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書畫音樂之六 --- 國 畫 藝 術

(2006-01-24 07:26:38) 下一個
文章來源: clear2006-01-23 04:37:28 給 clear 發送悄悄話


國畫常識——文人畫

文人畫:係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稱,也稱“士大夫甲意畫”。用書卷氣作為一個評畫的標準,意指詩意畫或稱詩卷氣。其作品大都取材於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表現手法以水墨或談設色寫意寫為多。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元倪雲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等。他們的畫大多追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好畫後又大多在畫中題詩,或以詩作畫,故以表達畫意,亦以畫表達詩意。被人稱為詩情畫意。



國畫常識 —— 宗教畫

宗教畫:取材於宗教之教義,故事和傳說且服務於宗教宣傳的繪畫。如道教中表現神仙的畫像,佛教中表現佛本生故事的繪畫,中國道教題材的繪畫早在魏晉時代就有專門關於神仙和傳說中故事場麵及神仙形象的繪畫。佛教繪畫興盛於中古時代的印度,後流傳入中國(隨佛教流傳)後,逐漸被中國古代畫家用中國繪畫的形式描繪而形成了中國特色佛教繪畫。



國畫常識 —— 院體畫

院體畫:我國唐代已設徐詔、供奉等。五代時,西蜀、南唐設置畫院。宋代設翰林圖畫院,選優秀畫家,為皇室宮廷服務。曆代畫院裏所畫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筆沒色,整細致、富麗堂皇,構圖嚴謹,色彩燦爛,有的有較強的裝飾性,稱之為院體畫.



國畫常識——民間畫

民間畫:在中國畫中指除專業畫家、文人畫家等之外的專以繪畫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習俗而從事繪畫的街頭藝人所作的種種畫作。其作品傾向豔麗甜俗細膩,不同於專業畫家、文人畫家,所作的畫作較為講究詩意,畫境等文化內涵。而為一般文化層次的平民喜愛。民間畫又稱匠人畫,比起院體畫缺乏嚴格的技巧訓練;比起文人畫,缺乏文學和理論修養。但是,它有些又趨於樸實、熱烈某些優點也是文人畫與院體畫所不及的,也有時為文人畫和院體畫所吸收。



國畫常識——扇麵畫

扇麵畫:在中國畫門類中,曆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麵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麵。從形製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和折疊式的叫折扇



國畫常識 ——動物畫

動物畫:在中國畫中以動物形象作為藝術語言,以表達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種感情的一種繪畫,描繪的題材很廣泛,凡動物均可入畫,但主要對象為人們常見的家禽,家畜和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動物畫不要求維妙維肖,允許誇張與變形,但要有個性,要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生活美的聯想



畫常識 —— 淺絳山水畫

淺絳山水畫: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沒色技巧。即凡以淡紅青色彩渲染為主山水畫,統稱淺絳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濃淡,幹溫變化之墨線勾勒輪廓結構變化之後,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摻少稍失砂類)染山石,樹木結構處。最後用淡花青類色渲染即成。



國畫常識 —— 青綠山水畫

青綠山水畫(兼金碧山水):係中國畫中施用濃重的礦物顏料的石青和石綠顏料為主。表現山石樹木的蒼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綠山石的輪廓上勾以金石,這樣的山水畫又稱金碧山水。青綠山水始創於唐氏的李思訓,北宋的王希孟所畫的《千裏江山圖》也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一。



國畫常識 —— 沒骨(法)畫

沒骨(法)畫: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注: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國畫常識 —— 工筆畫

工筆畫:中國畫傳統畫法之一。畫法比較工整嚴謹,以描繪被畫對象的準確形象為準則。相對於“寫意畫”。(以描繪被畫對象的大意為原則)而言。總的來講,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剛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



國畫常識 ——主題畫

主題畫:在中國畫中,畫家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人物、場景、題材展示給欣賞者的地社會和人生的某種看法或感想。或對某些曆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與場景的形象刻劃與再現等。具有一定的再現性,真實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畫的立意比較明確。時間、事件等較為明晰。


國畫常識 ——寫意畫

寫意畫:中國畫傳統的畫法之一,相“工筆畫”而言,用豪放、簡練、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



國畫常識 ——界 畫

界畫: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顧愷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難成 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的話。到了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 《曆代各畫記》中評展之虔的界畫說:“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 垂生閣”;評董伯仁的界畫,讚他“樓生人物,曠絕古今”。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宮苑圖》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 出了尹繼昭,五代有衛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有郭忠恕。
元代有王振鵬,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現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的《闕樓圖》是目前我國最早一幅大型界畫,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國畫常識 —— 指畫

指畫: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即以畫家的手指代替傳統工具中的毛筆蘸墨作畫,別有一種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稱為指畫。曆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濤,洪世清所作指畫作畫作品其影響較大。



國畫常識 —— 山水畫

山水畫:係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畫,是稟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所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有無窮的妙趣。從六朝到唐山水畫家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筆法,位置卻很古拙。到了李思訓、王維、張等便較為完善了山水畫的畫理、畫法,章法(構圖)逐漸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麵貌。五代的荊浩、關同更有新的創新,一流陳規舊習。出現了新的局麵。到了宋代、範寬、李成三家鼎立,前無古人。山水畫法達到了幾乎完美的境界。



