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eautyinAutum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 高科技對文學藝術的影響以及海外文軒

(2019-03-12 07:43:33) 下一個

文學,英文:literature它的拉丁詞根源於litteraletterhandwriting,顧名思義,它是以書麵為形式,當然,在人類最初甚至現在也有以口頭的形式展現,比如歌詞唱本,它可以是非虛構的的散文、雜文,也可以是虛構的小說、劇本等,總而言之,以文字和語言來表述人類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也說文學是人學,它是以文字語言來呈現人類自身情感和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最早文字是寫在樹皮和木頭竹片上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先是紙的發明,然後是印刷業的發展,(中國的活字印刷),唐朝的雕版印刷與唐詩的流傳,宋朝的活字印刷與宋詞的鼎盛,都可以看出文學載體與傳播流傳之間的關係。近年來電腦和網路的發展,文學的載體又出現變化,一種新的文學型式,我們稱之為網路文學出現了。網絡文學是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發表的文學作品,那麽在網路文學出現之前的那種口頭和書麵的文字的文學便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傳統文學。

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最大的區別在哪兒呢?在於載體的不同,傳統文學大多是以書或者說是印刷在紙上的形式,或者我們說紙媒(報紙雜誌也包括在紙媒裏),而網路文學是用電腦和互聯網甚至是手機作為載體。

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相比,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平等性或者說公眾性, 網路上人人都可以是作者,隨便寫點什麽滑鼠一點,就可以發表了,與讀者的交流也是非常的快速和直接, 但是它的缺點也同時存在,因為沒有編輯把關,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因此網路上充斥著大量的文字垃圾,也因此拖累了網路文學的名聲。

我剛開始回歸中文寫作的時候,也是投稿給紙媒,紙媒發表的文章我拿到網路上去,紙媒的文章發表了沒有大的聲響,反倒是放在網路上的文字馬上就有不少讀者在文後評論,這種快速的直接的與讀者互動,不僅給寫者極大的鼓勵,而且也會激發寫者進一步思考,甚至會影響寫者的思路。我寫長篇小說《冰雹》時, 就是一周兩次發一章節在網路上,那種全民大討論的熱潮至今回想起來還有些激動,到不是說《冰雹》是我寫的最好的小說,可能正好小說的內容在當時的一群讀者中引起了共鳴,而我也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中,反思我想寫的男女關係以及家庭婚姻的問題,在我創作中不能不說有一定的慎重下筆的影響。

應該說那部小說為我贏得了不少讀者,至今他們還跟著我的筆觸,有的成了我的文友和海外文軒的文友,這部小說網路上連載完,立刻被中國的長篇小說雜誌刊登,並為我贏得第一個文學獎項,是我寫作生涯中的第一個裏程碑。

在海外,尤其是北美,知道我的讀者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部小說,當時在矽穀,有些團體請我去演講時,把我寫成網路作家,我當時是非常不以為然的,因為我自認為我的作品很多都發表在紙媒上,我也不是那些隨便寫寫的網路作家,對文學充滿了熱誠和熱情,最主要內心深處我覺得當時的所謂網路作家比傳統作家似乎低一個檔次,所以,怎麽能認可呢?!每次我都喜歡糾正一下人家給我的冠名,雖說我得益於網路才擁有了那許多讀者。

也是因為這群跟著我的讀者,我慢慢覺得有帶領大家的責任,從新浪網開始的文學愛好者的圈子,到爭取言論自由自己開發新的文學園地:海外文軒網站,應運而生。

下麵來說說媒體。

什麽是媒體?

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s”,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中國字“媒”是“女”字旁,中國古語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以前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男女成婚是需要媒人來說媒的。這個“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

文學被什麽樣的載體傳達給大眾呢?也就是說在文學與讀者之間那個“媒”是什麽?最早可能是口口相傳,然後咱中國人發明了紙和印刷術,書成了文學的載體,近代有報紙和雜誌,這些都是文學的媒體。再後來,無線電和電視的發明,載體越發多樣性了。

現在一般來說,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誌),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互聯網、電子雜誌等,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本質的區別。簡而言之,新媒體就是數字化的媒體, 也可以說是目前萬物皆媒的環境。

這兩種媒體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有哪些呢?

  • 市場的影響,傳統文學的載體紙媒,以前在中國大多受政府嚴格控製,具有國家壟斷性, 今天國營的出版社報社依然如此,可是互聯網是沒有壟斷保護的,一出現,就顯示了它的自由度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雖說中國政府也禁某些網,可翻牆聽說過吧,嚴格地說是不可能完全嚴禁的),我的老父親就是從每天看報紙上的新聞,到後來他到美國我介紹他從平板電腦上看文學城、萬維等國外的中文網站上的新聞,回國後,他學會了翻牆,如今再也不買報紙了。
  • 受眾的差異,傳統文學所依賴的傳統媒體是“主導受眾型”,而網絡媒體是“受眾主導型”的。這家網站不好看,讀者立馬轉另一家,而網站也被受眾的喜好所牽製。前不久,中國的網民看見一官員手上的昂貴的瑞士名表,人肉搜索挖出該官員的貪腐,從而造成該官員被撤職查辦,就是“受眾主導型”的實例。
  • 寫作上的差異表現在網絡新聞文稿著重在速度快,文章要短。網絡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需要直接了當,並突出重點, 很多時候有標題黨的嫌疑。
  • 因此內版麵和采訪上, 都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現在時髦閃小說、小小說,極短篇等等,都是要求字少文短,尤其是手機微信盛行之後很多人說人們如今很難耐著性子在手機的小屏幕上讀長篇,也許是吧,但是我也聽到不少人講他們還是願意一卷在手,聞著書香,坐在陽光下安靜的讀一本書。就我自己而言,我既寫大部頭的長篇小說,也寫過一兩千字的短篇小說,我覺得各有不同,也各得其樂,我並不想放棄其一,也沒有必要做選擇,有的時候用簡短的語言說個短故事,很能表達我想要說的意思,有的時候我需要耐心慢慢寫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因為也有那個需要。這並沒有高低之分,真如想把一個故事用一千字說到生動精彩也不容易,同樣二三十萬字的大部頭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寫完和能寫的精彩的。

