多。以德投資,以德炒股,鮮有耳聞。範衛鋒倒覺得,在進入80年代之後,以德投資已經成為巴菲特另一項“核心競爭力”。

比如,當擁有世界圖書百科全書、柯比吸塵器的Scott Fetzer麵臨伊萬·博斯基的惡意收購時,巴菲特輕伸橄欖枝,公司高管就自動投入帳下,巴菲特輕易入主。原因正是巴菲特對於公司管理的“德”名遠揚。曆史上的劉邦、劉備、小說裏的宋江,莫不如是。

107、此時,巴菲特個人身價達21億美元,名列美國第9大富豪,足可扮演資本市場“及時雨”、“呼保義”的角色了。
108、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掌門人古特弗倫德,在1986年遇到棘手的麻煩。公司股票一蹶不振,其大股東欲將股份出售,賣給收購露華濃(Revlon)成名的裴瑞曼(Ron Perelman)。巴菲特扮演了雪中送炭、飛騎救主的拿手好戲。

109、他這次打救古特弗倫德的條件是:以7億美元,買下票麵利率9%、並有權以38美元的價格轉換為普通股的優先股。如果股價下跌,他也有權將證券“賣回”給所羅門兄弟公司。他惟一的風險,在於所羅門兄弟公司徹底關張倒閉,收不到利息,股票成為廢紙----即使在雷曼兄弟倒掉後的今天看來,這種概率仍然極小。而他以如此優惠的條件給予對方的,則是他的信譽。這一“以德投資”的盈利模式,近一年中在他對高盛、通用電氣、哈雷的投資中屢屢上演。

110、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道指下跌508點,差不多一天跌了四分之一。此次崩盤之後三天,格雷厄姆的傳人們----巴菲特集團在弗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古跡聚會。此聚會原名格雷厄姆集團,如今格老仙逝,巴菲特接過龍頭棍,成為新一代話事人。前兩年,美盛的基金經理比爾·米勒,連續十幾年跑贏標普500指數,一度眾望所歸,有望接班,範衛鋒當時還特意去美國的Amazon買了本他的傳記。結果去年這老兄折戟金融股,淨值減了近6成,自顧不暇矣。

80年代中期股市欣欣向榮,大家找不到便宜股票可買,所以這次聚會的原定主題是“我們這個集團在股市上玩完了嗎?”,結果會議之前股市崩盤,大家紛紛忙著揀便宜貨。

111、奴仆眼中無偉人。在拿破侖的仆人眼裏,或者某些“偉人”的私人醫生之類眼中,偉人無非凡人,甚至比凡人更糟糕。同理,兄弟姐妹眼中更是如此。從小一塊兒光著屁股玩泥巴長大的,毫無神秘感可言,自然不容易言聽計從、頂禮膜拜。劉邦的大嫂,肯定打死也不會相信這位沛縣首席懶漢會是真命天子。

盡管巴菲特一向對複雜的衍生金融工具鄙視不已,但他的姐姐卻瞞著巴菲特,聽從經紀人的勸告,大玩期權衍生品。而且,她還向朋友推薦這位經紀人。以常理推之,自己偶爾玩玩也許隻是見獵心喜,但向朋友推薦,則顯然是相信這經紀人生財有術。

範衛鋒猜測,在他姐姐看來,當時已經身家10億美元、名列美國十大富豪的弟弟,也許隻是“連續擲出N次正麵硬幣”的幸運兒、在鍵盤上隨機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大猩猩?否則,何以解釋她的“誤入歧途”。為什麽投資正道幾十年來乏人追隨,雞鳴狗盜之人永遠不絕於路,看看巴姐姐就知道了。

巴姐姐在1987年股災中撞了南牆,損失比她持有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價值還大,幾乎破產。巴菲特並沒有出手相救——他連兒女的財務困境也不幫忙——隻是從姐姐應得的信托中,提前支付現金流給她。

112、巴菲特當年投資可口可樂的事情,可謂街知巷聞。《滾雪球》的作者,卻也沒能講明白一個基本的疑問:巴菲特對可口可樂覬覦已久,但幾十年忍手不動,為何不早不晚,偏偏在1988年——他58歲之時出手?大家都在談他對可口可樂的“選股”,殊不知,此事的秘密在於“選時”。

