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報道,從不關注八卦的央視新聞頻道,於2月9日製作了關於章子怡“詐捐”的專題節目,並對其進行討伐,盡管章子怡一如既往地依然以拍戲為理由拒絕接受任何采訪,但央視的節目卻在結尾時警告說:希望章子怡盡快給觀眾們一個交代。
2月9日晚,央視新聞頻道的3檔重頭新聞節目《東方時空》、《新聞1+1》、《24小時》都重點關注了章子怡“詐捐門”的[
閱讀全文]
一則消息之後的留言
正文:美國網站評出的古今十大軍事家:毛澤東入選(組圖)
這是美國gunslot網站評出的史上十大軍事領袖。名單上列出的人物陣容令人歎為觀止。
一.亞曆山大大帝,也稱亞曆山大三世,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36到公元前323年期間在位。"戰無不勝"的亞曆山大大帝被認為是曆史上最成功的軍事領袖。到他逝世的時候,亞曆山大大帝已經征[
閱讀全文]
這是曾祖母(名諱周惠筠)為清如三表妹抄寫的“五柳先生轉”,現存於尤家大表姐處。
一向自以為還是有點文化的“知識分子”,嘴上不說,心裏有著莫名的優越感,對舊時的家庭婦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地說三道四,看了大表姐珍藏的墨寶,深感慚愧,與舊時的家庭婦女相比,實在不好意思再自稱“知識分子”了。
附: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先生[
閱讀全文]
總覺著電視劇《蝸居》在國內的被禁演,是某個決策人一時頭腦發昏做出的決定,雖然以“價值觀導向錯誤”為名。
作為一部批判現實生活中權錢色交易的文藝創作,《蝸居》屬於上乘之作,但是也有明顯的不足,宋思明的死,海藻的失子宮,是本劇作者意氣用事之後的最大敗筆,殊不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貴是高貴者的墓誌銘”。作者憤世嫉俗的精神固然可嘉,[
閱讀全文]
昨天(1/31/2010)新聞摘要“章子怡高調亮相放狠話暗諷“潑墨門”是驚喜”,照這個發展趨勢,公元新舊之交的那扇“潑墨門”及其隨後的“詐捐門”,大概要門庭若市地從牛年熱鬧到虎年了,至於門背後的條條道道溝溝坎坎恩恩怨怨沸沸揚揚,咱們搞不清楚,隻見各路媒體記者網絡寫手,站在各自的立場,或挺或貶或讚或罵。
這絕對是一場有辱家國門風的鬧劇,咱們忍不[
閱讀全文]
高天滾滾寒流急,宅邸呼呼暖氣吹。平生頭一遭,俺親自動手微觀調控,人定勝天了一回,硬把這個寒冬變成暖冬。
冬天還沒來到的時候,媒體的氣象先生氣象女士就定時定點麵帶微笑地發出警告,暫且不論是幾十年一遇吧,反正各種數據已經科學地顯示出來,北半球將要麵臨一個形勢相當嚴峻的寒冬,幾瓢冷水潑來,俺打了一個激靈:自打俺掌握暖氣控製權以來,所推[
閱讀全文]
趙姨娘是《紅樓夢》裏賈政的小妾,海藻是《蝸居》中宋秘書的小三,別怪咱們不顧海藻粉絲們的感受,把她和尖酸刻薄惹是生非的趙姨娘擱一塊說事,因為咱們看來,趙小妾也好海小三也好,都是畸形生活形態孕育出來的怪胎。
也許蝸迷要問,紅樓夢裏有名有姓的小妾好幾個,單單挑出討人嫌的趙姨娘來說事,疑似不公平,就算下一步把背後的男人賈政和宋思明拉出來[
閱讀全文]
先說幾句題外話:記不清有多久不上網了,那天俺在家幹活幹累了,頭昏眼花地撞進文學城,入得城門來,一陣陣把不孝進行到底的狂風,把俺從昏睡中吹醒,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信仰中的命令,“百善孝為先”,“要孝順父母”,已經融入俺的血液,讓俺在蔑視這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不孝觀的同時,有了撥亂反正的衝動,於是劃拉了這麽一帖,送進論壇。
不知這帖[
閱讀全文]