國畫常識 ——花鳥畫(花卉畫)

花鳥畫(花卉畫):係中國繪畫門類中特有的一種繪畫畫種。以描繪花卉、竹石、鳥蟲等為作畫主體。在我國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現了簡單的鳥魚圖案,可以作為我國最早的花鳥畫。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載:東晉、南朝宋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畫料。到了唐代,已趨成熟,出現了以工筆勾填畫風豔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時發展有兩,即“徐、黃二體”。一宗徐熙、一宗黃鑒。明代沈啟南、孫雪居等。涉筆點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逕,經清石濤到“楊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詩、書、畫三絕。



國畫常識 ——小品畫

小品畫:係中國畫畫家比較自由抒情作品,隨意之作,往往在藝術水平達到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於在思想上沒有過多的拘束,絕屬隨意發揮所致。


國畫常識 —— 水墨畫

水墨畫: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幹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國畫常識 ——彩墨畫

彩墨畫:在中國畫裏,以“水墨畫”為基底,在其上敷色、點彩,使畫麵較之水墨畫在色彩上較為豐富、明快、鮮亮。



畫常識——白描畫

白描畫:在中國畫裏,純以筆勾勒線條而不設色。或渲染水墨來描繪景物或形象的一種繪畫形式。也是中國畫的基礎訓練形式之一。對於訓練中國畫家的造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國畫常識 ——仕女畫

仕女畫:仕女,古代宮女。仕女畫:是指以美女為主要描繪題材的人物畫。最早始於戰國。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載:“散君者,善畫,齊王妃,九重台,召散君畫之。散君久不得歸,思其妻,乃畫妻對之,齊王知其妻薑,與錢百萬,納其妻。”在古代畫跡中,象唐周曠《秋風紈扇圖軸》、《宮裝仕女圖》清改奇《百美圖》等作品,均屬仕女畫珍品。仕女畫的特點,大都以工筆重彩為主要表現形式,並富於濃烈的裝飾。



畫常識 —— 禪宗畫

禪宗畫:“禪”字的含義是沉思瞑想,從而得到精神上自發性的領悟。原為印度佛教教義所包含的參禪觀念,約於五世紀末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國,融入人中國精神的實用主義,發展成一種特殊的宗教修行,佛教的本質是對佛的醒悟,即自身的醒悟。“禪宗繪畫”是宗教思想影響和需要的產物,表現在禪宗繪畫上即為自五代開始流行的羅漢圖及禪僧 的頂相圖等,在繪畫風格上,變唐以來謹嚴整飾的畫目,形成疏簡章略的水墨畫法。這種以禪僧墨戲為主動脈的繪畫風格標誌著水墨畫的成熟。這種風格的形成直接來源於禪宗思想的影響。“要在頓悟見性,一念悟時,從生是佛,從自心對於客觀物象的直接體驗,並不受任何拘束的、不經主觀刻意的入畫。禪畫試圖把人的日常生活經驗變為一種神秘的,或是先驗的東西。禪畫不是說教性的,而是是啟示性的。禪宗繪畫一般不題長款,也不多用印章。僅落名款甚至一字不題。禪畫是沉思入悟的一種形式,不在言辭。掛於是禪寺中旨在使思想平靜下來,從理性意識轉到意識的直覺狀態。禪畫風格,分兩類,一為即興性的,即和禪宗悟道的狀態相接近;一為兼工帶寫的風格,技法上寫宋院體畫相類似又不盡相同甘共苦,以尖而破的中鋒枯筆幹擦,筆致鬆秀、蒼鬱,沉著自然,細節刻劃入微。


國畫常識 —— 靜物畫

靜物畫:即以相對靜止的物體為主要描繪題材的繪畫。這種物體(如花卉、蔬果、器皿、書冊、食品和餐具等等)必須是根據作者創作構思的需要,經過認真的選擇,經過精心地擺布和安排,使許多物體在形象和色調的關係上,都能達到高度表現,總的諧和,能傳出物象內在的感情。靜物畫中所描繪的這些物體,雖很普通,但它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如早在宋代李嵩的《花籃圖》,精心描繪了堆滿花籃的各種春花,給人以春意盎然、百芳爭豔、萬物扶疏的感覺。宋人《出水芙蓉圖》通過對芙蓉花的細膩描繪,給人以清新恬靜和芙蓉花豐盛、嬌柔而挺健的美感。在現代的靜物畫作品中,如齊白石的《蔬菜》和《櫻桃》,雖寥寥數筆,卻深刻地抒發了畫家對今天生活的無限熱愛。並使觀感者聯想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和所必需的一些東西;聯想到江南初夏麥黃季節的美好圖景。靜物畫表現生動活潑、鮮明有力,具有給人以鼓舞、使人興奮向上,引人對生活產生無限熱愛的藝術感染力。一幅好的靜物畫,必須要盡可能的充分表現出有助於描繪出對象的精神實質的正確的形象和色彩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