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 731 --- 經濟觀察:歐洲發展模式麵臨挑戰

(2005-11-07 05:57:27) 下一個
  二戰結束後,西歐各國在一片廢墟上開始重建經濟和社會秩序,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在這個過程中,各國因曆史傳統、社會文化和商業習慣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其中最具影響的無疑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所謂“萊茵模式”。  與此同時,在戰後經濟重建中,西歐各國也走上了聯合自強的一體化道路。由“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再到“歐洲聯盟”,其成員國也從最初的6個擴大至目前的25個。雖然在歐盟內部尚有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和北歐諸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式”,但在歐盟共同體一級的經濟政策製定過程中,德法等國的社會經濟模式仍然起了主導性的作用。  德法等所謂“萊茵模式”的實質是國家調節下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采取直接幹預和間接幹預兩種手段調節市場運行中的偏差。歐洲國家政府普遍推行“社會三方合作”的模式。近年來每次歐盟春季首腦會議前都要舉行“歐洲社會三方峰會”,由政府、資方和工會的領導人舉行圓桌會談,談論歐盟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  由於戰後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歐洲各國都通過立法確立了一整套勞工權利和福利措施,改變了工人在社會三方中的弱勢地位。工會在諸如就業、福利和養老金等各項社會政策製定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外,從公司經營的角度分析,“萊茵模式”下的公司與銀行間關係密切。公司股權結構以法人持股為主,銀行以股東和放款人的雙重身份對公司實行監督,股票和債券市場對公司籌資的重要性較低。  為保證社會公平和各階層利益的兼顧,歐洲國家政府大多實行高稅收和高福利政策,對社會財富進行力度較大的再分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在促進了社會和諧的同時,也帶動了經濟發展。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正是這種普遍實行的“歐洲福利社會模式”幫助歐洲各國彌合了戰爭的創傷,並帶來了戰後60年的和平與穩定。  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歐洲人所珍視的發展模式也受到巨大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是歐洲社會老齡化的挑戰;二是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伴隨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壽命的提高,歐洲老齡人口比例不斷增大。這也意味著社會承擔的福利成本日漸上升,使得原有的社會保障體係難以承受。此外,歐洲較高的失業救濟也減少了失業人口再就業的動力,導致失業率居高難下。  在經濟全球化方麵,歐洲也麵臨著製造業轉移和技術創新乏力的雙重困境。由於歐洲企業雇用和解雇工人的成本都很高,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而過高的勞動力成本又促使大量歐洲企業將業務外包或生產線外移。與此同時,歐洲政府與企業在研發領域的投入明顯低於美國和日本,使得歐洲在高端產業也難以占據有利的地位。  挑戰必然會帶來變革。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各國也確實在幾年前便開始了結構改革,雖然法國的步伐要比德國小很多。但是,由於結構改革主要集中在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社會保障體係和就業市場方麵,社會和選民的反應十分強烈。  歐洲國家政府受政治因素影響,在經濟和結構改革方麵縮手縮腳,導致改革無法徹底推行下去,也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改革的不徹底則導致投資者和消費者普遍缺乏確定感。這種對前途的不確定性又抑製了內需的增長,影響了歐洲經濟的複蘇步伐。  歐洲民眾對經濟停滯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改革不確定性的擔憂,終於讓歐洲領導人付出了代價。在幾個月前法國和荷蘭選民先後對歐洲各國政府精心打造的《歐盟憲法條約》說“不”之後,歐洲經濟改革和一體化的勢頭明顯受挫,而歐洲社會各界也開始了對歐洲發展模式的反省、反思和辯論

 

來源:新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