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遠,日沉浮於鷗鷺之間,而默以自容。
個人資料
正文

邊走邊看壯士的風采(一)

(2009-10-19 09:35:06) 下一個
八月底,結束了八天七夜的南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之遊,我和孩子們回到了愛城家中,來不及回味這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動,稍事休整之後,就開始為孩子們的新學年做盡可能充分的準備了。九月初,孩子們返回學校,趁他們不在家的這段時間,我趕緊從旅行包裏找出相機,把在南加勒比海所拍攝的數千張照片,一股腦兒地塞進電腦。

於是,那遠去了的南加勒比海又漸漸地走進我的視線,金黃色的海灘,亭亭玉立的椰子樹,碧綠澄清的大海,鮮豔的木槿花,伴隨著鋼鼓音樂特有的歡快節奏,我和孩子們乘船衝浪,珊瑚礁潛水,雨林探幽,尋找殖民地時代的 遺跡,感受著加勒比海的無限魅力。

啊,美麗的加勒比海,讓我不知從何說起,才能夠展現出你的風采是多麽地迷人,表達出腳趾踩在柔軟的珊瑚沙上的感覺是多麽地美妙,側耳聆聽雨林中小鳥的唧唧啾啾是多麽地動人。位於美洲北大西洋的加勒比海,是以當地印第安人的部族名(Caribbean)來命名的,“加勒比”的意思就是“壯士”。走近加勒比,零距離接觸後,我所看到的,是集風情勇敢於一身的Caribbean,此刻滿是海洋氣息的椰風,撲麵而來......

暑期的末尾,我帶著孩子們乘飛機前往波多黎各的首都聖·胡安,登上了巨大的豪華遊輪嘉年華勝利號(Carnival Victory)。這是我和孩子們第二次乘船遨遊,雖然不再像劉姥姥初進大觀園似的,被五星級遊輪上的吃住玩,震得人仰馬翻,但是十四層遊輪所帶來的完全不同於陸地酒店的新鮮感,還是讓我們興奮不已。這次乘坐的勝利號,將承載著3000多位遊客,遊覽七個島嶼,從聖·胡安出發,途經聖·托馬斯(St. Thomas),多米尼卡(Dominica),巴巴多斯((Barbados),聖·露西亞(St. Lucia),安提瓜(Antigua),聖·凱茨(St. Kitts),然後返回波多黎各的聖胡安(San Juan)。

航船夕發朝至,每天睜開眼睛,一個完全不同於昨天的新天地,擁抱著我們這些來自遠方的客人,一想到這裏,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起來,原本遲鈍呆板的我也和孩子們一樣,似乎有了躍躍欲飛的能力。

汽笛長鳴,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嘉年華勝利號,乘風破浪駛向風情萬種的南加勒比海。






遊輪路線圖






邊走邊看壯士的風采之“驚魂處女島”

遊輪駛離聖·胡安,經過一夜的航行,黎明時分抵達美屬處女島(Virgin Islands)的主要島嶼——聖·托馬斯。

用過早餐,一家老小在我家大小姐的督促和率領下,趕集般地下船上岸,按照孩子們既定的自遊方案,租了一輛越野車,打算翻山越嶺走遍全島。對此方案,我是持強烈反對的態度,主要是擔心行車安全。但是我處於一比三的劣勢,占上風的多數派,趁我還沒想出對策以前,彷佛綁架似的,一左一右一後,連推帶拉,擁著我鑽進車。

待我家大小姐係好安全帶,踩油門,爬坡,在陡峭而狹窄的山路上行駛的時候,我的心也隨之提到了嗓子眼兒。據我觀察,聖托馬斯島實行英製汽車左向行駛規則,而車的內部結構還是美製的,司機的座位在車的左前方,這對習慣於左舵右駕的司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稍不留神,就可能開到對麵的車道上去。即使保持在道路的左側,時不時地也會發怵:是不是開錯車了?可是,我的這番語重心長的分析,不過是在孩子們的耳旁,吹過的一絲風而已,對於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們感覺不到老媽的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一如既往地彼此說笑著。