對於可口可樂的曆史,範衛鋒略懂點皮毛。範衛鋒認為,巴公選擇此時出手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算是為遺憾多多的〈滾雪球〉一書拾遺補缺:

一、大半個20世紀裏,可口可樂一直控製在伍德拉夫家族手中。1985年3月7日,君臨可口可樂數十年的伍德拉夫二世撒手人寰,此公年輕時縱橫天下,但晚年固步自封,坐看百事可樂迎頭趕上。頻頻更換接班人的老人統治,總是令每一個候選人對“變革”噤若寒蟬。

二、伍德拉夫二世歸西之後,繼承人終於敢於進行蓄謀已久的“革命”。雖然他們推出新口味的可口可樂,成為20世紀營銷史上最有名的災難。然而,可口可樂的品牌魅力在於:它有犯錯誤的機會。美國人對於“新可樂”的全民仇恨,反麵印證了可口可樂品牌的半宗教色彩。

三、“新可樂”的災難加上1987年股災,市場先生給巴菲特報出了誘人價格。
四、1987年,可口可樂把它的大包袱:電影電視部門,合並為“哥倫比亞影片娛樂公司”,以15億美元的價格賣掉51%股份。(2年後餘下的49%以15億美元賣給了索尼,這是日本公司80年代泡沫期的經典冤大頭式收購戰)回歸到隻賣飲料的專注道路上,肯定合巴菲特的口味。

五、80年代末,冷戰鐵幕已經殘破不堪,世界上無數沒怎麽喝過可口可樂的人口,如蘇聯東歐、穆斯林、中國等等,為這個老牌藍籌公司,提供了成長型公司的天賜良機……

一言以蔽之,用格雷厄姆的價格,買費雪的股票。範衛鋒再次建議讀者,忘掉宏觀經濟、忘掉技術分析、忘掉阿爾法貝塔,記住這一句話,足矣。

114、另有一個小問題:巴菲特最愛喝的並不是可口可樂,而是百事可樂,而且,百事可樂的成長速度在幾十年中遠勝於可口可樂,他為何不投資百事可樂,苦等可口可樂幾十年?範衛鋒的博友們,相信已經對這一問題了然於胸。

113、1987年以後,巴菲特的故事似乎越來越廣為人知。不過,曆史學的吊詭之處在於,越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真相就越是撲朔迷離。魯迅說,讀曆史,不光要看正史,正要看野史和雜記。投資,何嚐不是如此。

115、在最近一年的金融危機中出手,巴菲特式“雪中送炭”風格已經廣為人知。1980年代末,巴菲特則充分利用了老牌公司CEO們對於惡意收購者的恐懼,扮演了宋江的及時雨角色,將各大山寨收歸帳下:冠軍國際紙業(Champion Paper)、吉利(Gillette)、全美航空(US Air)。

這些交易的條件與現在入股高盛等差不多:優先股、9%左右的年利息、如果未來股價上漲可以轉股。然而,隻有吉利為巴菲特賺了幾十億美元,其他兩個十分平庸,全美航空甚至讓巴菲特得出了“不要投資帶翅膀的公司”的感慨。所以,不要羨慕巴菲特的優厚交易條件,這些條件不是獲勝的關鍵,關鍵仍然在於股票的未來,在於這些交易中“股性”強、“債性”弱的那些部分。

116、巴菲特在所羅門兄弟的投資,差點成為他的滑鐵盧——所羅門兄弟公司差點成為今天的雷曼兄弟。在今天看來,當年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崩潰,都是小菜一碟,曾經的波瀾壯闊,如今看來也就是小小漣漪。

倒是有一個人,頗值得一提——麥利威瑟。在所羅門兄弟和長期資本公司中,他都是主角。華爾街曆史上少有的天才,“交易之王”,然而,似乎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用中國傳統話語講,麥利威瑟屬於典型的將才,攻城掠地是強項,但“隻可利用,不可重用”,前兩年他複出搞對衝基金,現在據說又不行了。中國曆史上,不缺這號人物,比如呂布。誰都承認他能打,但是,他的每個老板,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117、借巴菲特五十年聲譽之力,最重要的是,1987年崩盤隻是虛驚一場,所以,所羅門兄弟公司總算有驚無險,僥幸過關。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也在90年代初突破了1萬美元關口,巴菲特身家達44億美元,妻子蘇珊一人的股票就值5億美元。1957年將錢交給巴菲特的原始夥伴,他們的每1千美元已經漲到350萬美元。

