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巴西印象
巴西印象
(1)-- 風情篇
原作:昭君
五月底參加一個faculty group, 去巴西的兩個最大城市聖保羅和裏約訪問了十來天, 深深喜歡上了這個極具魅力的南美明珠。趁記憶猶新, 寫下一些印象和感想, 與各位網友分享。
巴西的占地麵積和人口都超過南美的一半, 與除智利和厄瓜多爾之外的南美所有國
家都有共同邊界; 它有四千多英裏長的海岸線, 北部有著名的亞馬遜森林, 西南部與阿根廷邊境上, 則有世界最大的瀑布之一-- Iguazu Falls 。巴西是一個資源豐富, 人口多元, 極富獨特魅力的國家。我們去的兩個城市中, 聖保羅是商業中心, 而裏約則是以美麗的海灘和悠閑的生活方式著稱的旅遊勝地。這裏就先來看看Rio 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情吧。
裏約最著名的景點, 大概要算這個高聳入雲的"基督山"("Christ the Redeemer”)--電影”2012“中有部分場景就是以它為背景的。遊人可以乘坐專門的山上火車上到山頂,也可以乘坐旅遊小巴從彎彎曲曲的山路上開到頂端。站在基督山頂,裏約的景色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與基督山遙遙相對的,是名為“Sugarloaf"的另外一座山峰(因為形似過去常用的Sugarloaf 而得名)。Sugarloaf位於裏約城的入口處,和基督山一樣,也是這個城市的標誌。從山下坐兩次纜車,就可以到達Sugarloaf 山頂。日落時分,從Sugarloaf 山頂眺望夕陽餘輝中的基督山和港口的白帆點點, 真讓人流連忘返
裏約到處都是海灘, 但最被遊人鍾情的, 自然是有名的Copacabana 和Ipanema 海灘了;我們的酒店就在Ipanema 海灘,在陽台上就能看到海邊的椰樹和遠處山峰的輪
廓。酒店頂樓的遊泳池也是俯瞰 Ipanema 全景的好地方。而提起Copacabana,很多人就會想起 Barry Manilow的那首同名歌曲, 給這個本來就很美麗的海濱添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
除了自然風光,巴西更以桑巴舞蹈和足球聞名於世 -- 而這兩者都完美地反映了巴西人民浪漫熱情的天性。走在裏約的海灘和聖保羅的商業街上, 隨處可見身姿健美, 風情萬種的男女, 或旁若無人地身著比基尼或者緊身泳褲(絕不是我們在美國見慣了的鬆鬆垮垮的大短褲)在海灘上健步行走,或穿著剪裁得體,搭配精致的時裝漫步。說巴西是一個seductive 的地方,的確不為過份呢。
當然,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 並不是遊山玩水, 而是要通過訪問一些巴西的公司和政府機構, 了解這個在最近十幾年中迅速擠身於“金磚四國”行列的emerging economy。下篇我就會專門介紹巴西的經濟,社會方麵的一些現狀和挑戰。
巴西印象 (2)- 經濟篇
提到巴西,人們就會想到桑巴,足球,狂歡節和裏約的海灘。但是, 正如我們的導遊對我們說的那樣, "Brazil is so much more than just samba, football, and carnival!”。最近十幾年,巴西因為經濟發展快速,和中國, 印度,和俄國並稱為“金磚四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in 2010, its GDP was $2.17 trillion, ranked at No. 9 in the world; Per capita PPP adjusted GDP was $10,000 in 2010, ranked at No. 103 in the world )。我們這個由十幾位來自美國各地的商學院教授和十個MBA 學生組成的團隊,自然也將了解巴西經濟現狀和商業環境作為此行的主要目的。在聖保羅和裏約,我們參觀了好幾個有代表性的巴西和外資企業,比如 JBS(巴西最大的肉類出口公司),日本汽車零件製造商Takata的聖保羅分部,和巴西最大的化妝品公司 Natura , 並聽取了包括 IBM ,巴西發展銀行(BNDES),美國商會聖保羅分會, 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 (全球第五大石油公司) 等高管和兩所商學院的金融和管理教授們的相關報告,對巴西經濟,政治和社會等方麵的發展成就和今後的挑戰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在這篇裏我主要談談政治和經濟方麵的話題。