陌生而崎嶇的山路,陌生而別扭的行車規則,搞得我比坐過山車還要緊張,比不小心上了賊船還要後悔!哪裏顧得上欣賞車外的景色?此時別說看看崖邊大海的驚濤拍岸,浪花如雪,山崖間濃密的雨林,紅瓦白璧的人家,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從天而降,也不能吸引我的眼球。隨身攜帶的GPS,好像也適應不了陌生的環境,和平時期左轉右轉說得頭頭是道,動蕩關頭竟然迷三倒四地謊報軍情,誤導我們走入歧途。氣得我恨不能立即將它罷免並打入冷宮。孩子們不聽話,GPS靠不住,我隻有不斷祈禱,求神保守一路平安。

途中曾經遇到過坡度接近30度彎度超過270度的艱險路段;在寬度勉強達到10呎的車道,與迎麵開來的一輛貨車狹路相逢,鬧得我幾近崩潰,......心驚肉跳了幾番,總算從島南的港口穿過了橫亙在島中央的山嶺,到達了位於島東部的潛水聖地Coki Beach。按計劃完成了與海獅嬉戲,與魚共舞,觸摸海洋生物這些項目之後,驅車再次翻越山脈,前往島北名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最好十大海灘”的Magen Bay。

在我長籲短歎的安全叮嚀中,我們的車好歹快爬到可以眺望到Magen Bay的山頂了,眼看革命就要成功了,正打算喝口水,潤潤嗓子壓壓驚,對麵一輛下山的三菱吉普,不知道司機是喝高了還是不習慣左向行車,硬是楞衝衝地向著我們直開過來了!我扔了水瓶,大聲尖叫,一向彬彬有禮的大小姐也不顧斯文地使勁按響車喇叭,終於叫醒了對麵的車,車頭一擰,回到自己的道路上,一溜煙,從我們旁邊擦了過去。

經過這起驚嚇,我感覺我的心跳似乎停止了,人馬上就要虛脫了,孩子們看到我一頭的冷汗,這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幡然覺醒,紛紛向我表忠心“隻要媽HAPPY,媽說咋辦就咋辦”。

既然如此,我立即行使指揮權:放棄梅根貝,向遊輪停靠的 碼頭靠攏。港口邊有著名的空中纜車,由此可以輕而易舉地登上旗幟山頭 。站在海拔700英尺高的山頂向下俯瞰, 處女島的首府夏洛特-阿瑪麗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在這項命令得到貫徹執行的同時,我給孩子們上了一課:薑還是老的辣!



回到船上,大小姐上網取消了巴貝多的租車計劃。

離開聖托馬斯島之後登陸的其他六個島嶼,食,行,玩都交給當地的旅遊公司來安排,雖然花費多了,但是沒有後顧之憂,玩的更盡興,特別是司機兼導遊的熱情友好和敬業負責,成為加勒比海的另一道風景線。







邊走邊看壯士的風采之“綠色禮拜天”
1493年11月3日,正是主日(禮拜天),哥倫布和他率領的船隊,登上了加勒比海一座綠茵茵的島嶼,於是以禮拜天(拉丁語“Domingo”多米尼卡)來命名。

多米尼卡南北長47公裏,東西寬26公裏,是向風群島中麵積最大的火山島。島上山高林密、地勢崎嶇、河溪交錯、火山噴氣孔和溫水泉星羅棋布;火山雖然久未噴發,但並未停止活動。島內多山,年平均氣溫25-32°C,屬熱帶海洋氣候。

多米尼克擁有美麗的山區腹地的熱帶雨林,湖泊,瀑布,溫泉和365條山澗河流,乘遊輪來此地的遊客,由於時間的限製,隻能在瀑布,溫泉,河流,海灘中選擇兩三個景點,身臨其境地感受一番。

