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 1146 --- 外匯儲備超萬億美元背後

(2007-01-26 17:23:20) 下一個

中國外匯儲備超萬億美元背後:隱藏部門權力競爭

新聞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到2006年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累計達到10663億美元。外匯儲備過多在官方已經達成共識,金融工作會議傳出的信息就是證明。於是,學界獻計獻策,各部門也為如何花掉巨額外匯忙碌起來。

 

  據各方麵得到的一些信息顯示,發改委提議擴大國外的資源購買,增加資源儲備。商務部建議增加對外投資,到國外設廠辦企業。財政部準備增發國債購買外匯,同時主張與央行共同管理。央行也打算加強匯金公司,擴大匯金的投資規模,等等。這些建議也都言之成理,有根有據,其本身無可質疑。不過在現行體製之下,各部門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提出建議,而沒有一個全麵的戰備安排,表麵上是管好自己的事情,避免了把手伸向別的部門之嫌,背後卻潛藏著部門之間的權力競爭。因此,有些問題還得略作討論。

 

  外匯儲備不是財政收入

 

  無論是在“銀行概覽”和“貨幣概覽”中,還是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和“國際收支表”中,外匯儲備都是作為資產(國外淨資產或儲備資產)計入的。於是,在實施強製結售匯的我國,當大部分外匯儲備為官方儲備時,很多人都認為,外匯儲備與財政收入一樣,是政府資產或者國家資產,自然可以作為政府收入來使用。事實上,用外匯儲備充實國有銀行的資本金,就是按照這種觀點進行的一種操作。然而,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在性質上有著很大的差異。

 

  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企業和居民交納的稅款,是政府提供服務的報酬,因而構成政府收入或者政府資產,而外匯是企業和個人從事對外經濟活動的所得,在強製結售匯條件下,企業必須把所得外匯賣給指定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在外匯市場上將超過頭寸限額的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在取得外匯的同時,要增加相應數量的本幣發行。可以說,央行是通過增加貨幣發行從企業和個人手中取得(購買)的,因而外匯儲備成為央行的資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官方外匯儲備表麵上是一種鑄幣稅,似乎可以構成政府收入。然而,鑄幣稅通常是指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貨幣發行,而過多的貨幣發行遲早會帶來通貨膨脹,因而,超經濟發行的貨幣被稱作通貨膨脹稅。這實際上是對老百姓的一種掠奪。外匯儲備就具有這樣的性質,區別在於通貨膨脹是直接的和公開的,外匯儲備是間接的和隱蔽的。

 

  可見,外匯儲備與財政收入不同,財政收入是真實的政府收入,外匯儲備不僅不是政府收入,而且是央行對老百姓的負債,在銀行的賬戶體係中,一方麵記作資產,另一方麵必然有與其相對應的負債項目存在。自從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講了誰要使用外匯儲備都得拿錢來買以後,這一點似乎有了一點認識,否則,財政部也不會發債購買,但在上述的部門爭奪中仍然可以看出,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風險,或者說,其中的風險並不由各部門承擔,因而,大家才來爭食這塊“唐僧肉”。

 

  反思外儲的投資

 

  有人把中國與日本相比,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與日本不同,因為日本政府有大量國外債權,而中國卻借了不少外債,據此斷言,中國的外匯儲備並不多,其實,更為重要的區別和判斷依據在於,日本外匯儲備的巨大規模和不斷增長是市場交易的產物,而中國由於實行強製結售匯製度,再加上,央行是外匯市場上的最大買家,其外匯儲備的巨大規模和不斷增長,則是央行管製的結果。如果再考慮到中日兩國國情、國力、發展水平、體製結構的不同,以及外匯儲備本身來源、結構和使用效率的差異,巨大的儲備規模在日本也許不是個問題,而在中國則成為經濟內外失衡的集中表現。

 

  隨著外匯儲備的持續積累,引起了內外經濟失衡等一係列嚴重問題,於是,有人又把多餘的外匯儲備當作不良資產,急急忙忙地要加以處理,目前的一些做法中不能說沒有這種想法的印記和痕跡。其實大謬。所謂不良資產,在實體經濟中表現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在貨幣經濟中表現為金融機構的無法清償的呆滯資金。外匯儲備是一種尚未使用或者低效使用的重要資源,不僅具有很好的流動性,而且具有較大的盈利性,關鍵在於如何安排和如何使用。怎麽能與不良資產劃上等號呢?外匯儲備過多,帶來了很多問題,應當認真對待,但絕不是可以隨意扔掉的包袱,怎麽能當作不良資產來處理呢?