的主要島嶼——聖·托馬斯。 <br /><br />用過早餐,一家老小在我家大小姐的督促和率領下,趕集般地下船上岸,按照孩子們既定的自遊方案,租了一輛越野車,打算翻山越嶺走遍全島。對此方案,我是持強烈反對的態度,主要是擔心行車安全。但是我處於一比三的劣勢,占上風的多數派,趁我還沒想出對策以前,彷佛綁架似的,一左一右一後,連推帶拉,擁著我鑽進車。<br /> <br />待我家大小姐係好安全帶,踩油門,爬坡,在陡峭而狹窄的山路上行駛的時候,我的心也隨之提到了嗓子眼兒。據我觀察,聖托馬斯島實行英製汽車左向行駛規則,而車的內部結構還是美製的,司機的座位在車的左前方,這對習慣於左舵右駕的司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稍不留神,就可能開到對麵的車道上去。即使保持在道路的左側,時不時地也會發怵:是不是開錯車了?可是,我的這番語重心長的分析,不過是在孩子們的耳旁,吹過的一絲風而已,對於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們感覺不到老媽的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一如既往地彼此說笑著。<br /> <br />陌生而崎嶇的山路,陌生而別扭的行車規則,搞得我比坐過山車還要緊張,比不小心上了賊船還要後悔!哪裏顧得上欣賞車外的景色?此時別說看看崖邊大海的驚濤拍岸,浪花如雪,山崖間濃密的雨林,紅瓦白璧的人家,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從天而降,也不能吸引我的眼球。隨身攜帶的GPS,好像也適應不了陌生的環境,和平時期左轉右轉說得頭頭是道,動蕩關頭竟然迷三倒四地謊報軍情,誤導我們走入歧途。氣得我恨不能立即將它罷免並打入冷宮。孩子們不聽話,GPS靠不住,我隻有不斷祈禱,求神保守一路平安。 <br /> <br />途中曾經遇到過坡度接近30度彎度超過270度的艱險路段;在寬度勉強達到10呎的車道,與迎麵開來的一輛貨車狹路相逢,鬧得我幾近崩潰,......心驚肉跳了幾番,總算從島南的港口穿過了橫亙在島中央的山嶺,到達了位於島東部的潛水聖地Coki Beach。按計劃完成了與海獅嬉戲,與魚共舞,觸摸海洋生物這些項目之後,驅車再次翻越山脈,前往島北名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最好十大海灘”的Magen Bay。 <br /><br />在我長籲短歎的安全叮嚀中,我們的車好歹快爬到可以眺望到Magen Bay的山頂了,眼看革命就要成功了,正打算喝口水,潤潤嗓子壓壓驚,對麵一輛下山的三菱吉普,不知道司機是喝高了還是不習慣左向行車,硬是楞衝衝地向著我們直開過來了!我扔了水瓶,大聲尖叫,一向彬彬有禮的大小姐也不顧斯文地使勁按響車喇叭,終於叫醒了對麵的車,車頭一擰,回到自己的道路上,一溜煙,從我們旁邊擦了過去。<br /> <br />經過這起驚嚇,我感覺我的心跳似乎停止了,人馬上就要虛脫了,孩子們看到我一頭的冷汗,這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幡然覺醒,紛紛向我表忠心“隻要媽HAPPY,媽說咋辦就咋辦”。<br /> <br />既然如此,我立即行使指揮權:放棄梅根貝,向遊輪停靠的 碼頭靠攏。港口邊有著名的空中纜車,由此可以輕而易舉地登上旗幟山頭 。站在海拔700英尺高的山頂向下俯瞰, 處女島的首府夏洛特-阿瑪麗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在這項命令得到貫徹執行的同時,我給孩子們上了一課:薑還是老的辣!<br /><br /><br /><br />回到船上,大小姐上網取消了巴貝多的租車計劃。 <br /> <br />離開聖托馬斯島之後登陸的其他六個島嶼,食,行,玩都交給當地的旅遊公司來安排,雖然花費多了,但是沒有後顧之憂,玩的更盡興,特別是司機兼導遊的熱情友好和敬業負責,成為加勒比海的另一道風景線。<br /><br /><br /><br /><br><br /><br><br>邊走邊看壯士的風采之“綠色禮拜天”<br>1493年11月3日,正是主日(禮拜天),哥倫布和他率領的船隊,登上了加勒比海一座綠茵茵的島嶼,於是以禮拜天(拉丁語“Domingo”多米尼卡)來命名。<br /><br />多米尼卡南北長47公裏,東西寬26公裏,是向風群島中麵積最大的火山島。