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談梨花

(2007-01-17 15:00:26) 下一個
梨花詩派之昌盛,不得不說我們國家的後現代藝術已經開始發展到群眾的隊伍裏了,可喜可賀!

中國對於西方後現代文化的理解和演繹,一直走這一條讓人發笑的路程,這在錢鍾書的《圍城》中已經有所體現,到了改革開放的今日,更加是成了全民搞笑文化。特去查了《圍城》中的一段摘錄如下:

 鴻漸正想,什麽好詩,要錄在這樣講究的本子上。便恭敬地捧過來,打開看見毛筆寫的端端正正宋體字,第一首十四行詩的題目是《拚盤姘伴》,下麵小注個“一”字。仔細研究,他才發現第二頁有作者自述,這“一”“二”“三”“四”等等是自注的次序。自注“一”是:“Melange adultere”。這詩一起道:
  昨夜星辰今夜搖漾於飄至明夜之風中(二)
  圓滿肥白的孕婦肚子顫巍巍貼在天上(三)
  這守活寡的逃婦幾時有了個新老公(四)?
  Jug! Jug!(五)汙泥裏——E fango e il mondo!(六)——夜鶯歌唱(七)……
  鴻漸忙跳看最後一聯:
  雨後的夏夜,灌飽洗淨,大地肥而新的,
  最小的一棵草參加無聲的呐喊:“Wir sind!”(三十)


西方後現代主義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哲學思維,但這種哲學思維同時又分化到各種藝術形式,比如建築學,語言學,文學等等。就拿趙麗華的梨花派來說,這原本是從Deconstruction(解構學)中演化而來,解構學中有個老鼻祖的人物Derrida曾經提出了文學之所謂文學的內在思考,文學究竟是曆史,藝術,小說,散文還是法律?同時他也提出了解構學更多的是一種分析學,這種分析是把混沌事物分類並且規整的過程,從更大體的意義上來看,就是一種數學思維模式應用於純藝術領域。而整個後現代主義更給我感覺是一種純數學和純藝術的相通和互換所引發的更種行業的思潮。或許有人說後現代主義是尼采大喊一聲“上帝已經死了”以後引發的熱浪,但這種神性寄托死亡導致的個體理性主義爆發是否真能建起通向天堂之路?我也質疑之。

以前在國內的時候,從文藝複興時期一直到印象派前的藝術以及各種哲學思潮還能看懂讀懂些,後頭的就開始迷糊了。出國之後,再看後現代主義,終於開始有所領悟,也不得不說語言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英文去理解後現代主義是要強多於中文。

國內大批的藝術家拿著西方的表現藝術來表達他們自己,猶如關在象牙塔中的金絲雀一般,很少有觸及靈魂的東西。他們更多的是關心個體的感受和自我的感受,遠離了社會和大眾,說到這裏又想起了毛主席罵他們的“小資”,就是他媽的小資,放他們這群傻鳥上山下鄉幾年或者入伍參加野戰軍發放疆北對付東突,看他們還天天無病呻嚀個!


參考網頁:
wikipedia:Deconstruction;
“後現代主義在中國”——一個偽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