118、在常人看來,巴菲特與比爾·蓋茨的交情,與《笑傲江湖》裏劉正風和曲洋的友誼一樣不可思議。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富豪榜上長期角逐首富寶座的兩位,往往是明爭暗鬥,在亞非拉地區甚至可能是腥風血雨。

但是,巴菲特和蓋茨卻是惺惺相惜,把蓋茨當成他的“第三個兒子”。後來,巴菲特居然把全副身家的捐贈,交給比爾·蓋茨管理(並放棄冠名權),範衛鋒至此亦隻能作司馬相如之歎:“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

119、巴蓋二人相交,始於1991年,巴菲特的社交“教母”凱瑟琳·格雷厄姆,帶他去蓋茨的父母家。見麵前,巴菲特對於比他小25歲的IT新富興趣平平,而比爾·蓋茨則對媽媽說,“我搞不懂一個隻會投資和選股票的人,我沒有什麽問題可以問他,我對他沒興趣”。礙於父母的麵子,比爾·蓋茨隻好坐著自己的飛機回家,以便打個照麵就閃人。

結果,他們一見如故,除了在一個細節上有分歧:蓋茨勸巴菲特買台電腦體驗一下,答應派微軟最漂亮的女孩教他使用,巴菲特還是婉拒了:我不知道電腦可以做什麽,也不想知道我的股票組合每隔5分鍾有何進展。範衛鋒見過無數交易時間緊盯盤麵的“價值投資者”,他們實在幽默得緊。

120、巴菲特不愧是得過半個普利策獎的,見麵就直接問蓋茨最核心的問題:IBM的未來前景是否看好,會不會成為微軟的敵手。蓋茨向巴菲特推薦了兩個股票:英特爾和微軟。

巴菲特聊了他對報紙業的判斷:報業每況愈下,因為其他媒體更興旺。請注意,巴菲特的這個判斷是在1991年,而不是網絡大勝已成定局的今天。永遠持有偉大的企業?這絕不是巴菲特的理念,老人家明白著呢。

121、199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突破1.8萬美元/股,巴菲特身價85億美元,成為美國首富。妻子蘇珊依然博愛、熱情,熱衷於幫助弱者,忙於幫助瀕死的愛滋病人實現奇妙的人生願望。

122、範衛鋒覺得,學習巴菲特,除了“用格雷厄姆的價格,買費雪的股票”之外,還要學他的思考方式。對所分析的問題,他建立模型,計算概率,答案水落石出。

123、巴菲特曾把他的慈善捐贈方向,集中於兩大領域:人口過剩和核戰爭。他是這樣計算核戰爭的概率的:如果一年內發生某件事的概率是10%,五十年內發生的概率就是99.5%.但如果你可以將一年內發生的概率降到3%, 就能夠把50年內發生的概率降到78%,如果把年概率降至1%,五十年內發生的概率隻有40%……

124、對於人口過剩,巴菲特使用的方法,仍然是概率推理和安全邊際。“我們不知道要多少糧食才足夠大家吃,但我們可以說,如果地球人口有120億,我們的平均幸福水準或生活狀況,不會比60億人口時更好。”最穩當的方法,就是尋找讓地球存活下去的安全邊際。

125、大概七、八年前,範衛鋒看過澳門賭王何鴻燊的一個電視專訪,談到人生的際遇,言及“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的廣東民諺。前三項都是一個人出生以前決定的,這有違勵誌學家、成功學家的講課精神,卻和實情相符。何鴻燊本人,貴為香港開埠首富何東的族人,自然深知其理。

巴菲特就形容自己中了“娘胎中的彩票”。“我非常幸運,1930年,我出生在美國的概率是2%。我一出娘胎是中了彩票,因為我出生在美國,換做是在其他國家,我的機會就完全不同。”如果出生在北朝鮮、孟加拉、埃塞俄比亞,一個基因與他完全相同的人,還有機會滾雪球嗎?

