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博文
(2013-11-07 12:58:21)

其實老是說日本孩子怎麽頑強、美國孩子怎麽吃苦,挺沒勁的。這個中國孩子,下雨天,淋雨穿短褲跑步。隻要父母為了份薪水都上班,沒時間講究,隻要空氣還行,病了,有口糖漿,醫院排隊不用太長,你的孩子也行的。
不是孩子弱,是社會還不夠強,對人們某些貌似勇敢自立的行為支持不夠。
人的行為需要環境支持而已。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3-11-07 12:39:04)
周末和一位小朋友聊起起我們彼此過去讀書情形。我小時候,從六歲開始,就自己走路去幼兒園和學校,小孩子的步伐短,走一趟至少二十分鍾,有時候早上還會花上一毛錢左右,在路邊吃頓油條饅頭配豆腐漿的早飯。如今回到故鄉,有時候再走走那條老路,彷佛這個城市已經變得微縮了許多。那段膾炙人口的移民理由,“我就是希望他能回到我小時候那樣子——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小清新的身份意識,大中華的愛國情懷這個秋天,很多大陸人是通過了英國曼徹斯特“舉旗風波”,知道了台灣歌手張懸。張懸的歌,慢慢聽了一遍,基本上都是政治元素稀缺的歌曲。如果仔細考證一下她的身世,還是來自深藍世家,她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情有可原,對得起“家”和“國”兩個字。如果回放當天的錄像,現場並非網絡所渲染的那麽激烈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2013-11-06 06:19:00)
上周是我第二次在英國校園遇到罷工。上一次是在2004年,當時我印象很深。係裏一位年輕講師,拿著一麵小旗子,在校園裏溜達,碰到我還打招呼,我問他幹什麽,他說在罷工。
差不多十年之後的今天,我也成了一名年輕講師,也加入了工會。上周碰到了人生第一次與自己相關的罷工。之前,我就收到工會很多電子郵件,當時沒有記清楚罷工時間。直到上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開幕,民間期待很高,“改革”兩個字頻頻使用。然後,中國政治曆來是結果極富戲劇性的,如同美劇般出人意表,過程卻如京劇一樣地程式化演出。這種政治運作的特點,表麵波瀾不驚,給掌權者提供極大的操作空間,這也是過去一年來,習李體製運作的特點:左右開弓,消除不穩定因素,自己掌舵改革。還會是穩字當頭,中國外交就是一個典型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10-31 08:39:50)
剛到英國的人,最難適應的東西之一,大概是英國的燈光。特別是留學生,夏末時候來,一個月之後,到了10月份最後一個星期天,就改成了冬令時。六點鍾,天就暗了,以後暗的越來越早。這個時候,回宿舍路上,看到住家的燈光,就會覺得溫暖。這燈光起初是召喚,當你凝視越久,卻發現離你越遠,分明是一種客氣的拒絕,連一絲誘惑都沒有。這個感受,我曾經有一次在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外媒難做擋箭牌,異議缺乏安全網近日,北京大學副教授夏業良先生,不再續聘,職位不保。此次北大理由充足,海內外學術中人,也以學術角度對北大給予肯定和支持。更有與北大有學術合作的美國衛斯理學院華人教授發來聲明,支持北京大學的決定。而此前,網絡傳言,衛斯理學院宣稱,如果解聘夏業良,將終止與北大合作。在北京大學,夏業良先生的教學評估結果,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10-27 14:17:20)
這一周是十三節討論課,也就是說同一個內容,我要對著十三組學生討論十三遍。於是我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語言和語言心理學,講起來比較得心應手一點,不累。我第一張幻燈摘錄了《聖經•創世紀》中關於巴比塔的故事,順便問學生,你們讀《聖經》嗎?這十三組學生基本上都是來自英國和歐陸的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沒有讀過。好吧,我就是給他們講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唐人街再次經曆反非法勞工掃蕩。也許是習慣成自然,BBC似乎已經懶得第二次報道這起事件,上次報道是在2007年。也有出聲的英文機構,評價卻更加刻薄,說這次組織示威抗議的倫敦華埠商會,代表的是餐飲業主的利益,沒有看到工人參與。好在《衛報》主持了正義,標題就是Chinatownworkerswalkoutinprotestatimmigrationraids。 經過多次掃蕩,此次UKBA在唐人街找到想工作卻沒有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3-10-21 09:10:49)
上周五,英國的每日電訊報報道了英國最宜居的城市評選結果,布裏斯托是冠軍。我在微博上發了這條消息,居然這兩天每天都有二十多條的轉發,扣除顯而易見的僵屍帳號,估計每天轉發或者評論的,也有個七八條吧,對我的微博帳號來說,就是海量傳播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