大家知道,巴西和其他一些南美國家一樣,在七八十年代一直處於政治動蕩時期 --事實上,巴西直到1985年才結束了軍隊統治, 重新建立政治民主。與此同時,它在經濟上也推行了私有化和自由市場貿易的政策, 將大量的國有企業轉化為股份公司上市,並鼓勵國內企業開發國際市場。前總統FIH 的金融政策成功地將通漲率從90年代初的2700% 降低到21世紀初的5%, 並實現了貨幣改革, 用新幣Real (R$)代替了原來的貨幣; 並在1990年代中停止了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 實現了貨幣自由浮動。這些經濟舉措給巴西帶來了九十年代的經濟起飛, 但也深化了本來就很嚴重的貧富分化問題 (The GINI index in Brazil is 56, much higher than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like China -43, and India -38)。因此, 2002年, 工會領袖出身的左傾社會民主黨領袖Lula 第三度參加總統選舉,以消除貧富分化的口號贏得了大量中下層選民的支持,選舉成功; 隨後, 他的政府推出了“Bolsa Familia ”的計劃, 給與人均年收入低於minimum wage (per capita income of R$510 per month) 的家庭現金補貼;2003年,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29%; 目前這個比例下降到了23%, 而與此同時,中產階級的人數也大量增加 (from 37% in 2003 to 50% in 2010)。
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巴西也受到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 2009年 GDP 出現了負增長(-0.2%); 但它很快就從危機的衝擊中走了出來, 2010 年創造了6% 的GDP增長率,2011 年的經濟增長預計為7% ; 那麽,巴西的經濟結構有些什麽特點呢?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 它的優勢何在, 又有些什麽獨特的挑戰呢?
在我看來,巴西最大的優勢(尤其相對於另外一個金磚大國中國來說),是在2006年實現了能源自給 (self sufficient in fuel)。巴西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不僅有著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亞馬猻森林雖然在70-80 年代軍管期間遭到了不少破壞,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森林), 而且擁有全世界12%的surface water resources。最重要的,Petrobras在2007年發現了6-8 billion barrels capacity的深海石油儲備(pre-salt oil reserve),如果這個勘測準確的話,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全球第八大石油輸出國--現在巴西是第23位石油輸出國)。在當今世界各國為能源“大打出手”的局麵下,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戰略優勢。巴西還擁有優質的鐵礦和其他礦物資源(中國每年從巴西進口大量的鐵礦石),並且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蔗糖,牛肉產品, leather goods 和水果, 都是巴西的重要出口產品。
讓我印象深刻的, 是巴西政府和一般公民對資源保護的重視。盡管這是一個資源豐
富的國家,人們似乎都有著一個公識,那就是許多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 因此, 作為這個國家的公民, 他們負有保護這些珍貴資源的責任。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巴西全國年能源供應的46% - 相比之下, 美國和日本每年的能源供應量中, 可再生能源隻占7%!在可再生能源中, ethanol又占1/3的比例 -- 許多人也許不知道, 巴西是世界第二大ethanol生產和出口大國,銷量僅次於美國; 2010 年,巴西的ethanol 產量為26.2 billion litres,占全世界產量的30%(該年美國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7%); 該國最近十幾年生產的新車,都裝備著所謂的"dual fule engine" fuel engine ” (not the traditional hybrid engine known in the US with electric and fuel power, but an engine that can use both ethanol and fuel) 。值得一提的是,巴西的ethanol 是以甘蔗為原料,而且隻是榨糖之後的副產品, 因此和美國的以玉米為原料的ethanol 不同,是一個一舉兩得的win-win deal(美國因為大量使用玉米生產 ethanol, 而造成了全球玉米和其他糧食短缺,是一個顧此失彼的 bad deal )。
