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也可重彈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揣支毛筆漂四海.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節說讀書(漂流雜記之十)

(2006-04-26 00:23:55) 下一個

        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的讀書日,中國把它稱為讀書節。

        國人愛讀書,古往今來,有關讀書的格言、警句,收集起來就有幾籮筐,有關古人發奮讀書的故事也是多得去了。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先生就給我們講了許多諸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治學格言,以及“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的故事。那時誰要是不好好讀書,輕者罰站,重者挨打。我小時淘氣,不好好讀書,手心不知挨了多少次先生的銅尺。不過挨一次打,就長點兒記性,我現在這點兒古文功底和一手毛筆字,就是給打出來的。

        我的弟弟妹妹就不一樣了,他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沒有受過皮肉之苦。最要命的是他們正是長知識的時候,趕上了十年浩劫,在那“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的荒唐歲月,讀書無用論成了時髦,張鐵生 、黃帥成了反潮流的英雄。緊接著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與天鬥、與地鬥,最後成了被耽誤的一代。

        十年浩劫過後,人們痛定思痛,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評職稱、建立第三梯隊的那陣子,確實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浪。

        然而在中國步入市場經濟以後,在名利的驅動下,文化界、學術界變得越來越浮躁。特別是在學校產業化以後,中國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能讀書的人不好好讀書,想讀書的人卻不能讀書。有人問:現在中國到底有多少人在認真讀書?有多少人在認真作學問??更有多少人讀不到書???

        我們想讀書,可是我們“無書可讀“,一部分人如是說。想想也是。不是自我標榜,我挺愛讀書,每次回國,總要跑到西單圖書大廈或是王府井書店選購圖書。別看那裏書堆的小山似的,卻選不到幾本好書。古今中外名著,我自家的書櫃裏就有;高考輔導教材,這輩子我是用不上了;言情小說,我早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作為研究文學曆史的,我想讀一點具有真知灼見的文集,可是一看,不是人雲亦雲,就是隔靴搔癢,再不就是陷於文義的探究。能覓到幾本好書真得很不容易。

       真知灼見的東西不是沒有,可是出版界不願出。一部分學者如是說。這話也是。如今的出版界考慮的是經濟效益,而不是社會效益。再好的書沒有經濟效益,對不起您了,反之再差的書隻要有經濟效益,照出不誤。如此有多少好書被扼殺在經濟效益之下!好不容易給出,除了支付出版費以外,還得自己包銷一部分。由此出現了一個惡性循環:讀書難,出書難,讀好書更難,出好書難上加難。

        在中國步入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無疑需要讀書,讀好書。民以食為天,民以學為本。如果我們的出版界少考慮一點經濟效益,多考慮一點社會效益,多出版一些好書,讓人們在讀書節時多讀到一些好書,那實在是功德無量的事,往大處說,國家幸甚,民族幸甚,往小處說,自個兒小家幸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