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161 --- 中國將會這樣崛起 5/6

(2005-08-08 19:04:01) 下一個

 

不忘中國之十:中國將會這樣崛起 () 和(六)

 

 

文章來源: 告訴你  2005-08-08 05:59:09  

 

 

五、英國人是美國人的先生,早期的美國人是今日中國人的先生 

對於居於資本外圍並受資本全球化衝擊的南方國家而言,在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社會動蕩。在古代我們曾經也輝煌過。當時世界隻有四大文明古國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但是風水輪流轉,到近代轉到英國那邊了。英國之後風水又轉到美國那邊了。美國沒有經曆過封建社會,也沒有經曆自然經濟發展階段。它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市場經濟之上。隻要國家經濟以資本為發展的動力,國內就必然要出現生產與消費的兩極分化。資本的一方要降低工人的工資,壓低消費,以獲取高利潤率。這造成美國在19世紀7080年代的嚴重的社會動蕩。那時美國工人的罷工、遊行是非常厲害的。我們今天享受的"五一"國際勞動節、"三八"婦女節,都是美國工人爭取出來的。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對美國政府是個嚴峻的考驗。曆史把美國推到十字路口:是走後來的拉美道路,當英國資本的附庸,還是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美國從英國的曆史經驗中知道,解決國內社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體製問題,它更需要大量的國際資源向美國回流,以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

 

今天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南方國家也有同類問題。西方人說是南方國家法製不健全,社會保障不完善。這是不負責的話:你沒資源又怎能使它完善。中國法律明明寫著,人人都有受教育權利,山溝裏的孩子有權利但沒能力享受這個權利,為什麽?沒有錢。錢是資源的占有形式。中國有限資源不足以支持全麵小康的消費水平,遠遠不夠。怎麽辦,隻有強行參與大國間的國際資源分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向世界。英國就是這樣,英國是美國的老師,美國學它的老師,反對英國霸權,向世界要資源。昨天的美國也是今日中國的老師,我們也要向美國學習,反對美國的霸權,要求平等地參與國際資源分配。

 

前麵講了,國家間財富的轉移本質上是靠暴力而非交換實現的。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也麵臨著英國的霸權壓力,國內又有問題。美國要走出去,要和世界交往,但是如果對海洋沒有控製,沒有海權,其海外利益就沒有保證。英國早期海軍是跟著貿易走的,是保護商船用的。英國早期海軍將領多是海盜出身。一般來說,一個曆史運動在其初創階段往往是一些泥腿子粗人發動的。後來英國在海上打敗了西班牙,成了海上的霸主。控製了大海,也就控製了世界財富的轉移通道。西方海軍對於東方國家威脅在當時是非常大的。在西方海軍的艦炮下, 東方的財富迅速流向西方。

 

19世紀40年代,英國出現了工人憲章運動,英國政府並沒有對之實行血腥鎮壓,而是利用自己強大的製海權在東方發動了"鴉片戰爭",打贏中國後,白花花的銀子就流回了英國。當時中國可算得上世界首富。經曆了4050年代兩次鴉片戰爭和90年代的甲午戰爭後,半個世紀間,中國一下子成了窮國。財富到哪去了呢,流到西方去了。所以七十年代英國出現一種叫"工人階級貴族化"的現象。當貴族是要有錢的,錢從哪來,從東方來。19世紀4070年代,西方國家在東方發動許多戰爭,目的都是掠奪東方的財富。與西班牙、葡萄牙掠奪拉丁美洲財富的後果不同,19世紀西方從東方掠奪的財富都轉化成了工業資本,而非商業或高利貸資本。這奠定了今天英美國家主導全球化的物質基礎。

英國人是美國人的先生。19世紀末,美國政府開始大力發展製海權。這時期中國人的心思用於什麽呢?用於建頤和園。人家則用於造海軍,錢都用於造軍艦,到19世紀末期,美國海軍的噸位排到世界前列。1898年,美國一舉拿掉了夏威夷、古巴和菲律賓、關島等,1900年,它就全麵進入遠東地區,參與西方對中國的掠奪。這都在向誰挑戰呢?在向西班牙挑戰,向英國挑戰。如果僅從地理位置而不從主權歸屬上看,如將夏威夷比作我們中國的台灣,美國一年內就將它拿下了,而我們統一台灣的口號卻喊了50多年而不見結果!學者們研究呀研究,說台灣是否獨立,"還得有待於進一步觀察";還"有三種可能性"。現在"台獨勢力"日益坐大,時間已不容我們回避挑戰。在重大的曆史關頭,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人的確是我們的先生。

 

