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客

The Sight, The Sounds, The People
Head Out On The Road With Me
個人資料
博文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這是Mackinac島給我的第一印象:靜謐詩意,然而又是日常的。漫步島上,恍然時光倒流,原來歲月並沒有真的逝去!沿襲著英國殖民時代的繁華與明媚,一幢幢錯落別致顏色各異的房屋掩映在濃蔭裏,在陽光的照拂下渾然一體地張揚著古典氣質,田園溫馨的世外桃源瞬間就俘虜了踏上這座島的人們。 密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吉維尼(Giverny)坐落在巴黎以西70公裏,因為莫奈在此定居而名聲鵲起。莫奈年輕時遊走法國和歐洲,從童年的勒阿弗爾,到巴黎,再到阿讓特伊,最後定居吉維尼。1883年4月,當莫奈坐火車時發現了這個寧靜繽紛的花園小鎮吉維尼,一見傾心,一個月後莫奈舉家遷居此地。在這裏,在綿延起伏的山穀與河流之間,莫奈有了一個種滿各色花兒和睡蓮的花園池塘,還建造了一個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9)
(2021-06-03 15:51:38)

冰島,永遠有一種悠遠的色彩,自然而純粹,像是四季不同的音樂,隨著時間的遷移低伏升沉,隨著生命的興衰舞動飛楊,可以高亢,也可以低沉,可以熱烈,也可以含蓄。穿越一號公路環島一圈,東西南北都有讓人著迷的顏色:神秘黑、苔原綠、冰之藍、火山灰、紅教堂、彩色紋。不一樣的顏色讓冰島有多種定義:狂野、孤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大自然妝點下的魔幻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5)

基督城是新西蘭南島最大的城市,安然沉靜,處處洋溢著濃厚的英倫風情,維多利亞時代的典雅建築比比皆是,到處花團錦簇、草木繁盛,有“花園城市”的美譽。雖然在基督城隻待了一天,卻由衷的喜歡。 基督城處於活躍的地震斷裂帶上,大小地震頻發,由於地廣人稀,通常也不會有大的災情。但是2011年2月22日的一次6.3級地震震中靠近城中心,造成了185人罹難,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說來慚愧,未曾讀過木心的完整作品,大概隻知道他的隻言片語。喜歡他的《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他是林風眠之徒,陳丹青之師。 虔誠的閱讀才是深沉的紀念 文/木心 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文學家,不一定是文體家,而讀魯迅文,未竟兩行,即可認定“此魯老夫子之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21-05-13 12:19:43)

藝術不光本身是一種自由的運動,並且也是令人得到自由的一種力量,隻有在美的事物裏才會存在自由的快感。正如葡萄牙詩人佩索阿所說:“藝術帶給人們從這個世界的束縛中解放出的自由、意義與希望”。而山本耀司說:“藝術家的作用就是對當今現狀、美的東西,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這是藝術家的使命所在。” 費城藝術博物館是在美國參觀的第一座博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2021-04-30 16:23:17)

在電影《金翅雀》的開頭,小男孩說他的媽媽總是在下班或者心情憂傷的時候去大都會博物館坐著看畫和散心,或許人在脆弱的時候更需要依靠精神的東西。藝術欣賞就是在美的認識瞬間,沒有任何欲望,沒有任何願望和擔心,人們純粹地靜觀著藝術品,感受不到殘忍的意誌衝動所導致的痛苦,那是至福瞬間的體驗(叔本華語)。 現代文明社會,博物館已成一種生活方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21-04-21 16:17:15)

美術或藝術,是人類思想和靈魂超越現實走向自由的直接形式。在正常社會,美術或藝術占居重要地位,並建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超然事物的某種連接關係。哥德說:“除了藝術之外,沒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要與世界聯係,也沒有一種方法比藝術更好。”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和維持生命的食物一樣,是維持意識思維存在的必需品,因為除了肉體的生活之外,人還必須學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凡一個長的曆史時期,美術或藝術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作用重大,社會整體審美被重視則令經濟產出增加。第一次工業革命乃歐洲文藝複興之結果,第二次產業革命與現代藝術的自由精神密不可分,而信息化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更與當代先鋒前衛藝術齊頭並進,甚至從蒸汽機到電氣化再到數字化,也如古典藝術的具象到現代藝術的抽象是一個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過程,社會審美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21-03-24 15:50:34)

喜歡將暮未暮的時刻,在這個時候,所有的顏色都已沉靜,而黑暗尚未來臨,還有最後的激情。雖然黃昏總是會讓人覺得無助,所有的東西都變得若隱若現,好像一切都要結束,卻無力挽回。但是如果世界上永遠隻有黑與白,光明與黑暗,那麽,就將失去中間那最豐富的層次。隻要是有韻味的景物,無不是暮色黃昏時最妙。當夕陽西下,總宣稱天地都紅了,看著太陽的光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