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有人說中國人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民族,其實不可一概而論。愚以為總體上來說中國人起碼要比美國人愛讀書。在過去中國,讀書,被看成是讀書人的事,書生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懸梁刺股,因此造成許多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例子,後來也給鋪書半床的老毛整出了“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口實。記得文革時除了黨報和油印的大字報外,印刷品都是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2-26 08:30:26)
那一天,你深情地望著我,問我愛不愛你。我低著頭,沒有言語。你頓了頓,問我覺得你怎麽樣。我輕輕地說,“還行,湊合”。你又說了幾句無關的話,怏怏地走了。望著你遠去的背影,好想告訴你,“親愛的,你已經很幸運了。如果你知道前麵的哥們兒是怎麽死的,可能,可能就不會傷心了”。
那哥們兒不善言語,一次,他憋紅了臉告訴我他很喜歡我,問我是不是也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8-12-17 12:30:59)
與皮薩結緣,應是多年以前了。周末約上一兩個夥伴,排一兩個小時的隊伍,喜滋滋地嚼著大餅,嚼著心儀的“他”。話題似乎總是這樣開始,“某某某什麽什麽地方真是差勁啊,一點風度都沒有”,“某某某的某件衣服真是掉價啊,什麽什麽地方有褶子,還拿出來穿”。當然,這隻是開始,也隻是開始而已。當這個“某某某”被引入後,往往不需要什麽轉折,馬上就會過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2-01 06:09:14)
風從老樹索瓊花,
麗影紛紛別古丫。
妙景吟成詩雋永,
相歌未罷醉還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兒童經典教育的三個方麵:人倫、美育和根本智教育
我個人覺得,完整的經典教育由智慧經典(《老子》、《論語》、《大學》、《中
庸》、《孟子》)、蒙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美育經典(唐詩、宋
詞、古文)這三個部分組成,外加曆史經典(《史記》),這樣文、史、哲幾個方
麵都涵蓋了。
首先看蒙學經典,《三字經》今天來看,最寶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孩子學中文的聽、說、讀、寫和教育理念
【聽、說、讀、寫】
“聽”、“說”是語,“讀”、“寫”是文,語文簡單來講,就是這兩個東西。而
我們講讀、寫而不講識、寫這也很有趣,不是已經有聽、說的“說”了嗎?所以看
來還有第三個東西──“讀”是銜接聽、說之“語”和識、寫之“文”的。
讀、寫的學習,除了識字這個重要方麵,還有造句和作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個國家的固有學術文化,是這個國家的精神命脈。作為中國人,應當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國學術文化知識。80多年前,胡適和梁啟超曾分別給青年人開過國學入門書目。這兩份書目對今天的國人雖未必完全合宜,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為當代中國人,不管是何學科背景,都應當具備起碼的國學基礎,都應當具有最低限度的本國學術文化知識。這不但是因為,作為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右所列五項,倘能依法讀之,則國學根柢略立,可以為將來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學生
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讀。
  今再為擬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戰國策》、《史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一帖遍複──關於《論語》、《弟子規》和《唐詩三百首》
我回答LAOBIAO說,其實最後隻有三本東西孩子要背,即《論語》、《弟子規》、
《唐詩三百首》。
《論語》可全背,也可選部分章句讓孩子背,《唐詩三百首》也是同理。所以這就
變成《論語》章句、《弟子規》、《唐詩三百首》選讀。
如果還覺得太多,那就去掉《論語》,隻留《弟子規》、《唐詩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0-30 20:46:40)
風是春衣萬點紅,
和雨行來總蒙朧。
日暖江邊吐青色,
麗影弄水落驚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