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eautyinAutum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驕傲和責任…讀Paul Kalanithi的書《When Breath Becomes Air》

(2019-01-06 15:02:31) 下一個

讀醫學院的大孩子推薦我讀這本書,說是一位醫生寫的,我依稀也記得去年在微信裏讀過一篇介紹這位醫生的文章,隻活了36歲的年輕有為美國印度裔第二代的醫生PaulKalanithi,是腦神經主刀醫生,卻自己得了肺癌,生命不長,活得卻燦爛。

拿到這本英文書,我先讀了這位作者的一位美國同事寫的前序,那篇序文不長,說得也很簡單,就是一個介紹吧。所以,我又翻到後麵,讀了後序,後序是作者的妻子寫的,他的妻子也是一位醫生,內科醫生,他倆是醫學院的同窗。作為旁觀者和陪伴者,寫出了的序文,便充滿了真實的觀察和生活的細節,還帶著最真實的情感和綿綿的懷念,“ He cried on the day he was diagnosed. He cried while looking at a drawing we kept on the bathroom mirror that said, ”I want to spend all the rest of my days here with you.” He cried on his last day in the operating room……這樣的文字讓我淚留不止,我不僅見證了他倆患難中堅固的愛情,更見證了他們在各自的生命裏刻下的永不磨滅的印記。

也可以說是他的妻子最終完成了這部書,生重病的醫生病情惡化後,走筆到女兒誕生幾個月後,可能再無力握筆,也有可能他拚盡生命最後的力量完成了他的住院醫生的實習,他的文章最後有一種嘎然而止的中斷感,但是他臨終囑咐妻子一定要讓他的文字麵世,妻子做到了,這個從沒有嚐試寫過書的美國女子,用自己的深情幫助亡夫完成了他這一生唯一的一本也是用其生命譜寫的璀璨樂章。這本書也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最暢銷書的名單。

這位醫生用英文寫的書的主體的部分我讀得比較慢一些,因為在節日假期,不斷出出進進,不斷有其他的事情打擾,可斷斷續續中,我依舊一讀就會浮想聯翩。往往是讀兩頁書,放下書就陷入自己的思緒裏,他的文字太容易引起我的各種想法了,有關對生死,有關生命的意義何在?還有對曾經做外科醫生父親的理解,包括對今天正在讀醫的兒子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的正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醫生回憶他從小到大尤其是醫學院到住院醫生也即他被查出癌症前的生活經曆。這部分讀著比較輕鬆,也是讓我了解美國醫學院學生的一些情況和醫學生的想法。也因為他是印度裔第二代生長在美國的少數族裔,與我們的第二代ABC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他寫的很多這段時期的經曆,我都能聯想到我們下一代成長的過程。

他的父母也很特別,雖說都來自印度,但是他父親信上帝,母親卻信印度教,年輕的印度情侶不顧雙方家人的反對,雙雙來到美國,都受過高等教育,他父親、叔叔、和哥哥都是醫生,為了給家裏三個孩子最好的教育,做醫生的父親把全家從美國的東海岸的富人區搬去了亞利桑那州的沙漠裏,因為沙漠裏的生活成本低,而這三個兄弟也都很爭氣,兩個史丹佛、一個耶魯大學畢業。作者本人是老二。

也許從小在一個醫生家庭裏長大,他並沒有把醫生這個職業當作自己的夢想,進史丹佛大學之後他學的是英國文學,本科畢業繼續讀文學和哲學,直到他聽到內心深處對生命和人生的一種的呼喚,那些文學和哲學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寄希望於醫學來解答,而真的是學霸的他考進了耶魯醫學院。

聽他說醫學院裏的解剖課,和兒子跟我說得很相近,比如屍體散發的福爾馬林味會令人食欲大開,醫學生大多解剖完了會大吃一頓,原來真是這樣。還因為解剖課後,開始對捐獻身體者充滿了尊敬;最殘酷的解剖一幕原來是用電鋸把一個人從盆骨那裏一分為二……