島上山高林密、地勢崎嶇、河溪交錯、火山噴氣孔和溫水泉星羅棋布;火山雖然久未噴發,但並未停止活動。島內多山,年平均氣溫25-32°C,屬熱帶海洋氣候。<br /><br />多米尼克擁有美麗的山區腹地的熱帶雨林,湖泊,瀑布,溫泉和365條山澗河流,乘遊輪來此地的遊客,由於時間的限製,隻能在瀑布,溫泉,河流,海灘中選擇兩三個景點,身臨其境地感受一番。<br /><br />遊輪抵達多米尼卡,一如既往地我們趕早不趕晚,收拾利落排隊下船,與事先約好在碼頭等待的司機兼導遊碰麵。簡短寒暄之後,司機按著計劃驅車前往禮拜天的第一個景點,三峰山國家公園北側的貓眼兒瀑布。<br /><br />依然是山路,依然是險峻,但是由經驗老司機駕車,車內形勢一片祥和,我和孩子們要麽唧唧喳喳地對窗外的景色品頭論足,要麽饒有興致地聽導遊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不知不覺中,車爬上了藏著貓兒眼的山林裏。<br /><br />到達景點了,司機停好車,我們一起在瀑布周圍的熱帶雨林中,拍照留影。時間尚早,遊客稀少,幽靜中,鳥兒的鳴唱,泉水的叮咚,傳入耳中。前行不大一會兒,瀑布的轟隆聲響,排山倒海,與此同時,翠綠晶瑩如同貓眼兒的瀑布,躍入眼簾。<br /><br />戲水拍照了一陣子,慕名前來觀瀑的遊客接踵而至,很有點人聲鼎沸的意思了,我們一麵慶幸自己來得早,一麵趕緊為後來者騰地方,直奔下一站香檳暗礁海灘。<br /><br />香檳暗礁(champagne reef)位於多米尼卡島東南,那是一片珊瑚礁海灘,離開海岸大約五十米的海底,有若幹大小不等的火山噴氣孔,隱藏在海底礁石下。人潛入海水裏,就能看到翻騰的氣泡從暗礁噴薄而出,如同開啟了瓶蓋的香檳酒。<br /><br /><br>大概是廣告還不夠家喻戶曉吧,雖是正午時分,潛水觀景的好時機,但是香檳海灘的遊客,算上我家四口,還不到十個人。這絲毫不能降低我家大小姐和小小男子漢潛水的興致,姐弟倆穿戴好行頭,與另外三位成年遊客結伴,一同紮進蔚藍色的海洋,離岸遊向深處,為火山噴氣孔及其周圍的海底世界,增加點人氣。<br><br /><br />我和小老三還有另外一對母子留在岸上,等待潛水者們凱旋歸來。兩個小孩子很快混熟了,玩著他們才明白的遊戲,兩位媽媽則禮貌客氣地打個招呼,然後蠻有默契地各盡所能自得其樂。我眺望著波濤粼粼的海麵,仿佛綢緞一樣,在太陽的照耀下眨著金光,問蒼茫大海,誰主沉浮?在大自然的麵前,人渺小得如同一粒海沙,怎能不對造物主充滿敬畏?激情在胸中蕩漾,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讚美詩歌來。<br /><br />在沙灘上鋪好浴巾,往身上塗抹好防曬霜,躺臥在香檳海灘,任思緒自由翱翔,頭頂那輪火辣辣的太陽也變得溫柔起來,漸漸進入夢幻佳境,樂不思蜀。。。。直到我家兩位探險者上得岸來,吵吵嚷嚷地把我喚回人間,還不等我張口向他們索要海底香檳的玉照瞧瞧,三個孩子簇擁著我,匆匆上車,趕往特拉法加瀑布。<br /><br />又是一番上山下山地周旋,轉了四十分鍾,特拉法加瀑布就到了。泊車場隻有四五輛旅遊車分散停靠著,看來我們的腳步再次踩到點子上了,不早不晚剛好錯過遊客雲集的高峰期。這時候是下午兩點半,我帶著孩子們,沿著山石曲徑,一路小跑下山。<br /><br />不到10分鍾已聞瀑布隆隆聲響, 很快, 前方出現一個觀瀑亭, 站穩後喘息,定睛一瞧, 左前方和右前方各有一條瀑布飛流直下,一打聽才知道, 特拉法加瀑布由兩條瀑布組成, 氣勢雄壯的是"父親瀑布"(Father Waterfalls),苗條纖細的叫做"母親瀑布"(Mother Waterfalls)。 由觀瀑亭繼續往下走, 到達了"父親瀑布"下方的水潭, 水不深, 爬過岩石可以在水潭中遊泳嬉戲。<br /><br />到離開的時間了,座駕慢慢行駛在返回港口的山路上,路邊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當地的孩子們在翠綠環繞的溪水裏,盡情歡樂,我在心裏默默祝福這座綠色島嶼和島上淳樸而又熱情的人民,“GOD BLESS YOU"!