我的結論是:在現代多媒介共同作用下,文學的欲求呈現豐富的差異性,同時具有互補性。比如,讀報紙的老伯伯從不上網看新聞,而一些年輕人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網上需需尋求,包括讀詩讀小說、寫作等,都在網上完成,這兩組人的欲求都能在紙媒和新媒體中得到滿足。

隨著數字化為特色的多媒介的產生和發展,文學創作主體的地位、角色、欲求等都隨著各種媒介的此消彼長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文學創作主體內部產生分化,精英作家、通俗作家、網絡寫手、段子手等共存於同一個文學創作空間。而不同的文學形式相互滲透,不僅出現影視的文學化,還發生了文學的影像化。我覺得我們不論是傳統作家還是網路作家,都不必驚慌害怕,作家這個文學創作主體應該擯棄文學與新媒介對立的二元思維,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自覺性,創造一種與時代同步的別樣的文學形式,堅守和傳遞以陌生化為特征的文學性。華裔作家李翊雲有次我們一起開會她的發言令我印象深刻。她說地球似乎越來越小,科技越來越發達,中國巨變,世界巨變,可人性自古到今基本上沒有變!從前別人吃的那塊肉比你碗裏的大一點,你會嫉妒,現在別人的股票賺錢比你多,你也會嫉妒。嫉妒的東西不一樣,可嫉妒這種情感(緒)卻是一如既往。我們前麵提到文學是以文字語言來呈現人類自身情感和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寫出人性,無論我們身處那塊土地,無論文學的載體如何變化,媒體如何變化,文學的本身從古至今應該都是萬變不離其中的,

再說說海外文軒,海外文軒最早成立於2009年,當時隻是在新浪網裏成立了一個文軒愛好者的圈子,大家在圈子裏發文,裏麵有一部分是我的讀者,後來因為新浪網限製言論自由,我就有自己建一個網站的想法,最終在2011年,這個想法成真,所以海外文軒成了一個純文學網站的代名詞,次年,我們又成立海外文軒作家協會,寫作上有一定水平,在紙媒上發表過作品的作者可以申請加入我們的協會,至今有大約六七十位作協會員,遍布世界各地。所以,海外文軒,她既代表一群人一群文學愛好者,也代表一個純文學網站,同時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專業的文學創作者協會的名字,三位一體。作為文學人,我們不僅對文學創作充滿熱情,我們還對我們人的本身和華人群體充滿責任感,我們曾經發起助學中國貧窮孩子的手拉手助學活動,幫助貧窮地區的小學建立圖書館(海外文軒書屋),出書, 舉辦成人與孩子們文學相關的征文比賽,並建立了海外文軒文學獎,專門鼓勵中學生們對文學和文學創作的喜愛......

海外文軒網站的最初幾年我們創造過輝煌,當時讀者增多,大家在網上討論文學和生活熱烈,作家與讀者得互動非常吸引兩方的人馬,可是忽然微信爆棚,網站的點擊率驟然下降,連有些作家自己都整天玩手機微信,賴得再寫長篇大論。正當我們迷茫不知是否該關掉網站之際,對微信裏的雜亂和不辨真假的東西厭倦的一些人又回歸網路,我們在老網站癱瘓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決定重建新網站,如今新網站上依然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讀者或者寫者在注冊,新的文章也不斷在發表。同樣,網路這麽多年下來,認真寫文的作家們,不論傳統作家還是網路作家,都依然以自己的文字能在報刊雜誌或者出版社印成鉛字而自豪,因為那也是一種被承認和被肯定。至今也沒見一種文學載體徹底取代另一種,倒是看到這些不同的載體在相互作用和滲透。而文學的形式的改變,比如短篇盛行,迎合新媒體的變化,也並不是文學走入窄巷或者End of Road. 在今天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的引領下,文學閱讀的選擇呈現多樣化,審美也趨向多元化,我們不應該對年輕一代對新媒體造成的閱讀新習慣持悲觀的態度,而應探索和引導文學閱讀的新觀念。文學閱讀必須向影視和網絡媒介開放,豐富文學閱讀的體驗,也豐富文學創作的體驗。

總之,我們作為文學創作者,既要保持自己的文學熱情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文學創作的質量,同時,也應該開放思想,接受新時代高科技所贈與我們的便利、快速和直接等現代化的技術和載體,不固步自封,不拒人千裏之外,與時代並進的同時,也把萬年不變的人類共同屬性和個體差異都能宣著於我們的文學創作中,豐富我們的生活,也豐富人類人學的寶庫。

謝謝大家。

(在紐約法拉盛圖書館有關“媒體與文學”的演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