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那時候的咖啡杯都是那種小小的,我們小孩卻在裏麵進行了無數次的科學研究,那就是投入很多可溶解物,調一調,看看最終這杯咖啡出來什麽味道。
加巧克力放進去,使勁調,卻不能完全溶解,出來的味道就是後來的摩卡;加奶油進去,使勁調,半杯都會灑出來,看上去就是後來的維也納咖啡;加啤酒進去,使勁調,喝一口帶點酒味,猶如後來的愛爾蘭咖啡;加鹽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最早看到的咖啡是那種兩個拇指寬兩節手指長的積木體被包在一張簡單的糖紙裏麵,遠遠看去很像幼兒園玩的橡皮泥。撥開糖紙,裏麵就是一大塊白糖。放入杯子注入滾水,再用小勺子調一調,咖啡色出來了。原來咖啡粉是包在白糖裏麵的。幼年時代的每個冬天,外婆幾乎都要住院。爸爸下班回來帶著這樣的咖啡,就知道,他要陪夜了。
後來,休息天的下午,媽媽會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外婆共有外孫外孫女九個,實事求是地講,我是受到恩惠最多的。在我弟弟出生之前,白天父母上班或者休息日加班,家裏就隻有我和外婆一老一小兩個人。弟弟出生之後,媽媽修完產假就送弟弟去了自己單位的托兒所,寒暑假什麽的,則把他送去爺爺奶奶家。因此,家裏還是一老一小兩個人。
我和外婆玩得最多的遊戲就是跳幫幫,這個遊戲是可以在床上完成的。有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0-11-11 23:29:13)

中國人曆來有把老年人的喪事說成喜喪的習慣,好象超過八十的,除了發絹頭雲片糕,還要發一把調羹。外婆去世的時候八十歲不到,不過我們家裏人難過是難過,但是絕沒有那種呼天喊地傷痛欲絕的哭聲。外婆的走都是在大家意料之中的,走了以後,家裏人各行其職,準備葬禮。
追悼會前,除了鄰居,第一批來吊唁的是外婆的婆家人。那時候,大大外公也已經過世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外婆的娘家人都在寧波原籍,隻有一個外甥讀書以後到南倉工作。那個外甥和外婆感情特別好,從小就是外婆帶的,一直到她結婚跟著外公到上海。我想,也許是外婆的姐姐死了男人,一直住在娘家?否則沒有理由外甥一直住在外婆家,那時候又沒有離婚一說。當然,這隻是我長大以後的猜想,外婆是從來不提娘家事的。
我曾經問過姨媽,外婆為什麽從來不回鄉下,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外婆家一樓和一樓半的亭子間住著另一戶人家,那家的女主人就是楊家阿婆。說來,楊家阿婆年輕的時候也是美人一個,嫁給了有錢人,不過是小的。解放以後,那個男人選擇了原配,楊家阿婆就搬到我們樓下來了。再後來,弄堂裏的老鄰居給她介紹了一個太太過世的年齡相仿的男人—楊家阿公。
從我有記憶開始,楊家阿婆和楊家阿公都已經五十多歲了,那時候楊家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11-11 23:29:13)

俗話說,女婿就是半個兒子,那麽我外婆有四個女婿,賽過兩個兒子。兩個大的姨媽都在外地,小姨媽結婚在姨夫家裏。因此,我爸爸這個最小的半子,實際上就當兒子派用場了,因為前麵說過,爸爸媽媽結婚以後是住在外婆家裏的。
寧波人重視兒子,偏偏我外婆生十二個也保不住一個兒子。爸爸來了以後,外婆是真心喜歡的,並沒有按照傳統上的上門女婿的規矩要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11-11 23:29:13)

外婆一生從來都沒有工作過,家裏的經濟狀況時好時壞,完全取決於外公的收入。肯定有好的時候,因為據我大姨媽回憶,她小時候,阿姆手裏帶的是火油鑽戒,而不是黃金馬桶戒。另外的依據就是,外婆外公的一次搬家是因為外公和家裏的女傭搞七捏三。似乎是自從那次搬家以後,家裏的經濟狀況就不怎麽好了。
在海關工作的外公不久就失業了,因為日本人來了,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外婆娘家家境不錯,是地主,家裏孩子好像也不多,常常掛在嘴邊的隻有一個娘舅(外婆的哥哥)和一個姨媽(外婆的姐姐)。外婆下麵還有沒有兄弟姐妹就不知道了,也許有,但是從未聽她說起過。
外公家雖然不富裕,但是都是讀書人,外公的媽媽算是中國第一代基督徒,應該說是個開明家庭。外公和外婆的結合完全是媒妁之言,其實兩個人的屬相是不配的,但是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爸爸媽媽當年結婚的新房是外婆家二樓正房,我出生自己獨立睡小床之後,就一直在三樓和外婆一個房間。記憶中,外婆常年不下床,每年隻是驚蟄之後到立秋之前一段時間偶爾下樓走走。外婆一下樓,左右隔壁老鄰居們都當成一件大事情“阿姆下來了,天是要熱了”。長大一點才知道,外婆有氣喘病。因此,外婆在我的印象中,久久都是一個坐在床上,兩手托腮,陷入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