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巴西印象續

來源: 2011-06-18 06:18:1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巴西印象 (3)--社會篇


上篇著重介紹了巴西在最近十幾年中經濟方麵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當然,盡管有著這些值得驕傲的成就(巴西人對這十幾年的經濟進步的自豪感, 和中國人很相似, 不過巴西人還是很清醒, 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還有他們追趕的, 所以常常會拿中國來作為比較的對象), 巴西仍然存在著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經濟的發展似乎還深化了一些社會分化的程度。而巴西獨特的種族結構和關係, 也使得解決這個社會問題有了它特殊的難處。在這篇裏, 我將介紹一下巴西在種族關係, 社會福利,,和教育方麵所做的一些努力和仍然麵臨的挑戰。

正如我在上篇中提到的那樣, 上世紀90年代以來, 巴西政府的一係列經濟改革(國有資產私有化, 鼓勵外資投資和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改革銀行和金融體係, 成功製服高通漲等等), 給巴西帶來了最近十幾年的經濟起飛, 但巴西的基尼指數在2009 年仍然高達56,比同為新興經濟國的中國(42)和印度(38) 都要高出不少。有意思的是,巴西政府和民眾對於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完全沒有遮遮掩掩的態度。為了便於人們對於有關政策措施的討論,政府將人口按照收入水平劃分為五大“階層" -- household 月收入為最低工資(R$510 per month, or US$300)三十倍以上的, 被劃為Class A(這個階層共有一百萬左右的家庭, 不到總人口的5%;雖然這個階層的總人數在過去幾年沒有大的改變, 但他們的收入卻doubled);中高產階級則是household 月收入為最低工資16-29倍的人群(Class B),占總人口的10%; 中產階級則被定義為月收入在最低工資6-15倍的Class C,大概占總人口的50%;而最低的兩個階層(Class D + E),則是收入在最低工資5倍以下的人群,這個群體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03年的50%,下降到2010年的35%(其中23%是收入在貧困線以下的赤貧階層, 也是 Bolsa Familia 現金資助的對象)。象這樣公開地將人口按照收入和社會經濟地位進行"分類", 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在巴西,這種分類方法也是在盧拉政府上台後才開始的, 它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能夠公開地討論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以為政府的有關政策建立廣泛的支持。

盡管如此,超過2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 仍然是一個令人頭疼的社會問題(當然這裏要指出的是,各個國家的貧困線標準不同,中國的官方貧困人口隻有3%, 肯定是有很大水分的; 相比之下, 印度的貧困人口也占22%--這當然是題外話了),對社會治安和社會和諧都是直接的威脅。而且,在巴西,貧富分化問題和種族分化問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巴西的種族關係雖然因為族群之間通婚普遍而比其他一些多元種族的國家更加和諧 (it's a true "melting pot" when it comes to racial relations), 但種族之間在社會和經濟地位方麵的差別, 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裏就來談談巴西獨特的種族結構和種族關係問題(我們的訪問中,有一個專門負責racial and gender equality and minority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的裏約市長特別助理的報告,讓我們對非裔在巴西的社會地位的曆史演變有了一些比較深入的了解)。

很多剛到巴西的外國人,見到這裏的非裔人群, 都會感到驚訝:"巴西怎麽也有黑人”? 其實,巴西曾經也有過不光彩的蓄奴史,而且是世界上最晚廢除奴隸製度的國家。巴西在1500年被葡萄牙殖民者發現之後, 麵對廣茆的土地, 葡萄牙政府隻能從其他國家大量移民,才能應付耕種和開發的需要。因此, 巴西這個國家, 從一開始就是人口混雜的。除了從歐洲國家如意大利, 德國, 葡萄牙來的白人殖民者和他們的仆人和自由職業者之外, 還有大量的非洲奴隸和來自日本的移民, 以及本地的土著(巴西共有一百五十萬日裔, 是日本以外日本裔最多的國家; 在聖保羅還有一個規模相當大的日本社區,叫做Liberdace--meaning "Liberation"); 當時的政府認為非洲血統是劣等血統,因此希望通過黑白通婚而"衝淡"甚至最終"消滅"黑人種族在這個國家的存在。但黑人血統不但沒有如統治者的願被"消滅", 反而使得目前巴西的人口中超過一半都有不同程度的黑人血統(當然,100%黑人血統的巴西人隻占總人口的7.5%); 因此,非裔在生物學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巴西的“少數民族”。