126、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出了不少有錢人。雖然大家都把“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黨和政府”之類的“政治正確”話語掛在嘴邊,但私底下往往自負得很,認為一切成就全靠自己雙手打拚而來。其實,你無非是一個在漲潮中被衝到岸上的貝殼蝦米,狂妄什麽呀。範衛鋒出生在文革剛剛結束的1977年,也算是中了“娘胎中的彩票”。

126、90年代,巴菲特與比爾·蓋茨一起來中國玩了十幾天。在長城之上,麵對兩千年曆史數萬裏河山,巴菲特在眾人矚目中,感言道:“哇,我真希望能夠拿來到長城的磚塊供應合同!”絕對不裝13,這就是巴菲特的風格。

127、巴菲特曾兩次出重手買過GEICO保險公司的股票。第一次以4600萬美元買了48%股份,1995年,第二次時,他以23億美元買了餘下的52%股份。而且,不是用現金,是用他最愛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份。巴菲特不“追漲”?範衛鋒認為這純屬謠言。第二次買GEICO,就是在漲了50倍以後加碼。

128、世間美物,每多贗品。9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些複製巴菲特的人。因為巴菲特的股價已經漲到幾萬美元,有些人就成立了投資信托基金,號稱與巴菲特持有一樣的股票,抄襲投資組合。與市麵上更常見的“XX巴菲特”之類綽號相比,這類“複製”更具迷惑性。巴菲特為了讓這些抄襲之人無可效仿,發行了B股,每一股B股價格僅為A股的三十分之一。李逵打折促銷,李鬼自然沒得混了。

129、麥利威瑟離開所羅門兄弟後搞的LTCM——長期資本公司出事,巴菲特向別人調侃:“如果有下列情況,會發生什麽事呢?當你有:十二個平均智商160的員工;他們在此專業領域的工作經驗加起來有250年;他們將公司淨值的極高比例用於營運上;運用大量的財務杠杆。”範衛鋒相信,在投資的世界裏,曆史學才是惟一有用的學問。

130、投資“傻瓜也能經營的公司”,這是巴菲特的名言。他用過的另一種表述是,“火腿和三明治也能經營可口可樂”。範衛鋒認為,所謂“傻瓜也能經營的公司”,並不是草原上升起的不落的太陽,而是:這公司要比其他的同行,多一次犯錯誤的機會,比如可口可樂。

131、“傻瓜也能經營的公司”,其實也遠不是那麽高枕無憂,否則巴菲特也不會屢屢更換旗下公司的CEO,要知道,能夠混上可口可樂的CEO的人,即使是傻瓜,也是世界上最走運的傻瓜。

甚至,外界有些人批評巴菲特越俎代皰,太喜歡出手換人。巴菲特遠不是他給自己塑造的放權超脫投資人形象。有些故事,終究隻是故事而已,曆史還是曆史。

1999年底,出於對可口可樂業績放緩的不滿,巴菲特和芒格以1億多美元遣散費,火線換掉CEO伊維斯特,令其形象大大受損。
132、1988年投資可口可樂後,巴菲特的持股10年漲了14倍,可口可樂的動態市盈率達到了40倍。此時,巴菲特並沒有大量拋售可口可樂股票,成為有些人聲稱要“永遠持有偉大企業”的重要論據。

巴菲特真的沒有“拋售”可口可樂股票嗎?先不談巴菲特後來在部分場合提及的後悔之話,在範衛鋒看來,此時的“未拋售”也隻說對了一半。巴菲特在90年代末的大手筆投資,如以220億美元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General Re)的股權,1995年以23億美元追漲GEICO保險公司,都是用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份去換股。他原來對伯克希爾的股票視若珍寶,為何此時用它慷慨換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有點類似於巴菲特的一支封閉式基金,主要投資於可口可樂等股票。當他手中的可口可樂股票市盈率太高時,用伯克希爾的股票換購保險公司股權,相當於用可口可樂股票換了保險公司。本質上,此舉相當於“賣出”了可口可樂,買入他認為便宜的保險公司。想想巴菲特大規模拋售可口可樂的市場效果,這種換股式減倉顯然高明得多。

133、1996年夏天,巴菲特66歲生日那天,母親利拉以92歲高齡辭世。利拉家族多多少少都有點精神病,她晚年的大部分記憶,隻停留在丈夫去世之前的柔情歲月。有時候想想,巴菲特對於財富數字滾雪球如此執著,算不算一種輕度的心理疾病呢?

