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一號

寡淡的水,加上些許誘因,有了足夠的時間,就變成了酒。
博文
到了樓上,進了那個外商的房間,終於見到了真神。這個以色列人個子挺高,瘦削的身形,後來回想起來,感覺好像是那部好萊塢電影《鋼琴師》男主角的增強版。他招呼我們坐下,卻沒有像以往我們見過的其他人那樣問我們是否要喝點兒什麽或要點些什麽,隻是還繼續在屋子裏轉圈,神情十分焦躁。一會兒,他總算坐下了,劈頭就說:“對不起,我時間不多,不能談的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這次和以色列商人的會見,也屬於上述各種會見中的一次。不過這個“以色列人”的身份,到底還是加分了不少,讓人本能地覺著,要比那些香港人強。更何況,這次是“安全部”搭橋,這個神秘的牽線人更是讓人充滿了期待。會麵的地點,是在北京的建國飯店。這個地方,是國內第一家合資酒店,在當時絕對是高大上的去處。住在此地的非富即貴,身份不容置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說實話,說是和“猶太人”談生意,有些嘩眾取寵,抓眼球的意思。誰都知道猶太人精明,和他們做買賣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麽說能顯得經曆不凡。準確地說應該是“和一個以色列人談生意”。不過,以色列以猶太教立國,說他是猶太人應該大差不差。事情發生在一九九一年年初的一二月間。之所以時間記得這樣清楚,是因為當時發生的事件令人記憶深刻。一九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嚴重對立。雙方對各自陣營以外的國家都有一種潛在的敵意。因此即使是在“中立”這樣的名義下,在雙方各自的眼中其信任度也是不同的。在誌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內部的講話及報告中,曾多次提及對待中立國的態度,並明確提出“在表麵上是一視同仁,在分量上是有所不同”。簡而言之,就是要“區別對待”。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按照朝鮮戰爭停戰協議規定,停戰後由中立國成立兩個委員會來處理相關事宜:中立國監察委員會和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有關中立國的提出,根據現有資料,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由印度代表團在聯合國提出的解決朝鮮戰爭戰俘問題的提案。該提案建議由四個中立國組成遣返委員會處理戰俘問題。該提案雖然經過修訂後在聯合國大會通過形成決議,但因為遭到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遣返協議規定,戰俘所屬國家可派兩類人員進入戰俘區。一類人是“解釋代表”,他們要與逐一被帶進“解釋帳篷”的戰俘見麵,進行“解釋”工作,讓他們選擇是否要回國。如果戰俘表示願意,就會被立即帶走,遣送回國。而如果表示“不願意”,就要允許其返回戰俘營。另一類人是“觀察代表”,任務是觀察現場情況,戰俘動態,解釋後的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當代,一場戰爭結束後,雙方扣留的戰俘通常都會很快釋放。當然,如果一方戰敗,那麽其被俘士兵的命運就難說了。二戰結束後,蘇聯方麵拘押的德國和日本戰俘被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工,長達數年,但最終除去死在戰俘營的之外,其餘大多數最終還是被釋放回家了。但為了讓戰俘回國,或者說是為了“說服”他們回國而對他們進行時間長達幾個月的“解釋”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8-08 14:44:09)

戰俘問題成為了朝鮮停戰談判中最大的一個障礙,這一點恐怕談判雙方事前都未想到。 按照日內瓦公約,在戰爭結束後,雙方應立即釋放全部戰俘。對這一點,談判雙方沒有異議。但是如何釋放,卻有很大分歧。 中朝方麵提出:組織遣返機構,盡快遣返全部戰俘,地點在板門店。 聯合國軍方麵提出:讓國際紅十字會先訪問戰俘營,交換俘虜名單,在一對一的基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08-08 14:41:27)

有一種習慣的說法,說朝鮮戰爭始於三八線,又止於三八線。此說法並不準確。 三八線是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國為在朝鮮接受日本投降而在朝鮮中部劃定的一個受降區分界線。而後美蘇兩國又在三八線南北各自扶植了親己方的政權。因為意識形態和政權體製完全不同,使南北雙方處於嚴重對立的狀態,雙方沿此分界線一直衝突不斷。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