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喝茶,聊天,會友 - 壹嘉出版網上會客廳

美國獨立中英文出版機構壹嘉出版網上會客廳,以發表壹嘉書摘、人文資訊為主
個人資料
博文

吳官正同誌“過手”《青年論壇》陳兵力本文是李明華著《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紀事》附錄中的一篇。本書附錄主要收入原《青年論壇》工作人員的相關回憶,從不同角度,對正文的內容形成補充和印證。本文作者陳兵力,是原《青年論壇》的編輯。(關於《青年論壇》,請參看《<青年論壇>停刊始末》).《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李慎之自述與文章摘選》讀稿筆記之七李慎之,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第一任所長、社科院副院長,曾長期擔任新華社“大參考”編輯、多次陪同周恩來出訪,並在1979年陪同鄧小平出訪美國。六四後因其同情學運的態度和“不在刺刀下做官”的言論被免職。2000年初以一篇《風雨蒼黃五十年》洛陽紙貴,成為體製內人士批判體製,倡導自由民主的代表。2003年病逝。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文旦雙鬆、火腿清蒸鱖魚、鍋巴蝦仁、陳皮紅燒羊肉…… 自創居家下廚年夜飯 楊周彝 楊周彝是上海人,本業決策谘詢師,酷愛烹飪,除家傳精細江南菜外,也從各地美食中吸取精華,多有發明創造,樂在其中,甚至以業餘身份贏下《食品與生活》雜誌主辦的專業烹飪比賽大獎。他的最大特點是:不以珍稀食材取勝,巧在構思與創意,用家常食材做出精美大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正在審讀《李慎之口述和文章摘錄》書稿。隨手記下感觸頗深處。“專製主義的傳統深到不能觸動的程度”當然,經過這一百年的西化,中國已經沒有皇帝了,父母、夫妻之間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曆來被認為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的一個“孝”字,現在已經幾乎聽不到看不見而被洋裏洋氣的“愛心”代替了。但是隻要一加審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楊周彝祖籍鬆江,祖上富足殷實,江南精致飲食習慣保留至今。外婆和母親的烹調手藝高超,他自幼耳濡目染,對家傳菜肴有深刻體悟。《藝味庖廚》中的家常菜,或傳承於外婆母親、或借鑒於各地風味、或取經於名師大廚、或瀏覽於美食名著,通過實踐創新,因地製宜,融合為居家烹調的簡便技藝,使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更難得的是,書中提到的不少美食觀實在、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3-12-27 21:16:03)

本文是上海作家何菲為楊周彝的新書《藝味庖廚》寫的序。楊周彝祖籍鬆江,祖上富足殷實,江南精致飲食習慣保留至今。外婆和母親的烹調手藝高超,他自幼耳濡目染,對家傳菜肴有深刻體悟。書中家常菜,或傳承於外婆母親、或借鑒於各地風味、或取經於名師大廚、或瀏覽於美食名著,通過實踐創新,因地製宜,融合為居家烹調的簡便技藝,使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他們如風過無痕,被無視、被蹂躪、被踐踏、被遺忘,彷佛這鮮活、美好、無奈、無情的人間從未來過。" 這句話摘自長篇小說《風:中國1940s·自序》,一語道盡那些默默地來到世間又默默地離去,不曾被關注、也不曾被記錄過的小人物的命運。《風:中國1940s》描寫的,正是1940年代,在抗戰、內戰和韓戰的戰爭陰霾下,生活在中國豫皖邊界的,一群小人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是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先生為《青年論壇》創刊28周年而專門撰寫的文章。《青年論壇》是一份活躍在1980年代中期、頗具思想鋒芒的雜誌,其匯聚全國青年思想精銳的作者群中,包括胡德平、胡平、易中天、鄧曉芒、朱嘉明、馮侖、趙越勝、陳東升等一流新銳學者,敢於觸碰最尖銳、前沿的理論問題,且文風活潑爽利,與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合稱“一報一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胡德平與《青年論壇》雜誌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紀事》書摘 李明華 十四期刊物中竟有八期都以"自由"為主題,幾乎貫穿了辦刊的全過程。如此密集、充分的討論,在同時期的民間刊物裏,都是僅有少見的。《青年論壇》在1980年代獨樹一幟地高揚"自由"精神,這無疑具有思想史與出版史的意義和價值。——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本文摘自壹嘉新書,何倩著長篇曆史紀實文學,《西江逝水:第二部曲:革命的黃埔》。係何倩以外婆周婉瓊的家族(廣西梧州藤縣周家)歷史為素材所創作。 1 “三哥!三哥!黃埔軍校要招收第四期學員了!” 19歲的周維藎,拿著一張報紙,興衝衝地來到三哥周維棓(周崖洲)在縣城的家。 從來到縣城讀中學,三哥家就成了周維藎常來之地。早年留學日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