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體而言上名校不是概率問題,而上哪所名校才是概率問題。
首先,能上名校的學生一般在錄取是絕大多數不會隻被一所名校錄取,同樣幾乎也不會被所有名校或非名校錄取。因為這樣的學生本身的素質決定了一種必然性,而在這個必然性中,卻存在概率問題,因為你無法精確預測哪一所或幾所名校會錄取你。這種概率有時是和學生選擇的專業及性別息息相關的。因為名校每年需要用新鮮血液來構築一個軍團,這樣才能長期在各方麵保持名校在社會各界的精英影響力,同時也是今後財政捐贈的有效保證。所以,這裏麵需要各方麵有特長的孩子,如果不巧,你的申請專業或特長在他預計需要的人數已達標準,哪怕你比其它特長的孩子在學術上更強,但你也得在這裏名落孫山。至於性別,各個學校一般會保持男女比例平衡,所以性別的權重在某些時候會重於學術。
其次,名校的學生絕大多數成績都很好,但是如果你僅把成績絕對值認為是競爭的唯一手段,那就把名校看低了。因為它們知道,為了保證自己的多數畢業生能在將來各個領域的競爭中盡量多的幸存下來並取得好的成就,從而能夠為學校帶來名與利的回報,它需要的人才不是高分人才,而是高IQ,高EQ的人才,這樣在今後的社會競爭中自己的畢業生才有巨大潛力可以發揮。而這雙高並不是簡單用成績的絕對值就能衡量出來的。衡量它的最好方式是看取得相應成績所需要投入的時間,用極少時間就能取得好成績的,IQ必然高。而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要看你到底用了多少時間在讀書上,最好就是看你的EC成就,因為EC要有成就就得投入時間,而每人每天隻有24小時,休息,讀書,EC,馬上就把你每天的時間分配給顯示清楚了。同時,EC的成就又更能顯示你的IQ&EQ值。所以名校要求你成績的同時為何還會重視EC。
這也是為何許多時候你有很好的成就,但那個成績看似不如你的同學錄取得卻比你還好的原因。另一方麵,許多家長為了名校到處逼孩子搞EC,這是本末倒置了,搞了EC,成績下降,EC還沒出彩。這其實就是名校想看到的結果。
其實名校對畢業生來說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它能讓人有較高的社會起點,但並不是說非名校的畢業生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就始終處於下風。每個人的成功與否不由學校決定而是由自己決定,低起點同樣可以達到相同的高度。所以,高中生不一定人人需要拚名校。在自己適合的環境中成長是最快的,也是最鍛煉人的。
大學錄取因素多重多樣,成績,EC,性別,地區,種族,收入,各種關係息息相關。如果割裂地去看成績,這就會造成申學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