1870年廢除奴隸製度後, 政府並沒有得力的措施安置這些剛剛被解放的奴隸,他們隻好流落到聖保羅和裏約等大城市,在依山靠海的“處女地”上建造了簡陋的房屋,在那裏生存下來(這裏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巴西人口的80%都是 urban population, 和中國有很大的區別,當然這是因為政府沒有人為地通過戶籍來講農村人口固定在城市以外而造成的) 。因此,在裏約這些海濱城市中, 五顏六色的favella (slum) 往往和錯落有致的昂貴 condos 隻有一山之隔, 而許多slums 甚至建造在擁有最好的oceanfront 的地方, 的確是一大奇景。我們的行程中, 有半天專門訪問了裏約最大的 Favella, 對處於社會地層的人們的生活狀況, 有了一些直接的認識。

海濱高級公寓背後的山上,就是成片的favella, 對比不可謂不強烈 (by the way, Rio is always known as the "City of Contrast"

我們去參觀的這個Favella名叫Rocinha, 是裏約最大的slum, 有三十萬居民, 完全就是一個"城中之城"了。電影“City of God”就是以它為背景的, 因此非常有名。政府為了改變 favella在人們(尤其是外國遊客)心目中的負麵形象, 培訓了一些自己的子弟來作為專職導遊。為我們講解的導遊, 就是一個二十歲出頭, 在Rocinha 出生長大的女孩( 作為一個沒有上完高中的孩子,她的英文非常棒)。另外還有兩個比她小些的年青人, 在跟著我們進行“實地培訓"; 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著名的貧民窟裏麵的人們的生活環境吧。

平心而論, 我看到的情形,比我去之前想象的貧民區的樣子要好一些(當然我對貧民區的印象主要來自於印度電影,比如“Slumdog Millionnaire",而據我們同去的印度教授說, 這裏的貧民區的狀況的確好於印度貧民區,因為他們至少還有"structure”。社區外麵有醫院,小學,有一個像樣的遊泳池,巴Samba school; 社區裏麵各種商店鱗次櫛比,街道熙熙攘攘,和任何發展中國家的貧困街區似乎也沒有太多的區別。不過,讓我們最驚歎的是頭頂上隨處可見的繞成一團的電線--這裏的居民大都沒有專門的供電供水和供氣,而是通過創造性地“截流",滿足自己的用電和用氣需求。正式的郵政體係在這裏也沒有,但人們自動地設立了自助式的小區,來滿足這方麵的需求。以前這裏也有警察,但警察常常和販毒份子勾結,所以居民們把他們趕出去了。但最近兩年,政府加大了力度,在各個社區增設警察站, Rocinha 因為是最大的slum, 沒有實現這個新政策。

當然, 我們這兩個小時的“遊覽”, 看到的最多隻是一些表麵的東西, 真正在這裏生活,肯定是非常艱難的, 而且吸毒, 犯罪, 賣淫等在這裏仍然是家常便飯。但我們的導遊告訴我們, 巴西人的一個特點是他們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夠找到快樂, 用他的話說, 許多巴西人是“窮並快樂著”,

最近幾年,巴西政府花了許多力氣.除了給予這裏的居民現金資助和其他優惠-- Favella的居民用 ID 可以在整個市區免費使用公共交通), 並在市區外修建了一些不錯的公寓,動員貧民區的居民到那裏去居住;但很少有人願意搬離貧民區, 因為這裏是他們的家, 是他們的community, 也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工作的所在地。所以, 如何改造favella, 是巴西政府麵臨的一個難題。

說到社會貧富不均和機會不均,這裏有必要提一下巴西在教育方麵麵臨的挑戰。在巴西,中小學基礎教育是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負責的,而大學教育則完全由聯邦政府負責;由於政府傳統上不是很重視教育,公立中小學經費往往有限,師資也嚴重不足,因此許多有錢人都將孩子送入私立中學讀書;公立大學水平較高,而且完全免費,但學校數量有限,不能滿足人口的教育需求(比如,聖保羅這麽大的商業中心,卻隻有二十來所商學院,遠遠不夠市場需求,因此巴西很願意從其他國家引進有關人才);因此,大學入學考試競爭也就十分激烈,隻有最好的學生才能進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因為無力上私立高中,往往在進入公立大學的考試中處於劣勢,因此公立大學曆來是社會中上層後代集中的地方;而私立大學雖然不少,但水平有限而且因為收費不低,也往往讓中下層人士的後代望門興歎。這些教育機會上的不平等,也加深了本來就嚴重的社會分化。