134、2000年春天,巴菲特流年不利。可口可樂麻煩不斷,兩年前以高位可口可樂的股票換來的通用再保險,也頻頻出事,伯克希爾股價在他的“健康問題”傳言下大跌,巴菲特甚至為此破天荒地回購股票。範衛鋒認為,這實在是投資史上的大幽默:號稱投資“傻瓜也能經營的公司”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被市場公認是隻有靠天才巴菲特才能經營好的公司。

135、21世紀初,巴菲特在演講中反思自己犯過幾個最大的錯誤。第一個錯誤,他在伯克希爾·哈撒韋花了20年時間,試圖重振奄奄一息的紡織廠。第二個錯誤,投資全美航空。第三個錯誤,年輕時購買了一個加油站。巴菲特估計,買加油站的那筆錢,用在別處可賺到的錢,相當於60億美元。這三個屬於“抓錯的機會”。

136、當巴菲特談到他投資生涯中最大的“無為之失”時,包括範衛鋒在內的、2009年的所有讀者應該都會被雷到。在8年前的這場演講中,他說,沒有購買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age)的股票,使他損失約50億美元。這次他錯過的大機會。

在巴菲特作這場演講的時候,房利美的股票應該在70多美元徘徊。如今,範衛鋒寫這篇《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滾雪球》劄記》時,房利美的股價在0.7美元左右,正好還剩1%的市值,絕對出乎巴菲特當初的預料。看來這個泡沫的確很大,大到連巴菲特都親口“認錯”了。

138、90年代初,巴菲特和蓋茨第一次見麵時,蓋茨的父親問在場的全球首富們:你們覺得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麽?巴菲特和蓋茨的答案都是:專注。

所謂專注,就是巴菲特的20孔卡片(Twenty Punches)原則。如果你想象自己擁有一張卡片,這輩子隻能打20個孔,每個財務決定隻用掉一個孔,那你會變得非常富有,因為你會抗拒遊戲人生的誘惑,你會做出更多的好決策,也會做出更多的大決策。決定帝國命運和個人命運的,都是一兩次大戰爭。劉邦一輩子也沒有打贏過項羽,除了一次例外:垓下之戰。

巴菲特也把 20孔卡片原則也用於生活。住相同的房子、與相同的妻子度過60年、對房地產、藝術品、名車、其他財富象征完全沒有購買欲望;不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遑論不同國家),或從一個行業轉到另一個行業。用中國話來講,無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範衛鋒在此係列中一再寫過,巴菲特深得老莊精髓。

139、BOOM之後是BUST。科網股泡沫破滅、911事件、安然醜聞……鄉下色鬼又進夜總會了。“危機發生時,現金加上勇氣乃是無價之寶。”巴菲特買了一大堆雪茄煙屁股。

140、巴菲特和索羅斯為何都是民主黨人?這的確是令人困惑的事情。巴菲特晚年熱衷於幾項令有錢人深惡痛絕的事情。他反對取消遺產稅,認為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這個社會,所以他們需要回報社會。如果他們認為一切都是靠自己賺來的,那麽就讓他們重新投胎,誕生在西非的馬裏、家裏有五個小孩餓著肚子,長大後被賣到象牙海岸的可可園做奴工,看他們能夠變得多麽成功。這一套理念,正是他“中了娘胎中的彩票”的衍生品。

141、如果說遺產稅針對的是“老錢”,那麽,對期權收益的憤怒,則是瞄準“新錢”。期權收益本質上是從股東手裏拿錢給員工,作為全球最著名的股權投資者,巴菲特自然忍無可忍。