 

  把一部分外匯儲備拿來投資是一個重要選擇,但也必須慎重從事。提出“走出去”的方針是對的,但一開始不可能是大規模的,否則會造成巨大損失;對外投資的主體和方式也必須有所選擇,否則,還會重蹈覆轍。君不見,中航油在新加坡的石油生意虧大發了,五礦公司的銅交易也是賠本買賣。為什麽國有壟斷大公司的海外投資很多都不成功,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究竟是製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是何主何從,總該心裏明白;一次失誤尚有情可原,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就不得不改弦更張,另作他圖。我們有這種考慮和準備嗎?

 

  治本之策在減少外儲供給

 

  外匯儲備持續積累,當然要擴大其使用渠道,不過,應當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和總體的安排。需要指出的是,擴大外匯需求是一個方麵,是解決“流”的問題,而不能解決“源”的問題,減少供給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隻有標本兼治、源流相濟,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不過,還得從長計議,目前的問題也非短期所致,而是鼓勵發展外向型經濟政策長期實施的必然結果,其解決也非一日之功。如果我們把可貿易品部門(以製造業為代表)和非貿易品部門(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發展作一比較,其問題就不難明白。

 

  改革開放以前,在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及重生產、輕消費的計劃方針下,服務業長期受擠,嚴重落後,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其發展有所加快,但落後狀態至今尚未、也無法根本改變。盡管中國經濟普查修正了以前的統計數據,服務業的比重有了提高,但到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40.67%2005年下降到40.26%。而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04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隻占35%,同年,印度和低收入國家占52%,中等收入國家占56%(參見《公平與發展——2006年世界發展報告》,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的服務貿易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其主要表現是,服務貿易集中於傳統服務部門,運輸出口服務的迅速增長就是證明,而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卻是金融、保險、谘詢、電信等技術和知識密集行業。從1982-2005年,中國的服務貿易年平均增長15.9%,明顯低於同期貨物貿易的增長率,服務貿易出口額在全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下,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務貿易長期逆差,2006年上半年的逆差就達56.9億美元。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政策和體製方麵,(1)在過去二十多年中,製造業部門經曆了相對成功的價格、所有製等市場化改革,激勵機製不斷完善,其盈利能力和對經濟資源的吸引力增強;(2)對外貿易和國外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使製造業部門更快地獲得了市場、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增強了對經濟資源吸引力;(3)我國對外向型經濟實施了一係列優惠和鼓勵政策,包括匯率低估、稅收優惠、貸款傾斜、低地價、低水平勞工保護等,這也使製造業部門對經濟資源的吸引力增強;(4)更重要的一點可能是,現代很多服務業部門,尤其是醫療、教育、環境、金融、通訊、交通等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嚴重滯後,行政性壟斷現象非常突出。不僅這些部門的內部激勵機製得不到有效改善,降低了對經濟資源的吸引力,在嚴重的行政壟斷保護之下,外麵的資本和勞動麵臨著很高的進入成本。總而言之,製造業改革開放的快速推進與服務業部門改革開放的滯後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資源配置在兩個部門之間的扭曲、服務業發展和服務貿易的落後以及嚴重的內外經濟失衡。

 

  總之,解決外匯儲備持續積累及其造成的內外經濟失衡問題,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可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外部真實匯率和內部真實匯率等方麵入手,全麵調整經貿政策,而不是簡單地爭奪外匯儲備的使用權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