<br /><br /> 再見了,綠色禮拜天~~~<br /><br /><br><img border=0 align=left src=http://pics.picturetrail.com/res/pflicks/pt.gif /><img border=0 align=left style=margin-left: 5px; src=http://pics.picturetrail.com/static/images/pt2.gif /><br><br>邊走邊看壯士的風采之“溫柔刺頭”<br>總以為溫柔與刺頭,風馬牛不相及,走馬觀花巴巴多斯島,我看到了刺頭兒的溫柔。<br><br />1536年,當葡萄牙人在遠赴巴西的途中路經巴巴多斯時,遠征的領導者佩德羅·坎波斯見當地盛產一種長滿芒刺的無花果樹,遂用葡語“芒刺之國”將該島命名為“洛斯巴巴多斯“,用時下通俗的說法就是“刺頭兒”了。<br />比起帶刺的無花果樹來,名聲響亮的“海盜酒”,似乎更能體現出刺頭兒的特征。1647年9月的一天,名叫理查德•利根的英國人在“阿卡貝斯”號船的甲板上看到了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島。他在航海日誌中寫到,“我們看到了這個讓人神往的島嶼,越靠近它我們就越能感受到它的美麗”…利根和他的同伴們登陸後,發現那兒已經荒無人煙。定居下來以後,他們開始種植甘蔗,除了製造蔗糖以外,生產蔗糖的副產品“糖渣”(也叫“糖蜜”)在發酵蒸餾後釀造成酒。這就是朗姆酒,“朗姆”(RUM)源自英文rumbullion,意為野性霸氣、活力張揚的 “爭吵和騷亂”,之所以為選用了這個名字是因為當人們過量飲用“蔗糖渣釀造的酒”以後,往往會產生“大聲喧嚷”的結果。最早接受朗姆酒,並讓它馳名世界的,是橫行於加勒比海的海盜們。麵對詭異多變的大海,朗姆酒是海盜們緩解壓力的最佳方式,他們用朗姆酒禦寒,用朗姆酒壯膽,用朗姆酒狂歡,也用朗姆酒給傷口消毒。對海盜們來說,朗姆酒是他們航行中最重要的夥伴,他們可以沒有食物、沒有金幣,但不能沒有朗姆酒,因而朗姆酒又被稱為“海盜之酒”。如今風景秀麗的巴巴多斯島猶如一顆晶瑩的珍珠,閃爍在碧波蕩漾的加勒比海上,盡情地向世界展現著她的溫柔。海盜們的故事也早已消散在海風中,隻有從放蕩不羈的海盜們所鍾愛的朗姆酒裏,還有遭海盜打劫的海底沉船的遺跡中,才能領會些許“頭上長角,身上長詞”的尖銳和厲害吧。巴巴多斯島雖然地處熱帶,但由於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暖如春,加之風光奇秀,不僅是全球聞名的旅遊勝地,更是歐美名流度假的天堂。島的中部為山地,東西部較為平緩,麵積隻有431平方公裏,是一個寸土寸金的袖珍島,環島101公裏長的海岸線以湛藍的海水,優美的海灘吸引人,每一處都有各自不同的景致。遊輪在巴巴多斯島拋錨後,我們首先趕往東海岸的Full-screen 八溪吧(Bathsheba)風景區,那裏有一群群特別的“蘑菇石”,它們是從整體山岩上分離出的巨型石塊,在大西洋高風急浪的衝刷剝蝕下,成為頭大腰細的蘑菇形狀,有的看起來很驚險,隻憑著一條細石柱深入海灘中,支撐著整個龐大的身子。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海蝕奇觀,養眼之餘,不忘舉著相機,東一棒子西一榔頭地拍照。接下來去海灘潛水觀魚,途中路過著名的度假村桑迪萊恩(Sandy Lane),2004年,高爾夫球金童 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這裏迎娶了美麗的瑞典新娘艾琳,夢幻般的盛典據說花費了1000萬美元,巨星名流商賈紛紛到場為這對新人送上祝福,巴巴多斯島也因這場婚禮盡顯萬種風情。因此陌生人到陌生地,請位熟悉當地的人來導遊,很有必要,先不說這樣做對於提高自己的人文曆史知識,起了多大的作用,單說上岸就見到網上約定好的導遊舉著咱們的大名牌,用老朋友似的笑容來迎接,一掃咱先前兩眼一抹黑的惶恐,這種”可找到組織了“的感覺,即使產生不了熱淚盈眶的效果,也足以在心田裏綻放出歡樂的花朵。寫到這裏,不由想起咱們老祖宗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沒有“驚魂處女島”的經曆,恐怕這一路都在“按既定方針辦”,不知深淺地闖蕩江湖吧?