他還提到醫學院的第一、二年,大家都在談論什麽樣的專科能更加擁有自己的生活,可是一旦進入到第三、四年的科室輪轉,那會兒各人便有各人的真正選擇了,他就是因為見到一位醫生的孩子患了腦瘤,決定成為一名腦神經外科醫生,而他的文字裏字裏行間都充滿了以此為榮的驕傲。

如今讀醫學院裏第二年的大孩子也是在醫學院第一年時,說想做一名眼科醫生,醫學生想擁有自己的easy Life style的,通常會選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之類的,因為相對上班時間穩定,風險也小,收入還高,可是也因為此,競爭激烈,通常不是前幾名,很難拿到皮膚科的Matching。如今醫學生的兒子已完全否定了眼科醫生的可能,因為他說想做一名真正的醫生,不想以後人家問他有關疾病的問題,一問三不能回答,眼科太狹窄了,但是,他還是說不想做外科,因為外科通常住院醫麵臨的挑戰和被類似“Bully“的機會更多,況且他還是想有自己的生活。當然,我也覺得還沒有進入科室輪轉的他,還沒有聽到他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calling

讀這本書的這第一部分,還有一點很能讓我們了解病患和醫者的關係和他們各自不同的角度。Kalanithi醫生在書裏寫了不少真實的病例,當然他都隱去了病患真實的姓名。但是足可以讓我們看到這些病患和病患家屬的角度以及他作為醫生的角度的不同,他也是一點一點體會到做醫生的重大責任。但我也相信直到他自己患了重症,他才真正從病患的角度看到醫治的問題。

看到他寫把他麵前的電腦屏幕轉個角度和病人分享病情,我對學醫的兒子說今天做醫生的他們是幸運的。因為這令我想起很多年前,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被外科醫生的父親鎖在他醫院的宿舍裏,百無聊奈之際,忽然門被打開,走進來急匆匆的身穿白大褂的父親,他連看我一眼都沒時間,急急走到他的書架前,抽出一本厚厚的書,迅速查看,然後又匆匆離去,我還記得那兩本他翻的最多的是《內科學》和《外科學》,其中一本後來聽父親說還是著名影星陳衝的外祖父寫的。那個時候,沒有電腦,父親任職的醫院裏充斥著工農兵學員和赤腳醫生上調的偽醫生,隻有五位文革前醫學院畢業的醫生,撐起了那個小醫院的各主要科室,可是外科醫生的他是這五位醫生的精神依靠,婦產科醫生頂不住要找他,內科醫生下不了診斷也找他,可他也不是神啊,他記憶和技藝再好,也有為難的時候啊,但是他沒有人可以找,沒有電腦可以查,隻能回宿舍翻他醫學院的教科書……寫到這裏,真心實意對老爸的醫術致敬!雖說他沒能在大醫院裏服務,在那個小的郊區的醫院裏一待十幾年,但是他曾經是那裏的棟梁,曾經是很多人的主心骨,也是我-他的女兒眼裏治病救人的良醫。

讀這本書時,正逢聖誕新年假期,我剛好前不久從國內帶回來也曾是外科醫生我的外祖父的一本發黃的日記,和兒子談了很多家裏這些做醫生的人的經曆,我指著那本泛黃的日記封麵,外祖父的親筆簽名“Dr. Chen”, 告訴將來的醫生:這兩個字裏透著多少的PrideResponsibilities

未來的醫生點頭。相信有一天他會真正明白這兩個字的意義的。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Garlily 回複 悄悄話 和你一樣,我也曾讀過這本書,實在為這名醫生可惜。一切的誌向與努力隨著疾病而消逝。同樣和你一樣,我的父親也是醫生,我小時候也有周末在醫院辦公室等待父親查看他救治的病人的經曆。不管何時,我相信醫生的責任心都很重的,雖然現在國內把醫生妖魔化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