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如何到中南美洲“釣大魚”?

來源: 2009-06-28 05:29:5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馬英九如何到中南美洲“釣大魚”?

NOWnews社論杜宇/

馬總統此次中美洲久睦之旅提出將給友邦魚竿,即幫助友邦發展養殖漁業與農業。其實早在李登輝主政時的太平之旅及阿扁的興揚、榮邦之旅,均有類似的說辭與承諾,也曾大張旗鼓組成各種養殖經貿投資考察團,前往實地勘查評估

但是10多年的時光過去,目前除了派駐當地的農漁技團外,台商前往中南美洲投資養殖漁業,成功帶動當地養殖漁業發展的桉例,佔相當低的比率(且多著眼於移民),相較於台商對前往中國投資養殖漁業的熱衷情況,呈現明顯的對比。很顯然的基於在商言商的考量,前往中南美洲經營水產養殖漁業,屬高風險投資,讓台商裹足不前。因此政府若有心要幫助友邦發展水產養殖事業,改善當地居民收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除了增派漁業專家前往當地實際教導漁民「釣魚」外,應虛心檢討過去相關投資政策失敗的原因,設法改進,以具體成績來贏得友邦人民的尊重與真正的友誼

就發展漁業與養殖觀點,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如貝裏斯、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厄瓜多爾、哥斯大黎加等確實具備了諸多優勢包括:氣候穩定且全年適合生產的天然條件、廣大的土地資源及沿岸海域、天然漁業資源豐富、種取得容易、廉價且充裕的勞動力、政府鼓勵外資投資、具開拓國際市場的便利性(中南美洲幾個國家64038;簽定FTA免關稅,有利生產的水產品出口到美國、歐盟等重要水產品消費國)等。近幾年來,隨著國際水產貿易興盛,中南美洲國家意識到水產品對賺取外匯與增加國家GDP的重要性,紛紛以優渥的投資條件吸引外國(特別是美國)知名企業,到當地經營養殖漁業,引進技術、資金與廣大海外行銷網絡,大力發展具有外銷潛力種類如白蝦、美洲河鯰、吳郭魚、海鱺及海水觀賞魚等之繁養殖及加工,也有初步成果,台商在這方麵的貢獻反而不如其他國家

根據曾前往中南美洲投資的養殖業者表示,雖然中南美洲為我國重要邦交國並簽訂相關投資保障協定,但是該地區仍屬投資高風險區位,主要問題包括:當地治安不佳,需時時擔心身家性命與養殖物的安全;政治動盪不安,政權更替常影響到對台關係與僑民態度,讓台商不敢大筆投資;基礎水電與交通設施不足,大幅增加水產養殖經營的風險;當地語言多屬拉丁語係,造成溝通障礙與生活上的不便;環保意識逐漸提升,對養殖漁業規範趨向嚴謹(像貝裏斯的水產養殖在展開經營之前,必須通過國家環境評估委員會(NEAC)的審查通過);對當地人文社會認知不足;養殖周邊產業如飼料、藥品、機械設備、冷凍設施等欠缺,造成生產成本提高及降低養殖物品質與存活率;融資貸款不易,增加營運與資金調度上的困難等等,這些問題相當具代表性,政府必需認真看待,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做台商最堅實的後盾。事實上,日本過去在中南美洲成功的集村式投資模式,確實值得馬政府參考

未來要降低在中南美洲的投資風險,台商可以考慮採取從種苗培育、養成、飼料、加工到出口的一條龍經營模式,俾充分掌握產銷各個環節,確保從「養殖場到餐桌」整個供應鏈過程的品質與食用安全,以符合歐盟對進口水產品的高規格要求,當然這需要相當大的經營規模與投資金額。若考慮到台商多數為中小企業規模,對風險承受力較低,則可以針對整個產銷流程中,獲利較高的兩端(微笑曲線原則),選擇提供當地養殖所需優質魚(蝦)苗及飼料,或設立加工與包裝廠,一來可以增加投資報酬,二來也可以協助提升該國整個產銷供應鏈水準

台灣繁養殖技術與經驗純熟,到世界各地發展應該不是難事,若能以中南美洲做為灘頭堡,一舉打開美國與歐盟水產市場,未嚐不是除了中國以外的另一個選項,就看政府如何打這張王牌

●作者杜宇,台北人,博,目前於台北某院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