在多米尼卡,導遊奧茲,一邊開車一邊向我們講述著沿途小鎮的故事,從路過一個叫做“屠城”的小鎮開始,我對加勒比海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認識。如果說蔚藍的海洋,翠綠的島嶼,金色的陽光,雪白的沙灘是萬種風情中的歡快和輕柔,那麽被加勒比海人的鮮血染紅了的河流,用黑奴血汗滋養的甘蔗地,則是萬種風情中最為厚重的悲壯和滄桑。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來自南美洲大陸的阿拉瓦克印第安人向北遷徙,登上了這些荒蕪人煙的島嶼,捕魚狩獵,耕種紡織,艱辛而平和地以島為家,安居樂業世代繁衍。公元十世紀左右,生性好戰的南美加勒比印第安人(caribs)也來到這裏居住。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在加勒比海域,看到了這群風光無限的珊瑚島。1624年,英國人登陸加勒比海的島嶼,同樣覬覦著加勒比海的法國人,也不甘落後,為了爭奪占領這些美麗的海島,開始了列強在加勒比海殖民的曆史。在對加勒比海的侵略中,互相廝殺的英法帝國,在對原著民進行鎮壓的這一點上,取得了一致,聯手對付反抗的加勒比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聖凱茨的“血河“,就是因著 加勒比人的流血犧牲而得名的。從十七世紀開始,加勒比海地區黑奴遍地,這是因為哥倫布在發現這些島國的同時,也成功地在島上引進了甘蔗的種植。那個時候,蔗糖是十分珍貴的奢侈品,在歐洲隻有王室、貴族和高級神職人員才配享用,餐桌上的糖成了炫耀財富的一種方式。歐洲人對糖的鍾愛,使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種植園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布全地,以巴巴多斯島為例,這個僅有430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竟有900多個甘蔗種植園。為了享用甜蜜,殖民者從非洲大舉買進黑奴,從事十分艱苦的甘蔗種植,蔗田綿延到了哪裏,哪裏就有黑奴流灑的血淚。多美尼卡的小鎮屠城,曾經是處決黑奴的刑場,位於安提瓜東部的那塊海水衝刷成橋狀的崖石下,不知吞噬了多少黑奴的冤魂?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廢了奴,加勒比海地區的黑奴成為自由人,從上個世紀的中期開始,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的滾滾洪流,席卷全球,渴求獨立自由的加勒比殖民地人民,踏上坎坷艱辛的建國之路,終於擺脫了宗主國的統治,宣布主權獨立,被剝削被壓榨的黑奴後裔們,帶著曆史的烙印,成為新興國家的主人。如今原著民加勒比人在整個加勒比海地區不足千人,大多居住在依山傍海的多美尼卡東部Salibia,在政府設立的保留區內,過著漁牧生活,用祖傳的手藝紮茅草屋,挖空樹幹做獨木舟,采草製藥,編織工藝品,高興時,則打起小鼓唱起歌,男女老少來跳舞。)
八月底,結束了八天七夜的南加勒比海(CaribbeanSea)之遊,我和孩子們回到了愛城家中,來不及回味這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動,稍事休整之後,就開始為孩子們的新學年做盡可能充分的準備了。九月初,孩子們返回學校,趁他們不在家的這段時間,我趕緊從旅行包裏找出相機,把在南加勒比海所拍攝的數千張照片,一股腦兒地塞進電腦。
於是,那遠去了的南加勒比海又漸漸[
閱讀全文]

總以為溫柔與刺頭,風馬牛不相及,走馬觀花巴巴多斯島,我看到了刺頭兒的溫柔。
1536年,當葡萄牙人在遠赴巴西的途中路經巴巴多斯時,遠征的領導者佩德羅·坎波斯見當地盛產一種長滿芒刺的無花果樹,遂用葡語“芒刺之國”將該島命名為“洛斯巴巴多斯“,用時下通俗的說法就是“刺頭兒”了。
比起帶刺的無花果樹來,名聲響亮的“海盜酒”,似乎更能體[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