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456 --- 劉二飛:投資銀行明天到底往哪裏去

(2008-10-22 02:25:11) 下一個

20081022 06:46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劉二飛 
  上證觀察家
  投資銀行這個功能是經濟上必要的,而投行最不願意被商業銀行監管,整個投行都希望自律。危機之後,最大的教訓是得控製好整個風險管控係統,資產負債表要萎縮,杠杆比例要降低,薪酬機製確實需要改變,全球統一協調,限製工資,這是有可能性的,關鍵是利益形成一致。

  這些我天很鬱悶,因為昨天我們這些投資銀行的人還是市場上的英雄,今天不僅成為“狗熊”,還被稱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罪魁禍首。今天就想把我20多年的從業經驗,以及我對投行的看法和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幫我做個判斷,共同展望一下投資銀行的明天,看看究竟是輝煌還是暗淡? 

  投資銀行實際上是從19世紀的歐洲開始的,他們當時叫商人銀行。到20世紀初開始在美國有了投資銀行,當時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是混起來的,就是所謂混業經營,也有的投資銀行規模小,隻專注做投資銀行的業務,但是它在法律上可以做商業銀行業務。美國投資銀行突然興起,原來默默無聞的一些人,突然變得在國際經濟和國際資本市場舉足若重,主要原因是美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興起。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投資銀行發展迅猛提速,2006年、2007年,到了鼎盛時期,原來一家投資銀行有幾百人,幾千人,這時候已經發展到幾萬人,還有的將近十萬人。從地域上來講,原來的投資銀行都是美國區域性的銀行,現在變成了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幾十個國家都有分公司的銀行。到2007年次貸危機剛爆發之前,大的主要投資銀行每年的盈利能力已經達到了50億至100億美元。再從形態上講,1984年時除了美林以外,其他銀行都不是上市公司,後來為了逐漸擴大規模,都成了上市公司。

  從產品上來講,投行原來的產品非常簡單,就是上市,企業的發股,發債,兼上一點財務顧問。現在它的產品就非常多元化,光債券就有幾十種。投資銀行的影響力也大大地加強了。90年代以後,投行一把手往往離休之後到美國政府,還有沒有退休就到美國政府去的,華爾街的聲音在華盛頓影響越來越大,同時華盛頓越來越依靠華爾街,特別是在每四年的總統競選的時候。華爾街的聲音,以及華爾街的捐款,都在美國總統競選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輝煌鼎盛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很多風險,這個風險產生的最大原因就是業務模型的變化,原來投資銀行不投資,不貸款,也不吸收存款,等到2006年的時候,投資銀行既投資也貸款,也吸收存款,它的業務模型就是由一個中介變成了一個當事人。為了滿足新的增長點新的盈利點,就會用不斷地金融創新等等方式找新的業務,比如次貸。

  巴菲特在2002年就說過,房貸創造出來的衍生工具就是大規模的金融殺傷武器,相當於原子彈一樣,在金融市場上,早晚一天會爆發,一旦爆發後果很嚴重。

  實際上在投行內部,在最鼎盛時,隱約有一種感覺,這樣的業務模型是不是可以持續,是不是冒太大的風險?但是,投資銀行所有曆史數據的計算機的財務模型都講,隻要係統性風險發生,我們的風險是可控的。而係統風險是歸監管部門監管。

  我從1984年到投行以後,至少經曆過五、六次危機,但是沒有一次有現在這麽嚴重。
  今天,美國基本上已經沒有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的區別了,就是整體的銀行,大銀行,都基本上半國有化了,在美林、高盛工作的人都是美國國企的職工。

  實際上投行最不願意被商業銀行監管,整個投行的行業都希望自律,但是由於政府、國會,老百姓都覺得這次金融危機是缺少監管造成的,而且由於高盛和摩根已經得到所有商業銀行該得到的好處,所以他們兩家主動去順應了形勢,轉變成商業銀行。

  投資銀行這個功能是經濟上必要的,現有的投行,高盛、摩根、美林,會不會還有昔日的輝煌,我覺得很難說。但是金融的行業輝煌還是有的。

  通過這次金融危機之後,肯定要反思,就是說我自己要重新看一看自己的曆史數據和財務模型,在突發性係統實現的時候,是不是杠杆比例太高了,是不是整個風險管控係統出問題。雷曼兄弟的福爾德說,這是係統的風險,他一點責任沒有,我不同意他的這種觀點,投資銀行肯定有責任,這次一定要從中吸取教訓,把自己的風險管控好。我估計,資產負債表要萎縮,杠杆比例要降低,同時高管的工資回報可能要降下來。

  職業道德問題往往是跟薪酬機製聯係起來的。美國國會議員質問雷曼總經理,把公司做倒閉了,你賺了五億美金,覺得公平嗎?投資銀行確實工資比較高,而且賺錢時,大家分,賠錢算股東的。唯一不是這樣的,是巴菲特,他非常不喜歡這種模式,永遠不會投資這些公司。比爾·蓋茨也是。但是這畢竟是少數。能要求所有美國的投資銀行都像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這樣嗎?所以,投資銀行的薪酬機製確實需要改變,讓它的利益和業績進一步掛鉤。全球統一協調,限製他們工資,這是有可能性的,關鍵是利益形成一致。

  洛希爾在英國曾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銀行家族,今天在歐洲兼並市場還有很多他們的財務顧問,但已經不能跟美林、高盛、花旗這些銀行齊名而提了。為什麽?因為19世紀末他們覺得美國成不了氣候,沒有進軍美國,結果被曆史邊緣化了。今天在美國,在華爾街都漸漸有了一個共識,如果美國華爾街的銀行不進入中國的話,50年以後,或者若幹年以後,這些銀行就會像洛希爾一樣,不再是世界第一流的銀行。現在金融危機發作得這麽厲害,可無論摩根還是高盛,對於中國還是非常有信心的。哪怕是砸鍋賣鐵,從別的市場退出來,他們也要進入中國這個市場。

  或許,在中國創造出一個世界一流的投資銀行的時代已經不遠了。
  (作者係美林亞太有限公司中國區主席、董事總經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