六、落井下石,是霸權政治不言的通則 

國際鬥爭不是一廂情願的事,國際鬥爭絕對不能想像著說話。我有和平願望,說和平發展是人類共同願望,但人類戰爭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所以不能一廂情願地想問題,願望歸願望,解決問題還是要現實些。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但生活得再好,總還要吃糧食而不能吃空氣和陽光。這是最基本的。所以一個國家判斷問題總要從現實出發,實事求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現實問題是什麽呢?是資源。中國已從昨天的產品短缺、繼而市場短缺轉向現在的資源短缺。上世紀初美國衝破英國霸權走向東方,為什麽呢?為搶占世界市場和資源。

 

落井下石,是霸權政治不言的通則。中國十九世紀末垮下去後,八國聯軍開進北京,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很可能中國在那個時候就被肢解分割了。

 

二十世紀初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和中國都是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八國聯軍進入中國後,中國衰落到即將被肢解的邊緣。但天不亡我中華:1914年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占領中國的洋人都回去了,顧不上這邊了。中國的民族主義經濟與政治力量迅速上升,出現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國民黨。說到這裏,也應感謝曾國藩,有人說他鎮壓了太平天國,但是曾國藩也利用清王朝的資源事實上培養了清王朝的掘墓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如果沒有民族資產階級就沒有後來的國民黨,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有後來中國的北伐及中國的統一。所以保守也是革命的一種形式。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都在某些方麵都作了曆史進步的不自覺的工具。

 

民國成立到1933年,中國經濟又迎來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但日本人可不高興,他們不願讓中國崛起。日本人一直想肢解中國,引誘中國發生內戰。張國燾在其回憶錄中說,從俄國回中國進入東北時,他知道有日本人一路跟蹤,但日本人不抓他。他分析可能日本人就是要挑撥國共兩黨內鬥,以便坐收漁利。日本人發動對華全麵戰爭為什麽在1937年?這是由於1936"雙十二事變"後,國共開始合作,中國人開始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日本人分裂中國,調撥中國內亂的企圖破滅了。圖窮匕首見,日本最終向中國全麵開戰。

 

1937年,中國進入全民抗戰。日本當時有兩派,一派認為打到上海就行了,不要再往南走了。當時近衛內閣是這種觀點。他們當時答應汪精衛過去後,逐漸退出並還政於汪。但日本軍人不行,後東條英機組閣,近衛下台,日本軍人的瘋狂一發不可收拾,1940年,日本襲擊珍珠港,日美開戰。這一下蔣介石高興了。

 

當時斯大林是一切從蘇聯的國家利益出發。麵臨希特勒在歐洲的攻勢,他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後,斯大林當時一直想將日本的禍水南引。國聯為"9·18事件"派個李頓調查團,結果也是不了了之。當時美國也實際上默認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 。接著就是在日本的扶持下華北、華南紛紛成立傀儡政府。今天李登輝所夢寐的也就是當時汪精衛的地盤。汪精衛當時的理論也跟今天一些對日關係的理論視角很相似,什麽不能與日本人打呀,什麽日本先進,與日改善關係有利於牽製美國,對中國有好處呀。可以假設,當時如果日本打到上海就停止不再南下到英美的勢力範圍,那英美有可能犧牲中國的利益與日妥協。果真如此,那今日中國就很可能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局麵。但日本軍人餘勇可賈,一氣打過北緯30度,偷襲了珍珠港,迫使美國參戰。日本戰敗後,其版圖又回到明治時期,中國崛起是今後日本永遠的痛。與美國比,日本更希望中國分裂。

 

有人說經濟聯係必然造成和平。但是大家知道,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其經濟利益依存度遠比中美高。據美國學者孔華潤提供的數據表明,1940年美國對中國及日本的出口分別占美國出口總額1.9%5.6%。所以美國一直跟日本關係不錯。日本入侵中國東北、華北時,美國還賣日本石油呢。當日本打過了上海,影響了英美國家的海外利益,美國就不幹了。與美國資本崛起並由此與英國衝突的原因一樣,日本資本的興起,也必然需要海外能源、市場和金融資源。這樣就要在太平洋跟美國發生衝突。美國開始的時候想通過犧牲中國利益來與日本妥協,日本不滿足,攻擊了美國珍珠港,這使美國最終反與沒有多少經濟聯係的中國牢牢地結盟。經濟聯係與政治聯係有許多時候是分離的。這也不奇怪。經濟聯係多了,矛盾也就多,經濟矛盾激化就轉為政治矛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就上了英美反法西斯的順車,參加了埃及開羅會議,我們最終成了戰勝國之一,並且台灣等島嶼的主權在戰後都回歸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