麵對這些問題,巴西政府的有關人士也認識到, 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底層人士的生活狀態,應該從教育體製和就業機會這些方麵著手,而不是僅僅給他們一點現金資助 (而且這個措施還受到很多其他階層的抵觸,認為是養懶人, 鼓勵寄生蟲的做法--這當然也可以理解, 因為巴西的個人和公司收入稅都是很高的; 政府”殺富濟貧“如果失去分寸,還是可能引起其他社會問題的); 因此,巴西的一些地方政府在最近幾年出台了類似美國的”Affirmative Action“的措施,在公立大學中保留一定的配額給低收入和“少數民族”子弟;在政府機構的職位和與政府的合同授予中,也預留一定的份額給這些 underrepresented groups。在美國社會對於AA 的負麵作用正在反思的今天,看到其他國家出台的類似法規,的確讓人有一些特別的感觸。當然,每個國家有它自己的曆史特點和發展軌跡,隻要它的政策符合國家的需要,在長遠的角度能夠為它帶來可持續的發展,就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巴西政府在改變貧富分化上的努力,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接連兩篇嚴肅的話題,希望大家不會 information overload;下麵我會用一篇輕鬆的“美食篇”來結束這個“巴西印象”係列。
謝謝關注!

巴西印象(4) --美食篇


上兩篇篇幅較長, 內容也過於嚴肅, 希望沒有讓大家感到“information overload”。這個係列的最後一篇,當然應該回到開頭的輕鬆浪漫--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來看看巴西的美食吧!!


巴西的食物非常豐富, 尤其是各種水果, 真是琳琅滿目, 應有盡有。什麽木瓜(papaya), 百香果(passion fruits), 無花果(fig), 腰果(cashew --可不是我們平常吃的 cashew nuts, 而是它的果實),至於其他的香蕉, kiwi, 草莓, honey dew, 更是稀鬆平常; 海濱到處都是賣椰子汁的小售貨亭,把椰子上麵的皮砍開, 插入一根吸管, 就可以喝裏麵的椰子水--說真的,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青色的椰子果呢!不過這種青椰子的肉可能不像成熟的椰子那樣豐富,所以人們都是喝完了椰子汁就把殼扔掉,讓人感到怪可惜的。

上兩篇篇幅較長, 內容也過於嚴肅, 希望沒有讓大家感到“information overload”。這個係列的最後一篇,當然應該回到開頭的輕鬆浪漫--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來看看巴西的美食吧!!


巴西的食物非常豐富, 尤其是各種水果, 真是琳琅滿目, 應有盡有。什麽木瓜(papaya), 百香果(passion fruits), 無花果(fig), 腰果(cashew --可不是我們平常吃的 cashew nuts, 而是它的果實),至於其他的香蕉, kiwi, 草莓, honey dew, 更是稀鬆平常; 海濱到處都是賣椰子汁的小售貨亭,把椰子上麵的皮砍開, 插入一根吸管, 就可以喝裏麵的椰子水--說真的,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青色的椰子果呢!不過這種青椰子的肉可能不像成熟的椰子那樣豐富,所以人們都是喝完了椰子汁就把殼扔掉,讓人感到怪可惜的。


奶酪

說到喝的,就不能不提到巴西的“國酒”caiprinha-- 這是一種用烈酒cachaca和青
檸檬片和糖混合的飲料,口感非常強烈.Cachaca是甘蔗釀製的和朗姆酒類似的烈酒,一般都在50度左右(用同行的幾個學生的話說,單獨喝的話就像喝 pure ethanol !)。我們的行程中還專門安排了一次去distillery 的參觀,除了了解cachaca的釀造過程之外,還在這個離裏約兩個多鍾頭車程的山頂釀酒場吃了一頓頗有特色的鄉村午餐, 而自製的各種 caiprinha, 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佐餐美釀”。我這個滴酒不沾的"goodie two shoes" , 看到杯中五顏六色的飲料, 還以為是一般的fruit punch呢 ,拿起一杯喝了一口, 馬上感到喉嚨裏像火燒一般,趕快把它放回去了--當然,旁邊自有人接過去一口飲盡!!

