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1518 --- 許小年:金融危機挑戰中國經濟增長模式

(2008-11-16 21:57:58) 下一個

[ 我們的服務業為什麽落後?作繭自縛、過度管製。國內重要的服務業從金融服務、交通運輸,到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娛樂,無不處於政府的嚴格管製之下,準入壁壘高聳,資源無法自由流入。金融服務的政府管製程度之嚴厲,應該是世界之最事實上,過度的管製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如果放鬆管製,就可以創造出大量的就業 ]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以後,輿論界普遍的觀點認為,金融危機證明了自由市場製度“此路不通”。這的確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防止類似事情再次出現的政策和製度建設,都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尤其值得學者去做深入的研究。

  並非自由市場體係的終結
  關於自由市場體係的未來,美國現在有不同的聲音,中國也有不同的聲音。我的認識是,自由市場體係處於嚴重的危機中,但這不會是它的終結。1929年西方世界經曆了經濟大蕭條,危機比今天的嚴重得多,但那次危機沒有終結自由市場製度,我相信這次危機也不會終結自由市場製度。世界各國政府會改善監管,但不會有人建議重回政府管製經濟的時代,特別是不能重回計劃經濟的時代,這一點是異常清晰和毫無疑問的。

  像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一樣,這次危機不是單純的市場失靈,而是非常嚴重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交織。不能簡單地認為,市場出了事就是市場失靈,就要政府幹預,沒有這麽簡單。政府若不犯錯誤,危機或許可以避免,起碼也不會如此嚴重。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和這次金融危機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美國貨幣政策的錯誤。弗裏德曼指出,1929年美國金融體係出現流動性短缺的時候,當時的美聯儲不但沒有增加流動性供應,反而緊縮了銀根,導致銀行大麵積倒閉,正是銀行倒閉將西方經濟拖入長達10年的大蕭條。而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前,美聯儲做的恰恰相反,長期執行低利率政策,放出大量流動性,多餘的流動性造成了房地產的泡沫。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這是典型的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失敗,是政府失靈,而不是市場失靈。

  中國的實體經濟將受到衝擊
  從目前披露的數據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直接衝擊是有限的。國內金融機構在次貸資產上的投資損失並不是很大,金融機構有能力消化這些損失,國際金融危機不至於對中國的金融體係造成非常嚴重的衝擊,不會引起國內金融體係的動蕩。

  但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間接影響卻是非常顯著的,主要體現在外部需求的下降。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國際金融市場凍結,企業融資困難,房地產價格下調,歐洲、美國和日本這世界三大經濟體幾乎同時進入衰退。從數字上看,日本經濟已經衰退,二季度日本經濟萎縮了3%。三季度美國的經濟也是負增長,歐洲經濟的增長速度正在迅速下滑。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世界三大經濟體可能都會發生衰退,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2007年,中國的出口占GDP37%,貿易部門對GDP的貢獻已經高達9%,這是我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個高比例。出口會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例如中國對美出口的實際增長率,扣除物價因素,從2008年初開始下降,最近幾個月幾乎是零增長,明年很有可能是負增長。目前沿海地帶——廣東、江蘇、浙江這些過去曾經是中國經濟增長火車頭的省份——都出現了麻煩,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業關門倒閉,失業率上升。

  比外部需求疲軟更為嚴重的問題在國內,國內的投資周期也進入了下行階段。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率迅速下滑,製造業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回調。產能的過剩導致了生產資料價格的下降,有色金屬價格在短短幾個月內已經跌了一半,幾個月前鋼價還在上漲,而現在主要的鋼廠都紛紛削價,庫存積壓,訂單減少,下降速度之快超出我們以前的預料。上市公司三季度的盈利也迅速惡化,像電力行業、鋼鐵行業等幾個行業,全年虧損已經成為定局。

  轉換模式比出台宏觀政策更緊迫
  為什麽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因為過去幾年間,我們過分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超過了40%。固定資產投資在各行各業造成了過剩產能,也就是實體經濟的泡沫,這個泡沫在投資高增長的時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即投資的高增長本身為過剩產能提供了市場,使過剩產能看上去是有銷路的。當投資稍稍下去一點的時候,這些過剩產能馬上就冒了出來。過去的經驗表明,過剩產能對銀行資產質量不可避免地要有影響,或遲或早都會轉變為銀行的壞賬。

  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外部需求、投資和消費,現在一架引擎——外部需求已經熄火,另一架引擎——國內投資正在減速,剩下唯一的引擎就是國內消費。但國內消費的情況也不太樂觀,尤其是居民消費。自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占GDP比重處於不斷下降的趨勢中,2007年隻占GDP35%。想通過刺激居民消費重新啟動經濟增長的難度是相當大的。我們長期忽視國內消費,老百姓不花錢、不消費,用什麽樣的政策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成了個難題。