遊輪抵達多米尼卡,一如既往地我們趕早不趕晚,收拾利落排隊下船,與事先約好在碼頭等待的司機兼導遊碰麵。簡短寒暄之後,司機按著計劃驅車前往禮拜天的第一個景點,三峰山國家公園北側的貓眼兒瀑布。

依然是山路,依然是險峻,但是由經驗老司機駕車,車內形勢一片祥和,我和孩子們要麽唧唧喳喳地對窗外的景色品頭論足,要麽饒有興致地聽導遊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不知不覺中,車爬上了藏著貓兒眼的山林裏。

到達景點了,司機停好車,我們一起在瀑布周圍的熱帶雨林中,拍照留影。時間尚早,遊客稀少,幽靜中,鳥兒的鳴唱,泉水的叮咚,傳入耳中。前行不大一會兒,瀑布的轟隆聲響,排山倒海,與此同時,翠綠晶瑩如同貓眼兒的瀑布,躍入眼簾。

戲水拍照了一陣子,慕名前來觀瀑的遊客接踵而至,很有點人聲鼎沸的意思了,我們一麵慶幸自己來得早,一麵趕緊為後來者騰地方,直奔下一站香檳暗礁海灘。

香檳暗礁(champagne reef)位於多米尼卡島東南,那是一片珊瑚礁海灘,離開海岸大約五十米的海底,有若幹大小不等的火山噴氣孔,隱藏在海底礁石下。人潛入海水裏,就能看到翻騰的氣泡從暗礁噴薄而出,如同開啟了瓶蓋的香檳酒。


大概是廣告還不夠家喻戶曉吧,雖是正午時分,潛水觀景的好時機,但是香檳海灘的遊客,算上我家四口,還不到十個人。這絲毫不能降低我家大小姐和小小男子漢潛水的興致,姐弟倆穿戴好行頭,與另外三位成年遊客結伴,一同紮進蔚藍色的海洋,離岸遊向深處,為火山噴氣孔及其周圍的海底世界,增加點人氣。


我和小老三還有另外一對母子留在岸上,等待潛水者們凱旋歸來。兩個小孩子很快混熟了,玩著他們才明白的遊戲,兩位媽媽則禮貌客氣地打個招呼,然後蠻有默契地各盡所能自得其樂。我眺望著波濤粼粼的海麵,仿佛綢緞一樣,在太陽的照耀下眨著金光,問蒼茫大海,誰主沉浮?在大自然的麵前,人渺小得如同一粒海沙,怎能不對造物主充滿敬畏?激情在胸中蕩漾,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讚美詩歌來。

在沙灘上鋪好浴巾,往身上塗抹好防曬霜,躺臥在香檳海灘,任思緒自由翱翔,頭頂那輪火辣辣的太陽也變得溫柔起來,漸漸進入夢幻佳境,樂不思蜀。。。。直到我家兩位探險者上得岸來,吵吵嚷嚷地把我喚回人間,還不等我張口向他們索要海底香檳的玉照瞧瞧,三個孩子簇擁著我,匆匆上車,趕往特拉法加瀑布。

又是一番上山下山地周旋,轉了四十分鍾,特拉法加瀑布就到了。泊車場隻有四五輛旅遊車分散停靠著,看來我們的腳步再次踩到點子上了,不早不晚剛好錯過遊客雲集的高峰期。這時候是下午兩點半,我帶著孩子們,沿著山石曲徑,一路小跑下山。

不到10分鍾已聞瀑布隆隆聲響, 很快, 前方出現一個觀瀑亭, 站穩後喘息,定睛一瞧, 左前方和右前方各有一條瀑布飛流直下,一打聽才知道, 特拉法加瀑布由兩條瀑布組成, 氣勢雄壯的是"父親瀑布"(Father Waterfalls),苗條纖細的叫做"母親瀑布"(Mother Waterfalls)。 由觀瀑亭繼續往下走, 到達了"父親瀑布"下方的水潭, 水不深, 爬過岩石可以在水潭中遊泳嬉戲。

到離開的時間了,座駕慢慢行駛在返回港口的山路上,路邊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當地的孩子們在翠綠環繞的溪水裏,盡情歡樂,我在心裏默默祝福這座綠色島嶼和島上淳樸而又熱情的人民,“GOD BLESS YOU"!