既然到了巴西,烤肉自然是不可不嚐。在美國去過Fugo de Chao 的朋友, 對於豪放的巴西烤肉應該不會陌生。席間,侍者會拿著串有各種烤肉(雞肉, 牛肉, 臘腸, 豬肉,羊肉等等)在各個台麵之間走來走去,如果你把桌上的園牌子翻到紅色向上, 就表示自己不需要更多的肉了;否則他們就會湊到你麵前,給你切上一兩片肉, 放到盤中讓你享用。

當然, 在巴西也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 日本餐,中國餐, 美國快餐等也隨處可見。我們到的第一天晚上是在酒店附近的購物中心吃的飯, 旁邊好幾個桌子上,
都插著Pizza Hut 的牌子--可見美國的pizza 在這裏也是很受歡迎的。另外一天晚餐,幾個人去酒店旁邊的一家名為Rote 66 的Tex Mex restaurant, 居然爆滿, 而且盡管飯店位於遊客聚集的Ipanema beach 旁邊, 吃飯的人還是以當地人居多!大家開玩笑說,看起來巴西人很喜歡 Tex Mex 呢!席間,牆上的大屏幕電視上不停地播放 Lady Gaga 和Rihana's MTV videos,讓人真的感覺不知身在何處了:)。

Ipanema 的一家餐館(這裏的餐館到很晚都很忙,不像在美國,晚上十點以後馬路上就清靜得很)

同行的十個 MBA 學生, 也讓我對美國人的能吃能喝能玩大開眼界--這幫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每天的正式活動結束之後,第一個問題就是“今天晚上到哪裏去吃?” 吃完飯以後, 又是“今天晚上到哪個酒吧去玩?”行程十來天裏, 幾乎天天晚上到酒吧喝到一兩點種才回酒店。用他們的話說, "What happened in Rio, stays in Rio”,嗬嗬。

離開裏約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旅遊簽證竟然是十年有效(也算對得起高達140刀的簽證費了),而且每次可以待上179天!大家開玩笑說,十年之內一定再來巴西!不知那時, 這個南美明珠又將是怎樣一番天翻地覆的景象呢?我想,下次來的話,一定要帶家人一起來,還要去看看巴西和阿根廷邊界處的Iguazu Falls --據說當年羅斯福夫人第一次到那裏的時候,感歎道:" Poor Niagra Falls ’!這大千世界的風情,真是看都看不完啊!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牛肉生產和出口國,年出口牛肉占全球出口的27%,大大高於第二位的澳大利亞(18%)和第三位的美國(11%);雞肉出口也是世界第一(29%),第二位的美國則占34%--巴西最大的肉製品公司 JBS 的代表告訴我們,巴西的牛肉絕大部分都是 來自 hormone free cattle on grass pastures(也就是你說的有機肉),這點和美國以及中國很不相同.這當然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可使用草地麵積很大,所以象 這樣的肉類公司都直接向 購買原始材料,所以這裏的肉可以放心吃,嗬嗬











巴西印象 (3)--社會篇 2011-06-14 11:26:24


上篇著重介紹了巴西在最近十幾年中經濟方麵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當然,盡管有著這些值得驕傲的成就(巴西人對這十幾年的經濟進步的自豪感, 和中國人很相似, 不過巴西人還是很清醒, 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還有他們追趕的, 所以常常會拿中國來作為比較的對象), 巴西仍然存在著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經濟的發展似乎還深化了一些社會分化的程度。而巴西獨特的種族結構和關係, 也使得解決這個社會問題有了它特殊的難處。在這篇裏, 我將介紹一下巴西在種族關係, 社會福利,,和教育方麵所做的一些努力和仍然麵臨的挑戰。

