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茶你的書我來交作業了!好書總結。
早茶介紹了一位日裔英國作家Kazuo Ishiguro, 文學諾獎得主的兩本作品, 我都買了剛讀完Never Let Me Go 已經是20年前的作品了。我想我能理解為何他被提名諾獎,盡管不是因這本書。
這本書一開始,女主Kathy作為“career” – 英國人管 caregiver叫 career – 在醫院照顧一些“donor”, 有的已經2,3,4次“donation”, 有的“donor” 已經快不行了, 沒有悲傷什麽的好像吃中飯一樣正常。Kathy是從一個叫Hailsham 的boarding school 畢業的,好像大家都挺羨慕的,有一個病人,當Kathy問起小時候在哪長大時不願意提,這人也快不行了,就閉著眼睛聽Kathy說Hailsham的點點滴滴,非常欣慰似的。看到這裏讀者就會不安,好像不太正常。但是10幾年前回憶開始。
Kathy和小朋友們一起,天天上課,學畫畫,讀寫,手工,體育。慢慢長大一點有藝術史,藝術欣賞,寫作作品分析,生物-這好像是唯一的科學。他們最重視藝術創作,畫畫。好作品都被收去放一個“gallery”,但是沒人去參觀過這個畫廊。學生們被鼓勵做手工,學校有集日一樣的地方讓大家掙代金卷可以互相交換有無。作者用很長的篇幅,其實很boring的不厭其煩的描寫日常生活。有的老師厲害,有的nice。有一個男孩長得比較慢好像不會處事,小孩們看不慣他欺負她,比賽選隊誰都不選他,這孩子沒有自我控製,馬上throw a tantrum,然後大家更不理他了。一位老師特別耐心教導這孩子,不要在乎,慢慢的他就不再老出醜,成為Kathy朋友圈之一。總之,這麽讀下去,絕對這就是一個普通典型的寄宿學校,日常生活和別的少年一樣,故事挺沒勁的。然而讀者由覺得不對勁,怎麽從來沒有家庭?怎麽從來不旅行?大家可能猜是不是孤兒院啊,可就是孤兒也得有個把親戚,社區也會來互動啊。
然後16歲就算畢業了,分小組住在別墅裏,“donation” 時間表出來了。這時大家明白,這些人是克隆,為了收獲器官。這個製度已經久遠,大家習以為常,沒有人大驚小怪,學生有自由去附近村莊玩,但沒有人設法逃走或設計一些偷梁換柱。村裏人也沒有什麽人權呼喊。隻有談戀愛的可以申請defer一兩年,然後還是要赴死。有的被選中訓練成career 比如Kathy,好像最後還是要“donate”。
最後,有一個機會Kathy了解了那些畫廊作品的下落。有一個叫Madame的管收學生優秀作品。Madame後來告訴他們自己的光輝事跡。Madame屬於advocate組織,為donors爭取利益。她回憶從前donors在donate之前過著悲慘生活長大,沒有受教育機會。她所在組織大力呐喊許多年,那些作品是為了在聽證會一類場合拿給市民們看,你們看看他們和我們一樣,有才華,能做我們一樣的事情。所以Hailsham 是人人羨慕的實驗學校,給學生前所未有的待遇,居然可以受教育,會讀寫懂藝術。Madame說你們要理解人們需要時間來開竅,人們習慣了使用這個係統。
最後那tantrum小男孩也長大donate了,他們朋友圈共同好朋友沒有make it。
這一作品提出兩個問題。一是怎麽對待他人。我就知道有人直腸子直心眼一定要問:我們沒有這種事,這種事絕對不會發生,絕對不會合法。這個故事叫metaphor!比喻。隱喻。說的是,在自己家人巨大利益,生死攸關之際,如果合法犧牲他人,或秘密犧牲他人,做不做。會不會狠心利己,會不會視而不見,會不會麻木不仁,因自古至今規矩如此,我心安理得。二是我們有沒有經常自己被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以為自己是做了很大努力,為弱勢群體爭了很大利益,而他們應該感恩,應該意識到自己地位有了長足的提高。有理由為自己驕傲了。可是人家還是在死亡線上,而我們攤攤手,已經盡到最大努力了。
謝謝早茶。有沒有當代日本本土作家介紹?