再見了,綠色禮拜天~~~




邊走邊看壯士的風采之“溫柔刺頭”
總以為溫柔與刺頭,風馬牛不相及,走馬觀花巴巴多斯島,我看到了刺頭兒的溫柔。

1536年,當葡萄牙人在遠赴巴西的途中路經巴巴多斯時,遠征的領導者佩德羅·坎波斯見當地盛產一種長滿芒刺的無花果樹,遂用葡語“芒刺之國”將該島命名為“洛斯巴巴多斯“,用時下通俗的說法就是“刺頭兒”了。
比起帶刺的無花果樹來,名聲響亮的“海盜酒”,似乎更能體現出刺頭兒的特征。
1647年9月的一天,名叫理查德•利根的英國人在“阿卡貝斯”號船的甲板上看到了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島。他在航海日誌中寫到,“我們看到了這個讓人神往的島嶼,越靠近它我們就越能感受到它的美麗”…利根和他的同伴們登陸後,發現那兒已經荒無人煙。定居下來以後,他們開始種植甘蔗,除了製造蔗糖以外,生產蔗糖的副產品“糖渣”(也叫“糖蜜”)在發酵蒸餾後釀造成酒。這就是朗姆酒,“朗姆”(RUM)源自英文rumbullion,意為野性霸氣、活力張揚的 “爭吵和騷亂”,之所以為選用了這個名字是因為當人們過量飲用“蔗糖渣釀造的酒”以後,往往會產生“大聲喧嚷”的結果。

最早接受朗姆酒,並讓它馳名世界的,是橫行於加勒比海的海盜們。麵對詭異多變的大海,朗姆酒是海盜們緩解壓力的最佳方式,他們用朗姆酒禦寒,用朗姆酒壯膽,用朗姆酒狂歡,也用朗姆酒給傷口消毒。對海盜們來說,朗姆酒是他們航行中最重要的夥伴,他們可以沒有食物、沒有金幣,但不能沒有朗姆酒,因而朗姆酒又被稱為“海盜之酒”。

如今風景秀麗的巴巴多斯島猶如一顆晶瑩的珍珠,閃爍在碧波蕩漾的加勒比海上,盡情地向世界展現著她的溫柔。海盜們的故事也早已消散在海風中,隻有從放蕩不羈的海盜們所鍾愛的朗姆酒裏,還有遭海盜打劫的海底沉船的遺跡中,才能領會些許“頭上長角,身上長詞”的尖銳和厲害吧。

巴巴多斯島雖然地處熱帶,但由於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全年氣候溫暖如春,加之風光奇秀,不僅是全球聞名的旅遊勝地,更是歐美名流度假的天堂。島的中部為山地,東西部較為平緩,麵積隻有431平方公裏,是一個寸土寸金的袖珍島,環島101公裏長的海岸線以湛藍的海水,優美的海灘吸引人,每一處都有各自不同的景致。

遊輪在巴巴多斯島拋錨後,我們首先趕往東海岸的Full-screen 八溪吧(Bathsheba)風景區,那裏有一群群特別的“蘑菇石”,它們是從整體山岩上分離出的巨型石塊,在大西洋高風急浪的衝刷剝蝕下,成為頭大腰細的蘑菇形狀,有的看起來很驚險,隻憑著一條細石柱深入海灘中,支撐著整個龐大的身子。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海蝕奇觀,養眼之餘,不忘舉著相機,東一棒子西一榔頭地拍照。

接下來去海灘潛水觀魚,途中路過著名的度假村桑迪萊恩(Sandy Lane),2004年,高爾夫球金童 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這裏迎娶了美麗的瑞典新娘艾琳,夢幻般的盛典據說花費了1000萬美元,巨星名流商賈紛紛到場為這對新人送上祝福,巴巴多斯島也因這場婚禮盡顯萬種風情。