可口可口首先在美國企業界宣布,在會計上把員工認股權的成本列入費用,緊接著,華盛頓郵報也這樣做,美國人都知道,這是兩家“巴菲特係”的公司。在矽穀,微軟率先成為矽穀“叛徒”,它在2003年宣布,以後不再發放員工認股權,改成受限股票(Restricted Stock)。微軟老板蓋茨是巴菲特的“第三個兒子”,這也不是秘密。

142、巴菲特的盛名,到後來也有副作用:凡是他出價去買的東西,賣家和旁觀者都會認為:他又來撿便宜了,看來又賣貴了,往往會引來狂蜂浪蝶共逐之。其實,巴菲特並不善於用極低的價格,去買別人想要的東西,他是買別人不想要的東西。是別人的錯誤成就了巴菲特。

143、巴菲特對於科網股投資沒有興趣,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巴菲特21世紀初給旗下的GEICO保險提出的要求是:贏得網絡的人,便贏得戰爭。所以,GEICO的網站必須超過對手。隻要對投資有益,巴菲特一點也不out。

144、巴太太蘇珊2004年去世時,將價值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幾乎全部留給新近改名的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另外她給每個孩子的基金會各600股,價值5000萬美元,其他親人朋友各有饋贈。而蘇珊去世以後,巴菲特對於幾位孩子的金錢贈予、對於慈善,也比以前慷慨許多: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富。

145、巴菲特2004年抄底韓國股票的事,頗值得玩味。記得當年新聞報道中說,巴菲特僅僅看了一份報告便大舉買入,多少令人難以置信。據《雪球》所寫,2004年的一天,經紀商給他一本厚厚的書,有幾本電話黃頁般厚,全是韓國股票的資訊。

巴菲特是怎麽做的?他先拿了另一本書,弄清了韓國的會計製度,然後分類篩選,把數千隻股票的清單,濃縮到一張小紙片上,不超過20家公司。“這對我來說,就像在找新女友一樣。”其中有的公司現金值高過市值,市盈率隻有3倍。

146、不過,巴菲特這次抄底韓國,真的極其高明嗎?範衛鋒覺得,未必。以下這幅是從2004年到2009年的韓國KOSPI指數。04年的最低位,700來點,到08年的最高位,也就是2000點左右。

這種漲幅,無論和巴菲特在香港買入的中石油相比、還是和H股指數相比,都相去甚遠。而韓元兌美元的走勢,也並不算太強勁。(見下圖)考慮到韓國市場並不算太好的流動性、韓國政府動輒推出的限製外資套現離場的政策風險,巴菲特這次被大力渲染的抄底韓國行動,很難算得上有多成功。

147、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宣布,將在餘年把85%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送給其他基金會。六分之五的錢會捐給比爾·蓋茨的基金會,三名子女的基金會各得10億美元股票,亡妻的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得到30億美元股票。

在慈善上,巴菲特保持了他的風格:專注於自己能力圈內的事,找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古人雲:不與君子爭名,不與小人爭利。一個首富,把錢全捐給另一位首富,還不留自己的名字,這是何等的共產主義精神。

148、從《雪球》一書的描寫中,似乎可看出巴菲特從來沒有去過非洲。的確,從一個普通女性的角度而言,除了“史上最強提款機”功能以外,此公實在太不浪漫,乏善可陳。難怪蘇珊後來忍無可忍。不過,每個人到世間都有自己的使命,巴公是為了聚財散財,去非洲旅遊看看金字塔原始人,對他而言純屬浪費生命。

149、2006年,巴菲特76歲生日那天,他與艾絲翠在家中低調結婚——終於給了人家一個名份。雖然他與蘇珊分居N年,也過了N年實質上的一夫多妻生活,但是,始終沒有離婚,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範衛鋒覺得,任何一個人,如果選擇離婚,終究屬於人生智慧欠缺:當初的選擇和後來的分手,至少(通常是兩個)有一項是愚蠢的。所以,我把“永不離婚”作為人生信條。

這個《我們原來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滾雪球>劄記》係列,居然以“永不離婚”四字結尾,顯得有點滑稽。不過,範衛鋒覺得,懂得“永不離婚”之理者,已懂得巴菲特滾雪球之大半真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