另外, 巴西的90%用電來自可再生資源,尤其是水電(因為它得天獨厚的水資源)--而美國隻有9%的電力供應來自水力資源, 其他主要依靠汙染嚴重的煤資源。在我們到達的裏約的頭一天, 巴西政府剛剛宣布, 將在亞馬孫河上遊修建一座大型水電站。此舉將大大提高巴西本來已經很強大的水力發電能力。盡管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能源上的消費量和巴西不可同日而語, 但從這些數字上, 還是可以看出巴西在可再生資源上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
另外一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巴西企業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前麵提到,巴西的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是貧富分化,而政府在這方麵雖然有所作為, 但力度遠遠不夠;而且,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巴西的教育體製也遠遠跟不上發展的需要。麵對這種情況, 許多企業開始積極地投資一些社會項目,比如最大的electricity company AES Brazil,就在2008年推出 "House of Culture and Community"的項目,為貧民區的孩子提供文化,體育和藝術學習和訓練的機會; 最大的化妝品公司 Natura,也除了為居住在亞馬孫森林地區的原住民提供microfinance,將他們培養為該公司的raw materials suppliers以外, 也斥資建立保護該地區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的有關項目; 而IBM 也與當地政府積極合作,從Smart city方麵提供改進城市交通和居民通勤的;讓我們這個grou團體中許多人驚訝的, 是在美國商業界仍然是“新名詞”的 "triple bottom line (financi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ottom lines),在這裏的大公司中似乎是一個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概念。當然,這裏到底有多少是PR ,又有多少是實質的commitment,還很難說,但至少,作為一個發展迅速的emerging economy,巴西政府和企業界人士對於企業的多重社會責任,是不完全陌生和忽略的。
當然,巴西畢竟是一個26年前還處於軍隊統治之下的國家,最近十幾年的高速發展,肯定會遇到一些瓶頸, 比如infrastructure and legal systems的不健全, 教育和人才的欠缺,以及社會治安等等。巴西的運輸主要靠公路, 大城市雖然有很先進的地鐵係統,但貫穿全國的鐵路係統卻不存在, 這對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在聖保羅和裏約這些城市,道路擁擠塞車是家常便飯。而因為近年來大量的中產階級紛紛購買汽車,汙染也是一個越來越越嚴重的問題。另外,銀行體製也仍然主要為國家控製,成功進入巴西市場的外國銀行屈指可數(美國銀行隻有花旗在那裏有不少業務,其他隻有HSBC 和兩三家歐洲銀行); 也因為這種類似於保護主義的環境,巴西銀行的盈利率在全球很高的(最大的巴西銀行過去幾年的 ROE 都在24%左右); 但這種結構對於消費者和公司來講,就意味著高額的手續費和缺少自由競爭的選擇性,因此提高了企業的資金成本。
巴西貨幣在最近幾年漲勢強勁,雖然提高了巴西人的購買力(比如到國外去旅遊的巴西人大大增加了),但也同時削弱了巴西企業出口的競爭力。強勢貨幣也造成了通貨膨脹的隱患,雖然目前的穩定經濟狀況讓90年代初的 成為“昨日黃花”,但有關人士還是擔心經濟過熱會引起泡沫,導致增長無法持續。事實上,巴西大城市的房價在過去幾年中已經翻了一兩番,海濱的高級公寓常常要價一兩百萬美元,而且消費品價格也不菲。聖保羅和裏約的 大商店裏陳列的高級商品,價格往往比在美國的同類產品還要高(這點和中國的情況也很相似)。這些,都是經濟結構調整工程中存在的必然問題。
另外,巴西的信息高速公路也還沒有達到應該的水平。我們在聖保羅的酒店,盡管是四星級,互聯網還是很不穩定,而且還要收取每天R$24 的費用。相比之下,裏約的酒店這方麵要好得多, 信號穩定, 也不收費,但可惜的是我在聖保羅酒店 的時候不慎把手提電腦掉在地上, 屏幕摔壞了, 以致旅程的後半段隻有依靠Business Center 的電腦查電郵,而那裏的電腦沒有 microphone, 所以用Skype 和家人聯係也很成問題。可見,許多我們在美國習以為常 的東西,在這些國家仍然還不是那麽唾手可得的。
巴西的另外一個發展瓶頸,
就是它的教育體製的落後和貧富分化導致的社會安全問題。
這點我將會在下篇關於社會狀態的一節中著重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