邊走邊看壯士的風采之“血色風情”

外出度假,除了觀光休息娛樂拍照盡情享受沒有工作壓力的生活以外,了解當地自然風光背後的人文曆史,與我而言,更是旅途中的一大樂趣。盡管現在的資訊很發達,上網可以搜索到詳盡的資料,但是沒有身臨其境的體會和感受,這些人文曆史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恐怕也就稍縱即逝了。





因此陌生人到陌生地,請位熟悉當地的人來導遊,很有必要,先不說這樣做對於提高自己的人文曆史知識,起了多大的作用,單說上岸就見到網上約定好的導遊舉著咱們的大名牌,用老朋友似的笑容來迎接,一掃咱先前兩眼一抹黑的惶恐,這種”可找到組織了“的感覺,即使產生不了熱淚盈眶的效果,也足以在心田裏綻放出歡樂的花朵。寫到這裏,不由想起咱們老祖宗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沒有“驚魂處女島”的經曆,恐怕這一路都在“按既定方針辦”,不知深淺地闖蕩江湖吧?



在多米尼卡,導遊奧茲,一邊開車一邊向我們講述著沿途小鎮的故事,從路過一個叫做“屠城”的小鎮開始,我對加勒比海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認識。如果說蔚藍的海洋,翠綠的島嶼,金色的陽光,雪白的沙灘是萬種風情中的歡快和輕柔,那麽被加勒比海人的鮮血染紅了的河流,用黑奴血汗滋養的甘蔗地,則是萬種風情中最為厚重的悲壯和滄桑。



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來自南美洲大陸的阿拉瓦克印第安人向北遷徙,登上了這些荒蕪人煙的島嶼,捕魚狩獵,耕種紡織,艱辛而平和地以島為家,安居樂業世代繁衍。公元十世紀左右,生性好戰的南美加勒比印第安人(caribs)也來到這裏居住。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在加勒比海域,看到了這群風光無限的珊瑚島。



1624年,英國人登陸加勒比海的島嶼,同樣覬覦著加勒比海的法國人,也不甘落後,為了爭奪占領這些美麗的海島,開始了列強在加勒比海殖民的曆史。在對加勒比海的侵略中,互相廝殺的英法帝國,在對原著民進行鎮壓的這一點上,取得了一致,聯手對付反抗的加勒比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聖凱茨的“血河“,就是因著 加勒比人的流血犧牲而得名的。



從十七世紀開始,加勒比海地區黑奴遍地,這是因為哥倫布在發現這些島國的同時,也成功地在島上引進了甘蔗的種植。那個時候,蔗糖是十分珍貴的奢侈品,在歐洲隻有王室、貴族和高級神職人員才配享用,餐桌上的糖成了炫耀財富的一種方式。歐洲人對糖的鍾愛,使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種植園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布全地,以巴巴多斯島為例,這個僅有430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竟有900多個甘蔗種植園。為了享用甜蜜,殖民者從非洲大舉買進黑奴,從事十分艱苦的甘蔗種植,蔗田綿延到了哪裏,哪裏就有黑奴流灑的血淚。多美尼卡的小鎮屠城,曾經是處決黑奴的刑場,位於安提瓜東部的那塊海水衝刷成橋狀的崖石下,不知吞噬了多少黑奴的冤魂?



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廢了奴,加勒比海地區的黑奴成為自由人,從上個世紀的中期開始,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的滾滾洪流,席卷全球,渴求獨立自由的加勒比殖民地人民,踏上坎坷艱辛的建國之路,終於擺脫了宗主國的統治,宣布主權獨立,被剝削被壓榨的黑奴後裔們,帶著曆史的烙印,成為新興國家的主人。





如今原著民加勒比人在整個加勒比海地區不足千人,大多居住在依山傍海的多美尼卡東部Salibia,在政府設立的保留區內,過著漁牧生活,用祖傳的手藝紮茅草屋,挖空樹幹做獨木舟,采草製藥,編織工藝品,高興時,則打起小鼓唱起歌,男女老少來跳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