正如我在上篇中提到的那樣, 上世紀90年代以來, 巴西政府的一係列經濟改革(國有資產私有化, 鼓勵外資投資和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改革銀行和金融體係, 成功製服高通漲等等), 給巴西帶來了最近十幾年的經濟起飛, 但巴西的基尼指數在2009 年仍然高達56,比同為新興經濟國的中國(42)和印度(38) 都要高出不少。有意思的是,巴西政府和民眾對於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完全沒有遮遮掩掩的態度。為了便於人們對於有關政策措施的討論,政府將人口按照收入水平劃分為五大“階層" -- household 月收入為最低工資(R$510 per month, or US$300)三十倍以上的, 被劃為Class A(這個階層共有一百萬左右的家庭, 不到總人口的5%;雖然這個階層的總人數在過去幾年沒有大的改變, 但他們的收入卻doubled);中高產階級則是household 月收入為最低工資16-29倍的人群(Class B),占總人口的10%; 中產階級則被定義為月收入在最低工資6-15倍的Class C,大概占總人口的50%;而最低的兩個階層(Class D + E),則是收入在最低工資5倍以下的人群,這個群體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03年的50%,下降到2010年的35%(其中23%是收入在貧困線以下的赤貧階層, 也是 Bolsa Familia 現金資助的對象)。象這樣公開地將人口按照收入和社會經濟地位進行"分類", 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在巴西,這種分類方法也是在盧拉政府上台後才開始的, 它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能夠公開地討論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以為政府的有關政策建立廣泛的支持。

盡管如此,超過2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 仍然是一個令人頭疼的社會問題(當然這裏要指出的是,各個國家的貧困線標準不同,中國的官方貧困人口隻有3%, 肯定是有很大水分的; 相比之下, 印度的貧困人口也占22%--這當然是題外話了),對社會治安和社會和諧都是直接的威脅。而且,在巴西,貧富分化問題和種族分化問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巴西的種族關係雖然因為族群之間通婚普遍而比其他一些多元種族的國家更加和諧 (it's a true "melting pot" when it comes to racial relations), 但種族之間在社會和經濟地位方麵的差別, 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裏就來談談巴西獨特的種族結構和種族關係問題(我們的訪問中,有一個專門負責racial and gender equality and minority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的裏約市長特別助理的報告,讓我們對非裔在巴西的社會地位的曆史演變有了一些比較深入的了解)。

很多剛到巴西的外國人,見到這裏的非裔人群, 都會感到驚訝:"巴西怎麽也有黑人”? 其實,巴西曾經也有過不光彩的蓄奴史,而且是世界上最晚廢除奴隸製度的國家。巴西在1500年被葡萄牙殖民者發現之後, 麵對廣茆的土地, 葡萄牙政府隻能從其他國家大量移民,才能應付耕種和開發的需要。因此, 巴西這個國家, 從一開始就是人口混雜的。除了從歐洲國家如意大利, 德國, 葡萄牙來的白人殖民者和他們的仆人和自由職業者之外, 還有大量的非洲奴隸和來自日本的移民, 以及本地的土著(巴西共有一百五十萬日裔, 是日本以外日本裔最多的國家; 在聖保羅還有一個規模相當大的日本社區,叫做Liberdace--meaning "Liberation"); 當時的政府認為非洲血統是劣等血統,因此希望通過黑白通婚而"衝淡"甚至最終"消滅"黑人種族在這個國家的存在。但黑人血統不但沒有如統治者的願被"消滅", 反而使得目前巴西的人口中超過一半都有不同程度的黑人血統(當然,100%黑人血統的巴西人隻占總人口的7.5%); 因此,非裔在生物學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巴西的“少數民族”。

1870年廢除奴隸製度後, 政府並沒有得力的措施安置這些剛剛被解放的奴隸,他們隻好流落到聖保羅和裏約等大城市,在依山靠海的“處女地”上建造了簡陋的房屋,在那裏生存下來(這裏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巴西人口的80%都是 urban population, 和中國有很大的區別,當然這是因為政府沒有人為地通過戶籍來講農村人口固定在城市以外而造成的) 。因此,在裏約這些海濱城市中, 五顏六色的favella (slum) 往往和錯落有致的昂貴 condos 隻有一山之隔, 而許多slums 甚至建造在擁有最好的oceanfront 的地方, 的確是一大奇景。

我們的行程中, 有半天專門訪問了裏約最大的 Favella, 對處於社會地層的人們的生活狀況, 有了一些直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