  世界金融危機期間以及之後,中國麵臨的挑戰實際主要不是在金融層麵上,而是在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上。具體而言,過度依賴外部需求、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恐怕不能持續下去了。在這個時候,隻有擴張性宏觀政策是不夠的,而要轉換經濟增長模式,要從出口和投資轉換到消費。從經濟結構上講,要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轉向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
  要轉向消費,怎麽轉?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是無能為力的。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是在經濟衰退時政府就增加開支,但中國的問題不是政府增加開支所能解決的,而是要刺激民間消費,讓老百姓增加開支。

  想讓老百姓花錢消費,首先要讓老百姓有更高的收入,政策建議是減少稅收,為企業減稅,為居民減稅,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錢用在消費上。

  其次,要改善收入的分配,增加民眾的資產和收入。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提出一個很好的方向,“增加居民的資產性收入”,這個我非常讚成。增加居民的資產性收入,首先要增加居民的資產;要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首先要增加5億農民的資產。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一些政策上的調整,比如延長土地承包期,這是一項非常好的土地製度改革,但延長承包期還不夠,農民還不能擁有土地資產,要進一步為農民落實土地權利。

  第三,想刺激消費,就要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政府如果增加開支,不要再去修路架橋,而應花錢充實社會保障體係,解除老百姓的後顧之憂,讓大家放心消費。

  靠居民消費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馬上就會麵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消費的增長不可能像投資一樣高。居民的消費需求受到收入的製約,不可能像固定資產投資一樣每年增長20%。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居民消費的平均增長率大概在10%~12%,比固定資產投資20%多的增長率差了一半。所以如果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GDP增長率就不可避免地要降低。GDP一旦降低,中國經濟進入到中度增長的時代,就業問題就難以解決。但是為什麽我們GDP增長10%以下似乎就過不了日子了,好像就解決不了就業問題了,而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2%3%GDP增長就能保證充分就業和社會穩定?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結構的長期失衡。長期依賴投資和外部市場,使我們的產業過分集中在製造業上,而製造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創造就業的能力比較低。中國的製造業現在占GDP50%以上,但是帶來的就業隻占勞動人口的25%。所以盡快把經濟增長模式從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轉向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是我們麵臨的另一挑戰。

  依靠服務業創造就業機會,也許不需要10%5%GDP增長就可以實現充分就業,保持社會穩定。
  解除管製,發展服務業
  國內最近宏觀經濟政策有很多新的措施出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際都在放鬆。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采取刺激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有必要的,但是僅僅依靠刺激性的宏觀政策,解決不了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要靠進一步的經濟改革。從投資到消費,要靠體製改革。從製造業到服務業,更要靠體製改革。

  我們的服務業為什麽落後?作繭自縛、過度管製。國內重要的服務業從金融服務、交通運輸,到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娛樂,無不處於政府的嚴格管製之下,準入壁壘高聳,資源無法自由流入。金融服務的政府管製程度之嚴厲,應該是世界之最。最近有政府部門講,“中國要以加強監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政府管製已經登峰造極,無法再加強了。現在企業發股票要審批,發債券要拿額度,發基金要有通行證,金融機構開一個營業部、開一個儲蓄所,也要上報審批。銀行、保險公司、券商的風險管理、高管的任命等,都要批。再怎麽加強監管呢?

  事實上,過度的管製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如果放鬆管製,就可以創造出大量的就業。現在80%多的中小企業沒有金融服務,5億農民也基本沒有金融服務,都是過度管製惹的禍。為了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一定要放鬆和解除管製。

  在英文語境中,“管製”和“監管”是兩個不同的詞,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是management,另一個是regulation,監管的原意是合規性操作,沒有任何管理的意思。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大家都在檢討監管上的疏漏,確實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比如投資銀行要不要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對衝基金要不要有基本的信息披露和基本的監管。但在國內,問題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是以監管為名,行管製之實。為了使資源在各個部門中更加自由流動,使資源更加自由地從製造業流入服務業,就要解除管製。如果不能在這個時候解除管製,勢必給中國經濟的轉型造成困難。

  這輪經濟周期的調整,我認為是“U”形的。所謂“U”形,就是經濟可能在底部停留相當長的時間,然後再上來。在“U”形的底部停多長時間,取決於經濟體製改革的進展速度。經濟改革推出越快,解除管製越徹底,在“U”形底部的時間就越短。如果改革落後,勢必要拉長調整期。

  但為什麽是“U”形而不是“L”形?因為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仍然充滿信心。日本到現在還是“L”形,歐美可能是“V”形,而中國是“U”形。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潛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先要過好當前的轉型這一關。轉型這一關過得好,我們可以看到下一輪經濟增長的輪廓:增長率不會太高,因為是靠消費拉動的,但增長是可持續的,並且實現充分就業,因為服務業創造了足夠的就業機會。(作者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本文根據作者在“2008第二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的演講整理而成,經作者本人閱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